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文化建设策略论文10篇

2021-4-10 |

第一篇

1、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着直接影响的,这也关系到高校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实施。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最让人称道的、能够流传下来的绝不是它们的产品,而是企业文化。这就好像一位历史名人他能留传于后世的绝对不是他的身躯和名声,而是他的意志、精神理念、业绩或作品。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管理者作为整个体系的构建者,如何培育和形成一个合适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并让它们为学生信奉和践行,是我们成功管理班级的关键。

2、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物质层。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当前高校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计算机硬件一样迅速配置到位。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

(2)制度层。每个班级都会制定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问题,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地跟进、落实到位,只制定不执行,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长此以往,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尽管安装了最新版本,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3)精神层。即观念形态层,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很多班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不强,目标或高或低,不易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开展班级活动学生参与不积极,不重视沟通,沟通机制及渠道不完善,缺乏内外信息的定时交流,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不能有效地协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3、网络视域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探索实践

在以往的传统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经常会利用纸制的“班级日志”来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文化建设以及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管理工作现在可以利用班级网站来完成。具体内容包括:

3.1建设班级的活动文化

数字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而班级网站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数字化的班级管理日志,利用它可以对班级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教师利用班级网站实施班级管理,可以实现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站中将大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原则,有选择性地加以公布。让学生对照这些评价,改进不足,以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参加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社会考察,以及班级自行设计组织的班会、联欢会、志愿者服务、探望同学等活动,在网站中以视频、照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开展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3.2建设班内的思想文化

班级网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对班级中某些现象或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当面说不出口的困惑,如果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姓名或者留言公开,还可以设置个性化的匿名留言或选择一对一的交流方式。除了师生沟通,教师也可以利用班级网站记录班级日志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记录在班级日志上,用班级日志来记载快乐、疏缓焦虑或直接对学生表达希望。

3.3建设学生的行为文化

班级网站应搜集与学生相关的大量信息。除了日常表现外,还有好人好事、作业完成、考试、迟到、早退等情况。实际上,网站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定期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作出及时、综合、全面的评价和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同样,各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班级网站了解班级的日常行为习惯、班级活动等现状。

3.4延伸拓展课堂的教学空间

在班级网站上,教师可以发表各科的扩展知识或相关故事,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还可以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共享知识和思想。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业、作文等上传到网站中,供大家阅读、评论,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也可以在互相比较中找到差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网站是进行班级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平等的德育的平台,它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在网络中的深度交流沟通。

4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措施

4.1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相结合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展开各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广普及,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网络素养教育。班级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班级的网络素养教育网页或网站,让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成为班级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开展网上舆情分析是引导舆论的有效手段,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利于教师把握网上动态,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网上评论文章,引导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风。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素养的提高,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2建立以网络为工具、以活动为载体的班级建设机制

班级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成功的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中介和载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级舆论,能改善班级学生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利用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班级贴吧、公共QQ群、飞信群、微信群、班级人人主页等网络媒介开展有关专业知识、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活动中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利用网络工具让班级资源在活动中实现共享,促进班级学生身心发展,推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4.3依托网络建立以班级舆论为重点的影响机制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总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形成对自身的认知以及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调整。因此,班级里的其他成员对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班级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建立良好的班级舆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培养他们鉴别思想与观念正确与否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与坏思想、坏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手段发起问卷调查或匿名讨论等,以此对班级活动开展正确的评价,在评价中强化认知,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就在评价中不断提高。

4.4加强班级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

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化交流时代,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通过班级网络平台的建设,开设班级博客或班级论坛,通过班级简讯栏的建设和参与,吸引学生关心班级事务,这样可以减少网络的神秘感,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

作者:王雪飞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第二篇

一、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党员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党的重要理论,坚持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对党内出现的少数腐败状况有着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不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受到封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潮的干扰和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有不正确的倾向,对于腐败现象也有着不科学的认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和成长特别是要在政府任职的同学有着隐性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对高校学生状况的了解,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廉政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廉政观。同时应注意,一个人年轻时的思想状况对之后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校时期是塑造一个人思想水平的重要时期。高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较为年轻,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受到积极影响多一些还是消极影响多一些,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应重视这个规律,抓住他们思想成型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特别是廉政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在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思想正派、崇尚廉洁的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整个社会廉政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示范效应。对于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消极、错误的思想所占领。将校园打造成廉政文化的示范区,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廉政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做好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怎样切实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将校园建设成一片廉洁的圣土呢?笔者认为,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对象,即高校在校学生

进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对象,就要去了解对象、研究对象。通过了解问题,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在校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在廉政方面的看法和想法。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谈心及其他可行的办法,弄明白他们对腐败问题的正确看法,同时弄清楚他们对腐败和廉政问题不太正确的看法,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对于正确的看法,要放到廉政文化教育的正面教育当中,进行适当的强化。对于错误的看法,要勇于面对,通过回复、解答和正确的引导纠正错误的思想,不能用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解决。

