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认识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和目的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任务,对于那些有听觉障碍的学生来说,这种交际能力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让聋哑人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交流需要,能够确保这些听觉具有障碍的孩子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语文知识是一种基础知识,是学生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条件和有效工具。而且,一定的语文能力能够帮助聋哑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智力水平,提高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和道德觉悟,能够促使这些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二)对聋哑生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
《特殊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向那些聋哑学生传授发音、说话、看话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们进行汉语言的基础教学,培养这些聋哑学生理解及运用汉语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能够确保自己基本生活的开展和进行。”在特殊教学学校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使他们在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知识不断内化,形成一种能力。总而言之,特殊将学校的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能够传授给那些特殊学生一些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确保他们的日常交流。
二、全面分析现阶段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学现状
现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语文作为课时最多的一门学科,花费了教师及学生大量的精力,但是最后获取的效果却没有那么理想,聋哑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上始终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如现阶段不少中学生在基础语文知识考核中只达到及格水平,那些自拟题目的写作部分还无法达到及格。这种十分落后、缓慢、较差的学习效果已经成为特殊学校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经过笔者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正确认识聋哑学校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当前的聋哑学校教学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和实施方法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聋哑学生的特殊性,没有顾忌这些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和接受的能力,加之特殊学校的教师有一部分来自于普通学校,就出现了一些与普通教学攀比的现象,使得聋哑语文教学更加倾向于普通学校语文教学,脱离了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师对聋哑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形式研究的力度也不够大,没有形成更加系统的教学模式。
(二)语文教材的设计也比较繁琐,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现在特殊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全国统一编制的语文教材,是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学生经过教育够能够拥有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而编制的,为此,在语文教材中收纳了十分丰富的知识,知识间有很大的跨越性,这就导致教材中的知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对于每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没有明确的界限。
(三)重视讲解、教学和结果,没有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在特殊学校的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对聋哑学生的语言训练结果,却没有重视起对聋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强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忽视了他们书面表达的能力,导致学生具备的能力不全面,不能应付生活中交流。
三、改善现阶段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现状的有效策略
(一)坚持贯彻特殊人群教育教学方针,实施符合聋哑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课堂一定要严格贯彻国家对特殊人群提出的教育方针,结合这些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宜的教学方式,为他们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并且运用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使这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弥补聋哑学生缺点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提高聋哑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拥有基本语言表达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各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建立正确的思想指导在特殊学校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双基教育,发展他们的语文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得到适宜的教育和培育,拥有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和知识,确保他们以后能够正常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由传统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彻底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还要通过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而提高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学效率。总之,特殊学生更需要社会的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对于他们的教育和教学需要我们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并运用适宜他们特点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在步入社会能顺利正常地于他人交流。
