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事业单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内部人员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模式,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陈旧、运行机制僵化、管理方式低下等因素影响,在事业单位的人才配置、人员流动、分配收入等方面,人们的内心没还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如大多数员工存在着“干和不干都一样”、“论资排辈”等陈旧的思想观念。
2.单位领导不注重建设企业文化。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不注重建设企业文化,过于关注经济指标的考核以及任务的完成情况,没有特意安排专人或者相应部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缺乏对单位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典型实事和文化的提炼、总结及传播;缺乏创意意识,不能通过核心价值体系去塑造、引导、激励和熏陶员工,充分体现出单位的特色文化,使企业文化的建设处于被动状态。
3.企业文化建设只存在于形式。部分单位虽然认识到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企业文化的建设只停留在口头上、字面上和活动上。只注重文化建设形式,在实践中手段和形式也较为单一,缺乏丰富的载体;在企业文化的规划、制度以及系统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仅停留在表面和局部。
二、促进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构建满足新时期要求发展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积极的文化建设规划。首先,制定工作目标,对工作内容进行设计,并确定努力发展的方向;然后,明确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保证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和进行。
2.根据载体,注重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建设企业文化,要保证和本单位的职能、职责互相结合。将提高单位效能作为中心,注重引导市场,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对员工进行培训,主要将现代企业机制作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实现经营理念和培育企业文化精神的互相结合。
3.注重创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的建设要具有特色,与自身职能和员工素质相结合,在建设方法、方式以及规模等方面与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发展情况;另外,以员工关心的问题为主,完善单位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并加强内部管理,发挥单位精神;此外,注重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将人的精神因素与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求全员共同参与,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注重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树立事业单位和员工利益荣辱与共的思想观念。总之,要求事业单位要认识到建设文化的重要性,结合事业单位自身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最终促进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王华 单位: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摩托车检测技术研究所
第二篇
一、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1.施工现场的分散性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离散性。由于临时用工较多,异地施工较多,工作强度大,需要企业文化建设灵活多样,富有声势和感染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施工现场相结合。
2.人员流动频繁,员工缺乏归属感。施工作业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多因工程建设而临时汇聚,员工对项目部缺乏归属感,对企业认同感低,文化建设需要根据人员特点制定特定的方案。
二、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企业齐心协力,树立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思路清晰,突出企业特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不仅是精力的投入,而且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需要企业领导者提高认识,树立全局观、大局观,克服只注重短期收益的狭隘思想,在开展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制定出企业文化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出成效。同时,领导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周围的人,在广大员工中树立榜样,作出表率。
2.项目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施工企业参与社会竞争,主要体现在一个又一个项目上。通过项目部,建精品工程,树立丰碑,不仅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安全、质量、效益等情况,还可以折射出企业的价值和经营理念。所以,项目部是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
3.安全文化建设是项目文化建设的的重点。由于建筑工地条件艰苦,施工环境差,员工安全意识偏低,安全风险大。建筑业已成为仅次于煤炭行业的事故多发行业。为了让职工能够安心的工作,企业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4.文化建设需要丰富多样的载体去体现。企业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表现出来。例如,可以在企业设立文化室、图书室、开通互联网、企业网站,为员工配备电视机,建立娱乐室,设置报栏等;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可以通过开展“青年突击手”、“技术岗位能手”、“安康杯”等竞赛活动,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同时可以在企业办公场所以及工地张贴企业精神、宣传口号等具有企业特色的标语图牌,过各种形式使企业文化理念潜移默化根植到员工心中。
5.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员工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以适应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因而,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知识育人,用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始终把握好员工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构建合理有效的员工素质建设工作格局,培育员工学习热情、创新精神、竞争理念和求新思变的意识,让员工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实践者。
6.关心员工生活,做好物质保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充实的物质保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企业员工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思想上得到关心,他们才会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时才会容易得到员工内心的接收,才能调动职工的工作生产积极性,为企业创效盈利,促进企业有序健康发展。
7.切实可行的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中一种量化的存在形式。施工的过程繁琐复杂,配料合理、施工科学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准则,没有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指标,优质的工程便无从谈起。因此,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让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例如我们企业制定的标准化业务指导手册,对各个项目工作开展和人员机构配置,实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优质高效运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证和体现。
