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发展
批判性思维经历从苏格拉底至今漫长的发展历程,到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均把批判性思维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并且美国在1996年把批判性思维列入“全国科学教育标准”。2006年,师从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权威希契柯克的董毓曾校友把这一授课方式带入华中科大的课堂,定位是“从工程师培养角度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工科教育的高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认识和行动进行反思和理性批判,辨伪存真,善于具体、细致和实际的推理论证,能够开扩思路和想象,分析各种可能性、方案和后果,从而达到新的认识和好的行动。”批判性思维在中国从研究到公开走向课堂并向全国推广的序幕拉开了。
二、批判性思维在大学不同学科中运用效果的区别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单独作为一门课对其原理和方法进行讲解和引导是值得肯定和称赞的,但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不同专业学科内,就需要仔细斟酌其适用的范围性和可行性。
(一)批判性思维在理工科教学中的效果
对理工科专业课课程,假若教师在课堂上以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物质镭的案例进行批判性剖析,学生可以从居里夫人如何“发现问题、产生想法、从想法中得出推论、验证推论”等环节中领悟批判性思维对一个人创新性思维的启发和作用,进而达到启发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这与华中科大把批判性思维引入工程师工科教育培养的目标及方向是一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效果是显著的。
(二)批判性思维在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的效果
在社会科学领域,批判性思维也可以大有作为,例如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艺术等学科,教师或研究者往往通过科学的调研方法和理工类分析工具得到一些相对“理性”的量化结论,批判性分析往往可以建立在这些数据之上,有理有据的进行论证和推理;另一类是批判性分析建立在大家公认的立场或标准之上,如法律的人民立场和为人民服务标准、历史的实事求是立场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艺术的多元化立场和健康环保标准等都是大家公认的立场和标准,批判性分析往往能自觉维护这些立场和标准,校正社会发展方向的偏颇,对社会健康发展产生的正能量。因此,批判性思维在一般性社会科学领域灵活运用不但可以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研究视野,也可以促进社会健康茁壮成长,课堂教学效果是理想的。
(三)批判性思维在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效果
在大学政治理论课备课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危机。假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老师在课堂上以红军长征为载体讲解“长征精神”,运用批判性分析教学,那最终的结果是什么?“1934年10月,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开始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和撤退,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宣告长征结束。”老师让大二或更高年级的学生谈谈他们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是什么?大家如数家珍一样列举出如“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当问为什么是这些答案时,学生的回答是“就是这样”或“老师这样教的呀”。当老师再次提问说“为什么国民党认为这是一次大逃跑或逃亡?”时,大家的意见就很明显不一致了。有的认为这就是逃跑或逃亡,有的认为这是有目的性的战略大转移,到底谁对谁错呢?一部分同学认为,从第五次反围剿实际情况来看,蒋介石调动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中央红军在军力相对较弱及指挥思想不当的情况下,失败就在所难免。在重大的伤亡和潜在的灭亡危机双重压力下,依据孙子兵法,为了保存现有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为上上之选。但这时的走,是在敌人的炮火之中前行,在一个人或一个集体面临生死考验,“逃”可能生,停就意味着死亡的时刻,发挥一切才智能够活命是为最大的目标,因此,用“逃跑”更为准确和贴切。但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是在进行战略大转移或撤退,不是逃跑和逃亡,因为转移是有目的性和目标性,而逃亡是慌不择路,盲目的行为。所以,长征应该是中国共产党英明的战略转移或撤离。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里面就犯了一个逻辑错误,谁说逃亡者就是盲目的?逃亡者在逃亡的过程中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能继续活着;逃亡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到哪里能确保自己能活着,自己就往哪里逃。所以在运用批判性分析后,绝大多数同学都会认为这就是逃亡,是不值得一提,也不能再提的耻辱和血的教训。更深入思考,大家讨论“逃跑”还是“撤离”有意义吗?长征到底留给我们什么?是要把长征美化成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还是把长征作为一种对中国共产党“失败(落后)就会灭亡(挨打)”的警示?长征精神还值得大肆宣扬和正面宣传吗?这样,问题就来了。那我们自小到大,在学校里学习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等“长征精神”都是骗人的?难道我们自始至终都活在谎言之中?要不要把“长征精神”改为“长征大屠杀”或“长征教训”呢?由此及彼,共产党所提出的各种所谓精神是不是都是伪真实、伪科学的愚人工具?怀疑论或敌对情绪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必然结果,共产党开设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但不能实现,还可能变成颠覆其执政的最有力工具和载体。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批判性思维在大学教育中的标准及适用范围
为什么对自然科学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时运用批判性思维能产生正能量?可把这种方式方法运用到政治理论课堂上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时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效果呢?这与批判性思维在大学教育中所适用的范围及所依据的不同标准呈高度的相关性。
(一)批判性思维在大学教育中的标准
