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1.1认知与行为相矛盾
对于新时期的学生来说,新信息、新事物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稀奇,他们所崇尚的就是新鲜事物。对于道德观也有很清楚的认识,但同时,过分趋于功利性使得他们的认知通常与他们的行为有所违背。
1.2享乐主义严重
视野的开阔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思潮。随着网络的不断盛行,网络、网游等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中获得的乐趣使得他们热衷于更具有娱乐性的网络生活,注重享受。
2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新形势所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多元化价值观影响。由于现在网络越来越盛行,人们对于西方的文化的了解已不再是难事。因此,大量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涌入,使得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思想道德观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第二,市场经济影响。虽然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下,各行各业的利益追求、跟风等不良行为也随之盛行。人们开始盲目追求利益,以利益为上等思想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2.2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随着虚拟网络的不断盛行,一些大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在课业上并无作为,但是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虚拟世界里。虚拟世界里的事情难辨真假,且不可控。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
3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3.1开创新媒体教育
新媒体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同时由于当今大学生也大多受新媒体影响较深,因此,在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创新媒体教育,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新媒体文化建设,通过新媒体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比如一些典型人物以及典型事例。利用新媒体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保证信息的先进性、平民化,缩减校园新媒体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发展新媒体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传统的媒介如报纸、广播等来进行思想政治思想的传递,实现新老互补,多方位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2开展网络教育
大多数高校反对网络的原因是网络容易使人沉迷,网络中有很多垃圾信息等,但是却并没有考虑到网络的好处,即它的虚拟性也促使了它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在这样的环境里交流,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可以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从而得知学生真实的内心活动。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于网络教育的重视,通过网络,提高教育的互动性、趣味性,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传播有趣而且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同时,加强信息的双向流通性,重视信息的反馈,更多地从学生那里了解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从而通过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饱满、充满趣味性。
3.3坚持创新传统教育方式
“灌输”是较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多年来,我们一直反对“灌输”式教学,因为它的手段单一,形式僵化,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其实即使我们一再强调需要创新,但是教学的方式还是逃不出“灌输”二字,而且,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灌输”具有其一定的成效性。那么为了加强灌输的效果,我们需要从两方面下手:第一,提高“灌输”的“质”,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加强思想政治的亲民性,使之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围绕大学生所关心的内容来进行,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以提升“灌输”的效果。第二,加强“灌输”的“量”,即采用多种形式共同向学生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比如说课堂、讲座、新媒体、网络等。不断重复信息,以达到强化作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的大学生特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当前的各类教育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育方式、加强教育形式等方式来进行,多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性对症下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使得其既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又能够具有其真正的教育意义。
作者:王宝华 单位: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民办高校的领导大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民办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大多把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等一些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不太重视。民办高校是社会力量办学,大部分经费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学费,资金的制约使得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投入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由于经费的不足,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的总体实力比较薄弱,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普遍不是太高,业务能力不强。为了节约办学成本,一些民办高校经常聘请外校兼职教师,甚至安排一些非专业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学校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投入的资金也非常有限,使得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二、民办高校实施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尊重学生个性,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育观念的突破与更新。我们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具有创新个性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应该确立个性化教育的观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人的本体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缺乏应有的关注,流于理想化、政治化和超越化。而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很难适应这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个性化教育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鼓励个性多样、自主的发展,并针对个体的不同个性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为每个个体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使每个个体的潜能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对个体的综合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在社会的普遍要求下,树立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健康发展的个性化教育观念。
第二,构建符合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体系。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内容相对陈旧、脱离现实等现象,影响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体系。教师要积极主动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育进程和教育内容,使教育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促进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
第三,探索突出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应该是灵活的、多样化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民办高校的学生整体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按照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进行统一的教学,导致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拓宽知识面,可以多采取讨论、案例分析、辩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多采取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四,建构有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积极变革,需要相应的体制创新为实施保障,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应根据个性化原则的要求进行改革。目前大部分的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但是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康成才提供体制、机制方面的保证。比如可以实行导师制,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作用。在每班配备一名导师,由热心学生工作的专业课老师兼任,既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解决学业上的困惑,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和辅导员进行沟通,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的效用。
三、结语
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未来教育的主要特征。培养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自身发展的期待,更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民办高校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姜莉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思政部
第三篇
1.大学生“微媒体”使用现状分析
1.1微博成为大学生网络集聚地
微博除了拥有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交流互动、信息共享、操作便捷、个性鲜明、内容简洁等特点。笔者通过对我校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9%的学生对于微博不感兴趣,而有96.1%的学生已经获知即将准备开通微博。开通微博的学生中,有50%学生每日微博使用时间为0.5-1小时,有10%学生每日微博使用时间为1小时以上,有40%学生没有固定的微博使用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微博已经继QQ、MSN、人人网等之后成为了又一大学生网络集聚地。
1.2微博成为大学生精神大家园
