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初中数学论文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实验室的运用
一、利于学生持久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一种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成败。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有厌学等消极情绪,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学参与度,会抑制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地参与教学,这样的教学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听说要到实验室上课,脸上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学生摩拳擦掌,都想到实验中大显身手,一展自己的个性与才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枯燥的讲解,没有了学生的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而是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主动地交流合作。摆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概念、公式与定理,而是那些直观形象的事物、模型,这样的教学更具趣味性、直观性与形象性,可以不断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最为兴奋的状态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而且学生思维活跃,会不断闪现全新的想法与见解,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顺利展开,更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于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数学实验室比起传统的黑板教学、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更加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优势,有着独特的教学功能与条件,更能引起学生对知识形成的关注,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将学生的思维认知活动推向高潮,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将现成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只重学生记忆的结果,学生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学生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套用,而题目稍有变化就会不知所措,学生所学到的永远只是那些枯燥的公式与定理,而并不能将所学充分地用于解决问题,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而让学生进入实验室,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强大的功能来将那些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过程化,来向学生真实地再现概念、定理的形成全过程,这样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就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忆结果,而是在整个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与教师一起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依托实验强大的技术优势从定理的产生、推导、论证到实际运用等方面全程参与。在实验室中学习让学生彻底打破了教材、教室等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结合所学联系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主动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这样的学习也不是简单机械地再现真理发现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让学生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参与进来,学生经过思考会产生一些新的见解与看法,并通过实验室来进行及时的论证,并经过归纳与总结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是数学家,他们在做着与数学家发现真理一样的实验,这样的认知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不断的挖掘,让学生从知识的形成与运用来理解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三、利于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模型是沟通数学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桥梁,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的重要内容。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而普遍忽视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建模能力,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学习。数学实验室具有技术优势,可以运用图形处理器等直观的图形来体现抽象的数量关系、验证结论,这更加利于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炼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术语表达出来;结合所学知识来提出各种可能性;利用实验室来体现变量间的数量关系;展开交流与讨论,进行归纳与总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型的构建、假设、验证,更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本质理解与掌握,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灵活地运用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利于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现代教学要实现由师本教学观到生本教学观的转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但学生的本体地位并不是忽视教师的地位,教师是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一切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都需要通过教师得到真正的落实与贯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这是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实验室在这方面具有特殊功效。1.利于备课。我们可以依托实验室强大的信息资源与技术平台来收集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信息,形成教学方案,使得教师的备课更省时省力,足不出室,就可以享用更多的教学资源。这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同时我们可以借鉴优质案例,将其成功之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2.便于交流。教师可以在此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同时也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与校外的教师相互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研究,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与创新,更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从而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更具个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作者:李海新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星口九年一贯制学校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一、让学生动起来,不能流于形式
以往的数学课常常给人以抽象、单调而沉闷的感觉,新课改以以后这样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活”起来,“动”起来,可以说老师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现在的课堂气氛是相当的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有些教学环节和语言的设计,未免流于形式,学生也未必把知识学得扎实。例如:
