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钢琴教学中的音乐通感

2021-4-10 |

一、音乐通感中多感互通的特殊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美妙的音乐就会感受到诗情画意,我们常会用圆润形容乐器演奏的音色,用甜美温暖形容美妙的歌声。在古代文献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充分反映了听觉、视觉、味觉方面的通感转换。可见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通感有着多么微妙和重要的意义。这种在音乐进行中多感互用、多觉贯通的感觉转移,能最大限度地创造出鲜活、完整的艺术形象,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二、音乐通感体验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的作用

钢琴演奏是一种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复杂运动,它要求技术规范、思维及手指快速敏捷,极大地调动了人类生理运动和心理运动的极限。而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社会文化形态和艺术创作审美等方面的综合才智,是钢琴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拿到一首钢琴曲目,大多数学生会集中精力主攻机械识谱,也就是简单的音符弹奏,而忽略了听觉能力和视奏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时间堆积、旋律线条和技术要点慢慢叠进的方式练习弹奏,而忽略了调动各种感官的转换和互通,失去了音乐协作和感悟能力的训练。如果在钢琴弹奏及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巧妙的音乐通感体验,将会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视觉、听觉、动作协调性、艺术审美、音乐感悟等方面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能让演奏者在多种感觉交替中,获得更高的鉴赏水准和审美情趣。

1.钢琴视奏能力及听觉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首钢琴作品,由于乐谱的复杂规范和立体化,以教师客体声音作为学生直接认识对象的可行性微乎其微,大多数学生都以键盘乐理的正确性作为演奏的唯一标准,教师则是以学生演奏技能的提高作为教学的准则。这就忽视了学生在处理视觉符号中的连贯思维及敏锐听觉的训练,就是我们常说的视奏能力及听觉能力的培养。运用音乐通感体验,让学生在识谱初期,通过眼睛快速读谱,加大视觉提前量,调动大脑视奏思维,下达手指弹奏指令,继而弹奏音符、进行听觉反馈。一系列的连贯动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视觉、感觉、听觉的感官渗透和挪移。同时,听觉反馈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觉想象空间、听觉色彩分辨和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和空间的建立,对钢琴演奏的触键水平和音乐表现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2.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悟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它与学生的性格特点、生长环境、气质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无法通过后天训练来获得的天赋。我们无法提高天生木讷的学生钢琴演奏时审美的敏感性,但通过音乐通感体验,可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准和审美情趣。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钢琴演奏时不再一味强调音符的正确、节奏的均匀,而是启发学生对乐曲的音色和情感展开联想,让声音弹得“清脆或圆润”,让曲目感觉“俏皮热情或悲凉苦涩”,这种借助音乐通感体验带来的复合立体的音乐感受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音乐、对音乐产生共鸣。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通感体验,适当引导感性敏锐的学生,让他们能够进入格调更高、更复杂的审美境界,在钢琴演奏技术和音乐意境诠释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改善其艺术感悟能力。

3.动作提前思维的培养

钢琴演奏和其他乐器演奏一样,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动,才能灵活指导手指动作、弹出流畅的旋律、准确表达出作曲者的音乐意图和个体情感延展。我们把这种提前的心理活动称之为“音乐提前思维和连贯重叠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钢琴教师和演奏者司空见惯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还有一种思维方式没有得到钢琴演奏者和教学者的重视和探讨,就是“动作提前思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钢琴演奏技术时,只注重表象的手型模仿,而忽略了手指在运动过程中力量转换的感觉运用,这种感觉就是一种音乐通感体验的意念和想象,是动作提前思维的内部感觉能力。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学习演奏技术的速度有快有慢,也经常发现学生有正确的弹奏姿势,却并没有准确地弹奏音色,这些都是缺乏以音乐通感体验为前提的“动作提前思维”所致。所以我们可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通过音乐通感体验,加强音乐提前思维和动作提前思维的培养,通过音色的表达展现来感悟手指、手臂的动作要领,从而更大限度地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4.艺术综合能力的培养

音乐通感现象作为一种复杂深刻的心理活动,没有对音乐艺术各种技术理论的掌握和相关经验,通感体验就无从谈起。所以音乐通感体验的感觉转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与钢琴弹奏技术相关的音乐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我们经常发现,在学习音乐理论时,鲜有学生会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灵活多变的键盘上来,当然,在键盘实际操作时,更无法直观快速地掌握键盘乐理。同时我们还发现,大多数学生会唱会听,却不一定会弹,这些都是缺乏音乐通感体验良性作用的表现。所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运用音乐通感体验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和先修作品欣赏感悟转换到指尖的欢快跳跃中来,可以将声乐演唱中优美流畅、深切自然的旋律线条表现方式及感悟转换到手指的舞动中来,体验音乐艺术的完美享受。如此利用理论知识的转化渗透和借用感觉的挪移,可以让学生的音乐表达更丰富、音乐诠释更全面,让音乐专业的理论知识和钢琴演奏技术结合得更紧密,这正是我们培养“综合艺术能力”人才的初衷。

