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工会参与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1.1工会要积极发挥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职能优势,起到文化建设的桥梁作用
在医院文化建设当中,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维护、建设和教育职能,利用广泛的群众基础,引导广大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到医院的文化建设当中,有机地将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统一,并在医院的文化建设中实行寓教于乐的方式。工会组织作为广泛医护人员的“娘家”,要做好职工与医院文化建设之际的纽带作用。工会组织在文化建设当中切忌黄牛式工作,即盲目地埋头苦干,这样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且容易疏远群众。而应当擅于引导广泛职工在医院民主管理与文化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促进医院健康、稳定的发展。
1.2医院工会要积极发挥组织优势,起到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医院工会的成立以医院干部职工自愿结合为原则,其工作的开展始终坚持围绕医院党政中心工作,因此医院的工会组织始终是为大局服务的,并将医院文化建设纳入工会工作的始末。工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医院医护人员的素质,通过职业道德来规范职工的行为,并引导健康文化陶冶职工的情操,从而促使职工能够将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融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同时,工会工作的开展还有紧跟医疗改革的步伐,开展集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理,从而达到鼓舞、增智等目的,具体活动内容如下:
1.2.1开展征文活动,树立正确价值观
通过开展以“我的价值观”、“我的座右铭”等为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以多种形式展现医院的服务宗旨,和服务理念,并体现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同时确立全体医护人员的行为指南。
1.2.2定期组织文化活动
努力营造“学习型医院”,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观看优秀影片,并开展知识讲座,在医护工作人员之间引起共鸣,形成真、善、美等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能够从深刻的层次认识医务工作,认同医院文化,并自觉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
1.2.3优秀员工评选
确立先进人物的带头作用,在医院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制定完善的考评制度,并以此为依据评选出优秀员工。通过对优秀员工的宣传,弘扬医院文化,加强团队的凝聚力,从而进一步发挥职工的工作热情,形成人人争当先进、人人争做贡献的良好氛围。
1.2.4"义工"活动
组织医院的医护人员,并协同社会人士组成义工队伍,大力推广义工服务活动,在医院上下树立义工精神,培养乐于助人意识。通过宣传、义诊、咨询等活动的开展,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同时建立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的服务理念,强化医护人员的公益意识,从而带动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转变。
1.3医院工会组织要把握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医院特有的精神医院的文化建设活动并不是短暂的、少数人的任务,而是一项需要全体职员共同努力的长期工作。要做好医院的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广泛的群主基础,以获取到全体干部职工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医院全体职工对于文化建设的共鸣,并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培育一批更具服务意识的医护人员,以及一种符合医院现实状况的、具有鼓舞作用的精神文明。医院工会应当以此目的为立足点,引导职工诚犹信、技求精、业缘新。医院的文化是其在长时间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医患服务的宗旨,以及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医院与职工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工会组织必须牢牢把握这种特有的医院精神,以更好的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2.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医院工会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组织,可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医院整体投入到医院文化建设当中,以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为医患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总之,在新时期,医院工会应当发挥自身的群主优势,为医院的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作者:张?F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妇女儿童保健中心
第二篇
1.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1.1劳动密集性
建筑施工向来被视为体力劳动,从业人员大部分负责体力支出。劳动者群体阶层甚至个人的平均道德素质、知识素养、文化水平都会对建筑的总体质量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建筑施工中包含大量的隐蔽施工,除了现场的施工者本人外,就算是监督管理者也很难亲眼目睹施工过程,因此现场劳动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将对建筑质量产生最大的影响,而这就关乎企业的声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职业道德上。
1.2施工现场的分散性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离散性
建筑施工单位的现场操作人员中,零时工、异地工人占相当大的比例。极大的工作强度和人员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使得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难度大大提升,但这些人员又将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负相当大的责任,因此更需要建筑企业的管理工作更加灵活,更人性化,更富有感染力。因此,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到施工现场、项目部中去。
1.3建筑工程的持久性决定了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性
建筑施工的长期性和产品使用年限的长久性的共同作用赋予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永久性。在如今的市场条件下,建筑企业成为了独立的经济个体,其项目的外部环境分析、市场需求预测、招投标与合同签订、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交付与使用、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是时间跨度很长的工程。企业文化不仅灌注其中,更需要在平日生产经营活动中培养。只有企业不轻视、不放松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才能保持企业的企业文化不断发展不过时淘汰。
1.4建筑企业业务工程种类繁多
但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建筑企业而言,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外部都缺乏良好的知识更行、共享环境。企业内部不仅缺乏科学的奖惩机制和培训机构,知识垄断和断层严重,更缺乏高新人才和干部的储备。并且因为现场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大,企业的知识积累改变速度也相当快。因此,企业文化要求以其高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来赢取社会的认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2.建筑施工企业文化的建设途径
2.1科学概括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企业不同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企业独特的文化。无论是怎样的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建筑施工企业也不例外之列。当今的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企业更应该根据跟去企业自身的成长背景、长期经营中积淀的技术、文化、人才特点去寻找或创造一个符合企业道德标准、体现企业风貌并能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的企业精神。而核心价值观将决定企业文化的基本形态,为企业发展制定目标并指明方向,同时还可以规范企业的道德行为准则,避免企业的畸形发展。
2.2确立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
企业生产经营的战略目标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企业生产经营的经营理念为企业的发展指出途径,而企业生产经营的战略方针则避免了企业发展方向的偏斜。建筑企业文化的构建应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方案,并将之贯彻下去,形成一种管理文化。确立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发动全员智慧、精心策划,确定战略定位,制定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3坚持文化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一个有活力的企业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和不断更新创造的学习欲望。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在企业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经验,减少缺陷,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对内发现或对外学习新技术、新文化,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被不断提升要求的市场淘汰。企业需要从实际出发,广泛的借鉴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技术,并借此发展自身。同时企业也不能抛弃自身的文化传承,保证企业文化的地基,避免错误的理解或引用外来文化导致企业发展出现偏差。另外,企业的发展需要随着企业人事变更、社会环境改变、市场经济发展的改变而随时变化,在此情况下,企业既要坚持企业的文化,又不能被企业文化单独的束缚,必须不断的发展创新。