1.课堂上廉价的表扬对于有些学生起不到肯定和鼓励的作用。有些教师,只要学生在课堂上答对了问题,不管难易,老师都千篇一律的进行表扬,说:“好”,“不错”或“很棒”等等。有时有的学生的答案不完整,或是重复他人的答案,更甚者,出现了错误或偏差,教师也不批评指正,给出正确的评价,而只是一味的赞美。在一片赞扬声中,有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就会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有些数学课的活动过于简单化。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把学生分成几组,然后合作讨论讨论,动手活动活动。采取放羊的形式,并没有有效的组织,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准确的引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活跃,实际上课程的进行只是处于表面形式,数学课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课,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系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作为一名教者,我不反对表扬学生,更不提倡经常批评学生,并认为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堂好课的关键。课堂学习过程也应该是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是自由的、快乐的,身心是愉悦的。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应该只获得肤浅的满足。在课堂上,让学生活动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将来有更好的发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采取的活动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何去何从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而且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它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喜新”就“厌旧”。在听课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不做习题,老师在课堂上不板书,整节课下来,学生练习本上一字不写,黑板上空空如也。老师就是靠多媒体来展示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对教学确实有很大帮助,但我们应用它的同时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所以,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练习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而且学生的印象会很深刻。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书写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一些数学习题学生只有通过模仿,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否则,谈课堂的高效率就是纸上谈兵。
三、总结
总之,我们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领悟好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把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方法相结合,让老师和学生的状态达到最高境界,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王映辉 单位:甘肃省清水县第三中学
第三篇:中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般而言,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第一,以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来设置问题情境。第二,通过结合数学历史的发展及数学体系的形成规律来设置问题情境。第三,亦可通过数学故事的演绎、数学趣味习题的收集来创设问题情境。第四,通过教学设疑、矛盾设疑来抽丝剥茧,揭示知识要点。第五,通过结合新旧知识,寻求知识的交叉点,设置疑问。第六,通过教学模具的演示,以多媒体手段设置问题情境。以等差数列此节课程的讲解为例,教师在课前可以预先进行教学设计,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背景资料,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讲解与等差数列有一定联系的高斯的故事,将学生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设置疑问,由1到100,所有数字相加求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每位数字之间的差数,让学生计算出公差,提出趣味疑问,学生的身高为181cm,小明的身高为159cm,那么可以得出两者之间的倍数差,然后继续课程的讲授,在激发学生对等差数列学习的热情后,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引入首项与公差的概念,并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层层递进,创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设计需要遵循可接受性、直观性、开放性、真实性及挑战性原则,符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督促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知识的掌握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的教学方式,同样也是将数学知识多样化呈现,赋予知识活性与生命的良好方式,是完美切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式,是活跃课堂氛围,缓和师生关系的主要媒介。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均衡问题情境创设的度,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进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张乃普 单位:河北省威县教育局教研室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乐学
一、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数学学科有些知识抽象、枯燥。课堂上常常出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枯燥单一现象,导致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厘米、米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在课前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高吗?”很多学生摇头,有的学生小声议论,于是我又问:“你有办法知道老师的身高吗?”学生彼此间展开讨论,多数同学都认为用尺来测量。这时,我拿出几种规格不同的尺,让学生来选择:“哪一种尺能测量出老师的身高?”接着,我让几名学生亲自测量,但是测量后学生却不能正确地读数。这时,学生对尺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学习状态,最后学生不但学会了读数,而且还正确认识、理解了“厘米、米”的概念。看来,教师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给学生以亲切感和轻松感,就会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教师可以把简单易懂的问题留给稍差的学生回答,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常说一些激励的语言。如果学生的思维奇特,解题思路与众不同,教师一定要鼓励他们说:“你真了不起,老师为你骄傲!”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准确时,教师也不应该责怪,应激励他们继续努力积极思考。在课堂练习时,教师应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分类别给学生设计练习题,让好学生拓展思维,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能力,其他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中等以下的学生进行基本练习,中等偏上的学生进行难度较大的练习。这样,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都能不同程度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只有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激励效应,通过有层次的设问和有弹性的练习,才能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以师爱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做到因材施教,以趣助学,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去探求新知,才能使本来枯燥的数学学科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武杰 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一、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挥的因素
1.营造创新型学习环境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民主的新型课堂环境,积极的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来舒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很多学生往往会将教师看作敌人,对教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所以,如果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那么就必须让学生喜欢老师,消除那种恐惧感,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在这种没有压迫感和恐惧感的条件下,学生势必会拥有更加活跃的思维,也就为创新思维的生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然,民主也并不代表着放纵。在允许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有序的课堂秩序,否则必然会适得其反。同时,在进行课堂民主讨论中,小结与表彰等程序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和学是个双向互动过程,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适当地调整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位置,能形成师生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产生教育的正面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发挥积极作用。
