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式的合成
(一)跨界音乐——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跨界音乐译自英文Crossover,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义上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音乐风格交融在一起的音乐形式,狭义上则单纯指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相结合的产物。跨界音乐形式新颖,视听效果丰富,相比流行音乐更加内敛,较之古典音乐则更为活泼。法国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Clayderman)是最早涉足跨界钢琴表演的音乐艺术家之一,他将自己流淌着古典气质的演奏与通俗音乐相结合,成功开辟出一片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音乐世界。近年来,备受瞩目的跨界音乐家当属克罗地亚钢琴家马克西姆•姆尔维察(MaksimMrvica),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克莱德曼的表演形式,在演奏方式和音乐内容上结合了流行音乐表现的多种形式:风格迥异的背景编曲,搭配现场镭射灯光、LED等技术。衍生出超乎想象的视听画面,在演奏方式和音乐内容上更彰显出现代音乐家的气质和风范。美国新世纪音乐作曲家和钢琴家约翰•施密特(JonSchmidt)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也同样具有典型意义,他擅长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合进自己的改编曲创作中,赋予原作另一种音乐意象,更营造出极具震撼力的视听效果。
(二)多媒体——数字化的合成艺术
多媒体艺术是合成的艺术,在多媒体艺术表现中,图、文、声、像元素组成了基本的多媒体结构,形成了视听艺术的表现系统。多媒体钢琴表演,是将数字空间(虚拟世界)融入剧场空间(真实世界)的表演艺术,正是众多元素的集合,使观众在感官上得到满足。钢琴家宋思衡在《交响情人梦》音乐会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可视化的音乐氛围。此音乐会大获成功后,他在《肖邦•爱》多媒体钢琴舞台剧音乐会上更大胆地将舞台剧融入多媒体表演中,这种戏剧化的舞台表演给视听结合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可视化的钢琴表演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将其带领进更深层次的戏剧梦境。随着数字科技深度介入艺术与文化领域,更多的艺术家们都在数字的“工具箱”里寻觅新的创作灵感,拾取更得心应手的创作工具与手段,不同程度地实现着自己的艺术梦想。运用电子技术或更多科技手段所创造的多媒体钢琴表演,给观众们展示出一个虚拟化的艺术世界,合成出更贴近观众需求的钢琴表演形式。这些数字化的集成与整合,使艺术元素间实现了有机互动,产生出与传统艺术特征迥然不同的新审美特质。
(三)印象——音乐、空间与氛围
当下,多元文化的扩张为大众审美带来转型,审美文化从理性沉思走向感性娱乐已成趋势,大众对钢琴演奏的接受活动由以往的倾听—思考形式向直观视听—感知过渡。不同于传统形式,现代钢琴表演为观众铺陈出多元的艺术空间,生成直观的审美印象。这种印象,由钢琴作品本身、表演空间、环境氛围等多种元素组成,钢琴表演活动由此渗透出更具感官享受的震慑力。如:美国钢琴家贾罗德•莱德尼克(JarrodRadnich)在其电影原声音乐改编曲《海德薇主题》(Hedwig’sTheme)的音乐录影带中,将演奏的场景设置在一间十分诡异并充满魔幻色彩的房间内,同时铺垫雷雨和闪电声作为背景音响。炫目的演奏与表演空间、环境氛围相互契合,所孕育的视听效应如同电影情景再现,令观众沉浸并陶醉在奇幻的钢琴音乐印象中。(四)新技法——个性的衍生20世纪美国先锋派作曲家亨利•狄克逊•考威尔(HenryDixonCowell)在其钢琴作品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小臂和拳来演奏音簇,又发明了琴弦演奏艺术——即借用打击乐和弦乐发音原理,从钢琴内部拨弦的演奏方式。从作曲技法的角度来看,这些对新音响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钢琴的表现力,而从演奏的形式来看,新技法的运用却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听觉刺激和审美体验。德国作曲家安妮塔•福克斯(AnetteFocks)为电影《情键四分钟》(FourMinutes)所作的《敲击谢幕曲》(Abschlusskonzert)中,大量运用了音簇、琴弦技术(拨奏、拍打琴弦)、敲击琴盖等现代技法,为作品渲染了浓烈的打击乐音响色彩,极具视听震撼力;美国新世纪钢琴家约翰•施密特(JonSchmidt)在其改编的通俗钢琴曲《无与伦比的美丽》(WhatMakesYouBeautiful)中,分别安排五名演奏者拨奏琴弦、敲击琴盖来表现音乐主题和节奏韵律,并在乐曲后半部分融入多声部合唱、六手联弹等形式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合成出崭新的、极富个性的音乐表演形态。当然,这些表演形式都需要良好的扩音设备来实现,并最终在音乐会上呈现给观众。
二、应用与探索
任何一个敏于文化风向变化的人都切身地感觉到,以上种种现代钢琴表演形式的创新,无不与当代生活和文化背景紧扣在一起。在音乐研究被多元文化浸染的今天,钢琴表演艺术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传统的演奏形式已经无法彻底满足受众日益苛刻的艺术审美需求,这为专业院校的钢琴表演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规划》中明确指出:“艺术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艺术院校钢琴教学注重演奏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生个性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更缺乏人文内涵的引导。面对新的发展趋势,丰富钢琴教学的内容、建立多元化钢琴教育教学理念是时代所需。
