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学生管理论文
第一篇
一、正确认识新时期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现代大学生的各项发展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身心素质、审美素养等都将得到发展,但这种发展的形式、内容和层次,在不同的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特点。新世纪,社会要求大学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良好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面对新世纪的人才培养要求,如何通过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等,也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二、正确认识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一)从事学生管理的实践者缺乏理论性指导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总体的层次还不够高,往往只是局限在日常的生活管理,如学生的纪律考勤、宿舍卫生等。一方面,专家们更多地去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德育等,而专门从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管理研究得不多。另一方面,在高校中直接从事学生管理的干部队伍,他们缺乏对管理学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工作中以经验管理、继承式模式管理为主,面对新出现的问题缺乏创新性的思维和手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者及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因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琐碎和繁杂,使管理者的缺少思考和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也影响了管理者理论水平的提升。
(二)学生管理制度往往显示出滞后性管理制度是解决和处理现实问题的主要依据和原则,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加强,更需要及时补充和修订。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满足大学生自我管理实际需要方面显出不足。比如现实情况的发展远超过制度的改进;大学生的情感行为目前没有足够有效的制度进行管理和制约等。
(三)大学生作为管理对象,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在大学生管理中,主要依靠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因此,大学生的能动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效果的好坏。但在目前这一作用发挥不足,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强,对不良行为的抵制、监督意识不强。
(四)不能以学生为本进行管理,对学生的管理过细过死在高等学生管理中,教师干部是管理的主导,学生是被管理的主体,把管理的主导根据行为准则的要求内化为管理主体的自我需求,管理作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目前高校大学生管理中教师干部,保姆式管理的成分过多,学生的自我管理发挥不足,主动性不足,依赖性较强,缺乏活力。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中强调的是稳定,但不能为了校园的“稳定”和“安全”,把学生的行为规定得过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三、要具备创造性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四点要素
第一,要有创造性的思想。创造性的思想是开展创造性工作的基础,对于学生管理者来说,创造性的思想首先表现在能够并且善于解决矛盾的特殊性。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抓好学生管理工作是本身的职责,但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就要靠解决好主要矛盾即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来保障。什么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呢?就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具体讲就是如何把学院的关于学生管理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例如,国家教育部会从宏观方面适时地提出各大高校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个性教育等等,体现的是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既带有国内高校的普遍性和一般性,又具有一国高校教育的特点。对于每一个高校,他制定的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又是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带有一个学校的特色,而具体到各个学生管理工作者所在的院系或部门,由于其硬件设施、生源结构、学生专业属性等情况各不相同,上级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实际情况的制约,这就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带有更鲜明、更具体的特征表现。找到了特殊性,就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了。创造性的工作,就是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管理工作的普遍性和本院系或部门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找准了这个结合点,等于找到了解决主要矛盾的钥匙。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养、思想水平、业务能力及经验积累。
第二,要有创造性的手段。创造性的手段,就是将学院上级领导部门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创造性地与本院系或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实施方法和艺术。如同一场战斗,如要赢得最后胜利,军事谋略至关重要,而军事手段必不可少。为此,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先吃透两头:一是吃透“上头”,即国家教育相关管理部门、学院党政部门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指示和精神。吃透,就是领会实质,抓住要害。在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上级总要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但其中必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抓住了要害,也就抓住了本质,由此才能带动全局的工作向前发展。国家教育部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通知》,我们首先要领会国家教育部这一文件的核心精神。从文件背景分析,对我国而言,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方式越来越普遍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加速道德上的斗争与融合;另一方面,两种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加剧和空前复杂,主流意识存在着被削弱的威胁。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一些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观音享乐、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将可能淡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同时,更有西方腐败的文化垃圾和堕落的生活方式,如享乐、色情、暴力、颓废、吸毒等大量的社会毒瘤,会通过诸如互联网、对外文化交流、考察旅游等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和生活中,从而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切无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我们紧密围绕文件精神,及时调整德育内容:(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3)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品德教育;(4)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采取德育主体置于生活,德育目标贴近生活,德育内容源于生活,德育工作融入生活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打开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二是吃透“下头”,即各地的实际或者是我们工作对象的特征等。吃透,就要做到对实际情况心中有数。比如,该院系的专业结构、属性,硬件设施的条件,周边环境,学生年龄段的构成比例,学生的男女生比例,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分类状况、特殊群体的比例等。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加以总结和概括,从而作为指导学生管理工作的方针、措施。在加强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方面,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搞清楚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情感需要的多元性,情感体验的矛盾性,情感取向的浅显性,负面情感的普遍性。有了这些特点,也就是吃透了“下头”。其次,我们围绕这些特点去探讨高校情感教育的内涵与范围,以次为基础提出了从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强化学生美育的陶冶作用和拓展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新途径等方面加强高校情感教育的构想。
