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农业经济发展困境及措施(共6篇)

2021-4-10 |

第一篇:农业经济低碳化发展

一、国内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

第一,农业生产粗放式经营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由来已久的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理念,导致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始终徘徊在微妙的境地之中。由此,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滞后导致农业产出地下也就有了一定的社会根源。

2)农业科技转化率低,这些年随着倡农意识的提高,农业科研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是,转化率却比较低。与国外相比,国内每年农业科研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要低于国外30个百分点。同时,国内每年近6000项农业科研成果中,仅有不到30%被农业生产所利用

第二,农业资源浪费严重

从中国现阶段发展国情来看,资源短缺始终是制约农业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障碍。尤其在国内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化进程飞速的现阶段,人口与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矛盾问题更是加剧明显;耕地资源流失严重,草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退化、酸化、沙化越来越严重;同时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只有40%是发达国家的一半;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二、农业经济低碳化发展思路

低碳农业经济可证实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农业经济要想实现低碳化,可向如下几种借鉴思路发展:

第一,倡导生态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经济是在保护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结合各种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产模式。实际上,在国内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这段时期,人均资源短缺、农业生产压力大等等问题一直以来制约了国内农业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鉴于此,非常有必要结合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正视农业产业与生态合理规划的和谐发展问题,通过切合国内实际的调研、分析、评价,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态农业模式。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新型产业模式的诞生与政府政策的引领有着更为密切地关系,由此,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要加强行政立法和监督,将其提上重要的议事议程。

第二,倡导绿色有机农业经济

所谓绿色有机农业是在遵循生态环境系统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选择优良生态环境的基地,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的生物及其物,防治工业“三废”的污染,实施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技术,通过第三方认证的农业生产体系。可以说,绿色有机农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阶段。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可以减缓农业生产对生态的压力,更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绿色有机农业为高劳动密集性产业,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新的思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的农副产品,更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有利地提高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农业与观光旅游产业融合。

真正的现代农业绝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概念,而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的多种产业的有机结合体。从农业产业发展来看,除了基本的食品保障之外,还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附属功能。尤其是在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带动下,居民精神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松散等社会问题日趋突出。如果能够将农业产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附属功能发挥出来,为居民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亲近自然、回归田园旅游的需要同时,重视人的参与性,不仅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综合产业形式之一。此外,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农业与观光旅游产业融合,不仅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于新农村建设也是大有裨益。

作者:李振泉 单位:梅州市农业信息中心

第二篇:地理标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概念和现象层面度进行描述。王寒等(2008)解释了地理标志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从地域、产品类型等方面阐述了地理标志的结构,并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重要意义。熊晚珍等(2012)通过对安庆市的地理标志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地理标志实施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机制。尚旭东等(2013)认为地理标志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部门执法不统一、不协调,而且申请地理标志的过程不规范,容易产生“一地多标”的现象。而陈思等(2008)通过对湖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完善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制度是推进地理标志发展的关键,并且总结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二是从法理层面对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进行研究。曹新明(2007)认为,我国商标保护制度与登记保护制度存在大量问题,并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视角提出双轨制和所有权制度,认为只有改进双轨制并用所有权替代商标注册,才是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可行方案。杨永(2013)从法律视角分析了我国地理标志制度的不足之处,强调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国际经验来建立我国统一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只有完善地理标志的法律制度,才能保护与地理标志相关的农业生产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目前以商标法保护为主的模式在立法与司法实践过程中存在巨大缺陷,有必要重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

三是地理标志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管理存在问题,数据获取比较困难,导致实证研究文献匮乏。董雪兵等(2012)采用实证方法,分析了在转型时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增长效应。周曙东和张西涛(2007)以陕西苹果为列,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地理标志对苹果纯收益率具有正向影响的结论。刘华军(2011)运用31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显示,地理标志对农业总产值以及农民纯收入有正向促进作用,地理标志存在集聚特征,但是地区内仍存在差异。目前研究结论是建立在微观基础上,对某一地区单一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实证研究,缺乏全国性的、宏观层面的实证和机制研究。本文试图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依托全国两次地理标志普查的数据资料,以农业总产值、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民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产品出口额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地理标志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与常规农产品相比,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在品质、安全性等方面更具保证,消费者认可度更高,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市场经济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带来了契机,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从两次全国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地理标志数量快速增长。对比各个地区的地理标志发现,注册地理标志越多的省份,其带有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产值也越大,农业经济发展越好。据此提出:假设1:地理标志对农业总产值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与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制度创新密切相关。在一定的科技水平下,农业制度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类型。地理标志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农产品进行认证,确保区域内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相同的品质和安全性。此外,集约经营比分散经营对产品质量更有保证,在建立地理标志保护的地区,更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农耕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吸引资本进入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刘莉君,2013)。据此提出:假设2:地理标志对农业规模化生产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地理标志的显著特性在于它的地域性,农产品能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生产、加工,由于资源的垄断性和稀缺性,造成农产品产量有限。加之该区域的农产品替代性较低,从而形成垄断生产与经营,获取更高的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据此提出:假设3:地理标志对农民人均收入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描述