2.4树诚信意识,创精品工程
当今社会却诚信,而建筑企业就更要关注诚信问题,培养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创造企业良好的信誉。对外交往时要诚信待人,展示企业的真实实力,用诚信取得顾客信任,和顾客达成双赢的局面,以此来达到长期的合作目标。
3.结束语
在市场上,一个企业文化受到认可的企业往往也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企业有了文化,才能有经济的源泉。企业文化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它促使企业不断的发展进步。如今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毫不放松的加强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企业目前的发展境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企业文化类型,确定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的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实力转化为经济力量。
作者:杨政丽 谢汉鸣 单位:江苏宿迁华夏建设(集团)工程有限公司
第三篇
1.企业文化建设中党建工作引领作用的体现
企业文化方向的确立直接关系到企业今后的发展,党建工作的渗透能够为企业文化提供指导,将弘扬社会主义的正确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决策工作当中去,使企业在发展道路上完成新文化的接纳和旧文化的传承,让企业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2.发挥党建在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作用的方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党建工作的开展重点和方法做出了清晰的指示,提出了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发展和建设中深化党的指导作用,建设民主的服务型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发挥出党建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功能。
2.1加大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
党建工作在企业文化中的渗透,核心是让社会主义价值观贯穿企业的管理经营活动,保证企业在发展路线和发展手段的确定上始终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这就要求了企业必须加大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把党建工作影响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首先,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定期开展“党员职工交流大会”、“文化讲坛”等关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宣传活动,在企业内部广泛宣传爱国敬业和守法教育,督促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继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提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度。其次,对党建工作的宣传和教育还应深入到企业的领导班子当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和工作责任感,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并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最后,企业还应根据以党建工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要求在全员中选拔出工作典型,为公司全员在思想上做出表率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忱,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2.2加强企业民主建设
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员工也会随之逐渐增多,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多数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利益需求,充分体现党建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民主决策的要求。首先,企业的民主应体现在企业领导者的管理决策方面,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内部体制进行改革和确定企业发展走向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全体意识,在决策前应针对性进行“问卷调查”和“员工代表大会”等活动。这不但有利于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思想主流的掌握,同时也有利于管理者对部分员工的错误思想进行纠正,继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其次,在企业内部还应在基层设立可直接将意见反馈给上层领导者“意见箱”,让员工自由发表对工作的看法和要求。同时,公司应定期对员工提及的所有意见进行汇总和分析,将其中合理的、反应多数人需求的问题予以解决,并以公告的形式告知全体员工,让民主的企业文化氛围深入人心。这样就确保了企业切实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2.3加强党建工作“和谐发展”思想的渗透
和谐发展始终是我党在实际工作中的准绳,因此在党建工作引领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环境,这需要企业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对内,企业应经常组织各个部门间的“研讨会”以对阶段性的工作作出总结,在认识到相互之间配合的重要性的前提下确定今后工作的改良方向,增强部门间的协调程度。同时,企业还应定期开展如“交流晚会”和“文化茶会”等面向全体员工的文体活动,增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员工间和谐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形成。对外,企业则应始终坚持“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准绳,坚持良性竞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业内和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确保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行业乃至真个社会的进步。
2.4确保企业文化建设中党建工作的核心地位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正因如此,许多企业为了确保其在发展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对自身的管理模式和文化定位等许多方面开始了重新思考,而企业是否坚持了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则是企业文化发展是否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关键。这就要求了企业应在内部建立“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等部门,并使其成员加入到企业的管理决策当中去,才能切实的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企业当中的贯彻和落实。再者,根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基于实践对方案进行反复的验证和分析,确保其符合企业当前的发展实际,这也是坚持党建工作核心地位的最突出表现。无论企业如何变化,企业都应始终秉承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坚持党建在企业各方面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确保其企业文化定位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并在企业创新的同时确保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3.总结
综上文所述,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党建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依存:党建工作保证了企业文化的现实性和正确性,而企业文化又能够反过来支持党建工作的开展。因而,企业要得到平稳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打造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企业文化,这是科学和正确的企业文化构建的基本前提,更是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作者:蒋发群 单位:柳州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
第四篇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
先进的医院文化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升服务品牌含金量。医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就应不断创新自己的形象,构建医院精神,建立起自己特有的医院文化指导医院员工的行为。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的改革和发展,为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产生深远的社会效益。
二、当前医院文化建设有存在一定误区
1.对医院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仍然不够不少人对医院文化的基本属性,仍缺乏足够的了解,仍然把它看成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和精神文明建设混淆严重。部分人还认为这是党组织和政工干部的事情。致使“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很难在医院管理中发挥作用。
2.积极性不高,参与不够医院文化建设不吸引人,管理者认识不够,职工参与热情自然不高。
3.医院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一些管理者片面地认为医院文化建设就是搞好员工的文化体育活动。将医院文化理解为组织文艺活动、体育比赛、参观游览。无庸讳言,这些事情都是文化建设的内容,都应该重视,但是恰恰没有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医院精神予以足够的重视;四是制度保障不够。一些医院管理者只将医院文化做到价值观层面,没有将价值观转化为员工实际行动,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实施。
三、科学发展观对医院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在几十年发展建设中被实践证明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一条真理。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科学思维的指导,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发展,协调而不是偏颇的发展,可持续而不是追求短期效应的发展。各项工作只有在科学精神指导下发展才能达到应有的效应,医院文化建设亦不例外。
