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关
教育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被指称为文明传递或传承的实践过程。它既包括人类理性知识、生存生活技能,又包括人类情感体验、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在代间的传递或代际间的传承方式和行为。更具体的来说,教育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影响,以达到改变受教育者知识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过程,使之得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认同。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于教育内涵阐释———“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但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教育是具体的、历史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乃至建国以来,教育问题上的两个主题词———“革命教育”和“教育革命”的转换,即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建国前30年,中国共产党推行以革命为主题的教育,这时的教育以农民为主体,兼及其他社会阶层与群体。毛泽东指出:“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1]因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对农民进行教育,是夺取革命政权与巩固革命政权的需要。而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育由最初的为巩固政权服务转变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本文从教育主题词演变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教育思想的变革。
1革命教育: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服务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教育问题。
大革命时期,党的领袖群体几乎都有办教育的经历。
且不说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国焘等人本来的教师身份,毛泽东、刘少奇等人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工人运动无不是先从教育———农民教育与工人教育运动入手,如毛泽东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刘少奇的安源工人夜校等。当时中国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大矛盾与主要任务,或者说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决定了党的教育要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教育要为工农服务等。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与面临的实际革命形势,党必须对部队战士、干部和根据地的共产党员进行无产阶级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以便发动群众参与革命、夺取革命的胜利。革命任务决定了教育任务,教育任务决定了当时教育的特点: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多样的办学条件与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毫无疑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进行的中国革命,需要动员和组织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在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带领下革命,让他们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世界观,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革命教育乃是教育的头等大事。可以说,正是革命教育的极大成功,党才能够号召千百万工人农民起来抗争,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2]建国后,百废待兴,教育在继续革命教育的前提下开始了教育革命。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文化教育必然担负着相应的斗争任务。虽然在建国之后,通过土改、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及思想改造运动等稳固了政权,但党认为应该继续肃清反动思想残余的影响,并在青年中树立牢固的无产阶级思想———应该认为,直至改革开放前,这一现象并无本质改变。
在这一时期,革命教育固然是教育的“主题词”,但教育革命也是其应有之义。如教育的大众化问题———因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换言之,为了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劳动者生产水平以进入社会主义,为了逐步削减劳心与劳力的本质差别,都必须使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为了教育的大众化,当时创新了教育方式,开展学文化运动———农村的扫盲运动、速成学校、半工半读等学校等。
2教育革命:为发展服务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大革命催生的红卫兵运动,标志着革命教育走到了极端:造反的学生彻底扫荡了教师、扫荡了教育,众多的大、中学生成了革命的工具,政治完全遮蔽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因而,文革的结束也预示着教育革命的到来,体现为教育主题词———由“革命教育”到“教育革命”的变迁。教育主题词的变迁,引发教育社会功能和价值追求的变迁,人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成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为了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我们必须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从而完成教育的终极价值———使人幸福,终极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2.1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
冷战已经成为过去,和平与发展已是世界的主旋律,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主流话语。对中国来说,发展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无疑是头等大事。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科教兴国”成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要发展科学技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伴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教育以及教育的社会功能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基于上述观念上的转变,党和国家对教育寄予厚望,把教育工作置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上,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形成了优先发展教育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科技与教育的合作,奠定了政策上、思想上的重要基础。臂如,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面向”与“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上。其中,“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我们造就建设现代化的强国人才,需要“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此后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与此一脉相承:体现出教育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