8.企业团队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团队的精神体现,一个企业没有团队精神将是一盘散沙,未来企业间的最高层面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优秀的团队,优秀团队的成员思想必然是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整合到一起的。施工活动的艰苦性与复杂性注定了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才能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因此,加强团队建设,对建筑企业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流于形式。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济组织文化,属于组织文化的范畴。有的企业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层、领导者的文化,忽视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更有个别企业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即企业形象识别仅仅把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于形象塑造上,导致企业文化口号化、形式化,把企业文化系统建设工程变成了花哨、空洞的口号、标志与装饰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不能很好地统一。
2.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实际,深入浅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它的意义在于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认同,形成凝聚力,促进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健康发展。因此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都要从企业工作实际出发。企业文化建设要深入浅出,与时俱进,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实施融为一体,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绝不能故弄玄虚,把企业文化建设繁琐化、玄虚化。
3.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企业文化是无形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要通过有形的事物或活动来反映出来,往往有形的物质和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物质和制度载体得以表现,但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制度管理是刚性管理,属于外在约束,文化管理是柔性管理,属于内在约束,绝不能把制度管理等同于文化管理,一个企业要得到发展,必须要实现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绝不能克隆,不能复制,要坚决杜绝雷同化,要形成企业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总之,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自身的特点和独有的内涵外延,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重点,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并加以正确应用和研究,结合形势不断挖掘和完善,我们就能够应对激烈的挑战和压力,建设独具企业特色的优秀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完善,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孕育企业创新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效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作者:蔡祥润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第三篇
一、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不足。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社区文化工作者越来越趋向于老年群体,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再加上社区文化工作任务繁杂,许多文化工作者待遇不高,就使得人才队伍出现了断层,从而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持续和创新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主要靠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虽然资金投入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仍跟不上社区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对文化需求的增长,只能勉强保证最基本的办公需求,其活动的开展仍然受到了经费制约。
3.社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当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当薄弱,尤其是许多老旧社区,文化设施档次低、功能少、老化问题严重,且面积狭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就近、就便进行文化活动的需要。
4.社区文化活动单一。一方面,社区文化缺乏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深度不够、花样不多、创意不新的问题;另一方面,社区文化的引导力不足,仅停留在娱乐大众、休闲身心的层面,而对居民价值观、思想意识的引导力不足。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准绳,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把深圳市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社区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提高认识,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组分,加强其建设,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利于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立足目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社区文化建设,建立考核机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标准纳入到对街道、社区领导干部的考核之中,从而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文化工作,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重视社区文化队伍建设,拓展社区文化空间。繁荣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关键在人才。我们必须建立一支热爱社区文化事业、群众文化活动且具有一定文艺专长的文化工作队伍。一方面,要提高现有的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对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不断提高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的素质,使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高尚的敬业精神、干练的工作能力、精强的调研技能等。培训可以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进修的几种形式。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文化工作者应充分调动社区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将其吸纳到社区文化组织中,并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议,发挥各自专长,使其成为社区不同文化艺术门类的活动带头人。
3.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形成共建局面。社区文化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基层群众文化,其活动经费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提供。基于此,要想保证社区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各级政府除了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建设,逐渐加大投入外,还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社会各界力量,鼓励企业、个人捐助、投入物力、人力等,以共建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