1.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这一高度来探讨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在这一过程中,人既是医院文化建设的起点,又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终点。在此基础上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探讨发展,我们不能将医院文化建设等同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医院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或者把医院文化建设简单地认为通过一两次大型活动在短时间内能一蹴而就。医院文化是医院主体区别于其他行业人们特定的生存方式,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包括医院建筑风格乃至医院作息时间安排,这些都可以体现医院文化。
2.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这一高度来探讨医院文化建设的锻铸和培养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而我们致力于构建医院文化,就是根据知识、经济、文化、政治全球化形势和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创新思考,将医院文化建设变成一种经常化、长期性的行为,使医院获得不断更新、不断前进的源泉。
3.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这一高度来探讨医院文化建设的兼收和并蓄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而医院文化在其构建实施过程中也要注重把握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要兼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达到内涵上的统筹;要兼顾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达到表达形式上的统筹。同时,融入社会文化潮流,向其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社会文化学习,吸收其中好的东西,妥善协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并举的同时侧重社会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医院文化建设新路子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医院团队精神“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就是尊重职工的人格,重视职工的文化需求,把激发职工积极性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动力。首先,要尊重人才。人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是富有思想情感的,尤其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更有着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对是非好恶有着很强的分辨趋避原则,这不仅是医务人员修身立业的思想基础,也是影响医院发展的人文因素。要尊重人才,必须在医院重要工作、特别是在医疗学科发展中主动征求专家的意见,以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以极大的热情促进医院卫生事业发展。其次,要培养人才。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要认真落实人才观的衡量标准、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形成科学的育人机制,培养优秀人才。通过建设学习型医院培养人才,要围绕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科学管理等内容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学习,以加强道德修养、陶冶文化情操、增长业务知识、熟悉业务技能,提高人文价值。再次,要重用人才。坚持靠事业、靠感情、靠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造环境和搭建平台,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渗透到医院管理中,使职工的人文精神在医疗服务中得到现,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倡导高尚的医德医风
科学发展观要求医院文化建设,必须挖掘医院文化长期发展积累的资源,继承传统的文化精神,从历史医学人文遗产中吸取精华,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发扬光大的思路。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要求医院文化倡导信守“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医德准则。首先,倡导高尚的医德医风,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理念。要通过医务人员对人民群众奉献仁爱之心,使之升华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成为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在医疗服务中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以充分的尊重和维护,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体现在医疗服务实践中。其次,弘扬高尚的医德医风,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医院文化建设寓于依法行政和廉洁行医的实践中。要强化医务人员法律、道德意识,做到恪守职业道德、强化职业责任、遵守职业纪律,自觉纠正在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坚决抵制商业贿赂,拒绝红包、开单提成、收受钱物、接受宴请,树立白衣天使的廉洁形象。再次,践行高尚的医德医风,必须体现在人文服务的成效上。要求医务人员关爱病人、特别对弱势群体要有怜悯之心,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经济消费能力,在医疗服务中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努力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以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明显成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医院各项制度文化建设
一要建立和完善医院信息化系统。以提高效益、强化服务为目标,尽快建立医院信息系统、医疗辅助系统、医院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通过信息化平台,既可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又可与社会和国际接轨,促进医院快速发展。二是建立科研体制。加大科研投入,通过设立各种科研基金,鼓励科室开展临床基础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并奖励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的科研技术人员。三要建立人才管理机制。要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以人为本的体制和环境。建立引进人才、引进技术机制、学科带头人任期目标责任制和上岗竞争机制。每年有计划地培养和选拔一批有潜力、有发展势头的临床骨干,到国外重点大学、重点医学研究机构和国内一流学科去学习先进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先进的特色医疗技术。四是建立医护质量控制体系。坚持把质量和效益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主要依据,建立和完善“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的医护管理制度和“以病人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使之更科学、更合理和更具操作性,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大医疗护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力度。不断完善医技人员、护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聘用管理机制,强化队伍素质。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提高核心竟争力
医务人员、必须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和患者需求的价值观,转变病人求医生的传统观念,树立病人就是“衣食父母”的理念。面对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要充分认识到病人是最终决定医院经营模式、营销方式及竞争策略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必须转变服务理念和改进医疗模式,以适应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发展的需求。因此、医学发展必须从生理服务转向知识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转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再延伸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更注重医患之间对医学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沟通和交流,为人民群众和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体现精神的、情感的、人文的服务。其次,坚持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打造“用心服务、创造感动”的服务品牌。要通过创建优质服务品牌建设和开展一系列的服务培训等活动,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病人就医的诸多环节上,要主动为病人着想、方便患者就医,以优质、高效、安全、快捷的医疗服务,打造医院优质服务的文化品牌。
作者:潘倩倩 单位:永嘉县中医医院
第五篇
1、什么是企业会计文化
