2021-4-10 | 教育相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巩固女童受教育权的基础性地位和提高女童受教育的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句话说:“教育了一个母亲,等于教育了一个家庭,甚至教育了整个民族。”多年致力于教育人类学领域的资深学者滕星教授主编的《多元文化社会的女童教育———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导论》一书,于200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本书以诸多专家、学者在云南省澜沧县举办的师资培训讲座资料为雏形,经过设计、讨论、整理、撰写修改、校对审阅,最终得以定稿。该书系美国福特基金会、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之下,该书以全新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理论范式系统地阐释了女童教育,重点研究了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本书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实践上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其特点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内容新颖,从多元文化背景的角度审视当代少数民族女童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同样成果斐然。然而,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其中,在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保障少数民族女童受教育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本书的整体结构、内容具有以下逻辑特点: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整体到局部,从普遍到特殊。本书共十六章内容,第一章为“国内外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历史与现状”,第二章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第三章为“少数民族女童生存和教育环境分析”,第四章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与政策法规”,第五章为“女童教育与机会均等”,第六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与多元文化教育”,第七章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与双语教育”,第八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与学校教育”,第九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与低学业成就分析”,第十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与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一章为“少数民族女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与教育”,第十二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体质与体育”,第十三章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与教师性别意识”,第十四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与社区、家庭教育”,第十五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与职业技术教育”,第十六章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与妇女扫盲教育”。
从整体上看,本书内容浑然一体,各章节间的结构关系“藕断丝连”,清晰的结构使得读者对于书中熟悉的或不感兴趣的章节,可直接跳过,直奔想要了解或者喜欢的章节内容。全书整体结构连成一体,各部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各自独立成章。连而不乱、分而不散,这是本书结构体系的一大特点。
本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详细而有逻辑。本书以多元文化理论的视角阐释女性教育、女童教育和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整体内容、结构思路清晰可见,连成一线。书中重点在于叙述、阐释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所在,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并促进女童发展。由于我国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即中华多元一体格局,这决定本书必须从不同视角来全面剖析和透视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方方面面,然后给出不同的参考性、指导性建议和策略,使不同地区、学校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改善、实施。
在论述过程中,所有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大多是第一手资料及实验项目里的材料数据。数据、资料不仅翔实可靠,而且具有推广性。这也是教育人类学的一大特点。由于教育人类学注重田野调查收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所以书中引用的材料、数据都是经过实地调查得出的。例如在“低学业成就分析”中,就引用了“云南省拉祜女童教育问题”项目的一些资料。其中讲到,在少数民族边远落后山区,低学业小学毕业的学生,根本没有达到国家教育的标准要求,相差甚远;他们甚至不能清楚地读、写、算。这样升入初中的学生,基础太差,学不懂,很难坚持学习,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辍学率高的原因之一,而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经济因素。流入社会的这些学生不再学习,加上在学校里学到半懂不熟的知识也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差甚大,渐渐地他们又成了新一代的文盲,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和值得反思的现象。这是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重视入学率、毕业率,而忽视教育质量所产生的严重问题。再如,在论述职业技术与女童教育中,引用了在甘肃省启动的“UNDP/401”项目。项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成功地把职业技术教育镶嵌到基础教育当中,为发展少数民基础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初级人才,符合当地需求与人民意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一成功经验具有很强的推广和借鉴作用。这些数据和资料都是从实验项目得来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令人信服。
第二,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从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在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方面丰富多彩,差异性大,这决定了我国民族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些特殊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区别对待少数民族教育。但是仅从教育学单一的学科理论去探讨少数民族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基于这一点,本书从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探讨、系统总结和完善了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理论。
本书根据内容需要,也使用不同的学科理论视角对少数民族女童教育进行阐释。例如在“第五章女童教育与机会均等”中,主要用到了社会学的学科理论,同时也结合了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不同学科理论的交叉论述使得阐释问题更加清晰明确。如在第九章“少数民族女童与低学业成就”和第十五章“少数民族女童与职业技术教育”中,主要是运用了人类学的多种理论知识,辅之以其他学科理论。在这两章中以人类学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据此做出具体的参考性对策,进行理论建构,明显体现着应用人类学的学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