作者:张素艳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特殊教育学校
第二篇
一、重点应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学习的能力
普通学校中进行特殊教育,应该坚持一种“零拒绝”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意义就是禁止学校排除任何一个有着特殊性的学生,这条原则的形成在于保护这一类有着特殊性的学生,不管他们的障碍有多么的严重,都要尽可能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给予这一类学生学习的机会和接受教育的机会。曾经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在1988年的美国,罗切斯特校区的败诉案就充分地诠释了这一原则,而该校区被起诉的原因就是曾经拒绝接受一位有着重度盲、聋和脑瘫的多重残疾的13岁男孩进入学校学习,这位学生因为有着十分有限的感知能力,只对声音有一定的感觉,所以很难和其他人交流,并且不具备语言的沟通能力,该生在学校的一年学习中并没有获得任何的进步,所以该校拒绝接受小男孩在学校的学习,而当地法院认为:即使是这样的学生我们也不能够剥夺其学习的机会,也不能够将其排除在学校之外,该校也应该帮助这位学生获得最大的成功。
2.关注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生命是最富有内涵意义的,作为地球上情感最丰富,同时又是最复杂、最奥妙的生命体之一,我们不仅仅有着学习能力,同时还有感知能力、态度,以及信念。要关心学生的情感问题,要给特殊类学生以家的温暖,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享受到生命的快乐,并且要使之懂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生活的困难,对生活发起挑战,并且努力战胜它。受其自身特点的影响,特殊学生在身体运动方面与普通学生还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普通学校,教师还应该关注特殊学生的有关运动方面的发展,做对特殊学生良好适应社会的工作,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康复性训练,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的协调能力,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处在普通社会的正常交流以及生活中,在这一类学校教学方面特别是针对课程的编制上,不仅仅要学习普通学校的课程学习,同时还要针对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性,增加一些有利于此类学生适应社会方面技能的教学内容,用来提高他们未来的生活水平。
二、结合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由于每一位特殊学生障碍的程度不同,甚至是时间的早晚以及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也不尽相同,所以每一位特殊学生的特殊程度也有着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程度比普通学生间的差距更为明显,例如,一些特殊学生在感知方面没有障碍但是特别愚笨,也有一些学生特别聪明但是在感知方面却有着障碍,对于这种两极式的差异,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应该做出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1.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的教育方式
这一教学方式的形成是由于普通学校中,同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同时适应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需求,要考虑到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以及特殊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其个别能力的不同,从而制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甚至针对个别的学生要将当地的教育部门的代表、医生、学校的负责人、学生的家长共同组成教育小组,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更是要听取学生本人的意见,是否同意这样的教学方式,这一计划要在家长与校方的共同关注下来完成。这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现状,短期内所能达到的目标,能够为该生提供的设施,以及计划的实施时间等,这类计划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保证学生能够得到适合的教育方式,以及获得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2.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手段,用来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
对于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一般就是针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以及其心理发展方面进行判断,以及评估,其目的主要在于充分地了解学生,为了后续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打好前提,同时,对学生进行各样能力的测试,学习成绩的检测,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比如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确定出最适合该学生的教学计划,以及特殊的教学需求,给每一位学生安排在合理的位置上来接受教育。