(二)开廉政课,使廉政教育课进课堂

在高校课程中引入廉政课,即通过讲廉政课的方式进行廉政教育,是进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在校的学习,主要还是通过听课的方式。开展廉政教育,也要采取授课的方式。对于授课的内容,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尽量使授课的内容即全面、科学又富于趣味性,使学生容易接受。力争通过廉政课,使学生对腐败的概念、发生腐败现象的根源、我国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以及当前的反腐败形势和下一步的趋势等一系列与腐败相关的理论问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做到这一点,是他们树立正确廉政观的前提。如果实现廉政课进课堂,既体现了学校对廉政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使学生对廉政问题产生自觉关注,对于营造校园廉政氛围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三)组织党性实践活动,开展廉政教育

进行现场教学,是当前加强党性和廉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可采取这种方式。具体到天津,有周恩来、邓颖超革命纪念馆,以及西青区石家大院共和国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纪念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听一听现场课,增强对廉政和反腐败问题的观感。一方面,通过参加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学习周恩来、邓颖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政廉洁、艰苦奋斗、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刘青山、张子善腐败案展览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拒腐防腐的思想意识及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反腐倡廉主题,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工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廉政意识,又为促进整个社会良好廉政文化氛围的形成贡献力量。

(四)组织、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发挥学生正能量

举办以廉政、反腐败为主题的征文、漫画、演讲、小品等文艺比赛形式,设立奖项,激发学生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报栏设置反腐败专刊,办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为主题的黑板报,增加学生对反腐败问题的注意。鼓励学生发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论文,组织调研课题,加强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理论水平。通过开展一系列相关廉政文化活动,切实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校园廉政氛围。

三、要重视发挥高校教师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校园廉政文化的标杆。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作为高校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言行、思想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高校老师能够做到廉洁,凡事为学生着想,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对学生的廉政观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作为高校老师,面对的是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大学生,一定重视自己在与廉政相关的方面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接受廉政教育课、参加廉政实践活动的同时,在实践中看到廉政的典范,进一步增强廉洁意识。高校老师应重视自己的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廉政的示范者、引领者和维护者。

第二,高校教师要重视对廉政文化的组织和领导。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工作。这个组织者和领导者就是教师。高校老师要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做到在思想上重视。在实践中,要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切实重视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要时常了解廉政文化建设的情况,针对问题提出对策,采取整改措施。要时刻关注廉政文化建设动态,将好的做法引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来。要随时关注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的举措和方针,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创新,积极、主动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教师不但要做出表率,还要重视领导和组织工作,为廉政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三,高校教师应学会与社会互动建设校园廉政文化。高校是现今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培养素质过硬、专业扎实、思想正派、廉政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后备力量和生力军,高校必须与社会接轨,通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开展校园文化廉政建设。通过设立校园广播、新闻网、微信平台、官方微博、校报等多种媒体,宣传和展播廉政教育信息,营造廉政文化的良好氛围。依托政府和社会,强化整顿校园外部环境,让神圣校园远离灯红酒绿之地。建立长效互动机制,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到廉政文化、廉政校园建设中来。高校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廉政教育实践和教育案例,警示和激励青年学生按规矩办事,认真做事,踏实为人,成为一名有担当、重品行、有责任、重廉洁的高素质公民。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紧紧抓住高校学生这个主体,全面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拒腐防腐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所有的汗水全部浇灌给每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使他们在阳光的照射下,快乐健康的成长,让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让圣洁廉洁之风永驻校园。

作者:侯丽静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第三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独有的一种文化气质。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都注重校园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制定各项文明规范等措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和大学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文化建设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在内容上更加多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学生的课余精神文化需求,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筹集困难,部分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不积极、热情不高,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缺乏内涵、教育意义不够,把校园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在活动档次、学生兴趣、时间安排方面缺乏系统规划,文化活动的传承性和辐射性还不够,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相互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两者的各环节或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

广义上讲,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与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和社会紧密联系,学生可以更好地处理与自我和与社会的关系。健康科学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和自我服务的意识,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世界、融入社会,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大学生素质培养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让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社会,需要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环境,打造独有魅力的文化品牌和校园精神,塑造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用健康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校园文化建设既是要求又是动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取得突破。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互动发展

(一)依托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夯实大学生素质提升基础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催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可以熏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依托学校“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彰显社会主旋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具有理工特色的校园文化。如举行石油文化节、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艺术节、机器人挑战比赛和成立各种专业社团等,邀请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给学生作讲座,邀请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在党、团的重大纪念日和国庆期间进行社会主旋律教育,让广大学生认识、参与理工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理工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并使学生在其中得到锻炼成长。

(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促进大学生素质培养规范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齐抓共管、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构,发挥校园文明规范、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对学生的约束力和规范力,形成规范、约束、激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导向和自我完善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学校党委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建共享意识,明确学校各部门、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构建上下联动、分层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三)发挥物化环境育人功能,建设美丽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校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原则,从学生素质提升的需要出发,处处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时时鞭策学生、激励学生。通过校园物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打造干净整洁、绿色美丽的校园环境,有意识地将名人名言、历史知识及学校发展历程等寓于校园环境布局、景点营造和绿化美化之中,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到美的享受、感悟成长的真谛,营造和谐向上、拼搏进取的校园文化气息,发挥物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把外在的校园环境转化为隐性的教育,寓教于景,寓教于物,寓教于美。