(一)拓展形式
作品是钢琴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拓展不同表演形态的作品有助于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多元的曲风中吸收养分。而今,大部分专业院校的教材更新缓慢,教学曲目陈旧保守,演奏形式以传统为主,几乎未涉及其他形式的作品。笔者观察,目前国内相关乐谱出版物集中在双钢琴、四手联弹等室内乐范畴,新形式的作品相对较少。近年问世的乐谱有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室内乐作品系列》,推出了数首为钢琴等多件乐器而作的现代室内乐作品,形式比较新颖,在传统教材基础上是一个补充。其他作品方面,有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凯文•柯恩流行钢琴曲集》和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情景钢琴博览会》等,这些作品汇集了现代、影视、爵士摇滚等多种曲风,其中大部分曲目都可以编制电声乐队与钢琴合奏,效果颇为丰富,展现了多维钢琴音乐的无限魅力。另外,上文所述约翰•施密特、贾罗德•莱德尼克等现代钢琴家们改编的作品乐谱均在其官方网站出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曲目的不足。巴尔扎克曾断言:“一切皆是形式,生命本身亦是形式”。艺术也是如此,音乐表演的形式存在于作品之中,存在于不同作品之间。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并敢于创造,很多作品都可以实现后期的形式合成,以供教学需要。
(二)应用形式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如何拓展教学原则与方法,更合理地应用形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核心和关键。笔者认为,在长期的教学中,除了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还应关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合奏、重奏是最常见的器乐表演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组合,都应强调乐器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强调合作;第二,和声以其强大的结构凝聚力及丰富的色彩感染力,是音乐形态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应从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培养学生的和声感受,掌握作品和声动向,逐渐提高学生的即兴演奏能力,从而使其更自如地与乐队合奏,或与其他形式融合;第三,音乐教育关注人、音乐、文化三位一体,积极应用多元化钢琴表演形式的同时,还应结合不同的形式融入多元文化背景的阐述,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并提高其音乐鉴赏力。当然,根据不同形式的属性,在教学中还要不断总结和实践独特的方法,使这些形式适宜不同的教学需要,发挥多维度的功能。
(三)探索形式
音乐教育是一门极具创造力的学科,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主题。鉴于相关教材和作品的缺乏,不断探索钢琴表演新形式,是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的重要途径。美国美学家、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提出:“一种形式,即一种意象。”任何一种音乐表演形式,不仅是一种安排的组合,一定程度上更代表着音乐作品的生命,其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意象。围绕这一内涵,从现代社会人们渴望新事物的角度出发,我们应结合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心理需要,探索多样化的钢琴表演新形式。这需要我们正确把握音响运动、表演形态及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形式负载更丰富的艺术内涵。如今,许多演奏家成功地将民乐、舞蹈、魔术等艺术元素融入钢琴表演,重组出更具观赏性的表演形式,为教学提供了借鉴。另外,透过多媒体、跨界钢琴表演等形式的启发,尝试运用更多科技手段也将为现代钢琴表演赋予更多可能性。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运用电脑、音响系统、双排键电子琴等多媒体元素来实现模仿交响乐队的目的,借助多媒体平台为钢琴协奏。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还将为观众带来多方位的音乐体验和感官享受。同时,在演奏会现场搭配LED、干冰等设备营造气氛,极富科技感、现代感的表演顿时跃然于舞台,为观众呈现出美轮美奂的个性化钢琴表演情景。
三、结语
作为传达艺术的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探索、应用多元化的表演艺术形式,不仅能丰富钢琴演奏和教学的内容,还可以促进钢琴商业演出市场的发展,彻底改善目前钢琴商业演出市场单调枯燥的局面,形式多样的表演内容将为钢琴商业演出市场带来新的契机和经济效益。而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今日,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更能产生巨大的质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现代艺术发展的飞跃和进步。
作者:唐进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