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文明教育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2021-4-10 |

一、多种因素并存对大学生基础文明提出严峻挑战

 

一是市场经济和中西文化激荡对大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经济在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人的私欲,导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的蔓延。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整齐划一的文化认同被逐步打破,呈现出多元化、分层次的发展趋向。新的文化格局、文化环境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影响到正处于顺应环境、汲取多于排斥的人生阶段在校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渴求知识但实践社会经验十分匮乏的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碰撞持着十分敏感的心态,但又缺乏辨证思维,理性批判精神愈显不足,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困惑,甚至对本土的文化理念、价值判断、文明标尺等产生了怀疑。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实惠化,理想目标趋向功利化,道德观念趋向自我化,基础文明趋向薄弱化。二是社会高度信息化,大学生交往危机日显突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哲学思潮和文化体系对传统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代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选择和判断信息的能力以及扬弃的哲学态度,出现对现实生活的冷漠甚至回避,责任意识淡化,不知何去何从的困惑和盲目从众的心理倾向。这些人格缺陷和不良个性心理特征,致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屡受重创,同时也是引发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的重要原因。三是大学生先期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教育体制、高考制度等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完善,升学率也依然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试金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就多为让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多是被动接受老师课堂的知识灌输,缺乏现实生活磨练和道德培养,心理发展不健全。在国外,许多大学生基础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首先值得借鉴的是其在德育方面比较注重社会公德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时一般较为注重理想信念和政治观念的培养和教育,这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的先期教育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略显不足,包括最为基本的道德教育,即养成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这无疑也是导致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教育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高校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够健全。相当长的时间,我们许多高校的教育目标具有功利色彩,德育也仅限于道德规范的教育,丧失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原本深刻的道德内涵停滞于较低的层面,基础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也自然大打了折扣。在大学生的德育考核中,缺乏科学量化指标,偶然性因素和倾向化色彩较强。在对学生的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发展党员等方面,重学习成绩,轻思想品德;重单方面突出表现,轻全面发展要求。填写毕业鉴定表和就业推荐表,或避重就轻,与平时表现相去万里;或千篇一律,不符实际。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奖惩措施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培养环境也较为有限。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进行基础文明教育首要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思想活跃、渴望成才,表现出政治上积极上进、学习上刻苦勤奋、生活上丰富多彩的主流精神风貌。但是,也应看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习近平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教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应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之本。德育的任务就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2]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对大学生显得更为重要,而道德智慧的施与应是今天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要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完成道德社会化,自觉恪守道德规范。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学会调节自我,增强社会适应性,为踏入社会担任角色做好准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重要渠道。文化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生活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其他规范和习惯。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礼乐相济,德美相生,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寓教于乐,帮助其调适心理状态,开发潜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同时能通过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选择和行为导向,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要不断增强网络教育优势功能,充分发挥整体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在全校学生中掀起新的文明热潮,深入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和大学生文明修身行动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全面成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是进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重要保证。一要通过制定、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统一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大学生在正确导向的引导下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二要通过对照既定制度对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进行考核评估,奖优罚劣,树立典型,大力宣传,进一步营造倡导文明氛围。三要把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水平高低与综合素质评定紧密挂钩,与评奖评优密切挂钩,与毕业推荐就业密切挂钩,并载入毕业生鉴定表;四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成立大学生文明执勤队或校园文明检查小组,加强管理,严格监督。第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道德形成的关键在于个体的自我投入,学生在品行形成过程的参与程度与大学生对教育影响的自我消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德形成的成功与否。

 

客观环境等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哲学角度讲,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勇于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由他控走向自控,主动地将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统一于一体,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作者:鲍丙刚 李艳艳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