(四)熏陶引导学生素质提升,强化师风师德的示范效应

高校教师的德性与品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学风、师风、校风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大学生素质的提升要求充分发挥教师高尚德性及贤良品行的榜样示范效应。在实践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和考核,积极打造一支热爱人民、业务优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廉洁奉公的教师队伍,形成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让学生感同身受、耳濡目染,使师德师风的榜样力量入脑入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教师优良的治学理念和思想品德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总之,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在新的形势下,要不断适应高校教育的新要求新趋势,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培养互促互进的有效途径,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良好品质的教育平台,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第四篇

一、搭设平台,注重宣传,初步建立廉政文化舆论机制

要使廉政文化教育取得成效,还需要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在继承和完善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育的新形式和新载体,构建强有力地廉政文化舆论机制是黄河基层单位廉政文化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可以使廉政文化建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充分发挥传统教育的特色运用讲党课、廉政影视播放、廉政宣传橱窗、党纪条规教育测试等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加强廉政教育,力求寓教于乐,取得入脑入心入耳的效果。通过开展“廉文荐读”、廉政警言警句征集、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拓展廉政文化建设领域。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局域网和互联网,发挥网络传播快速、生动形象、受众广、对话灵活的特点,开展廉政网上教育。向广大干部职工推荐优秀廉政网站,在单位电子政务上刊登相关廉政知识和理论文章,让干部职工在打开网络之时,随时都能体会到廉政文化的存在,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

二、标本兼治,强化责任,构建制度保廉的廉政文化保障机制

廉政制度是廉政文化规范化的表现形式,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是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只有通过严抓制度建设,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才能使廉政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增强黄河基层单位廉政文化建设的约束力。

1.完善内部管理文化

通过修订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加强业务风险防范,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操作程序,加强对风险点的监督,强化权力约束制度,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2.发展内部监督文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做到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不搞个人说了算,并严格实政务公开。二是完善权力约束机制,成立内部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大宗物品采购小组和财务监督小组,实行“购与督”分离,严格财务管理。三是采取设立民主评议意见箱、局长意见箱、网上信箱等形式接受监督,利用职工大会提案等多种形式接受干部职工监督。

三、群策群力,扩大覆盖,建立共建促廉的廉政文化联动机制

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看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使之融入治黄发展各项事业中,形成有组织领导,有部门协调配合,有党员干部和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黄河基层单位形成一种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1.扩大廉政文化覆盖网络

将廉政文化建设的触角伸入到治黄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及干部职工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新风尚。一是时间由八小时以内向八小时以外延伸。尤其是在节假日,更要强化廉政文化的宣传影响。二是范围由单位内部向家庭和社会扩展。充分发挥好家庭的助廉作用,广泛开展党纪条规进家庭、警示教育进家庭、廉洁之风进家庭活动,动员家属配偶常吹“廉洁风”;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企业、进工地(项目部)活动,共同在黄河基层单位内部筑起拒腐防变的堡垒。

2.纳入黄河基层单位文化建设范畴

要科学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律,围绕基层治黄工作特点,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廉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确定具体的廉政文化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形式方法、途径渠道、运作机制和效果评估等,使之有机地融入各项业务工作当中,成为黄河基层单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新时期黄河基层单位廉政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想方设法把廉政文化根植于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思想深处,营造以廉为荣、以廉为美、人人思廉、人人崇廉的浓厚氛围,逐步构建起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促使廉政文化建设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作者:万春林 石金花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牟黄河河务局

第五篇

一、依托资源优势,丰富活动内容

我校乡村少年宫自成立以来,共开设了22种活动项目,建成10个活动室,我们依托学校现有资源优势,始终坚持一室多用、一地多用、一师多用的原则,对学校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地改造整合,以满足少年宫各项活动开展的需要。目前,我校少年宫基本能达到活动场所建设的要求,室内场所共计820平方米,室外场所共计5000平方米。其中,美术类活动室主要有绘画室、书法室、手工制作室;音乐类活动室主要有舞蹈室、电子琴室、鼓号队、器乐室;文娱类活动室主要有棋艺室、跳绳、踢毽子;读书类活动室主要有图书室、经典诵读室;体育类活动室主要有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各项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保证了乡村少年宫建设的全面推进。学校教室内配有较为先进的远教设施、图书架和学生课间活动必需的体育器材,课余时间作为少年宫书法、绘画、剪纸、棋艺、刺绣、笛子、葫芦丝等兴趣小组的活动室;学校微机室现有电脑30台,用作电脑操作和电脑绘画兴趣小组的活动室;学校科学实验室作为科普活动小组的活动室;德育室,为开展德育活动和优秀作品展评提供便利;学校图书室拥有12000多册图书和40个阅读座位,可以满足少年宫开展课外阅读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学校修缮改建科普活动室4个,音乐、舞蹈、美术活动室各1个,电子琴房1个,体育器材室1个。同时,学校投资整修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修补破损的地坪,进一步完善了少年宫活动场地。

