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体育
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的一生不仅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也与新中国体育事业联系在一起。小平同志一生热爱、关怀和重视体育。在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许多关键问题都可以听到小平同志的意见。小平同志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体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学习、探索、继承、实践他的体育思想,对我国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深化体育改革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1国内邓小平体育思想研究概况
国内对邓小平体育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用专门篇幅来研究邓小平体育思想的文章较少,大多是在谈教育问题时引用邓小平同志有关体育的指示语录,深入探讨不多。
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邓小平同志逝世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以往体制的弊端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体育战线的一些老同志仍沉湎于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国家应该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全包的思维中。体育改革应该怎么搞,成为摆在体育战线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体育战线统一思想、深化改革起到了很大作用。虽然邓小平同志没有直接指导体育改革,但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探讨体育改革和体育市场化的文章。大家认识到,深化体育改革,并不是对原有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总体上讲,就是要使原来适应计划经济的体育体制逐步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三个阶段,从邓小平同志逝世至今。一方面,把邓小平体育思想作为邓小平完整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加以重视。另一方面,注重运用邓小平理论的架构、原则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实质去演绎概括他的体育思想内涵。研究体系趋于完整和成熟,研究对现实体育工作的指导作用日益增强。
2邓小平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我国的体育发展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明确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把握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2.1群众体育是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
1974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我国参加亚运会的队伍时说:“毛主席向来主张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运动,就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广泛的群众性问题。当然,这就是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体委就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
当然也要有国家的水平问题。要搞好各个项目的运动水平。这也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阐明的,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
体育也是这个问题嘛!没有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没有雄厚的基础,好的选手就选不出来。当然整个国家水平要提高,要在提高指导下普及,这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对立的统一。”[1]这段讲话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思想比较经典的一次论述,在研究邓小平体育思想的文章中被广泛引用。对邓小平这段讲话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邓小平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辩证关系的看法是:两手都要抓,但重点是群众体育。在战略层次上,群众体育应该在竞技体育之上,“体委就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全民健身战略应该是全局性的、处于最高层次的战略,其它战略应该在全民健身战略的协调下进行,竞技体育是为全民健身服务的,“提高”主要是为了“普及。”认清邓小平讲话的这一真正内涵,对于完成我国体育的根本任务,为全面达到小康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2.2理论研究与体育实践中出现误差
遗憾的是,在更进一步的研究中,可能由于对“普及与提高”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也许是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研究者陷入为实际工作寻找理论依据,而不是从理性角度去研究问题的怪圈,全然不顾他们自己已经得出的群众体育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结论,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看成了平行关系。结果是,群众体育要为竞技体育服务,竞技体育要为群众体育提供指导或者引导。并且这种理论为决策者所采纳,提出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这种战略的提出,表面上看二者并重,但由于对“提高”这个词的微妙理解,似乎从理论上讲竞技体育还是比群众体育更重要一些。例如,有学者就沿用1955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文件中的说法,明确提出,“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的基础,没有提高,普及也就失掉了方向,”[2]细细品味这个结论,提高是“方向”,普及是“基础”,“基础”是为“方向”服务的,孰重孰轻,不言而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再加上金牌在中国社会里有巨大的影响力,人民群众对竞技体育成绩期望居高不下,驱使“一切为了奥运”成为体育系统头等大事,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重竞技、轻群体倾向,金牌成了评价体育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群众体育上不去、搞不好无人过问,竞技体育上不去丢职罢官。近年来,在各方关注下,群众体育被忽视的局面有所改变,1995年颁布了全民健身纲要,但相较于竞技运动来说,虽然口号喊得震天响,在实际工作中,全民健身在体育发展战略中的劣势依然存在,并未根本改观。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有必要领悟邓小平上面这段讲话和其它关于群众体育工作论述的真正含义,重新确定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的优先地位,并准确把握这种新定位的内涵,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并积极推行。
3坚持体育工作的人民性是党的领导核心的一贯思想
新中国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把全民健身看作是体育工作的根本。毛泽东1952年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成立大会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他还提出:“全国的江河这么多,能不能利用起来游泳”。他又根据工人劳动分工细,动作单调的特点,提出“每天做两次工间操”的意见,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1953年,在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毛泽东向青年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在大力提倡群众体育的同时,毛泽东对锦标主义及运动过度带来的损伤极为警惕,在其所著的《体育之研究》中,他严厉批驳那种“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体育”。他一生中曾多次批评体育中锦标主义思想,毛泽东曾指示:“体育是关乎6亿人民健康的大事”,他说:“我们搞体育运动不是为当选手,出风头,而是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以下举措可以反映邓小平同志对体育工作的态度:1)认为群众体育是关系全国人民健康的大事,于1954年促成国家体委单独成立群众体育司;2)1952年在西南区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上题词:“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3];3)在向外国友人介绍新中国体育事业时说:“体育是个群众性的东西”[4];4)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活动,尤其关心青少年儿童。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在这“四有”中,他把“有体力”作为为人民、为人类作贡献的基础;5)1974年的讲话(见上文);[5];6)积极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喜欢散步、洗冷水浴、爬山、到江河湖海中去游泳,喜欢打桥牌和台球等[6]。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对群众体育和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视并且身体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