1.模型设定

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除了地理标志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工业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将对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控制变量。中国长期以来是农产品出口国,改革开放前,农产品出口在整个对外出口占主导地位,目前,农产品出口在整个出口中比例不断下降,但国外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比国内严格,而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葛干忠,2013),因此,我们将农产品出口额也作为控制变量。被解释变量y分别是农业生产总值、农业规模化程度和农村居民收入。其中y1表示农业总产值,y2表示农业规模化程度,我们以农村企业个数来衡量,在当代中国农村,分散经营大量存在,农村企业数量越多,说明集约程度越高。y3表示农民人均收入;3个解释变量为x1、x2和x3,其中x1表示地理标志个数,x2表示对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x3表示农产品的出口额。笔者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为lny=c+β1lnx1+β2lnx2+β3lnx3+u模型中c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u为误差项。

2.数据描述

本文以仅有的全国两次地理标志调研为背景,全国地理标志的两次调研分别发生在2005年和2011年中旬,所以运用2004年和2010年的数据。本文采用31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分别以农业总产值,农业企业以及农民人均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这3个被解释变量作为解释农业经济发展的指标,比较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地理标志作为解释变量,农业固定资产总投资以及农产品出口额为控制变量。农业固定资产总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农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2005年和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农产品出口额的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农业企业的数据也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鉴》。地理标志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两次地理标志调研,部分来自中国工商总局和农业部。

(三)结果分析

笔者运用eviews6.0软件作为分析工具,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所有解释变量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拟合优度为0.85,说明模型设计符合实际情况;地理标志的系数为0.36,说明地理标志对农业总产值具有正向影响,地理标志每增加一个单位,农业总产值就增加0.36个单位。回归结果显示农业固定资产总投资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地理标志与农产品出口额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拟合优度为0.79,地理标志的系数高达0.9,说明地理标志对农业企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理标志每增加一个单位,农业企业就增加0.9个单位。回归结果显示地理标志对农民人均收入影响并不显著,假设3没有通过检验。我们推测,第一,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生产销售的农产品种类繁多,带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整个农产品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太少,因地理标志保护带来的超额收益不足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整体收益,这说明政府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力度不够,地理标志在农业生产中的引领作用没有体现出来;第二,我国的统计数据将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分为农业生产收入、外部打工工资收入、资本财产收益和转移支付4个部分,因地理标志带来的收益不能与以上收入分开核算,数据可得性可能会导致实证结果不显著。但以上3个模型均通过了White异方差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异方差,说明模型估计是可信的。2010年的计量模型结果见表4,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回归结果显示所有解释变量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拟合优度为0.88,说明地理标志对农业总产值具有正向影响。地理标志与农产品出口额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拟合优度为0.85,同样地理标志对农业企业具有正向影响。在以农村收入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地理标志的系数没有通过检验,说明地理标志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2004年的回归结果相一致。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2010年和2004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地理标志对农业总产值和农业生产规模化都有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地理标志保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最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地理标志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制度,具有高附加值与品牌效应。基于此,我们认为,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应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政府在资金和技术上大力支持地理标志的发展。政府应当扶持地方龙头地理标志,延长其产业链,将地理标志分层次保护,选择重点地理标志优先发展,帮助其打开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二是完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目前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不完善,存在多头监管的混乱现象,严重阻碍了地理标志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的发挥,完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是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三是加快农地流转制度建设,促进土地流转,为发挥地理标志的聚集效应创造外部条件。

作者:李启平 赵溯 晏小敏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第三篇: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金山镇生产的早蚕豆,因味香、甜口味好,进入市场后深受大众喜爱,产品远销昆明、广东、福建等地。目前,已形成了以杨家庄、南冲、炼象关、鲁家村等村委会为中心的万亩青早蚕豆种植基地。2013年金山镇种植青早蚕豆面积达850.3hm2,产值达3400万元。但青早蚕豆的品种优选、绿色种植技术及产品的深加工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由政府引导,将目前由千家万户分散种植、销售的情况培育成由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组织进行,以便形成规模、品牌效应,还可带动早蚕豆的后续加工产业发展。