鉴于本文的重点是探讨企业会计文化建设问题,所以对于文化的概念没有必要深入展开,全面深究,只是从简明易懂的文化定义中,为进一步理解企业会计文化奠定基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1月第1版)中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①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的知识。③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④考古学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半坡文化、仰韶文化。上述对文化一词的定义,尤其是对文化一词的第三种释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企业会计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述对文化一词的释义,尤其是对文化一词的第三种释义,我们认为,企业会计文化,就是指通过企业会计实践活动所形成和体现出的会计价值观、会计观念、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是长期的企业会计实践及其结果让社会大众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灵感受。企业会计文化不等同于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会计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密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企业会计文化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会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职能管理部门,会计工作是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参与和管理,尽管这种管理主要体现在价值管理方面,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具有综合和核心的地位。其次,企业会计文化又不同于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方面,企业会计工作政策性强,会计机构怎样设置、人员如何配备、会计事项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都有严格的工作规范,要符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会计信息需求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受到企业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管理当局以及企业职工等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不是企业自身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国家政府各级会计管理部门、企业、社会会计中介组织等的广泛参与才能完成。企业会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说明,企业要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没有优秀的企业会计文化,就不可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但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涉及面更加广泛,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更加丰富。
2、企业会计文化的基本功能
企业会计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指企业会计文化的基本效能和作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文化又会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正如德国著名文化哲学和人类学家M.兰德曼所言:“首先,我们是文化的创造者,但接着,由于文化的反作用,我们也为文化所创造。”企业会计文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企业会计文化的基本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
2.1约束功能
企业会计文化对企业会计行为具有约束作用。所谓企业会计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会计组织成员实现会计预期目标,完成会计任务工作过程中所受到的有关会计法律规范的制约和会计核心价值观等会计精神的约束。企业会计文化形成于会计实践,但企业会计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对会计实践起到制约的作用。会计文化的约束包括有形约束和无形约束两种形式。有形约束主要表现在会计制度文化对企业会计人员和会计行为的制约和规范,这种约束是有形的,是刚性的,是直接的。企业会计制度文化通过制定各种会计法律法规而起作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性。它运用刚性的制裁手段,强制约束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引导会计人员依法办理会计核算,尽量减少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企业会计文化的无形约束主要表现为企业会计精神文化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企业会计精神文化是企业会计文化的核心和本质。企业会计精神文化,通过会计核心价值观、会计精神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等无形的因素实现对会计人员和企业会计行为的强大约束,这种约束是柔性的、间接的,并且只有内化到会计组织成员的思想和价值之中才会发挥作用。企业会计精神文化通常借助于社会舆论、社会评价的力量,借助于人们的内心自省、群体监督和社会教育的力量,对涉及到企业会计的一切行为加以约束,从而达到协调和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会计组织成员如果违背了这些会计行为准则,即使其他人不知或不加责备,本人也会感到内疚,从而进行自我调节。企业会计精神文化的这种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会计制度文化刚性约束的漏洞和不足,两者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会计体系的制约机制。
2.2导向功能
企业会计文化规定了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和会计规章制度。因此,企业会计文化除了对会计行为具有约束功能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对企业会计行为起到引导作用。所谓企业会计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企业会计文化通过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和制度规范对会计人员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引导会计人员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企业会计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确定会计规章制度。通过会计规章制度,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引导企业会计依法进行,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②规定会计核心价值观。通过会计价值观,引导企业会计守法与诚信。
3、我国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尽管受到了会计主管部门的重视,但真正的优秀企业会计文化还没有形成,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国家越来越重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办公的条件以及核算手段逐步现代化,会计电算化基本普及,会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会计管理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制度逐步规范,会计准则建设成绩显著,但会计信息质量还有待提高,会计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守法和诚信以及对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还没有形成习惯。也就是说,我国的企业会计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缺乏对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我国会计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没有重视从文化的角度对会计建设加以重视,尽管近年来各级会计主管部门试图通过各种活动引导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但毕竟时间不长,刚刚起步。特别是企业内部成员,包括企业领导、会计人员和一般员工,对会计文化建设的意识还不是很强,重视程度还不是很够,建设的方法措施不够丰富。
3.2缺乏对企业会计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必要的舆论宣传是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舆论宣传,普及会计法律知识,提升人们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宣传会计先进人物和先进企业,树立会计行业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无论是中央电视台主流媒体还是一般媒体,很少看到对会计文化建设的宣传报道,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不足。
3.3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的会计改革无不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国有着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其精华对于企业会计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因素也对企业会计文化建设起到了消极的影响。比如人治大于法制,讲求人情,缺少法制观念等。这些都是造成我国企业会计不能完全守法诚信的重要影响因素。
3.4是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等腐朽文化思想对于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影响很大,有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唯利润是图,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影响了会计守法诚信的社会应有形象。
3.5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
有效的会计监督包括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从企业内部监督看,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健全,对会计的监督作用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从企业外部监督看,外部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本应是会计监督的最有效的形式,但是,由于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降低审计标准,有的注册会计师还帮助企业违规造假,严重降低了注册会计公信力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对企业会计文化建设起到了负面影响。
作者:张春青 单位: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机关服务中心
第六篇
1、乡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1建立合理的农村文化管理机制
乡镇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根本,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前沿哨所,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质十分明确。所以,乡镇文化站作为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它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有一丝改变。乡镇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