4.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和重要平台,其建设如何体现了一个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重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除了要合理利用现有设施,取消一些高收费标准外,还要加大老旧社区落后设施的改造工作,建设一批新的、功能齐全的、合乎标准的基础设施,从而使社区文化设施配套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5.加强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多种多样,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应做好引导、组织工作,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向健康,这有利于增进社区居民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树立良好的社区形象,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体来说,可组织开展如下文化活动:
(1)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对周围的亮点事迹进行总结、提炼,并组织演讲比赛,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启迪居民、教育居民,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良好效果。
(2)寒暑假组织法制教育、科普活动等,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使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健康、有益、快乐”的假期。
(3)围绕各种节日主题,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彰显民族文化,共建文明、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从而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如雷锋日组织社区成员和辖区居民开展“学雷锋、植树节、美化心灵、美化家园”活动;清明节开展群众性“文明祭祀、移风易俗”主题活动;重阳节开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系列文化活动。
作者:杜安智 单位:深圳市龙岗区文化馆
第四篇
一、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没有建立起一个能够团结协作,起到先锋和表率作用的先进班团干部班子。首先,班干部自身的素质、个人能力以及模范作用发挥与否,对班级文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大部分班级在入学时没能选拔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导致在班级文化建设最关键的初始阶段不能带领大家创建积极健康的班风。班干部中,有些干部工作做得很累,吃力不讨好,甚至造成了与同学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有些班干部不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很差。这些问题会极大影响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动摇班级各项管理的基础。其二,班级没有共同的集体奋斗目标,班集体没有凝聚力。首先,班级制度建设不健全,很多班级没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以至于很多工作很难有效开展。比方说上课考勤、自发组织自习、班级各项活动的出勤率等等,没有规章制度就很难约束一些不太积极的同学。其次,没有行之有效的短期或长远的班级规划,更多的是学校布置什么任务和活动,班级就临时应付组织什么活动,缺乏精心策划组织,结果是可想而知,很难取得什么集体荣誉或奖项。再次,班级没有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大家充其量是“各自为战”,各顾各的。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班级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首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上的迷茫、理想信念上的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和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些都对高效的班级文化建设造成产生负面影响。其次,高校自身因素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自身的文化和各级组织和制度上。良好班风的建设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背景,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进行保障。班级文化建设受本学校“校园文化”以及本学院“学院文化”影响,“校园文化”“学院文化”都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或改变的,但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或风气对班级文化建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再次,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极强,做事考虑问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和受挫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信任感,缺乏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使他们渐渐远离集体,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
三、提升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高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应该通过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引导作用和班干部的核心纽带作用,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更进一步提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引导作用
首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系统的对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在班级组织建设、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方面提升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增强班级管理能力。其次,辅导员要抓好主题班会建设,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设计和召开主题鲜明的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监督力度,加大评优奖惩制度,激发辅导员、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性和积极性。
(二)完善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可行性目标
其一,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最有力保障。辅导员应组织引导班级成员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包括思想建设、学风建设、组织纪律等在内的班级规章制度,为班级成员提供行为准则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从制度上塑造班级文化。
其二,以学风建设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制定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如提高班级平时各项教学活动的“出勤率”、期末考试“通过率”、英语四六级“过级率”、计算机“过级率”、还有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各种证书的通过率等等,同时还可确立清晰的班级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让大家知道条件和标准,如校级、省级、全国先进班级等。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奖励大家努力学习,形成班集体良好的学习风气。