二、根据实际情况,推出特色活动

我校利用现有条件专门开辟了室外、室内两个学生活动场所,内外互补,专场专用,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场地条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按学年制定具体的辅导员培训计划,切实开展培训工作,目前我校配备了15人为专职辅导员,还吸收了5人为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外志愿者,这20人各有特长,分别担任着不同项目活动的辅导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规定每周一至周五的第七节活动课为少年宫活动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每周一至周五面向社会开放,任何人不得挤占少年宫活动课程,更不能利用少年宫活动时间补课。为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工作,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展示学校艺术教育风采,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坚持小型多样的原则。本学期,我校一至六年级开展了中华民谣诵读和中华经典诵读,其中主要引导学生阅读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及《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教师们围绕这些经典著作,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精心设置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并且将诵读内容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利用下午大课间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都进行了有效地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敬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三、传承中华经典,构建魅力平台

少年宫定期组织未成人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道德教育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以及某些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等,开展心理、道德、法制、国情、安全等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形成序列,有计划、有过程、有实效。开展百部爱国主义影片进校园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学校充分利用班队会时间,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专题,通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全校组织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演讲比赛活动。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重点是大力推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道德实践活动、感恩体验活动等。另外,我校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一学期的经典诵读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立,大大改善了塔布板小学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的薄弱状况,促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师生构筑了一个展现魅力的平台。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举办各种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丰富了学生的文娱生活,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校园有了少年宫就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乡村少年宫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逐步丰富各项文艺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总之,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开展,对于改善农村学校活动场所薄弱,就近接受各方面教育培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收到当地老百姓的广泛称赞和欢迎,使我校真正走上素质教育之路,有效促进了教学及各项工作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作者:张利平 单位: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塔布板小学

第六篇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界说

班克斯(Banks)提出,学校是一个拥有自身文化的社会系统,还包括一些子文化系统,例如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文化要素。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子系统。高职院校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科教育的特点,强调对应于行业、企业岗位建设相应的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产生了自身的专业文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专业文化是在长期专业发展的实践中积淀和提炼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该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体现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想。专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和规范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为师生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对专业中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

二、专业文化的一般性特征
专业文化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的一些特点,例如专业文化具有多样性、辐射性和相对性等。

1.专业文化的多样性。多样发展的专业是多样类型专业文化的前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大量与经济社会进程相契合的专业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同时,产生了新的内涵。许多边缘技术交叉、知识元素渗透融合而成的新专业应运而生。有了丰富的专业载体,各类专业文化同样是精彩纷呈,它们的千姿百态揭示出多样性文化的真谛。比如,汽车专业的文化内涵可以是“严谨立于芯、时尚化于型、挑战兴于意、超越成于志”;机械类专业的文化内涵可以是“产品质量为第一生命线”;服务类专业的文化内涵为“以服务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等等。总之,诸多专业都可以有各具特色的文化要素,形成一道道瑰丽的专业文化风景线。

2.专业文化的辐射性。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同时植根于各个专业之中,植根于师生的专业教与学之中。专业文化作为一种校园亚文化,既对校园文化产生一定影响,更对该专业师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等具有深刻的辐射效应。经过特色专业文化熏陶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以及言谈举止等途径扩散这些文化要素,特别是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文化素养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后,更会呈现出专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3.专业文化的相对性。专业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与专业相对应,专业文化具有明显的相对性。不同类型的专业文化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高度紧密地结合,互为载体,互为依托。比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紧扣电子信息产业链培养人才,遵循“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办学理念,各个专业均树立起各自的文化品牌。其中商学院以“管理、会经营、善动手、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树立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经营”的专业文化,真正树起了独特的专业文化品牌。

三、专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与要素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一个特定的专业群体,带有组织文化特点。组织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外显层)、制度层次(中间层)、精神层次(内隐层),这三者构成相互渗透、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可称之为组织精神;制度文化也叫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行为表现;器物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在组织文化理论基础上,专业文化同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主要通过实训基地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来突显;制度层面主要通过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来实施;精神层面主要渗透在专业制度文化和专业理念文化等方面。

1.专业物质文化。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要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主旨,其中应尤为重视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所以,在学生生产实训的场所进行文化熏陶,例如生产实训基地张贴实训中心介绍、实训项目介绍、实训成果展示、合作企业介绍、实训基地的发展、领导题词、优秀学生作品展示、优秀师资展示、导示系统、课程通知、信息专栏等等。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凝练出独具特色的专业物质文化。

2.专业制度文化。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以专业建设为目标所制定的专业内所有师生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为了保证专业活动的组织与运行,高职院校的专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活动要求等,通常以专业规章制度、专业管理条例以及专业公约方式出现。专业制度文化还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文化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机制。