1.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1)文化要发展的根本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建设更多的农家书屋和图书馆,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以及文化素质修养。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特别是老年人和少儿的娱乐设施也要得到保障。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电子阅览室的建设。
(2)体育对于提高民众身体素质尤其重要,农村可以因地制宜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设施。
(3)此外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发展农村电影放映,题材上拒绝以往老套的旧片进村,更多地播放与农村生活相关的电影,陶冶村民的情操,支持服务“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
(4)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除了充分利用集体文化、体育场馆外,农民还能在农闲、节日和集市期间,组织花市、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与小型分散型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方便农民群众就近参加,遵循的重要原则是自愿、健康、活泼、乐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
1.3充分挖掘并保护传统文化使之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1.3.1挖掘和提炼当地历史
通过建造乡镇历史博物馆、陈列室等方式,提炼人文精神,使农村文化建设从形式主义向提升文化内涵转变。充分利用农闲、节假日和赶集日,积极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型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使农民群众非常方便地参加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乡镇的文化设施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1.3.2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乡村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用大投入开展农村地域特色文化建设,花大力气开展农村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对传统文化保持完整并具有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整体保护,建立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继续发掘并培养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授予“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经济相融合,既提高经济水平,又保护文化不被湮没。
1.4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培养
1.4.1扩大农村文化人才比例
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对农艺师、农技师等农技推广专业人才比较重视。但是,对农村文化师的人才培养力度非常滞后,很多地方甚至没有把农村文化人才培养纳入计划。农村文化师作为农村文化建设最亟需的人才,肩负着农村文化管理活动,承担农村价值理念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工作的重任。因此,必须努力解决好农村文化人才培养这一问题,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培养的力度。例如甘肃省高台县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就采取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开发农村文化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以文化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实用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该县就已经基本建成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
1.4.2推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广泛和普及
在我国农村,农业技术、农业文化比较注重“送”的方式,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今后,我们应该采取鼓励与帮扶措施建立一支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文化队伍,变“送”为“育”,就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镇文化站这一农村文化主阵地应该唱响时代主旋律,以创建特色文化为中心,重点抓住本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娱乐项目,通过政策扶持、政府购买、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帮扶农村成立画院诗社、民间歌舞队、文化大院、私人电影放映队、私人剧团等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和业余文化队伍。同时,重点支持有潜力的各类农村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发展壮大,与城市文化下乡形成“两轮驱动”,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一批农村文艺骨干队伍,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和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1.4.3让文化成为农民的追求时尚
当前农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农民已不再满足于一台电视、一台广播这种被动式的消遣休闲生活,开始追求可以主动交流、参与的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娱乐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因此,可以开展工艺收藏、园林园艺等特色活动,倡导农民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位。
2、结语
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政策,惠及8亿农民兄弟。它的完善对新农村和农村现代化进程都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相信通过社会组织、政府与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必将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和谐的新农村文化体系,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
作者:殷羽 单位:丰都县保合镇文化服务中心
第七篇
1.电力企业文化建设
1.1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1.1.1电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价值观。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以人民利益为服务宗旨是电力企业“为人民”管理方针的具体表现。
1.1.2电力企业经营方针
安全运作、合理配置、持续发展是电力企业的经营方针。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先锋地位,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与国家利益。所以电力企业的经营思想首先要以社会效益、人民利益以及国家整体经济作为考虑目标。
1.1.3职工行为准则
电力企业职工行为准则也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电力企业提倡责任意识、规范职工工作准则、倡导职工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服务的最终目标。
1.2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电力企业绝对垄断的地位出现动摇,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调整进行及时更新,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的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仍落后于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出现了轻微脱节现象。部分企业片面的认为文化建设就是文化活动,将文化建设局限于文娱活动、规章制度方面。这就导致企业员工不能把握企业文化内涵,思想文化不能对其的日常工作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指导,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服务为民的价值取向脱节。
2.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但是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始终存在个人主义、小集体主义等不符合文化建设标准的行为出现。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的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脱节。单纯强调文化建设,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为电力企业生产力的提升贡献积极力量。
2.1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是夯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媒介
企业文化需要人来传播,在编制不断精简的电力企业中,推行健康积极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加强其的沟通交流,还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集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有灵活多样的开展形式、内容也是以渗透教育为主,在此种灵活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淡化其传统的严肃氛围,还可以增强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将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2.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了文化建设的内涵