普通学校的教师,应为特殊学生设计出一个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习环境,这是将特殊教育理念发展于普通学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其中不仅仅包含学习的环境、生活的环境,同时还包括细节性的问题,例如,座位的安排、教学设施的建立等,这些都对特殊学生的学习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教学策略上,还强调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各种现有的资源,适度地调整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创立一个安全的适合这一类特殊学生学习的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针对各学科的特点、教师的特点以及教学时间的长短,来调整学习进度的快慢、教学内容的长短、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特殊教育所贯彻的基本理念就是,尊重特殊儿童的独特性,保护每一个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满足每一个儿童发展的需求,当今社会有着越来越多的因为种种原因而陷入特殊类学生这一行列,而这种理念有助于更多的学生去接受知识,得到学习的机会,接受康复训练,更加良好地去适应生活,享受生活,提升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许立平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楂林小学
第三篇
一、优势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
在实际的特殊教育过程中,除了用VIA来测量之外,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学生本身的优势和潜在智能,并将发掘优势的方法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变通、应用。参考优势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提示特殊教育者,并不存在所谓的“特殊儿童”,每个儿童都是具有潜在特殊性格优势和智能的个体存在。我们在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课程、运用和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性格和智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针对特殊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改变单一的以学业水平为依据的评价标准,从社交能力、音乐能力、自知能力等多方面对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进行评判,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以帮助特殊儿童实现全面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创造自己的价值。
二、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与儿童发展关系
24种优势体系与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被理解为积极心理学发展到现在最具影响的两大成就。与焦虑、抑郁、恐惧等消极情绪相比,积极情绪能够提供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使个体更少地聚焦于消极情绪,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放松;尤其是在面对消极的环境时,积极情绪不仅仅作为消极情绪的补充,更是应对这些恶劣环境的主动的积极成分。积极情绪最主要的功能为它的扩展性和建构性。实验证明,与消极情绪窄化个体的思维-行动范畴从而产生特定的行为不同,扩展功能有积极情绪的体验可以拓展个体当时的注意与思维-行动范畴,使个体在特定行为的基础上能够有更宽的思考和行动范围;在时间维度上,积极情绪可以使个体产生长远的眼光,从而为满足未来的需要做好准备;在人际交往维度上,积极情绪的扩展也包括传递功能,继而提高对他人的信任感,促进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积极情绪的建构可以在扩展的前提下叠加实现,给个体带来间接的、长远的收益,它能够帮助个体建立长久的身体、心理与社会资源。我国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中,因生理、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特殊教育的学生比普通学生更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不适当的行为问题,一般存在着人际关系较差、焦虑、恐怖等问题,孤独倾向严重,缺乏归属感。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些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成为特殊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培养积极情绪除了让个体感觉良好以外,也可以预防和缓解由于消极情绪而产生的问题,提高个体的创造性、对新经验和接纳批评的开放度,使个体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建立更加健康的身心状态。以拓展建构理论为基础,Garland提出习得自我生成的积极情绪会让情绪障碍患者受益,他认为情绪是自我保持的紧急系统,其中,认知、行为、躯体存在相互影响机制。而积极情绪作为一种外界资源,可以干扰情绪障碍患者感受到的消极情绪和负性评价,避免消极倾向的形成;形成正念状态和自我维持的积极性,扩展个体注意的范围,促进积极再评价的产生,从而对压力进行新的评价,催生积极情绪,进入促使个体的欣欣向荣的“向上”旋梯。在特殊教育期间,教育者与学生本身应该注意积极情绪的培养,瞬时的积极情绪可以通过不断地积累和重复体验来扩展思维,增加学生的创造力,改善人际交往,带来良性的循环,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情绪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系统,消极情绪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如给人们提供自我保护、提醒个体注意身体健康状况等,因此积极情绪并不是越多越好。实验证明,当积极率也就是个体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率高于3∶1时,个体才有充足的积极情绪来培养人类的“欣欣向荣”;但当积极率大于11∶1时,则表示个体的生活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最终导致个体盲目乐观、脱离现实。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给学生提供发展积极情绪的机会和资源,做好学生的榜样,帮助学生建立真诚、适当的积极情绪。
三、积极的心理学理念视域下的特殊教育构建路径
