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学校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论文4篇

2021-4-10 |

第一篇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的一生要承载太多的恩情:父母的养育呵护、师长的传道授业、朋友的悉心关照、素昧平生者的无私援助等。只有心怀感恩,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幸福,从而珍惜所有,否则就会身在福中不知福、无缘由地愤世嫉俗。作为父母、教师应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让孩子明白感恩既是一种做人的道德,又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教育以日常生活中能时刻接触到的“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爱自然”为主线来开展。

1.爱国家

热爱祖国,懂得关心国家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热爱自己生活的地域、疆土、国度,对祖国忠诚,为祖国服务,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献给所从事的工作和学生,不为名,不为利,把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为国尽力,为民造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同时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没有国家的爱护,我们将无所依存、无立锥之地。

2.爱父母

爱父母,就是行“孝”。作为人“子”,应懂得孝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亲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怀念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和爸爸有力的肩膀仿佛扛着整个家庭重活,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去爱同学、爱社会呢?因此,每个人都要发自内心地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您”“您辛苦了”。

3.爱老师

懂得去尊敬师长,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老师因职业要求已付出太多的爱,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作为学生应由衷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啦!老师,我们永远感谢您”。

4.爱同学

懂得去关心、帮助同学和他人,因为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三人行,必有我师。”提倡向同学学习,完善自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正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正是从他们身上发现和看到了优点、缺点,才能有了进步的源泉与动力。

5.爱自己

在我们的成长岁月里,首要的一课是学会如何爱自己,我们称之为“自爱”。人类社会中,自尊自爱者方受人尊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才能得到他人信任。让责任心告诉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存在并不是单一的;让自信心告诉每一个学生,永远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6.爱自然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自己。优美的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土地、花草树木、充足的食物、蔬菜……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分索取,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与惩罚:旱灾、洪水、龙卷风、地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资源,提倡低碳生活,节约水资源,不浪费每一张纸,是我们的行为准则。让我们张开双臂接受大自然赐予的恩典,阳光、空气、蓝天……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感恩我们身边的一切:感恩劳动人民,他们种出了口中的粮食;感恩工人阶级,他们制造了各种用品,是他们用双手创造了成果,千万个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美好世界,创造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只有感恩,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会珍惜眼前的一切。

二、积极引导学生感恩

知为行之始。学生一旦知恩后,就会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去面对给予他们恩情的老师以及周围的一切,他们的言谈举止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他们的感恩行为也就是迟早的事了,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这时我们就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感恩的活动中,使之从中体验到感恩行为所带来的喜悦,从而使教育效果得到巩固。

1.引导学生学会尊重

首先从尊重给予他们恩情的人入手。比如态度谦恭、不事张扬、具有最基本的文明礼仪;有不同见解或想不通时不能使性子、发脾气、撂挑子,而应大胆提出,积极沟通;遇到疑难问题多与老师商量,获得成功要与老师分享……然后再逐渐将这种情感扩展到周围的人:尊重同学、不能我行我素、口无遮拦、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尊重师长、认真完成作业、不给老师添麻烦;尊重陌生人、尊重大自然,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相处的氛围。

2.引导学生学会克制

遇到别人的误解能忍让,理解对方,克制过激行为,遇事考虑后果,多想别人,三思而后行,克制惰性行为,要有一种挑战自我、知恩图报的思想,从而培养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克制退缩行为,胸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气,进而养成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意志品质,克制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行为,懂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3.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回报亲人、师长,更是为了服务社会,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持久不竭的学习动力;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是持久的,终生的,学习是一种品质,学习需要坚强的意志,学习离不开方法、技巧等。

4.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人之初,性本善”。一位哲人又如是说:“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成为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能承受得起各种挫折,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乐于奉献;爱护集体,团结友爱;待人礼貌,行为文明。使学生真正懂得不要计较自己给了别人什么,而记住别人给你的关心与帮助,这样自己才会永远快乐。要将它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将它延伸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最终去感恩生活、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

5.引导学生学会干活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总认为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大出息。因此,不让他们动手干家务活。其实,适当干点家务活不仅影响不了学习,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和品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这么做还会让我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因为只有通过干活,孩子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真正知道你们整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回家还要洗衣服、做饭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让孩子了解家长对家庭的奉献,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否则就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6.引导学生参与献爱心活动

