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学校体育改革和社会体育再认识

2021-4-10 | 体育

 

一、关于社会体育的再认识

 

(一)社会体育发展的必然性

 

从我们国家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地加强,尤其是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人们体力劳动强度普遍降低,脑力劳动逐渐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所谓“文明病”也随之增多,人们迫切需要体育来增强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娱乐身心,调节生活节奏,减轻心理压力。同时,由于社会业余时间的增多,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证。所有这些因素,促使社会体育必将蓬勃发展起来。

 

从全世界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各国政府、各经济实体和个人的投资重点将由物质转向人力,而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之一,又是延长人的寿命、增强人的体质。所以,在21世纪,世界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正走向发达的国家,必然会将社会体育列为提高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源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投资形式,并予以高度重视。

 

(二)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足够的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人们对健身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国家提出了“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口号,但据调查: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中仅有5%的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较深的了解,有30%的人略知情况,尚有65%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调查表明,对社会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使得人们的体育意识不够强,进而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也就不够大。

 

2•缺乏足够的锻炼场馆、设施。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现在开展社会体育活动,大多是在街道路边、公园、广场空地上进行,笔者在对大庆的7个体育社区的1000人调查可由此可以看出,大庆虽属于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地区,但其体育场馆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健身的需要,由于受场馆、设施的限制,造成了人们健身时间不足、健身项目单一、健身效果不佳,尤其是在北方,由于受气候的影响,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

 

3•缺乏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平均每1万人当中才拥有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约有7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我国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低。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的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某项技术、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传授和管理能力。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传授某项技术、技能尚可,但尚不能达到指导人们进行科学锻炼的层次,同时,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偏大,一方面由于身体原因影响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又使开展的项目适应性和范围缩小,这些原因无疑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必然性和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且其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体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其内容、形式以及效用也应该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因此,高校体育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发展的新形势,要把学校体育放在整个教育大系统和社会的宏观系统中去考虑,学校体育不但是复杂的、动态的,而且是多样化和多功能的,它在开展社会体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社会体育又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它也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学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贡献是社会对学校体育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也是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对自己职业和工作意义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重要方面。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并存的,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持的。特别是高等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师资力量强,场地器材完善,不但可以在社会体育中大有作为,而且会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在落实全民健身战略中大显身手,同时,学校体育的另一个职能是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有利于加快体育新的进程,社会体育将促进高校体育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体育和终身体育的需求,推动高校体育改革

 

多年来,高校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在校表现,偏重学生的现实锻炼,追求短期效益,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素质和能力,因而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在大学毕业后便告中止,没有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这是高校体育教学上的失误。因此,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的教学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在对东三省5所高校大学生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81名学生和不经常锻炼的117名学生的调查中做了分析,坚持体育锻炼的80%以上是由于爱好与习惯,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除了认识上的偏差,如“身体好没必要参加锻炼”,“体弱多病不宜参加锻炼”外,还认为没时间、没场地,其实都是没有兴趣爱好而缺乏体育锻炼积极性。由此可见,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是坚持终身体育的原动力。而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努力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外,并没有把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作为重点,引导学生逐步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这是教学中的失误。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努力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还需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运动项目进行修改及拓展,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上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当然,在发掘学生对体育爱好、培养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本身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这样,兴趣才会发展成爱好,有了爱好才会养成自觉参与的习惯,有了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运动将会伴随终身。培养出大批对体育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学生,这就是我们高校体育教学追求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体育教学应与社会体育衔接

 

高校现行的体育教材,只侧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过分地强调传授运动技术及技能。在课堂上,不论学生对体育项目是否有兴趣,均是“请你照我这样做”。大部分学生感到压抑,还不如在课外的自由活动中放得开。这是教材内容重复和局限造成的。要使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相衔接,高校体育的教材内容,必须合理地使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衔接起来。安排与之配套的体育教学内容是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的重要条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