微博通过扩散迅速、互动多维、角色多重、平等参与、身分虚拟、自由表达等信息交流方式来构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交流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据调查,大学生通过微博关注的信息中,心理类占42.11%,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占47.37%,人生感悟、哲理占45.26%,生活资讯占44.21%,时政热点占37.89%。另外有5%的学生认为“微博信息难辨真假”,有27%的学生认为“不能轻信微博信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有55%的学生认为“应该对微博信息进行多方考虑、理性分析”,有13%的学生认为“应该相信多数、吸纳多方观点”。由此可见,在一定意义上,微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家园。
1.3微博成为大学生交流大平台
据调查,有18.95%的学生发表自己思想观点,有43.68%的学生对各类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有68.95%的学生转帖他人,有71.05%的学生经常编写个人心情;有11.58%的学生关注辅导员或任课老师,有42.63%的学生关注校园名人,有79.47%的学生关注身边同学朋友,有60.53%的学生关注官方微博,有67.37%的学生关注明星偶像。由此可见,因微博具有多对多、一对多、一对一的多种交流互动机制,可随时随地分享生活、学习中的经历与收获,记录自己的感悟和心情。
2“.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2.1“微时代”冲击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微时代”的信息往往真假交织,给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往往会带来较大的冲击。大学生群体还没有走上社会,他们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微时代”横行,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它打破了过去Web1.0模式那种自上而下传播、普通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单一模式,强调“共同建设”、“创建”和“分享”,人人都可以通过爆料来成为“公民记者”,人人都可以通过跟贴来获得“大众麦克风”。
2.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受到了挑战
在过去很长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但是“微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将“微媒体”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而有些教师并不会使用“微媒体”,也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将热点话题和最新时事融入其中,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3“.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3.1广泛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工作
高校应该把微博作为密切联系学生的新桥梁、竭诚服务学生的新手段、有效引导学生的新平台。积极通过原创发布、转发点评、微直播和微访谈等多种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活动予以生动呈现。高校还应该开启思想政治教育之类的工作室微博,利用网络平台扩宽学生问题的反映渠道和学生问题的解决形式。同时,还应该鼓励优秀的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以个人名义开通微博,关注学生对重大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能力,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3.2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由于“微时代”具有大量难辨真伪的信息,而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以此来应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冲击,使之免受不良信息的侵袭。高校可多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论坛、讲座来提高大学生应用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3.3用“微软件”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时代”的到来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陈旧,方法较为单一枯燥,而“微媒体”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最新资讯,增强其内容的时代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活泼、生动。
3.4搭建校内微博平台,繁荣网络文化
一是打造便捷的网络互动平台。学生登录校园网便可直接到“学校官方微博”与学校职能部门、学生社团、老师、同学直接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博客的育人功能。二是学校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微博工作培训,掌握充分利用微博进行教育的手段;全体素质导师均开设微博,并主动与学生互动;全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学习和讨论,对于微博中出现的不良言论,学习如何正确有效地答复和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微博反映,并且得到老师的关注,使问题快速的解决,例如:宿舍内老鼠问题、宿舍洗澡用水问题、学生宿舍饮水问题、秋季运动会开幕式问题等。
作者:吴华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政教系
第四篇
一、主题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主题活动是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的重要依托
通过在基层党、团组织内开展主题活动,可以加强党、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基层党、团组织的整体服务水平。广大青年在组织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组织观念、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模范作用也更加突出。开展主题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当前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得到运用,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可以说,主题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的发展,是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的重要依托。
2.主题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和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此外,主题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3.主题活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校以培养和造就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最终目标,青年的素质关系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围绕特定的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志愿服务意识,提升自我调节能力等,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主题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其个性独立、自主意识强、价值观更加务实,成长环境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对网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也面临新的挑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主题活动的意义不突出
很多主题活动的意义被形式所掩盖,大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了快乐和物质奖励,但活动结束后并不知道活动的主题所在,仅仅停留在“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层面。高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必须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核心,明确主题活动的意义,设定与主题相对应的活动目标,以活动达到的教育效果为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主题活动的教育作用。
2.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不高
由于大学生个性独立、主题活动单调、前期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学生参与某些主题活动的热情不高,比较喜欢娱乐性强、有创意的主题活动,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传承经典、加强正面引导,又要开拓创新、着力提高大学生文化和艺术品位,因此,实现主题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根本方法。
3.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不明显
主题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平台,通过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有些活动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活动收获十分有限,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此外,设计活动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其优缺点并注重弥补和提高。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1.理念创新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理念是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和主题活动系统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1)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根本前提。围绕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个性特征和成长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指导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以此调动学生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注意培养学生和谐发展意识,引导学生理性地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坚持自我与集体、当前与长远、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2)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国家层面上,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在个人层面上,中国梦是人民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梦,在实现个人梦的过程中要以中国梦为基础,中国梦和个人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个性需求,顶层设计当代大学生个性独立而又具有依赖性,思想早熟但并不成熟,在价值观取向方面有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主题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主题活动必须尊重大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找准活动主题和定位,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统筹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统揽全局,进行顶层设计。