2.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创新教育不但必要而且至关重要,它直接制约着创新思维教学的成败。进行创新思维教学,着重在于培养学生敢想、敢做、敢说、敢争和不怕失败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较强的自身修养,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的“四敢一不怕”。学生的学习需要模仿,要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更需要模仿。教师可以把科学家、发明家成功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通过创新思维欣赏课形式让学生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使学生既能欣赏到创新思维的乐趣,又能够了解创新思维活动的形成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并且能够把多种不同的方式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最适用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情境为最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够关注到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方式,关系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发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让我学”不如“我来学”,这就揭示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既培养了与人合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又可以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慢慢地被开放、热烈和富于创造性的互动式课堂气氛所代替,成为激发学生潜力的最好的土壤。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其中,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并且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活学。
2.问题情景创设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和谐地发展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教师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所能接受水平和兴趣的需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或通过结合多媒体等视听手段来指导学生获得知识,以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教师重要的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达到“会学”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感知到“如何学”,这样比传授知识更加宝贵,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学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最后形成较好的学习能力。
3.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必备的条件是加强“双基”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数学能力、数学素质。同时,加强双基教学必须要强调三个要求:一是掌握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理解基本知识的系统性,熟悉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二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各种形变,明了知识点、知识线、知识块之间的相互联系;三是认识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特别是用于其他学科的各种表现形式,掌握基本技能,只有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数学发散思维才能充分展开,事实表明记忆系统中的知识越丰富,数学思维的发散就越多,数学思维的发散性就越好。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设、多个题型一类题目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练习,使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与所探索的问题发生联系,突破知识点的前后和学科的界限,使思维多向发散,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度的训练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一题多解类的题目,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以各种观点去分析思考,扩充思维领域,培养思维机遇,从多个渠道求殊途同归的解题途径,探索解题新方法,这对于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培养有很大的益处。通过学生进行数学发散思维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字母、符号、数学语言、图形的位置变化,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方法等等都可以作为发散点,以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发散思维的训练。
4.联系类比的运用
类比法是数学教学和学习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但是所推得的结论不一定成立。教学中应用类比法,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类比“多项式的运算”教学“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由“运算法则”和“乘法法则”相同,类比推出“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法则类同(当然也有差别)”,可使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教学事半功倍。学习中应用类比法,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和发现新的命题,例如,勾股定理从面积的角度考虑,可以叙述为: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斜边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由此,可以类比推出如下命题: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一边的两个正n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一边的正n边形的面积;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直径的两个半圆(或圆)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直径的半圆(或圆)的面积,等等。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如果把空间图形的线、面、体与平面图形的点、线、面作类比,可以发现许多相同或类似的性质,有助于加深对空间图形的理解。
三、结论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学科教育的重要课程目标。并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本身的需要,创新思维是学好数学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所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于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中,在其他学科和生活中也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通过兴趣的激发、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类比法在教学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加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直观性和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付贞棋 单位:保山民族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试卷评析
一、试卷内容的综合性和学生成绩的差异性关系问题
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能够赢得教师、家长的信任和同学们的尊敬;中等生则处于教师“抓两头,漏中间”的盲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打击;学困生则会产生失落情绪,容易丧失进取的勇气和信心。一份好的试卷,凝结着教师的智慧和辛劳,能够客观真实、重点突出、全面综合的反映出本学科知识点的分布,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试金石”的功能。根据新课标的培养目标,数学试卷不仅要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做到层次清晰,难易适度,同时要考查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在试题设置上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开展发现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客观看待考试结果,反思整个教学的完成情况,不断提高教学实效。对于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提出更高目标和要求,提升其数学学习的探究能力,让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美丽和魅力。对于中等生,教师要针对其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着重进行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传授,培养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提高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学困生,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承担责任,用“你没学好,我有责任”来减轻其思想包袱,帮助其找出成绩差的原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进一步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试卷评析的系统性和学生收获的认同性关系问题