一是尊重并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包括低层次的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和高层次的与心理、精神需要相联系的情感,而且教育的重点是满足学生高层次的情感需要,激发、巩固高层次情感,即道德感、审美感和自尊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二是根据大学生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等特性,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真正激发大学生为国家建设事业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情感;真正把个人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真正把情感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发挥情感的正功能,抑制情感的负功能。三是根据大学生情感唤醒的主观性特征,积累大学生的良好知觉经验,制约来自外界的刺激,形成良好的情感。另外在情感教育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培养等等。只有吃透了两头,才能将两头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本院系或部门的优势,才能有的放矢,开拓进取,形成合力,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第三,要有创造性地精神。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地精神,特指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及能够自觉地将这种精神贯彻到工作实践中去的行动。一个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与管理者主观上所具有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密切相关。有此精神的管理者,会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和现成的模式,总能高人一筹,先人一步,做到能在没有路的地方探索到路,在走不通的路上开创出通途。当然,这种探索和创新,有时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可能失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总能找到新的道路,总能取得新的成绩。创新可能失败,但故步自封、满足现状,只能平铺直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的尝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作者:田亚鹏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第二篇
1、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1.1求知欲望较强,但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持久。大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都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也能够围绕自己制订的学习目标进行不断地努力。特别是对跟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愿意学习;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际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从校外聘请专家来校开专题讲座等比较感兴趣,也很投入,注意力相对集中。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不知道自己来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抱着体验大学生活的态度,一天浑浑噩噩,不按时上课,不认真听讲,有的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对于这类自制力差,学习动机不纯的学生,如果不加强管理和教育,在学习上容易迷失,教学质量也不会提高,也无法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1.2经济条件好,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没有经过什么风吹雨打。因此,他们绝大部分都不理解老一辈艰苦朴素的作风,脑子里也没有节约的观念,抗挫折能力较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在刚上大学的时候,他们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和亲戚朋友,离开了熟悉的同学和老师,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独自开始生活,面对着新同学和环境而产生许多新奇和美好的幻想!但是,大学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完美,也没有想象中的富有浪漫情趣!每个寝室住着六个来自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生活习惯,性格和爱好都迥然相异的陌生的新同学,需要一段时间来彼此适应。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在彼此磨合和试探,小心翼翼地寻找跟自己脾气相投,可以相互信赖的知心朋友,如果错过了这段时期把自己封闭起来,就很难再融入到宿舍这个集体中去,容易造成思想封闭与心理障碍。同时,对大学的种种理想幻想与现实的差距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
1.3思想上要求独立,而行为上却不能独立。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中心主义思想比较强,总是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在家不希望父母管,在学校不希望老师管。自尊心特别强,家长或老师一说,就会感觉“没面子”,从而与家长或老师对着干。但行为上,毕竟他们还不具有完全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打架、斗殴、沉迷于网络游戏、谈情说爱等违反校纪校规现象时有发生。
2、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1保守不变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在宣称实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推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管理措施,但在现实中却往往从学校利益出发,注重学校的利益,无视学生管理者和学生的利益,往往采取严格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却不注重对学生的服务和引导,管理得多,服务得少!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果,但与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者”心理发生冲突,又压制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消极行为,从而影响到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
2.2落后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受到了挑战。“千余线一根针”,学生管理工作要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凡涉及学生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最终都要依托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来实现。而当前民办高校现行的工作体系,工作内容的庞杂,导致学生管理者每日陷于无法避免的事务堆,疲于应付,似乎什么都在管,但对学生成长成才最基本的素质,诸如学习方法上的转变、生理心理解疑、重大问题的平等交流、人生紧要几步的指导(就业、考研)等却引导较少,导致现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然处于“缺漏补漏”“缺样补样”的状况,未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局面。
2.3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和管理能力欠缺。当前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多是由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和社会上的招聘人员组成,在数量和素质上都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在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只是简单借用公办高校管理制度,没有针对民办高校的现实情况,也没有能力和精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判断力、心理问题、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研究。
3、以学生为本,进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调整