其三,选拔德才兼备的班团干部,充分发挥其核心纽带和榜样作用。从班团干部任职要求的角度看,选拔班干部尽量注重几点考虑:有为集体服务的工作热情,政治觉悟和素养高,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以身作则和团结同学,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在平时班级工作开展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培养,加强指导,注重引导。辅导员要善于鼓励班干部大胆尝试,勤于思考,敢于犯错,善于总结,充分发挥核心模范作用,大力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其四,激发班内同学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抓住机遇,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自己事业发展做准备。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活动等等,都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很好的机会。最后,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这也是班级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宿舍是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宿舍管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设良好的宿舍环境、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宿舍、构建和谐宿舍等,让学生宿舍管理发挥更高效的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要从大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出发,建设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实践证明,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模式和新途径,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作者:姜瑞云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第五篇
1.抓好官德教育有利于廉政长效机制的实现
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各种廉政机制的实现,树立廉政理念,营造廉政氛围,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廉政监督,教育公职人员廉洁奉公,形成崇廉、尚廉的社会风尚。廉政文化建设是以行使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些“官员”为重点对象,以党政机关为建设主体,并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廉洁从政行为,是廉政文化的基本要素,是贯穿整个廉政文化建设过程的主线和核心元素。“小金库现场免职”案例中,私设“小金库”其实是对官员有情、对老百姓则无情,此举也是为了提醒有关官员,平时应该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服务民生上,只有平时对百姓“有情”,关键时刻才不会被“无情”对待,社会更需要一种廉政长效机制来加以常态化的制度约束。
2.加强官德教育有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推进
加强公职人员官德教育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公职人员官德问题已经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权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民心向背等问题,故加强公职人员的官德教育对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是官德教育有助于廉政文化价值观的构建。廉政文化价值观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灵魂”,官德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对于廉政文化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廉政文化建设需要通过各种形式,通过摆正“主与仆”的关系、把好“权与责”的关系、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加强对社会群众包括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官德教育能促进廉政组织体系与人员队伍的构建。官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促使公职人员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廉洁奉公和勤政爱民,形成廉政组织体系。而官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领导干部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观点的问题,不断纠正思想上的错误,而且还能够帮助各级领导干部解决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问题,不断提高其政治觉悟、严于律己,时刻绷紧廉政建设这根弦。三是官德教育有助于营造廉洁奉公的社会文化氛围。廉洁奉公是官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追求。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都是公众人物,是公众及媒体关注的焦点,其语言、举止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关注之下,其道德取向和道德表现对各行业都起到重大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在全社会中营造一种廉洁奉公、政务公开的良好氛围。
3.做好官德教育有利于廉政文化基本准则的遵循
当今官德教育应以“人的建设”为起点,以“境界建设”为重点,遵循其基本准则,将育廉倡廉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所谓“人的建设”的基本准则,是要将官德和廉政文化建设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把廉政文化建设同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让廉政文化理念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能够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基础,使社会有序运作、有效管理。所谓“境界建设”的基本准则,是对“人的境界”要求的一种提升:对普通政府工作人员的起码要求———正派,在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要求中,这是做人的最基准的底线;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官员的起码要求———正气,是舍弃小我献身大我的牺牲精神,是党的高级干部需要表现出来的素质要求。一段时间以来,以“广场问政”、“媒体问政”、“新闻直播”等形式出现的廉政文化建设推广活动并不少,也着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其中,也确实存在有“走过场”的成分、失去真正体现廉洁文化建设的意义。当下认为以下几个途径可以强化廉政文化建设:一是广泛利用网络这个新时代的传媒工具,以短信、微信平台,建有一套日常工作中可执行的道德检测条款;二是通过上党课、道德讲堂、思廉日、廉政承诺、观看廉政教育片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把廉洁文化建设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将廉洁文化建设渗透到教育学习的全过程,引导社会的廉洁文化教育从“文件”走向“文化”,实实在在赢民心、聚民智、争民力;三是颂扬廉政勤政、秉公执纪、情系社会集体、情系职工群众的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新风正气,形成浓厚的廉政文化范围;四是强化监督和加大惩治力度,把“官德”的培养与公开政务、健全制度、完善监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养成勤政、廉政、崇廉、重廉的人生习惯,而防患于未然。总之,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十项规定”,市委“十一个一律”要求,使党员领导干部自上而下带头改进党风政风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群众路线,抓实官德教育,确保廉政文化建设取得真正实效。
作者:秦红英 单位:江苏张家港市长江防洪工程管理处
第六篇
一、校园隐性文化概况
(一)校园隐性文化的特点
第一,教育过程的模糊性、易接受性。一方面,隐性文化的教育过程是学校组织和教师个人通过间接的、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将知识、观念、情感传递给学生,隐藏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各种细节和活动中。另一方面,隐性文化的教育过程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的艺术在于能使学生乐于认知并且积极主动探索新事物。在隐性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主动进入角色,在和谐的环境中展现和发展自己,不但有一种自尊、自立的心理体验,而且容易接受所要传递的情感和经验。第二,教育结果的非预测性、长久性。隐性文化所习得的内容偏重于非学术性,包括情感、意志、想象、直觉、兴趣,所以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学生在习得过程中要受到之前思想观念和自身身心发展过程规律的影响,所以教育过程呈现出非预测性特征。但是学生在隐性文化的长期“教育”下,经过一定的历史沉淀,往往能形成某些很难消失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所以隐性文化教育的结果是持久的。