学生终将成为一个社会人,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仅仅感恩父母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和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奉献爱心行动,捐资助学,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暂时摆脱经济困境,定期举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爱心进社区活动,积极为他人服务、奉献。通过捐款活动,使学生不但感受到自己身边爱心的凝聚,更感受到了整个社会的爱心,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感恩社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7.引导学生树立感恩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理念指引人生。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感恩我们,更要让他们感恩社会,感恩整个生活,当然也包括生活中的挫折、磨难;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怀揣感恩之心走进校园,更要让他们怀揣感恩之心步入社会;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在师长的指引下付诸感恩行动,更要让他们将来在无约束的情况下自觉践行感恩思想,回馈社会。唯有此,我们才会实现教育的长期效应,延伸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唯有此,我们才会最大限度地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

三、用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正能量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呢?简单地说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它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根本的依靠,是永不断绝的民族命脉,是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立国之本,是从古至今,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指导原则。早在1982年全世界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联合国举行会议,共同商讨21世纪化解人类种种灾难的最好方法,他们的结论是:人类必须要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才能找到解救的方法。中华传统文化之本体分儒、释、道三家。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乃圣贤教育。圣贤教育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公认的最灿烂的文明,这个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一出现就从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实践证明:自启蒙教育阶段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大凡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者,常能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基于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和校本文化研究的实际需要,中小学校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以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可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人格得以升华,生命接受洗礼。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必定能唤醒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爱的真谛,懂得拥有的幸福和付出的可贵,为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陈建华 单位:广东省始兴县马市中学

第二篇

一、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抓手

1.促进大学生感恩意识要以党团建设为抓手

高校里除了课堂教学以外,通过一切党团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更加丰富的实践方式,几乎在大学学习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课堂。第一,在各类专题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如新生入学教育。每年的8月和9月,是大一新生进入新的阶段和开始自己人生新起点的时候。此时大部分学生远离家乡、父母、亲朋独自在外求学,心理上存在一个“断奶期”。这时学校利用开学典礼、军训教育、专业教育和家长座谈等契机开展感恩教育,对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帮助。形势与政策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等都是开展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机。第二,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如举办感恩专题辩论、名人讲座等活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单位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寻找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等主题活动,增强党团员的奉献意识和感恩意识。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加强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效果显著。第三,在助学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目前,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力度逐年加大,高校辅导员和班级导师可有效地利用每年的奖、助、贷、减、免等资助政策,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如在评选之前先开感恩教育会,明确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列举学生中的先进事例,由此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知道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都是恩情,从而树立知恩图报,进而上升到报恩的意识。

2.重视在管理和服务中进行感恩教育

管理和服务是高校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刚柔并济”的特点,用管理的强制性来规范人,用服务的渗透性来感化人,一方面,根据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心理和生理方面还尚未成熟,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管理上不可忽视。另一方面,由于服务活动的广泛性和实践性,使得服务的过程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渗透性。

二、加强传统感恩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注重自我修养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学习也变得功利和浮躁,自身人文素质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更加崇尚个人奋斗的时代里,我们一定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大学生们知道,科学技术知识固然重要,但离开了人文素质的渗透,“人将不人”,社会在向前发展,文化也需传承。只有将“致真知”与“致良知”有机地统一起来,大学生将来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总之,处处都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场所,时时都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时机。新历史背景下,面对新问题、新挑战,高校教育者应转变观念,努力探索,通过德育教育的引导,使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赵琦元 张媛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第三篇

一、现状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心理暗示

从小学教育开始,学生即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以成绩划分学生的等级层次,这种方式虽然对激励学生奋进有一定的裨益,但对于一定学生而言,这种片面的划分容易造成强大的心理暗示。

(1)抵触者。将自己拘囿在“我不懂”的暗示怪圈中,从我不懂这些,到我不懂怎么弄懂这些,一步一步放弃对知识的探寻,如同蚕茧,周而复始的缠绕丝线只为将自己包裹在自我的世界里。践行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部分人本身存在求知欲,不断重复性的抵触造成了最后的完全否认。

(2)不屑者。是抵触者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部分人因为对知识的抵触,在面子光环笼罩下,行为表现为一种不屑的态度。施教者在面对这样的学生多数情况下表现的是暴躁易怒的态度,采取的也多为硬碰硬的方式,尴尬的师生关系也因之不断恶化,并逐渐走向晚期。