3.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精神文化是专业文化构建的核心和灵魂,是系统中最深层、最具稳定性和最有决定力的因素。专业精神文化包括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专业的办学理念,专业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成才期望、职业认知等。专业精神文化的建立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专业精神文化是专业师生精神风貌的展示,也是多数师生认同的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它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同时也渗透和表现在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

四、专业文化建设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专业文化建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将专业文化建设渗透到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例如通过开设显性课程、拟定规范制度、营造文化环境等途径来实施专业文化。

1.开发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课程。目前,高职教育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更广阔的领域成为职教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工厂、车间、生产线、实验室、办公室、商场等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因此利用多种途径与行业企业组织合作开发具有行企特色的课程来实施专业文化教育,譬如行业历史沿革与行业特点、行业组织、行业标准规范、知名企业与领军人物、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课程。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来校开设讲座和课程,使学生在学到众多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地丰富和提升了专业文化水平,同时也拓展了学校专业文化的发展空间。

2.制定规范有效的组织运行制度。专业文化生存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专业教学活动,因此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组织运行就要依靠规范高效的制度。在编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规章制度、专业管理条例以及专业工作守则时就要体现出专业文化的思想与理念,促进专业文化在本专业师生中的认同,并进一步内生为其行为方式、价值立场,这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构建相通共融的专业文化环境。环境熏陶在专业文化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可通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美化、校风系风、学风教风、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元素构建专业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实施专业文化环境熏陶。从事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是构建、维护和发展专业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教学、实训场所张贴具有鲜明行业、企业特色的标语、口号,使他们在潜心学习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觉接受专业文化潜在的影响和教育,在和谐理念的引领和职业精神的主导下,能够不断地增长自信,内化素质,磨砥意志、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广大学子身上体现的诚实、勇气、责任心、创造精神等又不断丰富着专业文化的内涵,强化了“启智、化能、怡情”的育人功能,日益积淀为各具特色、丰富厚重的专业文化。

作者:张玲 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建设特色的缺乏

当前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特色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在建设学生宿舍文化时并没有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来进行,而是安全照搬、照抄传统本科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和办学模式,这样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不能与其自身的办学模式保持一致。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趋于雷同,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依据自己和兄弟院校的经验来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而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地区特色,从而导致其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

2.忽视内涵的挖掘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时,出现了过度追求形式而忽略内涵挖掘的现象,一些学校甚至把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文化生活。学生的宿舍文化主要是在各个学校的发展中培育和形成起来的,其不仅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理念和人文精神,而且还是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普遍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在宿舍管理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正是由于缺乏对宿舍文化建设内涵的正确理解,才使得当前的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时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口号宣传和活动举办等形式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和人文教育,从而导致宿舍文化建设内涵的缺乏。

3.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其在建设过程中不但需要各高职院校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和高度重视,还需要作为宿舍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建设宿舍文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宿舍管理部门、团学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主宰和控制,而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高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宿舍文化的建设效率,还抑制了宿舍文化建设作用的发挥。一般来说,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牵涉到学生宿舍的各个方面,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全体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文化建设的目的,而如果只靠部分管理人员的控制和推动,其他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就会丧失建设学生宿舍文化的本质意义,不利于其文化建设作用的发挥。

4.宿舍管理人员素质存在着普遍较低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管理人员都以年龄较大的妇女和学校的保安为主。在这些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有些管理人员甚至只处于小学文化水平。同时,由于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大都文化水平较低,这就使得他们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这些管理人员除了做一些简单的日常事务外,很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职业规划等进行必要的指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进程。

5.硬件设施较为薄弱,缺乏有力的物质支撑

在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当中,其前身大都是一些中专学校或者是由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等合并而成的,有的甚至是依托企业集团而设立的一些民办院校。这些学校不但层次差别较大,而且大都存在着各类硬件设施较为薄弱的现象,这就使得学校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时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更为繁重的任务。再加上近年来由于一些高职院校连年扩招而导致学生宿舍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有些甚至还把学校的阅览室、活动室等公共文化场所改为临时的学生宿舍,这不仅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还制约和抑制了学校的宿舍文化建设。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路径和对策

1.依据不同院校的自身情况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注意其内涵和特色的挖掘

在新形势下,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办学层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且各个院校所处的环境和办学历史等也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将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成为彰显学校自身特色和内涵的独特文化形式。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时一方面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条件以及专业特色等方面来建立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另一方面还要以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为指导,不能照搬传统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并确立就业导向下的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总之,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共性,又要注意彰显自身的个性,既要吸收和借鉴其他院校文化建设的经验,还要勇于创新,从而在根本上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水平。

2.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力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离不开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应通过宣传和思想教育等方式把宿舍的文化建设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认识到进行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宿舍的文化建设中去。同时,在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广大教职工还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并在全体师生中达成“学生是宿舍文化的实践者和承载者”的共识。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人本文化建设,因此,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把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价值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宿舍文化建设的承载者和具体实践者。