2.载体创新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升华。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程,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全体教师在课堂中,找准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让学生在收获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发挥校园文化的多样化优势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寓教于乐,让学生受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熏陶,提升个人能力素质。充分利用文化宣传栏,制作多期专题宣传展板,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针对国际、国内热点,邀请专家举行时政类讲座,组织广大同学集中讨论学习,出版理论学习刊物,丰富理论学习阵地;通过文体比赛、读书推荐、参观、播放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3)发挥新媒体的便捷化优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实现途径提供了全新的平台,通过新媒体平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全面提升整体素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通过新媒体拓宽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渠道,增强集体凝聚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管理工作高效便捷;围绕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话题,有效把握大学生发展的风向标。
3.方法创新
(1)合理安排教育时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如果教育时间安排过满,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从而影响学生参加主题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设计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合理安排教育时间,在低年级可以每周至少开展一项活动,而高年级可以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前有计划,活动后有总结、有评价,促进社团间、班级间、同学间的交流沟通,提高主题活动的有效性。(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了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考虑在主题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比如,实行学生活动自主申报制,鼓励广大同学积极思考,以个人或小组、班级、社团为单位申报有创意、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公开答辩确定自主的活动项目。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把一个主题教育活动引向深入,从而把学生最需要的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去。(3)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在活动开始前,广泛利用海报、广播、横幅、微信平台、QQ群等渠道全方位地预告和宣传主题教育活动,扩大活动的影响力,为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氛围。同时,要重视主题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将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将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提升教育效果。
作者:廖巍 刘健 于静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五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解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内涵
1)形成特色。品牌意味着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培育必须与其他类似的教育形成差异,定位准确,树立优势,充分发挥品牌培育的特殊性。2)打造美誉。塑造品牌,首先必须使品牌能够被知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培育需从学生入手,让学生从认知到熟悉到理解,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最终在其他高校乃至全社会形成知名度。3)推广认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必须以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度作为核心指标。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效果实现,除了取决于贴近现实的教育内容,也依赖于推广传播的可行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的特殊性
品牌概念源于市场营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品牌理念被广泛运用到包括市政建设、科教文卫等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时代,教育产业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高校办学理念应运而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品牌理论具有良好的契合点,品牌所具有的双重价值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品牌价值有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之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策略直观上能提高学校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赋予了品牌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丰富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的另一种传承与发扬,能塑造优秀的校风,为学校发展带来无形的财富。诚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辐射群体”广泛、接受成效显著的目标,品牌策略是最具实效的战略选择。但大学生思想政治品牌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市场营销中的品牌,市场营销中的品牌是推广某种商品,以物为本体,关注的是物物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培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生产和传播的产品是“思想”,本质是以人为本,专注于人际关系,核心是培养人的思想。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高校开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培育的实践性探索,有些高校已具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模式的雏形,但未有明确的品牌战略。
(一)品牌培育定义不清,与学科建设概念混淆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面临的难题,就是对品牌培育的定义模糊,往往将品牌培育与重点学科建设相等同。认为品牌培育就是引进专家学者,发表重点刊物,完成论著成果,更有甚者将品牌培育与教师职称考核相挂钩,陷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误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建设强调科研成果,重视研究团队的建立,而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更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形式,及其产生的效果,关注教学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与重点学科建设的混淆,导致品牌培育方向偏离,教育效果不佳。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不深入,品牌培育理念淡薄
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过程中,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研究不够深入,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脱离的现象,表面上看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甚至形成一定规模,但认真分析,高品位、有实效的教育精品较少,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给学生留下好印象的较少,难以树立起特色鲜明的教育品牌。教育改革力度不够,势必难以出现精品教育,品牌培育更无从提起。当前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抽象深奥,远离个体道德意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偏重正面教育和宣传,轻视对现实热点问题的针砭时弊;偏重课堂灌输、轻视学生道德实践和素养培育;偏重理论教育,多采用灌输和说教,轻视学生兴趣,漠视自主学习,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开发和整合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缺乏推陈出新的合力,难以凝聚促成特色品牌,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面临的现实课题。
(三)品牌培育导向模糊,缺乏品牌提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在许多高校领导眼里是一个模糊的、务虚的、空洞的概念,在具体布置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教育理念,这势必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造成影响,削弱其实效性。一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过程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载体,以政治说教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不仅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特点和需要,更摒弃了本校优势和特色资源,与品牌培育理念背道而驰。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缺乏经验总结,对典型工作案例欠缺提炼分享,培育品牌教育的意识薄弱,忽视对优秀案例的推广,经典有效的工作实践往往由于疏于交流,难以得到传播。
(四)品牌培育相关研究滞后,理论基础薄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科研机制不完善,相关学术研究滞后,缺乏具有深度和前瞻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理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品牌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缺乏指导。一方面,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工作繁杂,用于研究的时间较少,对理论研究的热点难点把握不足,另一方面,各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尤其是品牌建设的研究重视不够,提供的机会也较少。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影响品牌建设的进程。
(五)优秀资源稀缺,品牌培育缺乏长效机制
审视已开展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工作,可以发现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三大稀缺问题:人才稀缺、团队稀缺、标准稀缺。首先,辅导员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线,但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树立个人品牌效应的辅导员很少。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工作以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为主,“管事”为主,育人为辅,扮演着“消防员”的角色,工作多半以学生不出事为原则,因此形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模式,工作态度被动,工作中极少根据具体问题发挥创造性,忽视个人魅力的作用,难以形成个人品牌效应,起到示范作用。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常是孤军奋战,缺乏协助。而品牌建设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有前期策划、中期执行、后期提炼,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团队参与思想政治品牌培育的建设。第三,尚未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标准,当前的品牌培育建设多是各高校根据经验或上级文件,带着探索求真的态度在实践中摸索。市场经济中的品牌培育需要有标准化的运作过程,能形成清晰的定位,对资源优化配置,达到预期效果。但当前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工作,受制于传统理念,仅仅引入品牌概念,不敢完全将市场竞争的品牌模式导入高校这一方“纯洁的净土”,使得大学生高校思政工作品牌培育过程缺乏规范性、系统性,面向大学生和社会缺乏吸引力,在竞争中后劲不足。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路径建议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可以沿着纵向和横向两条路径,多环节配合,全方位展开,形成品牌培育网络体系。