三、音乐通感体验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钢琴演奏与教学是社会艺术教育和高校艺术教育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相似情绪感受的感官中介,只有将它们融为一体,才能更大限度地体现综合的艺术,才能在演奏过程中做到音乐艺术最高境界的诠释,才能让听者得到更全面的感官体验。如何在钢琴弹奏过程中展现音乐多方位的通感体验,成为目前高师音教专业和社会艺术教育机构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将钢琴演奏的音乐通感体验运用方法作以下归纳:

1.通感联想法

钢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音色、风格特点来表达人的情感,具有抽象的音响效果。而绘画则是视觉的艺术,它是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来表达具体的事物,具有具象的视觉效果。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和形状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通过线条的规律表现和主旋律的呈现手段在绘制不同的艺术形象,而音乐中的音色就是人们通过心理的感知赋予其色彩,这些均源于绘画中的色彩原理。这种通感联想的运用,让许多钢琴作品获得意外的演奏和倾听效果。如汪立三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原野上的风》都是作曲家从绘画作品中找到灵感而作的乐中有画、音画交融的钢琴作品。它们都鲜明而直接地体现出图画的意境和印象,通过演奏者对音响的理解和联想,创造或者还原出作曲家心中的画面。同时还有许多钢琴作品来源于舞蹈,其节奏类型取材于舞蹈本身的节奏。如肖邦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op.53),是肖邦为了表达对祖国波兰的热爱所创作的著名波兰舞曲钢琴曲。这种舞曲起源于16世纪后半叶,最早来自武士凯旋的舞蹈。钢琴演奏者在弹奏此类作品时,应该在脑海里形成通感联想,想象舞蹈的姿态动作和节奏类型,掌握它的风格,用快速灵动的手指和持续长久的臂力来表达充满阳刚之气的波兰舞曲。

2.通感转换法

转换意指将一项事务或情感转移到另一事物,而钢琴演奏中的通感转换法就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将不同感官的诸多感觉转换成美好的音乐形象的方法。众所周知,人的触觉、嗅觉和味觉必须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得到直接的神经反射,这种反射因无法超越想象而很难在心理活动中留下审美的印象。所以钢琴演奏的艺术表达方式中,触觉、嗅觉和味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听觉和视觉并不一定与客观事物相接触就能得到音乐的感知刺激,因而能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所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要表达曲目中较难表现的触觉、嗅觉和味觉时,可以通过通感体验将之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验,以此来表达完美的音乐形象。比如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由12首典雅优美的富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这些小曲与四个季节相关联。其中第三首《云雀之歌》,旋律轻捷灵巧,展现云雀欢唱的春日情景,动听的歌唱可以在钢琴的演奏中通过通感体验转化为美妙的音响效果。最为著名的第六首《船歌》,舒缓的主题部分温和而略带苦涩忧郁,匀称而略有起伏的伴奏通过钢琴的演奏,让我们在听觉的享受中仿佛看到初夏夜晚的河面上孤寂的小船轻轻地向着远方飘荡。

3.通感移情法

所谓“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与情绪外射到其他事物上,是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钢琴演奏中的通感移情法则是在演奏作品时将人的感情、意志移至一种新的境界和事物中,让演奏者在感受作曲家的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的同时,上升到一种更高尚的情感境界,最终达到共情,从而增加钢琴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优秀的钢琴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鲜明生动地展现出来,将生活中的情绪感觉准确再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演奏者是否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曲家提供的音乐想象空间,将丰富的情感移情到音乐之外的事物和情绪中来,就成了演奏者弹奏活动成败的关键。所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运用通感移情法,可以让演奏者浮想联翩,由音乐想到音乐之外的更高境界,体验近乎完美的艺术享受。如肖邦的《b小调谐谑曲》NO.20是其在维也纳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乐曲第一主题一出场,就是不稳定的七和弦,演奏者应从不稳定中体会到一个远离祖国的海外游子在祖国遭到危难时的愤慨、焦虑和无助,而乐曲中间部分的柔和宁静则应该让演奏者体会作曲家回忆祖国美好山水、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其中更高的境界则是通过音乐通感移情法,让演奏者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母亲无以言表的真挚感情、对当下美好生活的歌颂、对未来生活更加美好的憧憬。

四、结语

毫无疑问,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运用音乐通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它的运用,全面推动了钢琴演奏技能的开拓和发展,赋予了钢琴作品更高更深的艺术内涵。这种架接各门类艺术形式的“桥梁”,让我们在音乐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听觉形象,还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视觉、味觉、触觉的体验。当然,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运用音乐通感体验还需慢慢走向进步和成熟,让我们不断探索、开拓,且行且思。

作者:付渝涛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音乐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