3.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宿舍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各高校要注意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来担当宿舍管理人员,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让阅历丰富且有较高学历的人才来担任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不仅可以树立他们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还可以让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等进行指导,以发挥他们对学生的良好引导作用。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地将辅导员推进到学生的宿舍管理工作当中,并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了学校的宿舍文化建设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宿舍管理队伍,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使他们在工作中不但要承担日常的管理工作,还要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生活、学习和职业的指导作用,从而真正发挥他们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中的硬件设施建设,处理好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关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数扩招现象也在日益增多,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而为学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和物质基础。同时,除了要为学生提高良好的宿舍硬件设施外,还要重视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宿舍的管理制度、相关公约以及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对于介于宿舍文化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之间的计算机网络媒体,在实际的宿舍文化建设中,学校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广大师生的疏导教育,从而促使计算机网络媒体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作者:杨学成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

一、当前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宿舍文化建设不关心,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大有人在;受现代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认为有钱就代表地位,有钱就代表自信,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宿舍文化建设作用的认同感;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相较本科院校的低,这也导致宿舍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不积极,不主动,使宿舍文化建设流于空洞。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高职院校对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这与一些高校领导在思想上认为学生宿舍的功能是提供学生住宿和生活的固有观念分不开的,这也导致了学校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资金投入较少,人力投入较少的后果,这也是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薄弱的重要原因。

2、一些文化负效应现象也伴随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反应敏感、不甘寂寞的大学生对此往往缺乏分辩能力,容易受到消极影响,大学生宿舍文化因而也蒙上了灰暗和压抑的阴影。

3、存在信仰失调与反叛艺术的情绪。在当今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缺乏信仰和基本的政治追求,对政治漠不关心:在生活中寻求刺激,对真正的艺术妄加评说,对高雅健康的文化活动往往不屑一顾。

4、大学生作兼职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时间在减少,同时由于思想教育没跟上,很容易使兼职打工演变为金钱崇拜的代名词。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路

1、要加强统筹规划。一是要成立学校宿舍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学生处处长、副处长为小组组长、副组长,各系书记、主任为成员。制定宿舍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在机构的设置及制度上保障宿舍文化建设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二是要将宿舍文化建设搞得有层次,有针对性。宿舍文化建设如果搞一锅端是达不到效果的,要根据学期的时间阶段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段,制定相应的宿舍文化建设方案。三是要将教育教学融入到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不要宿舍文化建设一张皮,教育教学一张皮,从而使宿舍文化建设变成一个怪胎。

2、要强化机制建设。一是设置公寓辅导员,公寓学生团学组织,使他们成为专门的宿舍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二是,建立健全宿舍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奖励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对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没起到作用或阻碍文化建设的人员进行惩罚。三是,定期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使学生成为宿舍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3、要使宿舍文化建设不与物质环境建设、宿舍工作人员言行举止脱节。宿舍文化建设的好坏,并不因活动的好坏来评价,而是以在宿舍环境中是否有对学生产生好的潜移默化影响的因素评价。比如,宿舍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素质氛围,物质环境中是否有文化宣传教育的因素。四、结束语宿舍文化建设中,不应忽略主体学生的作用,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了,只有让学生自己带动自己、自己号召自己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宿舍文化的有效建设。面对宿舍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用心去做,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樊芙蓉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

1、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基本特征

1.1继承性

高校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成立的,而其历史传承和发展则各具特色。图书馆是高校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建筑,甚至是标志性建筑,传承了高校的历史和文化,弥足珍贵;图书馆馆藏资源继承了高校的历史资源,并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壮大,彰显其历史积淀;图书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则见证了高校的发展历史,更继承了高校的文化精粹,传承了高校的特色文化,图书馆文化亦是其中一部分,是广大师生一代代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1.2人本性

图书馆文化的人本性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其终极目标是师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培养师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以人为本的行为规范;激发师生的能力、兴趣、特长,充分发挥师生研究和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理解、感恩,相互关心、支持、合作的精神。以图书馆幽雅的自然环境吸引师生、以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鼓舞师生、以独具个性特色的人文环境凝聚和激励师生。

1.3创新性

高校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变革和创新,并在变革和创新过程中得到发展。图书馆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亦需要在继承传统图书馆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优秀的图书馆文化,可以引导广大师生在继承传统图书馆文化的同时,追求创新,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形成独具魅力的高校图书馆文化。

1.4开放性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这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第二十一条的要求。图书馆不仅是广大师生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平台,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资源,也应该是社会大众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渠道。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向社会读者开放更具可行性。如现今高等院校网络学院的成人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课件等学习资源,均可在高校数字图书馆获取。

2、影响高校图书馆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2.1历史文化因素图书馆历史文化,包括图书馆的建筑历史、馆藏文献历史以及人文历史等。古老而厚重的图书馆建筑、珍贵而丰富的馆藏文献,承载着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历史,培养、造就了一代代文化名人和历史名人,如毛泽东、李大钊、鲁迅之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同时,图书馆亦因这些历史文化名人而熠熠生辉,图书馆文化也得以传承和发展。当莘莘学子跨入图书馆时,图书馆的历史文化会引发学子对历史的缅怀和敬仰、对未来的憧憬,从而激发学子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2环境文化因素

