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相关 » 正文

生活和教育的审视探讨

2021-4-10 | 教育相关

 

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探讨在教育研究领域广泛存在着,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现实轨迹日益使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面临诸多困境,另一方面,生活世界理论也确实契合了革新教育模式的时代要求。〔1〕

 

研究已经取得诸多成果,但问题却依然存在。这种状况与以下事实不无关系:人们普遍只关注在静态的层面上探讨教育脱离生活的现实,呼吁教育向生活回归,但却忽略了生活自身的教育化动向。换言之,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不仅是静态存在的,更是动态生成的,不只是单向运动,更是双向互动。一、从静态到动态:审视教育与生活关系视角的转换

 

(一)历史的审视: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片段呈现

 

就教育自身的发展而言,从教育产生之初,教育与生活就未截然分开,甚至是合二为一的。“现代人类学家在遗存的人类原始部落中的发现,已经以大量胜于雄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最初的教育活动是与一般的社会和生活活动直接融为一体的。”〔2〕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围绕着人、人生或人的生活起伏着,发展着,变革着,总是与人类社会及个体的生活发生着多样的联系。”〔3〕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再像动物一样匍匐在自然的脚下,获得了思维能力的人类“具有了积累、提炼、传递知识的能力”。〔4〕而这种能力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有人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独立出来,并专门从事该项工作,这样教育也从生活中逐渐独立了出来,脱离了物质生产的实践,专注于精神产品的发展与创造。这种状况发展到后来招致了人们的批判,正如斯宾塞所说,人们通过教育“所学的其他东西大部分都同生产无关,而同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量知识又完全被忽略了”。〔5〕

 

从文艺复兴时期夸美纽斯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期望通过教育使人“在世间过着一种天堂的生活”,〔6〕到斯宾塞直言:为我们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责任,〔7〕再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可以说,在教育领域探讨生活的教育意义,追究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便充满了教育发展的历史。

 

(二)历史的启示:审视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视角需要转换

 

回溯历史,使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必须转换视角来审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首先,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可以静态审视的。从静态来看,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相离、相合和相交。相离是指教育与生活是相互脱离的;相合是指教育与生活合二为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这两种关系处于两极,应该只存在于理论模型之中。教育与生活的相交是指教育与生活各有其内涵和外延,分别指向不同的意义范畴,但这两种意义范畴是交融在一起的,有共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地方,“教育过程内含于生活进程之中。教育过程作为特殊的生活过程,乃是受教育引导的个人生活展开的过程。”〔8〕

 

其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需要动态审视的。受时发表展影响,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尽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从生活当中脱离了出来,逐步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但其发展始终在生活世界中起伏,其与生活的关系也呈现阶段化变幻的特征。如杜威之前的美国便是这样,“盖棺论定地说,美国传统的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脱离儿童。”〔9〕

 

而杜威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因素就在于教育没有体现儿童生活以及儿童生长和发展的需要。正是这种时代背景的存在,杜威才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呼吁,“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10〕其实质就是教育向生活回归。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动态特征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概括来说包括两种形态,即教育走向生活和生活走向教育。当教育走向生活,也就是教育向生活回归,彰显的是教育的改变和生活对教育的意义,因为生活本身如存在形式、发展状态、目的等对教育的内容、形式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生活走向教育则彰显的是生活的改变和教育对于生活的意义,教育对于生活的内容、形式和目的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在宏观层次上注重教育与生活静态关系的探讨,基于教育与生活脱离的现实,呼吁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在微观层次上,我们重视对教育走向生活这一动态轨迹的考察,执着于追寻生活的教育意义,却于无意间忽略了生活向教育迈进的步伐。因此,这种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探讨是不充分,也是不全面的。“站在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和站在教育的角度看生活,是两种不同的视界”,“基础教育必须把握住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发挥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11〕

 

二、教育回归生活:对教育与生活关系认识的不充分性

 

(一)教育回归生活:缘起与表现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教育制度化之后,教育与生活的裂隙越来越大。教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专业性与科学性逐步提高并日益凸出,与生活经验世界的距离也逐步拉大。“教育被压缩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它所向人展示的只能是经过理性的过滤和瓦解的‘客观———科学世界’,却没有能力直接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12〕此后,科学尤其是实证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生活的琐碎与不可验证性失去耐心,保持审慎的中立态度成为科学世界的行事准则。以科学授受与创造为业的教育就这样与生活拉开了间隔,并且间距日益增大。“由于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以及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过分冲击和挤压,从而失去了生活世界应给予人的那种安全感以及价值和意义,导致人的焦虑和人格的异化等。”〔13〕教育回归生活,教育走向生活成为时代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向生活回归。这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目的上,呼吁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或现实的生活服务,以学生生活世界的需要为旨归;在教育内容,呼吁要取材来自学生的经验世界、易于为学生感知的事物,避免高度抽象和脱离实际。在教育方法上,强调采取现场感受,直观教学的方法,构建与生活相类似的教育场域,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总之,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活的意义,重视生活的现实性,注重为人类生活的改善服务。这样教育一方面在顾及自身精神产品生产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兼顾生活的世俗性需要,教育出现了向生活回归的趋势。这种变动趋势是以教育为原点,以生活本身为指向的教育自身的一种单向行动,其目的在于改变教育在内容、形式、目的等方面高高在上,不能为世俗生活带来利益的片面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