电力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同时要围绕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进行,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原则,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两张皮”现象出现。当电力企业员工存在不正确价值观时,电力企业管理者需要以文化建设的原则如“人民电力为人民”“造福社会、服务人民”观念为教育宣传基础对员工进行说服教育。所以,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其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
3.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企业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内容丰富,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如果界限不明、统一开展,很可能会造成企业管理困境。没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定位不清晰的文化建设不仅不能提升企业精神内涵,更可能会造成企业日常管理冗杂等。所以电力企业管理工作在新的社会形势中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3.1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电力企业的思想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不能单纯局限于理论的说教,必须结合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情况围绕文化建设、企业后期经营等方向进行开展。及时对电力企业员工在工资分配、岗位调动等方面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并结合同时期具有积极意义的人物、事迹加以引导。在具体工作中避免形式主义出现,始终坚持以电力企业员工的真实经历、切身体会进行宣传教育,同时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建设积极向上、定位准确的企业文化。要着重进行思想工作汇报机制建设,及时、细致的了解电力企业员工在工作以及生活中的思想转变,有针对性的最好分析指导工作。将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3.2开展灵活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开展丰富灵活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加强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宣传企业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向员工宣传敬业、奉献、团结、诚信等道德标准。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融入电力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实现安全生产、责任管理的结合。
4.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精神面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方针。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电力企业文化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影响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思想政治工作是电力企业的管理要素。在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两者不可或缺。所以,如何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刘春富 黄作佳 单位:云南国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第八篇
一、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进行安全文化的建设相关原则
在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活动的践行者是我们本身,这就需要我们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工作人员的心理特点出发,来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科学化、人性化,从而保证安全文化的有效践行。此外,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还应遵循规律性以及可预见性原则,要知道,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对文化建设内部规律遵循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遵循相关规律,对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重点处理,全面把握危险点、安全事故的发展规律,进行超前、可预见的安全文化的建设。最后,安全文化建设还需要践行全员参与的基本原则,在充分的重视员工的基础上,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安全文化建设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促使他们进行标准化、安全化的生产,践行安全管理相关制度等,在整个企业中营造起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
从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原则出发,结合电力工程管理的实际状况,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对电力工程管理体制进行健全
电力工程的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作为保证,通过有效的管理体系,促进各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因此,在我们的工程管理工作中,一切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制定出相关的安全管理体制,从而对企业工作的各项环节进行安全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学习,加深员工对安全生产的了解,树立安全意识,在工作中遵守安全规定。在建立电力工程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推行和落实安全责任制,从企业领导到员工,都签订相应的安全责任书,通过安全责任书来约束个规范员工的行为,逐渐的在整个企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促使员工按照工作规定来开展各项工作,让电力企业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提升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
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安全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因此,要想做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就需要从提高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做起。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从思想上提高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落实好各项安全文化措施。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将企业的安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提高安全预警意识,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预估,在遇到安全事故时,及时有效的对事故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提升思想的敏感度,做好安全管理实践工作,细致分析潜在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已经出现的安全问题,管理者要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参与到工程基层施工中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加大了领导的安全思想意识,才能促进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3.做好员工安全培训工作
对于电力工程管理来说,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安全培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安全培训,能够促进安全事故预防工作的开展。对电力企业来说,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需要根据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员工安全培训计划,例如,定时定期开展员工安全培训讲座,开展企业安全巡查周,进行部门安全工作评比等,通过各种安全培训活动来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文化教育,让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逐渐积累起安全施工经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在员工安全培训工作中,还需要做好安全预防工作,要求员工做好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让员工从日常工作做起,从细节入手,在实际工作中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始终将安全施工放在首位,促进电力工程的安全发展。
三、结语
安全管理是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安全文化建设又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因此,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想做好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就需要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出发,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促进电力工程管理的发展,让我们的电力工程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彭斌琛 单位:国网黄冈供电公司检修公司
第九篇
一、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从非法律移植的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认知角度解读地方法治文化建设