(3)自卑者。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多数的大专学生以考场失利者居多,因而选择大专教育作为自己“退而求其次”的保障,这些学生大多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在行为认知上及思想意识上都会表现为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完全不同的态度。而这些往往为施教者所忽视。

2.学习动力不足

大专虽然给一部分高考失利的学生再次走向课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很多大专学生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走向最终课堂的“曲线救国”的契机,而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一个学习的终结,是对自己能力的最后的定性,对未来没有确切的把握。

3.抱负水平差异

抱负水平是个人主观的估计或愿望,它可能高于个人的实际成就,也可能低于个人的实际成就。学生的抱负水平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首先与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愈高,则子女所具有的成就动机一般也愈强烈;家庭影响相较于学校影响对于学生而言更为直接,父母对学生的期待,常常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力,不过过多的期待也往往会适得其反。其次,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其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一般也高。大专科目与传统的学科教育不同,不在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灌输,更多的实验操作,使得大专学生拥有更强的动手能力。最后,与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有关。他们所设立的学习目标较高,中等学生居中等地位,则往往采取中庸之道。至于差等生,其抱负水平并非完全低下,可常常显示出不符实际的现象,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不存希望。

(二)传统教育的缺陷

1.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

3.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

4.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5.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三)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受教者和施教者互相认可对方的付出,并对对方的付出做出一定的反应。如学生在感恩于教师的教育,进而回馈到家庭,进而投射于社会,则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教师感恩于学生的配合,会提高教授热情,进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所学专业科目的内里,学术氛围愈加的浓郁。这种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教育理念虽然有诸多的好处优势,但仍旧是知易行难的教育模式。

二、可行性分析

首先,感恩教育的意义,做父母的应教育孩子从小懂得关心他人,体谅父母。对孩子应从小严格教育,不仅仅在学习方面,还应教育他们从小懂得关心他人,明白事理,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第二,感恩教育的意义,做父母的还要给孩子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不要一味大包大揽,将孩子当成温室的花朵,这样反而会害了他们。应当对孩子时不时做出的感恩行为加以鼓励和表扬,这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是值得再接再厉保持下去的。第三,感恩教育的意义,做父母的应该做好孩子的表率。父母应注意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正确性,在感恩教育中,应注意与邻里间的感恩行为,最为重要的是对父辈的感恩,使孩子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感恩意识便会深入到他的内心并指导他今后的举止行为。第四,感恩教育的意义,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不能仅仅靠家庭中的父母进行教育影响,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在家中的时间,学校的环境对孩子也是不容忽视的,除了父母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外,还得靠老师正确的引导。

三、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感恩教育对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意义

1.“态度”问题是人生的大问题,态度决定高度,态度决定人生

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树立起积极的心态,端正人生前进的方向。在生活和学习中应充分认识到感恩品质的缺失不仅极大地损坏了当代学生文明向上、积极进取的形象,而且还与学校培养出成才的学生的目标、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个人的健康成长也格格不入;认识到高职学生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祖国及他人对我们的恩情;认识到感恩是一种真诚回报的心态,是一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是对帮助过我们的万物和生灵的真心感激;认识到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人,是不受人们尊重和敬佩的人;认识到感恩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认识到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既是自己成长需要,也是时发表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2.感恩教育对家庭的现实意义

中国需要重视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因为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的优良作用和价值。面对这些情况,感恩教育在家庭中就显出了突出的作用,感恩教育使青少年懂得什么是恩,为什么要报恩,报恩有怎样的良性作用。当孩子作为社会人开始感恩,那么他自身的价值也就在慢慢地得到肯定,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开始感恩,那么他的行为将使含辛茹苦将他养大的父母感到自豪与骄傲,并使得和谐的家庭氛围变得更加融洽,不是十分和谐的氛围开始变得融洽,感恩是具有传染性的,并对整个人生及家庭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感恩教育的合理实施将逐渐减少社会中“啃老族”不赡养父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使家庭,使社会都处于和谐的环境中,这也就是感恩教育对家庭的最大作用。