(二)校园隐性文化的功能
校园隐性文化是教育过程中影响教育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隐性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从性质上讲,分为正面功能和负面功能;从影响主体上讲,分为社会发展功能和个体人格发展功能。笔者主要分析隐性文化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的正面功能,即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方面的正面功能。
1.导向功能
我们处在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各种不良思想侵蚀着我们的肌体,网络世界丰富复杂,到处充满着诱惑。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形成阶段,思维方式发展尚不成熟,对客观事物的辨别能力又不强,这些给学生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由于有的学生意志力不坚定,容易被不健康文化所影响,所以校园隐性文化的引导功能就显得非常关键了。我们要善于发现隐性文化传播的载体并且充分利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工作作风,教师端庄的仪表、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恰当的处理问题的方式、独具一格的教学魅力和敬业精神等方方面面都在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中的物质景观,例如雕刻孔子伦理道德的石碑能够使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有所裨益。
2.塑造功能
隐性文化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它的作用过程是先把所要传递的知识情感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中,然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它自发地外化到学生行为上。比如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的将真、善、美内化在学生脑海中,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稳定的个性行为。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3.激励功能
校园隐性文化因素中的社团活动很大一部分属于对抗竞争性质的活动,例如目前多数高校历届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包含美术、摄影、服装设计、大合唱、健美操、模特大赛和运动会等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热情参与,激励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激发学生潜能,激励学生发扬拼搏精神,燃起学生为集体争光的热情,锻炼大学生在逆境中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使其更积极地成长。
二、当前和谐大学校园中隐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隐性文化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一些高校开始积极组织开展隐性文化建设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隐性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通过对隐性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认为目前高校关于隐性文化建设基本有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对隐性文化的概念认识不全
校园文化分为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两者辩证统一。显性的物质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实力,而隐性文化是在显性的物质文化和制约行为的制度文化的强化、渗透、灌输中形成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由于很多管理组织和教师对隐性文化的概念认识不全,造成了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狭窄的思路和所组织的活动单调乏味。例如对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视性不够,认为可有可无;或者根本不了解隐性文化的特点,为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按部就班,工作缺乏创新意义;或者盲目停留在美化校园的浅层次上,不惜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绿化、硬化和房屋更新。比如有些高校新校区物质景观建设速度快、建设时间短,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不惜盲目嫁接其他地方的有些作品,不考虑自身的环境特点和文化背景,使很多校园建筑在外型上趋于雷同,缺乏校园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对隐含在显性课程中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人文素质、理想信念等方面没有进行全面的考虑,使新校区的内在文化连续性发生断裂。这种物质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的存在导致了校园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不利于高校隐性文化建设。
(二)对隐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对隐性文化建设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逐渐认识到了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部分高校领导依然对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缘于隐性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资源,表现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取向,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反复性强、周期长等特点,缺乏显性文化特有的显性功能,造成学校对隐性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强,一些歌舞类节目和讲座报告缺乏个性和创新,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不足导致学生缺席活动现象严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高校领导受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只重视通过一些有形的设施发展学校,强调通过经济、设备、校舍的作用来显示政绩,而忽视隐性文化的作用,这样导致学校的活动性质逐渐倾向于经济性、物质性。忽视隐性文化的建设会丧失隐性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积极能动的作用,还可能对学生的价值观选择产生消极影响。使整个校园缺乏活力和人文气息。
(三)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扩大
应试教育偏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在社会各界的极度重视下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推广,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积极进取的好习惯。然而它却忽视了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应试条件下,考试成绩成为学生和家长关注的核心,人才选拔的条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只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学校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例如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在每年考研成绩公布后都会在各学院醒目的位置张贴考研光荣榜,这无形中导致非毕业班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只有考研才能走向成功的误区;而在非专业课堂上,学生在下面看小说、发短信的现象却层出不穷,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学校已有的隐性文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容易受到学生忽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隐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
三、和谐大学校园中隐性文化建设的对策
前面对隐性文化的含义和特点作了分析,隐性文化以其特有的功能,通过优化校园环境、活跃校园气氛和规范学校的风气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下面针对具体的问题,展开对和谐大学校园中隐性文化建设的构想。
