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决农民因经济承受力、交通因素参加文化活动的障碍
目前,国家、社会与广大农民正在共同探索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文化架构,拓宽文化投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农村居民构建文化福利体系,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这就需要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在农村社区设置公益岗位,任用农村本土人才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这对于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和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会有效解决文化投入的后续管理问题。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自建国以来国家就开始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其结果“熊瞎子掰苞米”农民依然没有享受到应有公共文化服务,其主因就是缺乏文化投入的后续管理。这也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要汲取的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促进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农村,需要现代农民。农民富裕后其精神世界需要有足够的文化元素来填充。过去对宗教的负面影响看得过多过重。在看到它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对于农民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作用。东北的“萨满文化”的消失,也提醒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现在寺庙和祠堂的复苏,催生一些地方民间戏剧的活跃,而农民的祭祀等传统的文化活动又带动了民间剧团等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政府要对民间剧团、民间乐队等文化企业保护扶持和政策引导,并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企业。农村重视家族的延续,希望人丁兴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孝做起。为人子者能够在父母生前身后恪尽孝道,就能够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树立忠孝传家的家风。家谱是每个家庭必须供奉的,也是要传承和保留的东西。由于文革时期家谱被当作封建迷信的东西销毁,至今没有得到完全恢复。要帮助农民恢复这一文化传统,并以此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推进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注重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推进文化资源向农业产业转化,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推进文化创意与农业现代技术的融合,提升农业现代技术的文化含量,以期按照人们的意愿来生产,如方形西瓜,矮化苹果等。利用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以生态文化规避现代农业的弊端。常规现代农业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石油能源,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而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推行立体种植、病虫害生物防治、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提高能量转化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推进文化创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度融合
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城市化倾向严重,一些地方农民被城镇化;统一化趋势明显,形成千村一面的现象。它负面调高了农民的胃口,虽然身在农村却总想以低微的收入去换取奢华的城市生活,其结果衍生出“谁来种地”的问题。作为农民首先要确立主体意识,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又要体现农村特色和自身价值来建设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观念,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含量。从结构上要以“秦砖汉瓦”与现代建筑结构相结合,要以传统的生态文化与现代安全环保理念相结合,既要传承创新,又要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既要有现代建筑风格,又要突出区域特色,体现农村自身的价值,推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度融合,建设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邢凤义 黄克胜 单位:抚松县抚松镇政府 抚松县抚松镇农业经济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