(一)纵向规划路径
1.精准化品牌定位
(1)提升品牌观念,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优势当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意识淡薄,思政教育仍是通过课堂课程教学模式,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高校需要强化品牌观念,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灵魂。品牌培育的根基是明确的品牌观念,因此高校需要立足本校资源,根据办学优良传统、学科特点、办学优势,挖掘特色,树立品牌意识,创造适合品牌教育发展的环境,实现独特的品牌优势。
(2)找准品牌定位,建立思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目标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精准定位,就是要发现特定培养对象的特征,确定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制定培养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效果推广。高校要依托自身突出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的专业特色,结合育人目标,考虑校情和地域特征,将思政育人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探索新途径,发现新办法,拓展新思路。对课程体系、师资结构按照品牌战略定位进行调整,实现定制化课程,配备专业化师资,开展特色化实践,使品牌培育工作有的放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奠定基础。
2.深度化品牌打造
(1)立足校情,推出“名课”战略从本校实际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本校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个性特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与高校特色结合起来,挖掘品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名课”体系。立足学科建设,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进行品牌培育研究的长远规划,扣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实践与管理的角度做好品牌培育主题规划。品牌的培育要注意充分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传承历史的同时不忘与时俱进,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要注意彰显专业特色,挖掘特色专业资源,打造精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办学优势、发展定位等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够融入日常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特色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发展与育人的有机交融,提升学校的育人品位与水平。
(2)打造特色,研究“名法”教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培育要有创新的教学方式,剔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依靠新颖的教学理念,建立饱满的教育精神内核,寻求丰富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寻找鲜明的特色,形成与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相适应的是动态发展的教学方法,开放互动的教学系统。教育方法上力争实现三个转变:由“概念教育”向“观念教育”转变,由“单学科教育”向“多种学科融合渗透教育”转变,由“灌输教育方法”向“引导教育方法”转变。通过革新教学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新思政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个体需求,达到育人的长远目标,全面构建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核心教学体系。
(3)注重实践,拓展“名点”建设首先,高校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基地,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与企业基地、社会组织、基层乡村开展合作,将思政教育课堂移入社会化实践中,让学生感同身受,用生动具体的实践体验替代抽象死板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益于形成精品教育,特色教育。第二,鼓励先进人物、先进经验的引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报告、讨论会、校园主题活动等模式,促成具有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氛围。第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基地,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活动、晚会主题教育、学生公寓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学校特长和资源,建立起具有示范效应的品牌基地,提升社会关注度。
3.全面化品牌传播
品牌传播是品牌培育的一个重要构成,只有广泛传播,社会认可度高,才能真正形成品牌,乃至名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需要在高校和全社会大力推广,巩固和提升知名度。品牌传播要全面化、多渠道,充分利用网络、电台、电视、新闻、报纸等多种媒体,利用报告宣讲、社会实践、公关活动等形式,对本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过程中的特色教育项目、优秀教学案例、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培育出的优秀学生做广泛报道。同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重点培养、重点宣传,塑造成品牌教育的典范,有利于品牌培育推进。
(二)横向规划路径
1.整合资源,规划品牌培育的方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是一项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各学科的协调整合。品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领域,需要充分发掘和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整合隐性和分散的育人资源。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问题,立足本校学科特色,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参与,组建包括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专家学者在内的综合性研究团队;要善于传承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结合中华传统民俗日、重大节庆、历史事件纪念日等特殊时间,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入主题活动、相关典礼、文化科教宣传活动中,形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实践活动体系。资源整合使得学科间互相渗透,能够取长补短,创建较为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实践体系。
2.协调统一,完善品牌培育责任机制当前大学生培养目标被分为智育和德育“两条线”,由不同的学校领导分管,智育由教务部门执行,德育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执行,刻意的分割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工作路线不统一,未被纳入一致的思路和框架。因此,高校应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贯彻统一有序的领导机制,遵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避免人为分割现象,党政齐抓共管,致力于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德智体,科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研究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的具体落实依赖于任务细分,因此要求科学分解工作,做到权责明晰。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学校各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学生干部工作委员会、班级、社团等组织,要求按照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共同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任务。
3.加大投入,健全品牌培育软硬件基础各高校要加大力度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建设品牌教育所需要的高品质、高规格的硬件设施。坚持将大学生德育工作放在优先位置,给以人力、物力、财力的全方位支持。加大力度支持有潜力发展为名牌的品牌培育工作,为其能健康、持续、稳步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队伍的重要性,将品牌培育的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专项培养计划,培育一支意识强、专业硬、士气高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夯实品牌培育理论基础,重点培育思想政治工作骨干教师,储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4.科学研究,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评估体系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践中出现许多优秀的教育经验,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教育案例,但能不能成为“品牌”来推广,尚无法确定,因此,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评估体系呼之欲出。适当的评估体系需要有量化工作任务的方法,有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有完善可行的测评基准。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可以确实考察学生、社会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品牌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度量实际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了解品牌运营的情况。通过评估体系,修正品牌培育过程中的缺陷,广泛吸纳有益的调整意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的长足发展。
作者:张信容 黄克安 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第六篇
1、校园网络作为有效载体的可行性
“载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2)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形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一概念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概念,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第二,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校园网络建设的有效途径
2.1整合校园网络资源,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有利条件,采取可操作的举措,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1.1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网站建设。教育者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多媒体化、即时性的特征,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手段的有机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建设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高质量主题教育网站。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载体如一些理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仍然是不能取代的,仍需发挥其主渠道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认其教育效果大大降低了。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从小伴随着影音和图片长大,对他们而言,丰富的图片、形象的影像再配以生动的声音的吸引力远大于课堂上单纯的说理教育。