在日常教学或研究中,大家对自然科学进行批判性分析时所依据的标准是中立的“,也就是以双方无争议的或者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准则作为批判的标准。”同时,批判者对所批判的对象“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批判的对象”,不得歪曲和片面理解。这一点在对自然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很容易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在一定范围内只有一个,这正是批判性思维在理工科教学中具有普适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对一般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及评判标准随着研究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或教师采纳理工科分析问题的方法或工具进行量化分析,所参照的标准也具有公认性或客观性,因此,一般性社会科学所依据的标准往往具有一定的确定性或公认性。对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学者分析问题往往是站立在阶级立场上,基于客观事实,向有利于执政党执政方向或某一个阶段立场方向进行分析引导,因此,对一个社会问题或事情都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混乱状态。社会科学的立场性标准,再加上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缺乏必要的了解或全面认识,就会出现众说纷纭的结果。换句话说,自然科学追求的“是什么”,社会科学追求的“该是什么”。
(二)批判性思维的适用范围
据上分析,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可以单独开设一门课程,也可以在理工科课堂运用,也可以在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在哲学专业开设,也可以有选择性地在社会科学学科运用,但不能无限制无方向性的在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上运用,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更应该审慎使用。
作者:王玉龙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第二篇
1、专业化学习互动平台的必要性
1.1专业建设与在线学习网站的当前状况
传统高校的网站在建设时更多的将其门户品牌宣传的效果作为建设要点而被广泛的使用。至于在线学习平台则需要教师自己开发和管理。因此,这种现状使得当下的专业建设型平台与在线学习型平台处于一种明显的分离状态。学习者在高校网站上无法习的该校的优势学科知识,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而在学习平台上又不能确定其中知识内容的准确性,最终导致了学习网站效用无法进一步提高。
1.2数字化校园的现代化建设需求
目前许多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发展,门户网站、一卡通系统等基础建设都已经架设完备,但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上却仍显不足,这是许多高校数字化校园构建中出现的薄弱环节,也是数字化校园深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专业化学习互动平台是专门用于加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学术科研动态的互动交流网络平台,这能有效的弥补高校在教学与科研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问题,促进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2、专业化学习互动平台的建设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一改过去高校专业网站的传统搭建模式,以人——专业——院校的更高效能的互动与学习为建设目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旨在丰富专业师
生的学习活动、提升专业的发展水平、实现专业资源的共建共享。
2.1丰富专业师生的学习活动
目前,其他类似的专业学习平台在建设上更加偏向专业或院校的新闻动态宣传,而在学习资源分享上也只是采取精品课程链接或教师课件资源共享等模式开展,甚至有的网站直接将这一部分省略不计。而这种单调的学习互动往往无法吸引师生的注意,许多网站最终不再具有专业化特色,彻底沦为了网络宣传栏似的存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在针对以上问题时不仅兼容了传统方式,还采用了全新的互动学习方式,以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易信等交流平台为学习互动环境,在不同交流平台上提供不同组织形式、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互动机制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最大程度的吸引师生对平台的关注和对专业知识的渴求。
2.2提升专业的发展水平
教育技术专业一直以其对技术的熟练运用和教育的信息化理解活跃在教育领域的前沿,此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搭建,即充分展现了其专业优势与学科发展前景,同时也利用该网站进行了专业品牌形象的宣传作用,不仅让校内师生及时了解到专业的发展动态,还为更多的校外学习者提供了前沿动态与优质教育资源。
2.3实现专业资源的共建共享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在建设时把宣传与学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整体推动专业发展的系统性工程,而不是单纯的将它们分开来看。在实现本平台的学习资源共享过程中,中心网还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院校的独特性,将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网站进行多元化整合,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前沿的学术动态与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广泛建设和推广应用。
3、专业化学习互动平台的内容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的建设,是信息化与专业当前发展趋势的有效结合,各时下自媒体软件的应用也是教育技术专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专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3.1专业的品牌宣传性
该平台的建立不仅包含了个性学习的意义,同时还具有专业化宣传的功效。平台以传统高校网站为基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学习互动平台融入其中,衍生出一套不仅适用于各PC端操作系统,同时也针对不同版本的手机客户端进行移动资源发布的集学习与宣传于一体的门户型专业网站,彰显专业教师团队的教育技术能力,对推动专业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专业资源的集成性
由于平台上专业信息资源的传递是通过多种自媒体软件和多校网络连接来实现的,因此,其上集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字、视频、图片等可视化教育资源。教师使用平台进行课程资源的初次发布,学习者再通过个性化学习完成关注、评论、回复等二次信息发布,最终形成内容完整充分、视与听相结合的适应学习者的多媒体课程,实现专业师生个性化和自主化发展。
3.3学习活动的交互性
