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农业发展论文
一、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
(一)市场经济深入变革的需要。在我国相当多的地方,农业生产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调整这种生产方式便成为必然。同时,需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结构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支撑、重要内容。
(二)保农业从业人口的需要。城市化导致农业生产者迅速减少,预计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将超过60%,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城市,使得农业从业人口数量迅速减少,达到最低极限值,可能很快出现农业从业人口不足的现象。
(三)自给自足型大国战略的需要。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对我国而言更为重要,关系国家安全与稳定。
(四)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需要。时至今日,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已经明朗: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精准农业和转基因农业(其产品是否为人类普遍接受尚需时日,但其技术研究不能因噎废食)正引领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倘若我国农业不进行深入变革,我国农业将大大落后于世界农业。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分析
(一)向集约化发展,走产业化道路
我国农村以单家独户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大量存在,这种形式包括家庭以传统劳动工具为主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家庭以农业机械化为主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当下的生产方式构架未来农业的竞争力,农业的发展需整合农业涉及的资源——重组整理土地、应用资本化货币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以商品化为基础,通过规模生产和服务,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同时,将农业的生产主体逐渐公司化或类公司化,增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谈判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机械化与信息化推进农业向精准农业发展
当今世界最为领先的农业生产方式即精准农业。精准农业就是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施肥机等机器设备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接收器和控制器将各种信息传递给计算机,并由计算机给出合理指令,进行精确施肥、精确作业和精确估产等活动的农业生产方式。
(三)特色化与生态化推进农业向庄园农业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需求多样,地理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方式多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特色化与生态化的农产品成为人们需求的重要内容。发展庄园农业或许能在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条件下,承载人们的此种需求。庄园农业是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以市场为向导,以特色化和生态化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将生产、休闲、生态、旅游、观光和科教等融入农业经济形态。此类生产方式的推行,主要应用在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等的生产领域。
(四)提高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增强国际竞争力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产能出现局部过剩的现象;但由于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未随之提高,且市场本身具有的“柠檬效应”,在市场监管缺失或者不到位的情况下,消费者面临不对称的市场信息,更多选择价格较低的残次伪劣农产品,使得诸多的残次伪劣农产品大量存在,让合格的农产品没有生存空间。伪劣农产品影响消费者的健康,甚至危及人身安全,这便是近年来农产品质量问题集中爆发的根本原因。政府应当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构建农业生产的诚信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路径设计
(一)制定适度超前的农业发展规划
“三农”问题多年被列为中央工作的“一号文件”,但现实仍是重城市轻农村,尤其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过分集中配置于城市,导致农业发展乏力。农业要发展,规划要先行。农业发展规划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城镇体系、产业布局以及基础设施整体考虑,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盘棋,统筹城乡综合布局,针对全域农村、整链农业进行规划,推动各种资源集约化、专业化的配置。根据农业生产分布的特点,遵循三次产业互动的原则,适度超前的农业规划,能为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推出行之有效的农业政策,有利于形成集约化的土地资源,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种养基地,避免农业的无序建设,并且实现农业一定时期的持续发展。
(二)理顺产权关系,促进合法流转,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是事关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处理不好土地问题,就解决不好农业发展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初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这种高度分散的经营方式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和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要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就必须从土地入手,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理顺土地产权关系,促进土地合法流转,建立集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土地利用制度,为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创造条件。同时,在城乡规划一体化的推动下,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广大农村地区整体推进田、地、水、路、林、产、宅等的综合整治,为新型的现代化农业提供集约化的土地资源。
(三)加大保险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组织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现代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建立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增强农业的融资能力,必须进行抵押制度改革,赋予农业新的生命力,比如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在确权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有证抵押贷款。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农产品保险,扩大畜牧产品、森林草场等的保险范围,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在现有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农业金融应当结合农业的需求,培育创新农业金融组织,丰富农业金融服务内容。
(四)完善社会保障,提高生产技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坚持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它既能保障农民享有平等的保障制度,同时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劳动力。社会与农业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农业产业规范、培养产业工人、提高生产技能,顺应新的环境,建立新兴技术服务体系,逐渐培养适合新兴农业发展的产业工人。强调产业技能培训,重视农业生产者技能和素质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未来的农业,科技含量将大大提高,社会与政府应当未雨绸缪,为科技农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为现代农业培养科技人才,为农业发展准备人才资本。
(五)完善农业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
为满足市场化的需要,农业发展应从研发、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全程领域,根据农业规划和农业发展的方向,完善农业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道路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农业面向市场的通道,通畅的道路能及时满足市场的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完善水利设施,满足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为生产建设科技型示范基地、生产厂房、加工厂房和仓储基地以及流通设备,树立良好的示范效应,创造条件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农副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大型生产工具,提供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如卫星定位、集成计算器和数据中心等,这些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需要。这些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社会的有力支持;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将无从谈起。
(六)系统治理农业生态环境
当前农业的生产环境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已经威胁到人们的健康生活。发展农业,必须实行系统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在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实施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制定土壤治理办法,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地轮作;逐渐减少和控制无机肥料的使用,推广和鼓励有机肥,使得土壤肥力得到恢复。在农业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应当重视农业用水的治理,加大工业污水排放的治理力度,防范农业用水的水体污染。推行环保的生物技术,控制污染较重农药的使用,逐渐增加农药的禁用品种,淘汰污染较重的农药、化肥,控制和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污染处罚力度,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
(七)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
我国的农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产品交易随着交通的改善变得日益通畅,天南地北的物产异地交易成为现实;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日益丰富的农副产品,需要各地优质农产品得到充分的交换。农业生产正逐步面向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某些产品甚至要面向国际。因此,各地的农业生产应当尊重这个客观事实,迅速做出调整,结合各地自身的优势产业重新组织生产。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八)调整补贴方式,加大保障力度
农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产品流通性和差异性上落后于工业产品,这就决定了农业在市场中的谈判能力、议价能力较差,即使未来农业采用了新兴的生产模式,其农业在市场中能赚取社会平均利润的能力照样不足,这就要求农业必须实行长期的补贴政策,以保障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倘若农业得不到补贴,CPI的增长幅度将居高不下。在农业发达的美国,农业依然享有较高的财政补贴。我国重视对农业生产的地方政府和中间环节的法人进行的财政补贴,这种方式严重地挫伤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应当在建立农业诚信系统的基础上,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以表彰和鼓励那些直接进行农业生产的人与组织。
作者:徐国耀 单位:成都天府华侨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