2.1.2加强校园网络互动式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单向性的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收效不大。教育者可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网上互动,建立QQ群、教师博客、微博、微信等,使思想政治教育于无形之中;另外,将内容积极向上的视频、讲座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络,建立论坛。该论坛让学生通过留言讨论,学生自己的留言可以通过截图等手段留存,作为学生参与某项活动的依据,由论坛版主负责帖子的筛选;同时,利用校园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灵活性等特点,抓好虚拟社区建设,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表达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2.1.3把传统的、网下的教育方式引入校园网络建设。网络交流方式不但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1)校园网络里思想信息交流轻松、自由、全面、及时,可以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网络双方的平等性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了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大学生更容易接收;(2)网络辩论赛,学校可就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时事热点设置辩题,辩论视频同步在网上直播,其他学生通过网上发帖子参与辩论,他们的投票结果决定辩论赛的胜负方。这样就把传统辩论赛学生们只作为观众,被动的接受教育的现状,转变为更多的学生全程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自我探索、自我辩驳、自我熏陶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3)网络在空间、时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有益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探索网上党校、团校和形势政策课教育活动,增加受众面,使更多的学生受教育。
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认识并且使用校园网络这一载体,实现校园网络的可监控性和可管理性。正如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潘雁飞副教授在《网络传播的现状与趋势》里所言,由于网络的多元化和超文本链接的广容性,网络传播也具有双刃性。“校园网络中如果存在一些未经遴选和滤化的信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大学生的认知,使其在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上发生歪曲。”因此,作为载体应用者的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校园网络技术,紧跟时代步伐,熟悉网络文化,提高自己对网络信息的敏感度,进行校园网络的建设。同时高校也应该培养选拔高素质的网站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实现校园网络的可监控性和可管理性。
作者:于丽丽 单位:宁波大学
第七篇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总结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
(1)淡薄的文化意识。由于区域性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比照城市学生,还是存在着家庭环境、学校设施、师资水平等生存环境的相对较差的客观因素,所以,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很多基本的技能都极为缺乏,比如计算机、汉语普通话、英语水平等都十分低下。因此,他们要通过汉语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都十分困难。另外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培养生,都是降分录取,还要按国家要求统一毕业,就造成学生很沉重的心理压力,产生很多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产生很多消极态度。
(2)弱化的竞争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来自经济较为不发达、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地区,所以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由于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整体就业的难度增大,相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的信心不强、主动性不够等不良情绪的累积就会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导致就业意识和开放意识相对滞后,大大弱化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该有的锐意进取的竞争意识。
(3)错误的宗教意识: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民族大家庭。由于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地区发展和民族发展的差异,所以各种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于各个领域,因此,国内外敌对势力接力妄图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网上流传的十条禁令中第二条、第三条都明确的写出要利用宗教传播和宗教迷信来制造民族矛盾,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分裂意识。可以看出,敌对势力已将部分宗教意识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作为他们拉拢腐蚀的重要范围,那么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宗教信仰相对与汉族学生的差异,成了各种反动势力开展各种妄图危害民族统一活动的契入点。
(4)落后的心理健康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源地基本都是在贫困落后的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背景,决定了他们在心理素质方面同那些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在思想意识和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保守、散漫、封闭、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并不自觉的滋生出许多负面情绪,比如自卑、嫉妒、不满、抵触等,少数学生没有忍耐力、爱冲动、易狂躁,感情脆弱,加之少数民族对烟酒有其本民族风俗特点,所以少数学生极易酗酒,酒后滋事,来宣泄不满情绪,不但损害大学生形象,而且也影响学校常规的学生管理。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1.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这项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加上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全面客观综合的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关各种背景情况,简单照搬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没有顾及学生的特殊性质,常常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的不良后果。经验化的教育是没有办法达到与时??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我们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教师要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微观的各民族学生特点,以科学发展的角度把握教育方向和尺度,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更加人文化发展、人本化发展、人性化发展。
2.原因分析: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概括的总结起来有两点:第一,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不能兼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具有特殊性的这一特点。第二,目前我国社会的环境与过去对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制度多元化的发展,网络对所有人生活的冲击等等,较大的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使他们产生了很多问题:由以往的民族聚居地的佼佼者变成了现在的需帮扶的特殊学生群体,而且由于地缘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可利用的社会人脉稀缺,不利于将来择业、就业;人际交往面较为狭窄;潜意识里的强烈维护的民族自尊不断被日益复杂化的人际关系链条撞击。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总结
(一)完善在民族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教育缺失
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把握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要充分了解各民族的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以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高度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安定工作。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良好认知。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他们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觉树立反对民族分裂的决心、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等。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展览、民族知识答题竞赛、以及各民族的文艺演出等各种民族主题活动,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五十六个民族的了解,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客观认同,也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了解,使各民族文化传统在最大范围内得到更好的交流与分享,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建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三)加大理想信念教育
要着力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学校要有规划的制定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定期总结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做有效的工作分析,总结经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的特殊问题。学生院长和辅导员要扎下心来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耐心、爱心、真心、悉心、责任心”的“五心”原则,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四)加深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升学的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环境来到非本民族文化环境,这使得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并出现孤独感、压抑感、无归属感等不良的情感体验。所以,各类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除需开展常规的心理咨询工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正常的心理卫生普及教育之外,还要系统的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辅导员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努力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分层规划,逐步教会他们掌握自我调节和驾驭自己心理的知识,增强自身抵抗能力。