按照吉尔兹的观点地方法治文化建设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不同的地区由于人文社会环境和地理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法治文化的根基和氛围自然有所不同,几百年以前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早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法律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品格则受法律赖以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方不同的法治文化就是理所当然的,不同地域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决定法治文化发展的方向。地方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二)从社会学法学的角度论证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会学法学在本体论意义上强调“研究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方法论意义上的“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法律”。法律社会学主张以社会分工、社会分层、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等要素来考量法律制度,以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提出的“活法”论为代表,埃利希认为,“法律发展的重心自古以来就不在于国家活动,而在于社会本身,这个重心在当代也必须到那里去追寻。这样说不仅适用于法律制度,而且适用于裁判规范。”社会学法学关注的就是如何通过法律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的问题,在考察社会控制手段时,需要强调的是法律与道德、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各种社会规则的相互关系,因其强调“活法”或“行动中的法”而更加关注法律的实际运作过程,以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也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本土资源。各地方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本地方的政策法规,发展以独特的地域风情为特征的地方法治文化。
(三)从相对特殊性到相对独立性分析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地方法治文化的相对特殊性表现为地方立法不得与我国国家层面上的法律制度相抵触,地方的法律实践必须在整体上与国家法律实践保持一致的衡量标准。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地方服从中央的同时,也肯定了应当积极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相对特殊性具有国家制度层面要求的支撑。根据哲学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方的法治文化归根结底是受地方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的制约。尽管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文化,但是法律文化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法律文化对经济基础存在能动的反作用。法律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从另一个视角诠释了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当前我国整体上面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是统一的,但是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地方法治文化必然具有相应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二、地方法治文化建设困境的具体表现形式
导致地方法治文化建设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社会变迁的横向和纵向考察,既有历史因素,也有来自现实因素的影响。
(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的冲突
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的冲突是整个中国包括地方法治文化必须面对的背景。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和法律价值等都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在城市生活中还是农村生活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鸿钧教授认为,所有传统社会的主流法律文化都具有以下的特点:义务本为、非理性因素、男权主义和团体主义。中国的法治信仰来自于传统的儒家礼法道德文化,现代西方的法律规则与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现代法理思想与中国乡土人情的冲突,制定法律规范与现实社会条件的冲突,共同构成了只注重程式化的制度安排而缺乏相应的精神意识的地方法治。
(二)城市法律文化与农村法律文化的对峙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城市法律文化与农村法律文化的对峙共存也是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简单的概括为“陌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组织形式,其法治文化具有复杂、多元的特点,城市社会行为主要受制于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既体现在城市拥有更高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也反映在城市人的行为方式更趋于组织化和制度化”。相反传统的乡村社会主要是儒家礼治或是村落集体意识和家族伦理情感的地方性知识为主的治理方式,城市与农村法律文化的并存与对峙可能会给地方法治文化建设带来的混乱,使民众的意识形态左右摇摆,当发生矛盾纠纷时是按照村规民约来解决,还是寻求司法权的救济?这可能会动摇民间规范的地位和乡土社会的法治秩序的变动。
(三)显型法律文化与隐型法律文化的分离
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将文化分为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两大结构,文化包含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有形的是显型文化,无形的即隐型文化。按照克鲁克洪的文化结构理论,法律文化亦可分为显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和隐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有形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设施等需要有与之相协调统一的无形的法律意识形态。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在显型层面上法律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但缺乏与之完全相适应的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建设。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已颁布的法律和法规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实效的不足50%,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只达到近几年法律制定总数的5%。虽然制定了为数不少的法律法规,但是人们的法治价值观念和理念却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差距,法律制度是现代化或近于现代化的,而法律意识是传统的或近于传统的。
三、完善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建构
地方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就如何完善地方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制度性构想,以期能够对于进一步推进地方法治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党的领导能够为地方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制度安排,在党委领导下加强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切实提高地方立法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已经确定为宪法原则,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立法的法律制度建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接下来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具体到地方如何一以贯之的实施和执行的问题。党的领导始终是法治地方建设的核心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将人民的意志集中起来,通过法定程序贯彻执行下去。各级地方立法机关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使立法决策与党委的重大决策相统一。我国的立法体制上实行法制统一原则,在立法职权划分上,遵循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则,赋予地方一定职权范围内的立法权。在不与上位法相抵触的情况下,从地方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是地方立法的生命力所在。地方立法需要主动制定一些创制性法规和规章,体现地方立法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建立和完善的公众监督机制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社会基础,保证民主和科学的立法,从根本上提高地方立法的质量。
(二)法治文化模式从“自上而下的顺向灌输”到“自下而上的逆向反馈”,再到“上下并举的双轨制”模式,体现了我国中央和地方法治模式发展的方向
我党在“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写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从而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期和改革发展阶段的各地方的法治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在表述形式上却有着微妙的变化,即“依法治国→依法治省→法治某省”的提法,“法治某省→法治中国”的终极目标的实现似乎的又更近了一步。例如,1997年江苏省委作出了《关于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江苏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依法治省的决议》,2004年颁布了全国第一部省级区域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法治江苏建设纲要》。2011年《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公布实施以来,湖南省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全面体现。广东从1996年提出“依法治省”到2008年提出“法治广东”。在法治现今已经成为公认的国家治理模式的情况下,以上这些政策提法的细微变化体现了地方法治文化建设资源及诉求的些许变化。“依法治省”仅仅是对“依法治国”的简单回应和被动逻辑重复,“法治某省”的提出则蕴含了地方法治建设的及时反馈和主动性、创造性思维。由国家自上而下的顺向推进,到法治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地方化与本土资源化,是对国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逆向反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得出了我国中央和地方法治模式发展的具体导向,法治建设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重推动力。