环境文化,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带给我们的是第一印象,是视觉的审美和享受,宁静、舒适、温馨的阅览空间是学生理想的阅读之地。曾几何时,学校周边的“麦当劳”“肯德基”人满为患,学生们一杯饮料、一本书,一坐就是半天,这是自然环境的魅力。但这只是外在因素,据美国学者统计,在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中,自然环境因素占25%(其中建筑物占5%,馆藏文献资料占20%),而人文环境因素占75%。图书馆人文环境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服务方式、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既继承了图书馆的历史文化,又融入了图书馆的时代气息和精神文化,是形成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在因素和精髓。

2.3信息和服务文化因素

在当今信息社会,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图书馆馆藏资源也由传统的纸质单一资源逐步向数字化、多媒体资源转移。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手段和工作流程则由单一的、传统的手工流程转变为手工和数字化自动、自助流程相结合的功能服务方式。这种革命性的变革,需要专用设备和技术作为保障,也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服务,并适应当今网络技术发展的潮流进行管理和服务的创新。

3、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功能

3.1教育功能

图书馆是终身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其教育功能是图书馆的最基本功能。随着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对外开放,服务对象也随之扩大,尤其是数字多媒体资源形成了网上资源,成为终身教育和学习的工具,是课堂教育的继续;而服务对象也由校园内的师生扩大到校外的社会大众,成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3.2凝聚功能

图书馆文化的凝聚功能是图书馆群体成员用共同的价值观与共同的信念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从而实现群体活动目标。它通过其内在的价值观、道德观影响图书馆群体的行为规范,逐步使图书馆群体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个体行为趋于规范和统一,形成一个高效、团结的文化模式。这种良好的文化模式需要图书馆群体成员目标明确、共同努力、互助互补,经过长期磨合而逐步形成,并得以继承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图书馆文化的凝聚功能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必然会超过物质力量,使群体成员产生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图书馆文化的正能量,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文化的发展。

3.3辐射功能

图书馆辐射功能,是指图书馆群体成员通过服务方式、仪表、言行以及馆藏资源的传播、环境等,在接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将自身的图书馆文化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并使其融合于群体之中,进而影响到师生和周围社会大众。它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以及先进的设施、技术等传播知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并不断地拓展、延伸服务范围,这是一种外在的功能辐射。与此同时,图书馆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个人素养、仪表言行、服务理念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读者,进而相互影响、感染他人,形成独特的辐射效应,这是一种内在的功能辐射。图书馆文化的内在辐射功能是相互的、可逆的,若要影响他人首先要接受他人,做到兼收并蓄,接受来自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影响,如娱乐文化、消费文化、网络文化、信息文化等。只有这样,才能将自身独特的图书馆文化逐步辐射到师生以致社会大众,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图书馆文化、赞同图书馆文化并融入图书馆文化。3.4约束功能图书馆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通过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约束图书馆群体行为的一种规范。制度文化的约束是对图书馆群体的个人行为的规范性约束,是一种外在的、硬性的约束形式,起着导向和约束作用;而非制度文化的约束则是图书馆群体成员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个人素质和修养进行的自我约束,是一种内在的、自律行为,起着影响和示范作用。图书馆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在日常工作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将不断引发图书馆群体成员和师生读者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逐渐形成独特的图书馆文化。

4、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策略

4.1突出人文关怀理念面向读者的人文关怀是图书馆本质属性的体现,而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就是要倡导一种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吸引读者、服务读者为动力,营造人性化气氛,倾注人文情愫,弘扬人文精神。列宁在191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说过“:……值得图书馆骄傲和引以为荣的,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珍本书,有多少16世纪的版本或10世纪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图书在人们中间广泛地流传,吸引了多少新读者,如何迅速地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一切要求……”(《列宁文集》第一卷,第176页)。要改变“重藏轻用”的管理思想,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图书馆服务效益当做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一是管理制度人性化,从人文关怀理念出发,以方便读者为目标,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且在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充分突出人文关怀的理念;二是图书馆群体服务观念和服务行为人性化,通过自身的仪表、语言、态度等个人素质和修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教育读者、服务读者。