(五)拓宽创业和就业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依赖于该地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就要求我们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二级学院,要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筹计划为依托,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归纳,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使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少数民族学生处;提前做好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遵循自身特点,提早培养职业责任感,有助于毕业后顺利就业;积极探索各种教育模式,例如讲座、报告会、专场招聘等形式,多角度的实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帮扶。
(六)强化舆情激化事件中的思想教育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具有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他们对所见所闻的一些不理解或误解,因而导致了一定范围内的群体性情绪波动以及较为激烈的言行反应,使原本的小矛盾扩大,进而导致非理性行为发生的事件,我们将其定义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舆情激化事件。舆情激化事件的应急对待是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难题,这就要求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消除舆情激化事件的根本原因。第二,灵活选择政治教育的载体,积极消除舆情激化事件的现实因素。第三,创建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分析舆情激化事件存在的内在因素,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从根本上预防、杜绝、消除各类突发事件的隐患。
(七)提升校园文化渗透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建设,将国家对于大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理念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宗旨彼此渗透结合,营造出适合民族精神培养的文化氛围,创造适合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点,积极利用各种学生活动平台,尤其是文艺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在音乐、舞蹈方面的特长,自信的融入到集体之中,更好的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大融合。
(八)加强生活中的人文关怀
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的申请工作。对少数民族的“三困”学生,要做好帮扶工作,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参加以勤工俭学为目地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也要本着倾斜照顾的原则,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人文关爱和来至国家政府的深切关怀。与学校教学机构沟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分槽饲养”。对于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起点低、提高难度大的特点,组织相关授课教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制定授课计划和合理的安排学分学时,组织优秀学生对他们小班补课,结对帮扶,帮助他们按时完成学业。
三、总结
综上所述,着力解决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应着眼地域特性、民族特征,并客观的考虑到他们在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实际特点,全面客观的不断完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走健康发展之路,实现我们所期待的“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
作者:孟令红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第八篇
一、基于个体需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教育原则
现今社会是一个彰显个性、充分展现自我的时代,作为青年学生更是处于朝气蓬勃、个性凸显的年龄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该在条件具备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让大学生成长在一个民主、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既要遵循行之有效的教育规律,同时又要尊重大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个体特征,还要因时因地因人研究如何利用基本原理创造性调整、改变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路径,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个体、不同问题的主体需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基于个体需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加强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要使网络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应具备良好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本着“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原则,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他们能够娴熟地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要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委领导下,组成强大的阵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准确及时地抓住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利用网上资源,建立各种教育网站,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最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高校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二)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契合点,满足个体需要
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可用之才。高校在新生一进校就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开展一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如举办新生演讲比赛、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举办一些与大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技能素质比赛,拓展学生第一课堂,强化学生专业素养,为把学生培养成高级专门人才提供平台;举办以体育类为主的各项赛事,目的在于发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所有这些素质拓展活动都是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以不同的类别以满足不同个体需要,让个体在发挥自己特长,为集体争光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以克服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性、感染力和直观性,让素质拓展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三)以学生社团建设为载体,融个体需要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熔炉之中
教育部学生司关于学生社团的解读是“: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这明确了学生社团为了实现不同主体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利用学生社团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其一,要以保证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冲淡第一课堂的教学,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其二,学生社团必须自觉接受学校团委、各院系团委的领导,必须遵守宪法、法律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其三,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其四,学生社团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
(四)以班级群体教育为依托,把个体需要和集体主义融为一体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以加强班级集体建设为依托,把不同主体需要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中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路上的贴心人。其二,要充分尊重不同主体需要的学生在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围下合理表达诉求,促进班级事务管理的民主、公开、公平和公正。其三,要培养一支坚强可靠的班干部队伍,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
(五)以大学生党员干部培养教育为龙头,引导不同个体健康发展
大学生党员干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国务院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加强团的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党建的重要任务。”抓好大学生党员干部教育,要克服以下三个问题:其一,要克服大学生党员干部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现象,端正入党和当干部的动机。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整个社会功利化倾向严重,这种不良现象也渗透到了大学校园,要坚决克服和杜绝党员干部中的功利现象,牢固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思想。其二,要克服大学生党员干部中官僚主义现象。伴随着社会开放,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作风也侵入大学,一些大学生党员干部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定性,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要借助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党员干部密切联系同学,为同学服务,不做学生官僚。其三,要克服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现象。大学生党员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要树立这个群体的示范效应,让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典范,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的侵蚀,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强化服务管理意识,尽职尽责,脚踏实地,严于律己,让大学生党员干部最大限度地释放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正能量。
(六)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管理与服务,以满足心理弱势主体的需要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大学教育从象牙塔教育变成常态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骤增。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愈来愈多,国务院16号文件就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管理与服务体系就成了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对心理弱势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细致、周到、全方位跟踪处理。心理咨询的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过程性的工作,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心理障碍往往是一个多因一果,因此,系统有效的长期机制是满足不同主体需要的根本保障。