考试结束后,学生就会彼此进行交流,渴望尽快了解考试结果,如果在第一时间进行讲评,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一些教师在试卷批阅和讲评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处理不及时。一些教师不能够及时批阅试卷,在学生的期待中错失了评析试卷的最佳良机;二是认识不到位。一些教师在试卷讲评时,没有做好评析前的准备工作,认为评析试卷就是讲题对答案,没有在解题思路和方法方面进行探索;三是缺乏激励作用。在试卷评讲时,一些教师面对学生不理想的成绩,容易指责和批评学生,缺乏自我反思,造成学生心理压抑,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四是缺乏互动效应。试卷讲评常常出现教师“一言堂”现象,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体现,最终导致试卷评析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优秀的试卷评析是新课改的迫切要求,是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提高教育实效的具体体现,这需要教师作出极大的努力,把握好评析过程的每个环节。
第一,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批阅试卷。考试成绩既是观察学生学习效果的“窗口”,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风向标”。考试结束后,学生总是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期待结果,教师应当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心理,在第一时间进行批阅试卷。在认真批改试卷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成绩,详细收集学生考试中存在的多错点和易错点,进行分类归纳,做好试卷的分析统计工作,为下一阶段的讲评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重视讲评过程,把握讲评策略。在试卷评析时,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评。一是传授解题方法。教师在讲评时要给学生讲授正确的审题方法、巧妙的解题技巧,不断探索解题规律,提高解题速度,使学生通过试卷评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查找知识不足。教师在讲评时要找出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选择试题中容易混淆和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作为讲评的内容,将重点放在方法和思路的探索上,避免学生在同一知识点多次出现错误,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三是讲评详略得当。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根据试题难易及考试情况,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避免面面俱到,耗时低效;四是做好评后延伸。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师要有策略地对试卷进行讲评,根据讲评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评后编制同类型的平行训练题让学生练习,从而提高学习实效。
第三,客观看待成绩,公正对待学生。对于考试结果,教师要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认真负责做好分析,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原因,提出改进办法。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使每次考试讲评课成为加强师生沟通,激励学生进步的舞台。第五,尊重教育主体,调动积极因素。教师在评讲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总结规律,提炼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和学生成长的层次性关系问题
当前,依然存在着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标准的现象,学习成绩优异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单一的评价体系反映出一些教师的功利思想和短视行为,他们缺乏对学生的深入研究,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性格特点和个性发展潜能,不能从长远角度看待人才成长的规律,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教育效果。有效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沟通,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只有拥有真挚的师爱,教师才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积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其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期待,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作者:苗荣青单位:河南省洛阳市第四十一中学
第七篇:初中数学教学创新
一、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改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优化初中数学的教学法,使学生在新课改下能与教师参与数学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新课改下,教师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法中对学生加强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法中,教师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形成,要与学习方法相结合,所以,在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必须要把教和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经历中,真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可以把学习方法进行迁移,可以举一反三。
新课程的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不能让学生纯粹地依靠模仿以及记忆,要让学生可以动手去实践,自主合作与探索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创造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的方法体验教学,使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进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另外,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除了在每节数学课进行总结之外,还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去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改下,课程目标有提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朋友关系,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使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三、注重趣味数学,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
教学的创新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对学习数学的欲望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考,进而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地提出问题,以此去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如果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屡战屡败,就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适时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小组竞争的模式,这种竞争模式,一方面,可以活跃气氛,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竞争心理与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
作者:李玉龙 单位:临夏市第一中学
第八篇:初中数学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任务不科学。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采用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而许多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展开合作学习,一概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如有些问题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悬念,只需运用数学知识点便可以直接解决,适合于学生展开独立学习。而对于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即使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学生依旧不能解决心中的困惑。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合作学习浪费时间与精力,而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是当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制约合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师指导不到位。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的学习活动,而忽视自身的角色,当有问题时就让学生来展开合作学习,而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成为了看客与监工,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没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只会浪费时间,并不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合作评价不科学。评价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合作学习的评价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而在合作学习中评价不科学,严重制约着合作学习成效。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只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对小组团体的评价。第二,只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第三,只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忽视学生之间的互评与自评。评价并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合作实际,严重地制约了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失去了热情与动力。