地方法治建设在制度理念上更加趋于成熟。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依法行政动态运作机制,努力构建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法治文化显然有助于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法治文化向公民传达一种文明理念,不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不应该通过压制和暴力手段解决,而是应该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达成妥协并制定规则,通过制度解决利益纠纷。法治文化使制度建构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冲突解决方案,并在制度通过某种合法过程建立后迫使政治精英在其规定的范围内行为。因此,政府是依法行政的主体,地方法治文化建设应当始终把依法行政放在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法制建设,规范执法程序,强化执法监督。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和精神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产生和存在、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作和行为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和制约。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政府行政权力的有限性和规范性,行政职权、职能和组织实现法定化和科学化。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完善,政府行使权力与公平、公正、高效和诚信相结合,行政程序公正、公开、民主参与程度高,实现程序的法定化,政府接受监督,权力与责任相匹配。
作者:王玉 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第十篇
一、客户至上的服务文化
2013年4月份,一印度客户来到德棉集团定了6万米的订单,其产品质量要求相当苛刻,突破了所有的国际标准,并有专业人员跟踪验货,每块布必须由客户验过并签字后方可入库。面对挑战,整理检验中心改变原来的修布方法,设置专人在自动验布机的聪明桌上采用下灯光边验边修,不仅提高了修织质量而且为漏验疵点把住了第二道关,客户验货后非常满意,在最初6万米订单的基础上又追加了30万米的订单。由于第二批货正赶上高温高湿季节,修布工个个汗流浃背、衬衣裤子都是湿的。按公司规定,职工每月有4天公休,如全年公休不超过14.5天,还另可享受7天带薪休假,尽管如此,在该任务完成过程中,没有一人提出来休班,都自觉放弃公休时间,再次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第二批生产任务,客户亦非常满意,8月初德棉又接到该客户再次追加36万米订单的通知。该客户已连续5次追加订单,累计订单由最初的6万米追加到112万米。更为可喜的是,最初客户对这种产品质量要求相当苛刻,有专业人员跟踪验货,后来由于该品种修正后的质量令客户非常满意,全部采取免验。以上,这只是德棉员工在服务市场、服务客户方面很普通的例子,“客户的要求就是标准”,是德棉员工共同遵守的质量信念。德棉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在服务文化层面,认识到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为此,德棉牢固树立了“客户的要求就是标准”和“一次就把工作做好”的质量理念,为更好地服务市场,德棉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从接单到设计,从投产到后整理,每批订单都能做到既保交期又保质量,充分满足了客户需求,甚至其他企业一些不愿接、不能接的订单,也纷至沓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客户的要求就是标准”。真正变成了员工的群体意识,变成了个人的自觉行为,变成了共同的行为规范。
二、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
在创新文化的建设上,德棉做到了这样几点:一是打造创新机制。为确保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企业建立起一套从员工到班组到车间到公司的创新机制,具体承担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成果的申报,创新成效的鉴定,并将创新活动的开展纳入车间、轮班、班组和个人考核,建立起创新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二是让创新人物亮起来,注重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殷红,她十几年磨一剑,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创造出“殷红粗纱机前接头‘双手并用’工作法”,并在公司开展的“创新成果冠名”活动中获得表彰,其操作法被全面推广和应用后,员工的操作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优一级率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生产效率提高了22.6%。三是物质激励。在一年一度的创新成果表彰大会,公司对创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组织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不仅让获奖者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名,而且还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几年来,公司在该项投入上的奖励已达几十万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当前的德棉,创新行为蔚然成风,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德棉文化某些优秀的部分曾经支撑了德棉的快速、健康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某个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德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德棉文化的理念层面需要做进一步的梳理和完善,该项工作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得找准自我建设的几个支点,认知支点,利用支点。那么,德棉文化建设的支点在哪里?
①、以创新激励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个快速发展的德棉,必然是创新行为蔚然成风,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德棉。创新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没有创新,我们就要步人后尘,拾人牙慧,处处受制于人,我们的企业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因此,创新激励无疑应成为德棉文化建设的一个新支点。建立这一支点,就是为了让德棉文化与企业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开拓性的文化氛围,提升德棉的核心竞争力。鲜活的创造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12年,德棉集团把“新产品开发”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头戏”,2012、2013年连续两年召开新产品发布会暨客户联谊会,新产品开发成为该年度经济效益的主要增长点。他们尝到了创新的“甜头”,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通过强化创新教育,增强员工勇于创新的意识,努力把企业办成一个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学习型企业,使员工在各项培训、管理和实践中,得到创新训练、创新实践,进而提升创新能力、挖掘创新潜力、提高创新成效,从而以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提升德棉的核心竞争力。
②、以诚信友爱构建新型人际关系
诚实守信,与人友善,这是传统文化的题中之意,德棉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这是讲诚信的重要性。就德棉企业而言,诚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德棉对外要讲诚信,要用优质的产品、优秀的服务,建立德棉的信誉,外树“诚信德棉”形象。再是企业内部要讲诚信,也就是员工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内造“信任德棉”氛围。信任是未来管理文化的核心,会使内部沟通更加便捷,信息交流更加顺畅,工作效率更加高效,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友爱,是“友好关爱”的意思,是指员工之间要彼此友善,相互关爱,每个人要具备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对人有同情心。友爱是一种品质,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不仅要做诚实守信的模范,还要具备友爱的品质,在工作及生活上善待职工,关爱职工,以美好的情感,在管理中做到无情扣罚,有情操作,从而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诚信友爱”是当今新型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和谐德棉的必然要求,德棉文化应当把诚信友爱作为自己建设的又一支点。
③、以尊重职工整塑团队合力
尊重职工,是指对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的双重尊重,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被尊重的程度,是衡量企业人性化管理状态的天然尺度。近年来,随着德棉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在人性化管理尤其是尊重职工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譬如说:在5S管理推行过程中,采用的提醒制、走动式管理和欣赏式的表扬等,都是德棉文化不断整合外来先进管理制度的结果,它填补了管理中的“文化缺位”,提升了的管理水平,整塑了团队合力。但尊重职工,还没有成为管理人员们的普遍、自觉行为,它还没有上升为企业文化理念中鲜明昭彰的一部分,所以,尊重职工,应作为德棉文化建设的又一支点,这既是打造“团队德棉”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百年德棉”的必然要求。诚然,德棉文化的建设是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学习——吸纳——整合——再造的阶段,在继承发扬德棉文化中合理优秀成分的同时,应当吸纳借鉴先进文化的理念,为我所用,从而使德棉文化羽化为蝶,重获新生。总之,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从文化的深层面来研究企业管理和探索企业经营的成功之道,它是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德棉深悟此道,始终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经营文化、生产文化,并经营生产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其激励文化风格迥异,服务文化独具特色,创新文化个性鲜明。
作者:肖丽芹 单位: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