2培强特色蔬菜种植园区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金山镇形成了鲁家村到秀良村的产业带,这3个村(社区)水利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建立特色蔬菜种植园区的基础条件。特色蔬菜种植,突出冬春早菜和夏秋冷凉蔬菜等反季蔬菜的生产,并大力发展精细蔬菜,打好“季节牌”、“绿色牌”。冬早菜以青早蚕豆、番茄为主;夏秋菜以大白菜、甘蓝等品种为主;精细菜以彩椒、甜椒、亚芹、亚葫芦、生菜、飞蝶瓜为主。

3规划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培养农业龙头企业

农产品的深加工是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值的重要途径,培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应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和合理规划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抓好绿色食品品牌申报及保护工作;狠抓科技,提高绿色食品加工及生产能力;增加投入、整合资金,开设绿色通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带动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龙头企业的聚集效应、带动效应、扩散效应,可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金山镇的农业龙头企业鼎新有限公司,利用糯米生产香醋系列,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地,创出的“禄丰香醋”品牌闻名国内外,对当地农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4加快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基地建设

目前,金山镇优质农副产品及精深加工基地已初步形成。生产香醋的农业龙头企业鼎新有限公司,加工野生食用菌的利民饭店、鲜味饭店和实惠饭店,利用苦刺花、芦荟、仙人掌等野生资源发展绿色食品深加工的来福食品厂等生产的产品不仅在当地有名,部分产品还远销昆明、大理、深圳等地,成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从金山镇农业发展的总体需求来看,还远远不够。为把金山镇建设成为禄丰县重要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基地,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努力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金山镇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可喜成绩,但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低等问题仍然突出。精深加工基地虽初具规模,但离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强势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利益连接机制,激活龙头、牵动基地、扩大规模、壮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产业及推动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三是强化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素质,加强科技推广,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吴学林 吴德喜 向丽红 单位:云南省禄丰县金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第五篇:小县大城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

1存在的问题

1.1从现代农业发展上看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不能适应发展需求,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不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带动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有限。食用菌、生态名茶、云和雪梨等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程度不够高,未能形成较好的质量和效益,农业落后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1.2从农村社会管理上看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协调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民不是农民、市民不是市民的身份给进城人口带来的不仅是尴尬和办事不便,而是对成为城里人的生存信心不足,无法融入城市管理体系中,“农民”和“城里人”2个身份的认同依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尽管政府出台了有关政策,加强了对进城农民的管理,把南山小区纳入元和社区管理,对普光小区实行了物业管理。但在实践中,这些管理仅停留在对进城农民日常生活的服务和小区环境的管理,而象选举办证等还是要回原乡原村办理,身居城里,还是“暂住”的身份。

1.3从农民就业增收上看

进城农民限于社会原因和自身条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工作,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甚至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除少数先富群体外,进城务工农民月收入普遍在1500元以下。而生活成本却比在原住地大幅度提高。购房、租房利息或房租、粮食、蔬菜、水费等支出,虽然人均收入超过其他农民,但增收部分大多用于支付生活成本的提高,致使少数可能出现返贫的危险。

2对策

2.1农业发展要做好优和精的文章

围绕“两区”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县级财政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化农业结构和产品品质,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特色特产、绿色精品、生态高效、专业规模、优质安全”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实施“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工程”,提升食用菌、茶叶、蔬菜、水果和畜禽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拓展云和县绿色精品农业,在做优做精上打造市场竞争力,利用“小县大城”的知名度,统一“来自‘小县大城’的农产品就是优品和精品”的宣传理念。以“扶优、扶强、扶大”为方向,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强的农业主体,着力发挥其组织、市场、管理水平优势,提高农户和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在农地流转上要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觉流转;加大扶持,政策推动,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积极流转;通过培植主体,市场运作,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坚持一手抓主体培育,一手抓农地流转,让农地流转为规模经营提供市场主体,让土地流转为市场主体提供规模保障。

2.2农村管理要体现活和新的理念

继续完善进城农民子女就学“同城同待遇”等相关配套政策,方便进城农民生产和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保留进城农民的村经济合作社社员资格,并严格贯彻长久拥有土地和林地承包权的政策,使农民安心。

2.3农民增收要给予“鱼”和“渔”的政策

对于从事农业的群体,要从资金、补贴、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和范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水利、交通及设施农业的条件,为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群体创造高产稳产和增收的条件。对于进城农民和外出劳务人员,特别是刚刚完成迁移的农民群众,对先进技术认识掌握能力差,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要坚持“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人”,政府扶上马后更要送上一程,积极加强进城农民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在继续引导农民向县城转移的同时,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下山转移小区建设,帮助农民实现梯度转移,确保惠农政策不变、帮扶机制不改、“三农”投入不减。把下山转移工程与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劳务输出、来料加工、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不断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的收入。