二、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对策
1.科学分配合作小组。科学分配小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等,只有对学生全面了解,知晓每个学生的优缺点,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小组的分配,才能缩小小组内成员的差距,保证各小组间势力均衡。按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来分配职位。
2.合理布置合作任务。兼顾学生间的差异性,以学生实际水平为出发点,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难易适度,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够促进三维目标达成的合作学习任务。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这样的问题正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
3.加强教师启发指导。在新形势下教师不是教学的控制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与指导者。放手并不是完全地放任,而是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展开主动交流与讨论,为学生指明思考与思维的方向,让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基础展开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顺利地完成合作任务。
4.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一是关注小组成员与小组团体。既要肯定小组成员个人的进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关注小组这个团体,要让学生认识以个人成绩优并不代表小组的胜利,要想取得小组的成功,需要全体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二是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中来。要积极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这样的评价更为客观、全面,而且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将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收集材料的能力、围绕力、动手能力等纳入评价内容中,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合作学习情况,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作者:王建霞 单位:河北省故城县聚龙中学
第九篇: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
一、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模式具有互动创新性的特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合作互动,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承担一定的任务,在集体探究活动中主动学习,打破传统教学中呆板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大胆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超越并突破教材中数学知识体系的限制,更多汲取教材之外的知识信息,有助于学生用多重观点来分析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生求真创新的目标。
二、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具体实践研究
1、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思维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基础。当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知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应用到推理论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对推理论证的过程进行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要点和方法,自己对相关知识要点进行思维论证,真正从本质上领会教学要点,教师再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2、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讨论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讨论模式越来越被更多教师所采用,在课堂中的讨论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教师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那么经常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很有必要的,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于问题展开探索分析的过程,这种对问题的探究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运用这种讨论模式的教学方法,逐渐从传统教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转变为引导地位,在课堂中更多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使讨论模式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3、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合作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使学生间共同就某个问题开展讨论分析,这种合作模式是研究性学习中非常典型的模式,它能够让学生们的思维更加灵活,头脑更加清晰,反应更加敏锐,兴趣更加提高,合作模式可以很大程度地加深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当学习到反证法的内容时,光靠老师讲解,不能直观地表现出反证法的意思,学生也很难理解。这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具体事例来推敲和讨论学习,借助合作讨论模式学生弄清楚反证法的意义,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锻炼。当学生在合作讨论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启迪和指引,帮助学生调整思路,引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始终强调教学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教学中增强数学的实践性,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和重复,而应该是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的过程。初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加强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开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作者:姚金凯 单位:山东省沂水县沙沟镇中心初中
第十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不要过于注重分数
教学评价方面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分数唯一。如今的教学评价是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评价采用测验和非测验协同的形式,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反应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对学生多方位、多层次评价,大大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学习的进程。
二、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中不仅仅是解决怎样教给学生知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怎样去学。教师更多的是学生的服务者,他的职责是打开学生的心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给他们启示,让他们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努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
教师应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使他们能自觉地产生热爱之情,在学习中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体验到掌握知识的快乐。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这样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高效的,才会是受人欢迎的,才合乎教育的要求。使他们在学习中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喜悦中激发热爱学习兴趣,达到高效教学。
三、总结
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叶的事业,选择了付出的道路,无私的奉献,默默一生,为学生的学习倾注身心,奉献全部的光热。
作者:张萍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