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教育与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结果显示针对积极情绪实施的干预能够使建构的个人资源在干预结束之后依然得到保持,并且改变个体的生活,使其获得新的认知行为模式。除此之外,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的心理疗法也应用到了心理健康领域,激发被治疗者的认知能力和爱的能力。在特殊教育期间,大家能够借鉴那些长期效果好、简易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情绪,激发感知觉、直觉等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爱人和被爱的能力。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已经存在着众多资源,这些资源尽管是在病理心理学理念中建立,然而积极心理学的诸多理念和研究模式都是以病理心理学为基础,发展成为病理心理学的补充,因此这些资源不仅在过去帮助了很多有心理需要的来访者,在未来依然在心理治疗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巨大帮助,我们要将这些资源更好地应用起来。如使用艺术治疗来帮助个体平复情绪,更好地体验生活;利用认知行为治疗,在改变来访者认知和消极情绪的同时,有助于来访者实现“欣欣向荣”。四、结语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指导措施可以为我国的特殊教育给予帮助,然而积极心理学在应用界的研究正处在探索时期,所以,我们不但要看到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给特殊教育带来的帮助与契机,同时也不能被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潮冲昏头脑,完全地放弃病理心理学和现有的教育资源,而是应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让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理念成为现有心理教育的补充,进而更好地达到特殊教育的目标,让特殊儿童可以更好地成长与更快地适应社会。
作者:王晓莹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第四篇
一、现阶段特殊教育中词语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对词语的拼音及发音不易记清
对于有残余听力的聋生,教学时应严格要求他们充分依靠听觉来读准每个词的读音。同时,教师还应留意他们哪些词的读音比较不准,并采用相应的措施给予强化训练。有条件的聋生可配助听器。对于全聋的学生,教师应通过发音时舌位、口形变化,用直观演示发音时送不送气、声带振动与否等可见的、可触摸、可感受到的现象,让聋生们自己去感受,尽量让他们掌握发音要领,并发准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只要经过长期的时间,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反复训练。这不但有利于提高聋生的发音水平,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拼音。
(二)对词语的意义理解不透彻
聋生对词义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有一个过程,也不是由教师简单把词义告诉聋生就完事。他们对一些具体事物有一定的表象,但不知道它们的称呼,至于抽象词汇,聋生对它们根本缺少认识,更不用说如何理解词义了。他们对词义的了解,主要是在交往过程中的实践应用。一些教师对于聋生词义的教学往往是在课堂上用词语来向学生解释词义,然后再逐步教他们学习使用,这种方法是不符合聋生学习词语的心理特点的。正常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都是通过交往活动中逐步理解的。聋生们也不例外,教师组织和指导聋生通过学习交往尽快地理解词义。教学之初,聋生对词义的理解并不是取决于教师讲解的深度和广度,而取决于在各种不同联系中对词语的实际应用,词语的这种联系越多,聋生对词义理解也就越准确、越牢固。结合一种最佳情景出现的词语,应有选择、有目的地用于其他相近的情景中,以加深和巩固聋生对词义的理解。特别是一些非常抽象的词语,比如“科学”等之类的词语,没有通过生活实践而简单靠词语的意思来认识该词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相应的情景中对这些词语相互比较,仔细体会,最后才能准确地掌握这些词语的含义。
(三)对词汇量掌握不够广泛
由于手势自身的局限,聋生掌握不了很多词语。比如“:看”“、眺”、“盯”、“视”、“望”、“瞪”这几个词都有“看”的意思,但具体怎么看,怎么去区别这些“看”的意思,一般聋生不易掌握。因此这些词中只有其中个别能在《中国手语》一书中找到。而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这几个词时只是全部用“看”的手势来表示。并没有认真区分这几个看有什么不同。从而导致了聋生们只懂得一个“看”的意思,其他词则不解其意。此外,一些教师因为有的词语学生未掌握、有的没有学过就不敢在与他们交往中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聋生词汇量的发展。还有些词,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变化、日渐多样化、复杂化,聋生很难以应付这些词语。聋生在参与社会活动中肯定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材料。没有词语仅靠动作演示及指点直观物体,彼此之间就很难交流,这也有碍于聋生自身的发展。而《中国手语》及其续集里收集的词目远远还满足不了他们学习以及交往的需要,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指语教学的优势,则可以补偿手势语这一方面的不足。即一些难以用手势表达出来的词语,通过指法稍作变动就可以比较容易且准确地表达出来。就比较不会出现诸如上述的“看”、“眺”、“盯”、“视”、“望”、“瞪”词义不分的现象。此外,手指语还能加快聋生词汇量的积累过程,使他们尽早、尽快、较容易地把学到的词语用于各种交往活动中去。再者,词语教学不能只限于语文课堂教学上,其他各门学科在教学中若有碰到生字词也应向学生解释,不能认为这是语文教师的任务,或随便敷衍过去,或者干脆不教,绕开这个生词和学生交流。
(四)对于较长的词语容易书写颠倒
由于人的词语形成和发展总是循着先口语后书面语的规律,书面语的发展要建立在口语发展的基础上。聋生在形成口语中不像正常儿童一样随时随地能听到别人讲话,他们的书面语发展大多是建立在手语发展的基础上,而手势语不像口语一样有严密的先后顺序。因此,聋生很容易在书写句子时把各个词序颠倒。不仅如此,连很多词语自身几个字也会颠倒。如把“公共汽车”写成“汽车公共”或“共公汽车”等。要改变聋生这种现象,首先应加强聋生口语教学。虽然口语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学生念不准音也不要紧,只要他们在读词语的过程中有发音的意识就行。因为聋生在比手势时能同时通过嘴发出这个词的音,则能加深这个词在他们脑中的印象,便更能记住词中各字的先后顺序,这就可避免造成词中各字颠倒的现象。其二、要加强聋生们对词义的理解,只有他们对词义真正理解了,才能在各方面交流中正确使用。其三、针对聋生形象记忆好的特点,在识记词语时可采用一些直观手段让聋生的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健全感觉途径参与到识记活动中,同时反复让聋生识记,加深他们的印象,这也可适当避免造成聋生词中各字的颠倒现象。
二、特殊教育中词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针对上述所提到的聋生学习词语的实际情况,本人运用有关的词语学习理论,尝试采用一种新的综合性词语学习训练方法,对低年级的聋生进行了训练,具体做法是:
(一)强调对话训练,在对话练习