3.1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利益和所关心的问题,从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变学生为管理的主动者,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我们所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超强的自的学分,纳入学生整体的培养计划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其次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单纯的理论教育往往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并且容易导致学生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梦的实质。因此,在“中国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多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老师带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梦的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实现途径。
3.2营造浓郁的“中国梦”校园文化氛围。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健全的人格等。因此,我们可以营造良好的“中国梦”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校园的媒体,如校园广播、校园报纸,以及学生社团自制的电影、视频等方式,积极地宣传“中国梦”,让学生对“中国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另外,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的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学习“中国梦”。在这样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一方面能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积极地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思想素质以及觉悟水平。
3.3把“中国梦”纳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生活。实践出真知,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还不足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学校应该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本地区的不同情况,为学生建立一系列的“中国梦”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革命老区、革命纪念博物馆、暑期的下乡活动、到农村基层进行实习和进行相关“中国梦”思想的宣传和调研等;另外,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贫困山区支教,向当地的学生开展“中国梦”的教育活动,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大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此外,学校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带头作用,有效地展开关于“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对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优秀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4、总结
“中国梦”的实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接班人的青少年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神圣而艰巨的使命。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充分领会“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作为人才的摇篮的高校,应该承担起这个光荣的任务,积极地开展“中国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有关“中国梦”这一伟大思想的相关理论的教育教学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现阶段“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陈志明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第三篇
一、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是时发表展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知识型、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学生管理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健康发展的重任,因此,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管理从训导型向咨询服务型转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教育的进步,人本思想深入人心,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时发表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将学生置于从属地位进行“严加管教”的“家长式”管理模式,坚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服务意识,关心和爱护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实现管理从训导型向咨询服务型转变。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学生管理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学生管理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式的、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更好地调动其主动性与能动性,由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在双向的互动与沟通中达到师生共鸣,实现和谐管理。
(三)打造平等、人本的校园文化,夯实“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文化基础
打造平等、人本的校园文化,为“以学生为本”的和谐学生管理模式奠定文化基础,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校园师生的思想都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平等、人本、和谐的思想会逐渐被师生所接受,并逐渐推广付诸于实践,推动和谐校园的创建,反映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逐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新模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学生而进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内容上以服务学生为主,形式上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拓宽学生的参与面,广泛开展富有生活气息且贴近学生实际的社团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等,努力打造轻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四)推进学生管理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新模式提供根本保障
以学生为本,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而这必须通过具体的法治层面才能实现,即只有通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形式,实现人文与法治的建构与对接,转换为一种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法律保障,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真正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管理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要求高校的各项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展开。而这一点需要用制度来规范和保证,一方面明确学校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职能、权利、责任、工作范围、工作途径、工作方法等,使“以学生为本”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依靠制度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与指导。因此,新时期的学生管理者应树立法治观念,树立制度管理的意识,制定的教育与管理规范性文件要符合法治精神、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要依法治校,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管理不断向制度化、法治化和人性化发展。
三、总结
总之,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不断加强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努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和谐发展。
作者:王琦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