作者:马连福 刘加盛 寥小兰 单位:浙江省云和县赤石乡政府 云和县农业局

第六篇:农业经济优势与可持续发展

1黑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1作物制造对策的作用

本省是国内秋收粮食的主要制造区域,秋粮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很大比例。所以,在国内粮食状况还没有获得解决前,本省农业的状况连续受到我国粮食对策的作用,一直以增多收入为生产的宗旨。如此,本省的粮食制造对策的弹性就很小,这一对策使本省还有东北区域的粮食制造使用政府性质收买,导致农户依靠国家,不用担心自己家生产的粮食没人买;地方政府的作为一直也是接受国家对东北区域实施的增收对策,这样能够将粮食生产以及保存进程中的一些冲突转交到国家手中处理,局部消解粮食制造以及保存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压力,同时地方政府也产生了依靠国家机构来处理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并非依据市场进行处理。因此,在国内农作物供应需求关系改变时,国家机构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对策、地方政府开展农业生产的思想,还有本地农户开展产业调节的思想,还是达不到市场变革对农作物要求的标准。最关键的体现是之前的粮食对策依旧施展着影响。

1.2农作物制造改革落后的作用

东北三省特别是黑龙江是我国粮食的关键生产区域,单纯的凭借销售粮食,抑或平常的、以往的饲料以及工业原料,粮食栽植农户的经济利益肯定不好。作为玉米以及大豆为主要的原料,在本区域怎样开展产业链,农民在增长产业链的过程中,经过怎样的方式来拥有科学的地位以便获取更多的利润,针对处理本省的三农情况来讲十分关键。从我国以及全球的前进状况来讲,加强栽植业制造者的经济利润以及提升他们的收入状况,一条关键的道路就是加长农作物的生产链,建立更多的岗位以及增多农作物的附加值。在粮食供不应求的阶段,国内农作物生产业前进受到很大的作用,其结局是国内农作物生产更改率不高,和经济发达的区域对比,还具有很大的距离。农作物制造改革性能不是很强,不能够有用的撑持农业制造的前进。

1.3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影响

粮食的交换转移不光对农业出产有着关键的作用,并且对粮食制作有关键作用。本省粮食交换转移制度的创建以及实施在很大水平上受到我国粮食安全计谋以及策略的作用,所以具有很强的政府运营性质,就算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创建以及持续健全的现在,本省粮食交换转移单位也依旧具有着这种性质。因为这种缘由,现在实施的农作物交换转移制度起码从下面三个部分对农业种植带来不良作用:第一,没有给农业种植者传递准确的资料,会对农户种植者的种植产生错误的指导。我国粮食安全下的采购对策,着重的是粮食重量,不在乎粮食的种类构造。而我国粮食采收总量宗旨和市场要求之间,一般会由于运用宗旨以及制度不一样存在误差。第二,因为巨多的农作物堆积在仓库,占用了政府的大量资本,给政府的财务费用带来巨大的压力。粮食采购资本中银行占据了总资本很大的比例,如果不能够立即还款,那本地的农户在银行中的信贷信誉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三,农作物制作单位在数量上没有满足,品质优异的农作物生产物料。因为交换转移单位的市场化创新落后,运营优劣和单位联系不大,有国家担保,所以,转移单位不能够在农业农户以及工业制造单位间准确的运送消息,导致农业出产和工业制造需要连不上,对农业出产以及农商品构造调节存在很大的作用。

2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在本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永续前进思路为前进方向,以能源的科学运用为根本,以国民经济永续前进为核心,呵护环境以及健全环境品质为目标,以生活程度提升以及社会前进为宗旨,坚持不懈的走永续前进的道路。

2.1合理利用黑龙江省土地资源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丰富的黑土地资源是黑龙江省突出的农业经济优势,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开源节流”为主要战略,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工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划定农田保护区。严格限制把耕地转向非农业用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开发荒地资源,草原“三化”的治理力度,改良天然草场草质,扩大载畜量。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制定保护措施进行特殊保护。强化政府土地管理职能,加强土地管理,落实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

2.2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再次,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一个综合作用的耦合体,其中包括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等。

2.3实施科教兴农

战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中的作用,普及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加快精准农业的推广和发展普及,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伟大变革的内容,把绿色食品知识直接送到生产者手中,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向更高水平迈进。

作者:薛守道 单位:黑龙江省军川农场工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