作者:李秀茹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系
第九篇
一、当前社会心态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社会心态中焦虑感受突出导致大学生焦虑心理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压力加大。大学生受到物价上涨、就业难、房价高、看病难等方面社会压力的影响,对未来感到担忧,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支持,会产生无助感、绝望感,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极端消极行为。
(二)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导致大学生产生弱势化感受
曾经的大学毕业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而在今天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大学生拥挤在大城市就业竞争市场上,能找到两千元一个月的工作就很不容易了,他们深感弱势,倍感压力。
(三)社会信任薄弱带来的心态变化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难度
当前,部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行为使得公众对社会公平正义产生了一定的质疑,对18行政机关的信任有所弱化;市场经济中的诚信机制远远不够,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市场中的信任关系极为脆弱;人与人之间的信赖程度大大降低,社会上屡有发生的“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见义勇为惹祸上身”等事件,折射出当下社会的信任基础比较脆弱。受这些社会心态的影响,大学生难免会出现道德认知和实践的脱节。特别是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群体性不满情绪,通过网络微博、手机微信等快速传播,一旦引起作为“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之一的大学生的大量参与,极易导致大学生非理性选择,从而带来不良后果。
(四)社会存在的浮躁心态不利于大学生在学期间潜心钻研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一些人容易产生浮躁心理。有的急功近利,幻想一日暴富,一夜成名;有的茫然失措,对前途毫无信心;有的面对社会诱惑不能自拔,盲目追求金钱、权力、名利。社会的浮躁心理,极易影响大学生,使他们对未来产生焦虑和浮躁情绪,浮躁的学风无形中形成。在逐利本能的驱使下,大学生急于走向社会获得成功,成为众人羡慕的英雄,却忽视了成功背后必需的艰辛与努力。
(五)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的社会心态下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显得薄弱
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事件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安全焦虑状态,大学生也不例外,但社会整体包括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并不高。当前风险防范的突出问题是,人们对关系个人的风险意识较强,对于关系到群体或社会的风险重视不够,对于突发的、伤害性较大的风险警惕性较高,而对于缓释性的、无直接生命伤害的风险防范不足,这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健康心态培养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需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心态并分析其对学生思想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时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健康心态。
(一)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完善和谐社会心态标准体系,是培育积极社会心态的基础
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已有关于社会心态研究的文献中和谐社会心态标准体系内容涉及到安全感、诚实守信、利他崇善、尊重尚礼、信心与希望、公平公正、勇气、和谐幸福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相关研究中和谐社会心态的内容,为和谐社会心态的标准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提供了指导。
(二)构建及时有效的教育体系和精细温馨的服务体系,缓解学生实际生存压力和焦虑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时事热点,把握社会心态,坚持正确引导,及时疏导教育,建立疏导和支持机制。按照“三贴近”原则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习生活空间恳谈会、导师见面会、师生座谈会、学生动态月报等常规调研,使其与国际国内时事报告相关专题调研相结合,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当前社会心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进行研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拟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修订和完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使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常规化、专题化,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分类进行引导。一方面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各类需求信息,提升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水平,扎实推进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能够积极关注和了解学生面对时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给予合适的引导,及时有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社会或校园突发事件,也需要及时基于社会心态作出反应,掌握思想动态,进行安全教育,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感,维护校园稳定与和谐。
(三)构建立体化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体系,鼓励学生常态化、习惯化的慈善活动和助人行为
大学生汲取理论知识精华的同时,更要实践,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可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基层人民,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也可以体察民情,拓宽视野,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许多参加实践的学生在交流经验时都有切身感受:实践处处皆学问。从日常办公、待人接物,到方案撰写、工作汇报,再到沟通协调、方案执行,无不需要以主人翁身份投入,用心体会、亲身经历、实地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提升的是社会观察调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为以后实际参加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科学合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健康积极的心理文化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细致、容易渗入人心的优势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有针对性地了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其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日常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完善的心理危机安全预案。组织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寝室长等学生骨干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识别培训。学期初、学期末或危机事件发生时需要及时进行特殊、弱势群体心理危机排查,以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建立健全学生群体心理动态发展档案,开展持续关怀工作。要做到每一位有实际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都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帮助。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等都要在各个方面提供必须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撑、锻炼机会、能力提升成长平台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培育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
(五)学习和借鉴心理辅导方法,加强诚信与感恩教育,建构和巩固社会信任
信任在个人、组织等不同层次之间可以转移,人际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层级化社会组织的信任,比如对各级政府机构和管理者权威的信任。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组织机构某些工作人员、公共权力机关某些权威的不信任也可能转化为其对于机构、行业、组织和政治的不信任。因此,要基于当前社会心态,结合学生实际,完善和改进学生事务服务体系、学生管理制度及工作支持系统,营造值得信赖、公平、公正、公开的学生考核与评估体系。
此外,学生心态的调节与塑造要加强心理认知调节,以确立奋发进取的积极心态;加强心理情感调节,以确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心理品行调节,以确立开放包容的乐观心态。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还需警惕学生挫败感,加强抗挫教育,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作者:伍泽莲 曾婧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法院 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第十篇
一、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大学生心理因素分析
1.心理困惑:接受内容与现实的反差
基于网络环境的影响,一直存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反差问题不仅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反而更加突出,目前仍远未解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反映“官二代”仗势欺人的“李刚事件”、折射社会丑恶现象的各种“门”事件、揭露群众利益难维护的系列“拆迁事件”以及揭露贪污腐败的各种“豆腐渣”工程事件等等。这些负面现象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达的公平、正义、民主、和谐等精神存在一定反差。此外,网络传播具有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一些折射社会黑暗面的新闻资讯以及一些负面影响事件容易被网络媒体渲染、放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反差更加突出。然而,当今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初步定型,思想也相对成熟,追求理论创新和自由个性的意愿相对强烈,对所接触的社会现实有着相对独立的看法。这一突出的现实问题使得一些大学生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反差,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了困惑、怀疑,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2.心理拒斥:师生交流与沟通的不畅
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同,大学生的培养虽然也涉及到学生导师的作用,但大学生个体的导师远远没有研究生个体导师的作用大。另外,其他任课教师平时也只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关怀不够。在目前高校学生培养和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导师及任课教师往往把日常工作的重点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其思想动向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导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理论沟通和政治谈心。大学生文化水平高、民主参与意识突出,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采取研究式、互动式、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注重与大学生的思想碰撞与观点协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师生双主体之间对社会规范的会通和共识。然而,随着网络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网络在拓展了教育的环境、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改善了教育的方法的同时,也使得师生之间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次数大大降低。正是大学生与专业导师、任课教师之间思想上、政治上交流沟通不畅,才使得大学生群体对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反差所产生的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时消解。随着困惑程度的逐渐加深,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逐渐产生心理上的拒斥。