中培养聋生对口语的感知能力传统的外语学习理论(口语和情景词语教学法)特别强调对话训练对于学习词语的重要意义。笔者同样认为,只有通过对话训练,才能使聋生感知词语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的,也就是对词语的交际功能有一个直接的认知,这对于他们今后理解对话的语境有很大帮助。另外,由于对话是使用口语进行的,而口语是书面词语的基础,提高对口语的感知能力,为他们下一步词语能力的发展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强调运用情境进行词语教学
情境对于词语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的情境下的意思有天差地别;同时结合情境进行词语教学,能够在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提高聋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增强聋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在聋校教学生活中,适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场合是随处可见的,如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各种活动等等,都可以利用起来。特别是聋生兴趣很大、经常参与的活动,如踢足球,就可以自编成词语材料对聋生进行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训练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三)突出强化词语的交际功能,培养聋生运用汉语主动表达的习惯
总而言之,对聋生的词语教学应依据聋生的特点,认真分析聋生在学习词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最大限度地达到补偿聋生缺陷的目的。
作者:黄素龙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特殊教育学校
第五篇
一、特殊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残疾学生因自身的残疾与缺陷,缩小了对世界的感知范围,减少了接受教育影响的途径,对事物和外部世界的感知不够完整,理解不够深刻。因此残疾学生极易出现不良的个性和行为表现,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尤为重要。但现今特殊教育学校的素质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
1.采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过于强调教育对象身体方面的特殊性。
3.忽视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4.缺乏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5.现有教材和课程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特殊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解决途径
在特殊教育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采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过于强调教育对象身体方面的特殊性;忽视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教材以及课程设置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推进。
(一)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估机制,改变教育观念
对于教育观念的滞后,需要加强管理,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引导转变观念。改变观念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建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只有目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通过教育评估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评价手段的调控功能,使它成为促进素质教育的科学的系统的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促进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于现职教师,学校应建立在职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在职教师培训和进修学习班,扩大教师进修的途径,提高理论修养。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教育,应实施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及教学技能、技巧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如:建立以能力和情感为主导的师范教育新模式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满足素质教育需求。
(三)进行课程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改之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在特殊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快教材改革的步伐,编写出一套适合特殊学校特殊学生的教材,改革课程,注入活力,使其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多样性、可读性结合得更完美,让学生喜欢,教师满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一个好的依据和基础。
1.加强德育学科课程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使聋生具备优良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创造性、竞争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打好语文数学两门基础工具学科的基础,利用其基础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敏捷思维和创新能力。
3.加大体育美育的课程比重,发挥学生在视觉、运动方面的天赋,因材施教,培养综合能力。
4.要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活动课程建设,精心组织和设计活动课,比如开设班团队等常规性课程、科学知识性课程、科学文化性活动课程、操作性活动课程等,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5.重视隐性课程,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室间、师生间、同学间营造和谐团结、友谊温馨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这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模仿能力较强的广大学生。
作者:张清靓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