(一)研究学校文化特征,整体规划建设要素
学校管理者是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关键,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本学校固有的文化特征,从建设物质文化景观、完善制度文化和发展精神文化三方面整体规划建设要素,使校园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管理者要正确认识本校校风、教风和学风,了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人生观和价值观趋向,了解教师的学术水平、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想要求、行为习惯、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摸清学校的人际关系。通过对这些文化特征的分析和把握,学校不仅要突出对科学批判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将人文精神寓于隐性文化因素中作用于学生个体,使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情感和人文素养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建设一个学习型、创新型的和谐大学校园。
(二)优化校园物质景观,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实体性物质文化是隐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传递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场所。适宜的校园环境沉淀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的价值,承载着博大的大学精神,它可以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对大学生情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因校制宜,构建一个校容整洁,校园建筑物美观,校园绿化、知识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学生形成宽广的心胸至关重要。优化校园物质景观,必须认真把握学生的年龄、性格、专业特征,塑造出学校应有的文化色彩,还要为满足学生晨读、聚会、运动等需求提供健康舒适的学习、生活空间,并且在这些优美的环境中注入一些营造和谐氛围的景观元素,比如科学肖像、曲径水池、名人名言、科技景观等等。这有利于使学生振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使强大的校园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彰显,更有利于学生陶冶高雅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调动学校各方力量,规范学校校风建设
校风就是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风貌上,即学校领导干部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宿舍的舍风以及学生社团风气,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的成果,也是进一步升华学生品格的手段,规范校风建设应从以下四方面落实:
1.改进领导作风
领导作风,尤其是校长的作风对良好的校风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校长的作风决定着整个领导集体的作风,领导集体的作风决定着整个学校的校风。要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学校领导必须严防在工作过程中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人才培养的目标,走向功利主义误区,学校领导始终要以质量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只有学校领导在思想上活跃,管理民主,善于团结,在工作上对广大教师关心,政治上对广大教师信任,才能创造一个宽松、团结、和谐的文化环境,营造一个充满浓厚学习气氛的校园氛围。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在隐性文化建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行为方式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社会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学生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受到熏陶。学校应根据教师的需要和特点,对他们提出各种要求,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生活;教师应深刻认识和了解学生学习环境的作用,善于设计和组织学校教育环境;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引导学生识别校园内的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现代教师还应该扮演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角色。总之,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使自己能够像学生那样去感知、体验和思考,把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情趣爱好当作心理共鸣区,提倡共同求知、双向疏导。因此,作为教师应先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给学生树立正面榜样,使学生在与老师交流过程中受到无声的、积极的影响。
3.丰富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观念、需要的重要场所,是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激发功能。基于学生社团出现的问题分析,有关部门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团体合作的力量,重视提升社团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培养社团会员的敬业精神和团体精神,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培养一部分品学兼优、思想进步的学生骨干,鼓励他们带动整个组织将自立自强的精神发扬光大;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所要传播的内容寓于趣味性的社团活动中,取代过去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张扬个性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发挥社团活动的激励作用。
4.注重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文化也是隐性文化因素的一部分,因此,全方位推进寝室文化建设对有效提升高校隐性文化建设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定期开展优秀寝室评选活动,通过强调舍风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其次,抓好寝室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应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和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台相关制度,引导学生有序进行舍风建设;最后,抓好文化活动,为寝室成员间的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搭建平台,引导寝室成员构建互尊、互谅、互助的人际关系,帮助寝室成员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综上所述,校园隐性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更是难点。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隐性文化,就是要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把加强和谐校园作为隐性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对隐性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现状等有了深入的认识,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生活,进而为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马晨曦 单位:吉林大学
第七篇
一、儒家文化创新的现代释义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儒家文化中适用于农业文明,维护封建礼教的观点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是“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活和经济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而这也正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由此,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需要将儒家文化的核心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寻找现代文化与儒家核心思想的契合点,进而发展完善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困境