学习者可以在平台上通过微信、微博等各类自媒体软件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对感兴趣的章节或课上疑难问题开展碎片化的随时随地的学习,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存储性、再现性等特征有侧重的进行学习。而教师则在课程资源的发布、语音在线授课等步骤中同学生进行再交流与再学习,真正将计算机的交往媒介价值在学习活动的交互中有效实现。
4、专业化学习互动平台的实际建设
4.1专业化学习互动平台的实践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利用教育技术专业优势,为不同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得专业发展信息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将师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无限扩展,用便捷的信息发布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专业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平台在试发布阶段已累计学习者200人,微博访问量近300,关注人数达200人,微信课堂学习人数超过400人,发布的教育资源数也已达到1000条。
4.2专业化学习互动平台的问题体现
当前这种专业化数字学习互动平台因其信息交流便捷化、展现形式多样化、教学资源多元化等特点,符合时下高校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数字化校园的要求,也方便了学习者在业余时间对专业课程的再学习与再交流愿景,并已经被各大高校接受和使用。但这类网络平台依然存在其足之处。
4.2.1数据资源更新的及时性
由于专业化学习互动平台本身存在的专业宣传与学习交流的要求,其数据资源的更新及时、信息有效变得越来越突出。许多类似网站往往不能够坚持做到及时更新,致使学习者得不到想要的教育资源,了解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学习课程也不能按时开展,最终逐渐减少访问量,使得网站无疾而终。
4.2.2学习互动平台的开放性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平台的服务对象依然以校内师生为主,课程也主要依据当前专业研究现状来进行信息发布,因此,非该研究方向的校外师生便无法获得对其有研究意义的学习内容,同时该平台与其他高校平台的交流方式、联系密度等也存在不足,致使平台的开放性不强,不利于专业建设的数字化发展。
4.2.3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共享早已被大众认为是理所当然。然而,教师在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下创造的教学资源往往与所获取的回报是不相符的,这也使得许多教师不愿意将研究成果与其他人交流共享。而平台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许多学习者肆意的发布、剽窃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极大的挫伤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作者:朱丽? 聂竹明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第三篇
一、大学的作用和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一系列危机,比如大学官场化、资源分配行政化、学术造假普遍化,直接影响了教师与学生对学术的热情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改变,就难以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因此,大学要创设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升学术地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点燃起师生求知的欲望,使之迸发出无穷的智慧火花、充满想像力地探索,架起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的桥梁。
二、大学的教学
根据怀特海的教育的节奏原则,大学教育阶段属于综合运用阶段,综合运用精神应占主导地位,学生们应该站立起来并环顾周围而不再是一直伏案专心于自己的课业,应该从一般概念开始进而研究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具体场合。大学以充满想像力的方式传授知识,一所大学若不能发挥这种作用,它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种传授知识的过程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心灵交流的过程,是两者思想发生碰撞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用他们那充满想像力的探索方式使知识充满活力或具有某种创新,“在生活中唤起智慧和美”,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尽量保证学生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走向智慧之路。我国大学教学还存在明显不足:师生对学术探索的想像力不足;教学方式以传统的灌输方式为主;教学内容以各种科目的陈旧书本知识为主。因此,大学教学要以生活为基础,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保持知识的活跃状态,以充满想像力的探索方式通达智慧。
三、大学的课程
普通文化旨在培养大脑的智力活动,专业课程则是利用这种活动,但不应过分强调两者之间这种简单的对立。在普通文化课程中,学生会对特殊问题产生兴趣;同样,在专业学习中,学科外在的联系使学生的思想驰骋于专业领域之外更广阔的空间。在怀特海看来,普通课程与专门课程应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存在仅仅传授普通的文化知识的一种课程,也不存在仅仅传授特殊的专业知识的一种课程。我国大学中,各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割裂、学术研究封闭化现象很普遍。要建设现代大学,至少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第一,为不同学科或专业的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鼓励师生进行跨方向、学科、专业的合作研究;第二,拓宽专业设置口径、改变系所设置过于细化的现象;第三,在学科及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处理好文理交融、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问题。
四、大学的管理
怀特海所论述的大学管理主要涉及的是对大学教师的管理。首先,一所大学的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青年学子们在知识和智力发展方面受一批充满想像力的学者们的影响。因此,大学教育中最关键的就是拥有一支充满想像力的教师队伍,鼓励他们从事研究工作,引导他们去支持青年人在生命最充满热情和想像力的阶段去探索知识。其次,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不能完全根据署名发表的作品,要从总体上看它以论文专著形式所体现的在思想方面的贡献,这种贡献应以思想的价值而不是以字数来衡量。另外,怀特海指出,管理一所大学的教师队伍与管理一个商业组织决然不同。教师的意见以及对大学办学目标的共同热情是办好大学的唯一有效的保证。在大学中,最高管理机构要采取克制管理,要充分尊重大学教师作为学者的独立与自由。我国大学管理重行政化,人才评价偏商业化问题严重,要组织建设一所真正的大学必须尊重学术、尊重教师,为教师思想、学术自由做好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作者:程兆敏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