3.心理诱导: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所谓价值取向,就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90年代以来,我国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逐渐在人们心中生根,一切向“权、钱”看齐的倾向也被很多意志不坚定之人所接受。另外,基于网络开放性的特征,各种“门”事件、“豆腐渣”工程事件、官员腐败问题、学术造假问题、“地沟油”事件等时不时在网络上流传,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得他们原本理性的头脑日益趋向以功利主义为本的价值取向。比如,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之下,许多大学生为了能在将来毕业时顺利地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早早地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学业课程敷衍了事,毕业论文随便写写,甚至抄袭、找人代写。这使得本来两年半或三年的大学生生活变成了一年,严重地违背了大学生教226育的初衷。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泛滥对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取向产生心理上的诱导,使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存在诸多误区与盲区,例如理想信念模糊、公益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相对割裂等问题,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4.心理盲从:行为理性的匮乏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其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诸如:年龄结构上趋向年轻化、培养模式趋向多样化(成教、专升本、五年制等)等。涉世不深、社会实践不足的现实造成他们心理素质不强,经验不丰富,意志不坚强,面对社会上各种思想道德观念的冲击,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此外,处于心理发展动荡时期的大学生群体,情感发展不够稳定,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以至于在道德认知上出现偏差。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多为“90后、00后”,他们大多数成长环境相对简单,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与考验,因而对一些社会问题不能理性看待。在对其生活的时代缺乏足够理解的情况下会对一些社会现象产生相对偏颇甚至偏激的看法,对他人与社会常常只见问题,不看成绩,缺乏正确评价社会问题的能力,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信念与信心。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一些与改革目标相悖的社会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群体在面对这些社会现实时,一方面以含有较多理想成分的高标准、严要求去评价这些现象,当社会改革事业的成效不大或改革缓慢时,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缺乏理性知识的支撑,对此的认识不完全,便会采取片面的或极端的态度;另一方面,大学生不同程度注重个人本位利益,采取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表现出心理上的盲从、行动上的盲动。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对策
基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大学生心理因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可行性的措施,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关键。
1.更新教育内容、改善教育环境,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反差问题有两条路径,一是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使理论适应现实;二是不断改造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进步,使现实趋向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双重生成、双向协调的过程。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听起来、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解释实际,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定的教育内容处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所表现出的接受效果是不一样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宏观环境。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影响是间接地的、深远的、强大的,尤其是强烈地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心理。因此,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由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传媒、社团、政府等各方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合力,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接受效果的重要手段。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组织等社会主体做好本职工作、减少各种不公平、不正义事件的发生就是消除滋生大学生困惑心理的社会土壤、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有力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种社会传媒机构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创建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则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平和的社会心态。
2.创新教育方法,强化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与互动
谈到方法问题,毛泽东曾经十分形象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好的教学内容如果不以好的教学方法去表达和传授就不会有什么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科学性、艺术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于其他活动,教育活动是一种充满艺术色彩的实践活动。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同样道理,大学生群体日常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它应当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创造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历程。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广泛采用能够体现出教师洞悉学生心理世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对话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大学生群体主体地位的发挥,多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互动,给他们提供主动参与、自我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发挥的平台和机会,提升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3.正视个体权益,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方向性
价值取向问题直观上说也就是个体的价值观问题。克拉克洪从价值观的本质出发将价值观定义为“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区分不同个体与群体之间差异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明显而坚定的价值观念的有无是区分一个人人格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成熟的标志。”可见,日常生活中坚持行为价值取向的方向性对个体乃至群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诸如学业、科研、爱情、就业、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而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业和科研方面的教育与训练,轻视甚至忽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对其的爱情观、婚姻观教育、就业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人际伦理等方面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因为这些方面教育的缺失,才使得广大大学生群体在日常行为的价值导向上倾向于“一切向钱、权看齐”、“利益至上”等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从而缺乏公益、情感等精神层面上的价值取向。因此来说,广大教育部门在制定相关教育政策及出台教育措施时,要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在口头上,并落实在行动中。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真正做到“权为学生所用,情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尤其是高校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充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引导其行为价值取向的方向性,培养其具有人文精神素养的价值取向。
4.理性辨析负面社会事件,培养大学生政治理性能力
古语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同样道理,大学生群体思想问题的出现与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骄人成绩。与此同时,一些负面社会事件也借助新型传播媒介——网络的力量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和蔓延,不仅充斥着国人的思想,也对广大大学生群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其中以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社会上逐渐泛滥;贪污腐败、弄虚作假、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等丑恶现象日益在社会上涌现,腐蚀着社会的肌体,侵蚀着大学生群体纯洁的心灵。然而,大学生群体是一群有着较高专业基础知识、独立意识强的高学历人才,对社会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他们平时迫于学习、科研及升学上的压力,大部分时间呆在了学校里,社会锻炼机会相对较少,这使得一些大学生群体对负面社会事件的认识不到位,以至于在日常行为中投机取巧、不思进取、思想颓废,甚至政治方向发生动摇,缺乏应有的政治理性。
三、总结
基于此,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科学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平台,抓住问题的关键,有的放矢。在了解他们思想动向的基础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起理性政治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伤害,从而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落到实处,提升其接受效果。
作者:章梅珍 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