3.感恩教育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双重作用下迅猛飞速发展,物质基础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而高水平的其中一个指标便是金钱的数量,大多数人唯金钱马首是瞻,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强烈冲击。而这期间出生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仅在家中是倍受宠爱导致有些任性外,又受到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主义更加严重,对于他人多是冷漠处之,在这样的交际社会中,缺乏团队意识,对于他人给予的及时的帮助往往觉得理所应当,泰然接受,毫无回报可言。加强感恩教育对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的建设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感恩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感恩教育的实施可以使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降低减少,许多冲突矛盾都是因为没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造成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在即将发生冲突的时候想想他人曾经对自己的好,保有一颗感恩之心的话,那么争端口舌冲突暴力也就不会发生了,不再是一味的指责他人对自己的造成的伤害,而应常怀感恩之心去铭记他人的慷慨恩德,孩子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同事感激彼此的通力合作渡过难关等等,通过感恩教育的实施,感恩意识逐步提升,才能真正发挥这一意识在人心与社会中的调和作用,这也是感恩教育的最大作用,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的和谐美好。

四、结语

感恩教育立足当代,承接素质教育的余音,以修身为最终目的,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最大程度的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未来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马郡谦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第四篇

一、倡导三种理念,传递感恩的正能量

要深化实施员工帮助计划,组织健康生活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及时疏导思想困惑,引导职工保持心理上的健康,心态上的端正,心情上的平和。倡导“包容”理念,为精神“加油”。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企业包容职工,就会凝心聚力、汇集才智,为企业创造出最好的经济效益;职工包容企业,就会同甘共苦、众志成城,使大家发挥出最强的工作效力。面对思想有滑坡、工作有缺点、作风有毛病的职工,工会组织要坚持思想上不放弃,工作上不抛弃,加强教育,积极帮扶,引导广大职工个个知荣辱、人人争一流,形成“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进步”的良好态势。

二、突出三种途径,积累感恩的正能力

1、突出“以小见大”,积累干部职工队伍的向心力。群众利益无小事。要从点滴小事入手,从细微之处着眼,真正做到感情贴近职工所想,措施符合职工所需,做好职工群众的“贴心人”和“娘家人”。通过开展“青春光明、梦想远航”青工成长计划和外闯市场职工中秋网络联谊会等活动,为不同职工群体提供了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服务,送去组织的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提升干部职工与企业风雨同舟的向心力。

2、突出“由点及面”,积累企业和谐建设的感召力。要抓“点”带“面”,以“面”促“点”。要将感恩教育活动融入到工会工作的整体规划中,明确目标,有的放矢,重点突破。要创新活动载体,选好工作抓手,从基层的热点和关键点入手,推动感恩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要深入挖掘典型人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现职工多彩的精神风貌,极大激发了广大职工争做感恩企业排头兵、勇当构建和谐主力军的热情和活力。

3、突出“以上率下”,积累企业科学发展的带动力。要强化“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理念,更要大力倡导“动车”文化,使领导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发挥出更大的带动示范效应。各级领导干部要履行好“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的责任,切实把职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现实的诉求、最紧迫的需要答复好、处理好、解决好。要完善职工困难帮扶中心、扶贫济困基金、互助互济金、大病救助基金等渠道,使关爱职工、感恩企业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和共同呼声。

三、发扬三种传统,营造感恩的正效应

1、发扬密切联系职工的优良传统,营造干群“一条心”。要建立健全深入基层和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基层联系点制度、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要坚持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倾听呼声意见,了解利益诉求,及时解决职工反映的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通过开展职工大讲堂、技术技能比赛、岗位练兵、导师带徒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职工的成长搭建舞台,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的协调一致和同频共振。

2、发扬牢牢依靠职工的优良传统,营造全员“一股劲”。要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职代会提案工作,健全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制度,畅通职工表达诉求渠道,确保职工享有表达权、知情权和参与权。要积极组织各种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上下同欲,众志成城,不断激发广大职工为企业建功立业、多做贡献,营造奋发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

3、发扬真情服务职工的优良传统,营造和谐“一家人”。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言人”、“保护人”,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不断提高和改善职工群众的政治待遇、劳动条件、文化生活,努力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共享发展成果。要以“班校家”文化建设为载体,把基层班组建设成为“为企业创效的班”、“助员工成长的大学校”、“促单位和谐的大家庭”,提升“和谐企业一家人,和谐共建靠大家”的幸福指数。

作者:张以峰 单位: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供电管理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