4.2创新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创新服务是其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和生命,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程序化的趋势。因此,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注入新元素,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变管理服务为个性化服务,一是要面向学校的专业设置、办学思路、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层次,提供合适的专业文献资源,并与相关系部的专业教师、学生沟通、座谈,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二是个性化服务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为学校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服务,也要为学校的科研、学术活动提供专门的文献资源支持和服务,如对学校的重点课题研究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并根据科研进度进行跟踪服务,随时提供所需的文献资源服务。要变传统服务为多元化服务。传统的读者借阅服务是一种单一的管理服务,而多元化服务是在传统服务基础上提供的多层次、全方位服务。一是服务项目多元化,根据读者对信息的需求,除了提供常规的文献资源借阅服务,利用现代技术开展文献咨询、情报检索、多媒体信息、网络信息传递以及定题跟踪、远程信息服务等多元化服务。二是服务方式多元化,从传统的现场面对面的手工服务,到手工服务与计算机自动化服务、程序化服务、自助式服务并存的服务方式,进一步提供深层次服务,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推动服务方式多元化。如利用网络环境技术,选择定制个人服务、远程传递服务;在图书馆网站上构建个性化服务界面,实现复杂功能简单化;提供本站与相关优秀网站之间或本系统网页之间的链接,提高网络利用率;开展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师生读者的信息检索、获取、分析能力等。

4.3规范高校图书馆行为文化

规范建设高校图书馆行为文化,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升华,是图书馆人性化管理制度的一种智慧。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制度,要求读者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一种被动的服从,而规范建设图书馆行为文化是图书馆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从图书馆人性化管理角度出发,规范图书馆群体成员之间、读者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的人际规范和行为规范,其实质是对各种关系的调节,是图书馆员、师生读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约定。当图书馆群体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发生冲突时,图书馆的这种人际规范和行为规范可以起到调整关系、处理冲突示范效应,塑造高校图书馆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推动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5、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当今信息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独特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受到广大师生和受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识。

作者:宋家明 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第十篇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意义

图书馆服务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校园和谐进步的有力推手。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图书馆服务文化。置身于优秀健全的图书馆文化,广大师生不但在知识、能力、人格、心灵、情操方面有所提升和锻炼,而且在人文素质方面也受到正面的熏陶。由此看来,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图书馆软实力建设,高等院校有必要全力打造服务文化这一软实力。

二、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路径

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建设:

1.加强硬件建设。高校应加大场馆投入,增加馆藏量,丰富馆藏资源,使之与时代同步,是建设好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前提。图书馆硬件建设首先应以前瞻性、实用性和节约性为原则,保证规模,保证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其次,要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扩大、更新图书馆的藏书,以要保证师生教、学、研的需要,为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保障。再次,不断更新图书检索系统、配套设备,扩大电子阅览室规模,提高电子阅览室质量,从而提高读者的文献检索效率。

2.动员读者配合。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需要广大师生的理解、参与、支持与配合。为了取得读者的配合,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或加强读者宣传和教育活动,让他们了解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积极作用,使他们重视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并主动参与其中。

3.强化馆长作用。作为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规划者、倡导者和领导者,馆长应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职责,用尽自己的智慧,用好自己的权力,在服务实践中积极参与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建设,大力倡导服务文化。馆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极大地推动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进程。

4.提高馆员素质。优秀的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宝贵的资源,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建设者和护卫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因此,转变馆员的服务观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激发服务热情,遵守劳动纪律,是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对官员的基本要求。把馆员的优质服务当成一种习惯加以培养,着力提高馆员的素质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5.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是图书馆发展和进步的灵魂,要使图书馆服务文化有特色、有起色,就必须从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入手,引入读者监督机制,活化组织机构,完善馆员奖惩制度,使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能够在健全的服务机制下顺利进行。

6.更新服务理念。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存在着“注重手段,不重视目的;注重建设馆藏,不重视馆藏的作用;注重编制书目,不注重使用书目”的重技术轻服务的理念,致使读者的借阅需求得不到满足,损害了图书馆的声誉。现代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需要认清服务文化的人性化特征,在实践中认真落实“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和帮助每一位读者。

7.保证服务时间。根据梁剑峰(2005)的主张,图书馆可通过充足合理的开发时间常年不间断服务、准时开闭馆来体现图书馆的服务文化。他认为:“实行从星期一到星期天,从8点至22点不间断对外服务方便读者,并坚持假期、节日照常开放,让读者不管什么时间来图书馆,都感到很方便。”可见,保证服务时间也是一项构建服务文化的基本措施。

8.提高服务效率。高校图书馆服务“不应是以一种被动地满足读者借阅需要,而应以一种动态的服务,以一种高效率的服务满足读者”。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应体现在馆藏的利用率、读者搜索速度、服务多元化等方面。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原则

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以下“四性”原则:

1.人本性。高校图书馆应当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倾注人文关怀,多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

2.特色性。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应结合学校理念和特色科学、精心设计,使各场所凸显鲜明的人文主题、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多样的表现形式,做到文化、美化、净化,体现浓厚的高校文化底蕴和办馆特色。

3.实时性。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应围绕高校的教学、教育及研究工作,聚焦科技、文化发展前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先进的传播媒介,迅速、全面地传导各种信息,使读者能及时了解科技、社会、文化发展动态。

4.发展性。高校图书馆在对本校已经形成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挖掘和改造过程中,应保留和光大其历史文脉,对于外来的元素既要有开发的心态,又要有批判眼光,不可不分良莠、不顾校情照单全收。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对学校的发展、师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人应依照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建设原则对其进行改造、拓展和优化,使之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作者:黄红珍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图书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