经济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不仅引领者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且也建构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业文明在取代农业文明成为精神实体后,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与物质的满足,然而在收获效率与激励的同时,工业文明中经济效益的巨大驱动力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失德与麻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在其文化建设层面已然凸显了一定的问题。
1.“仁心人情”在现代企业文化中下趋于淡漠。改革开放后,现在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渐由原来的家族式管理变革到经理人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维系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劳动合同和经济惩奖。劳动合同和经济惩奖在规范员工行为,提高效率方面有重要的成效,但同时也形成了经济惩奖的激励导向,不仅丢失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精神价值和契约,也使员工自我的归属感逐渐降低,其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也必然会相应减少。相较于以“仁心人情”为企业和员工价值纽带的企业文化,以“金钱”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也是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较大,人才流失普遍存在的原因之一。
2.“唯利无义”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的经济人是每个企业的代名词。企业是从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经济利益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最终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趋势往往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忽视真诚和信誉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企业见利忘义,甚至为了牟取暴利铤而走险的的案例比比皆是,这必然有悖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3.企业行为在发展上上缺乏“礼”的和谐。企业的经济活动往往受到当下利益的趋势而忽略可持续企业文化给其带来的长期效应,因此,无论是企业间的交往还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效益与环境成本的博弈,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目前仍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近几年的环境问题就是企业文化不健全甚至是短视行为的后果。
三、探寻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虽已经不具备以独立的意识形态存在的现实基础,但是其核心思想在现代企业文化中起着重要的规范性作用。
1.以“仁”而治。儒家文化最初就是以“仁心”、“人情”为起点,将文化作为人的心理的表现。儒家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后,“仁”的含义也颇为广泛,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仁就是“人心”,再推广到社会上的“天下归仁”,都说明了“仁”的思想在文化中乃至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由此,继承和吸收儒家文化中的“仁心人情”在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创新上非常重要。在企业人际关系的建立上,人作为行为主体,是一切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因此,现代企业文化构建中,企业需要从人的本性入手,充分考虑人性的特点,进行人性化管理,采取适合企业和员工共赢的管理方法,积极促成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纽带,实现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价值认同。同时注重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协调,实现员工间的团结和协作,实现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充分展现,让现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2.以“诚”为本。“由仁生义”是儒家文化生成秩序的一个环节,“义”的重要性可以和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诚信相对。诚信作为企业信誉的标尺,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人无信不利,商无信不富”在中国早已成为了一种企业间交往的法则。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一经营之道似乎不再被关注。由此,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诚信的理念的培养是最重要的环节。否则,追逐暂时利益的短视行为必然会将企业的发展推向深渊。只有一个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信誉,才会在市场经济下获得长足发展,诚信这一企业文化必将使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力的地位。
3.以“礼”为基。“亲亲为仁,由仁生义,由义生礼,然后万物各得其序,各得其所”是儒家文化的生成秩序的一种完整表述。“礼”在儒家文化中多表述为一种社会等级秩序,但在现代社会,“礼”可以引申为市场经济行为中企业应遵循的各种法则。这和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一定契合。现代市场经济中,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式的发展,要求企业在进行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打破人类和自然相处的秩序。人在实现发展后,要关注自然,在利用自然发展的同时和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继承和创新儒家文化,借助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人文智慧,实现现代企业文化的有序发展,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的支撑。
作者:丁立磊 耿幸宏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
第八篇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作用的体现往往有很多种形式,从时间长短上来看可以是快速的、立竿见影的,也可以是渐进式的、潜移默化式的。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就属于后一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养成、素质的提高。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的发展能起到催化作用,对提升学校形象,凸显学校特色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班级文化可以用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
班级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在这一制度下的成员会有一种自我约束感。作为教师,我们能体会到学校制度的强大作用,同样班级制度会给学生带来同样的功效。班级成员能在班级制度建立的班级规范下循规蹈矩,也能受保护,不受他人不良影响。班级文化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调控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可以凝聚学生的向心力
班级文化建设依靠的是班级全体学生,需要人人参与进来。当人人都参与的时候,就会有人人都是主人翁的意识。这种意识会产生很强的磁铁效应,将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观念、价值观念集合起来,求同存异,凝聚向心力。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若干做法
(一)搞好物质文化环境的布置
物质文化环境布置指的是教室的学习环境布置,我们可以从教室内墙壁的美化、班徽、班训的设计等方面着手做好这一工作。学生学习的兴致会受到物质环境这一因素的影响,影响虽然小,但也不可不重视。身处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内,学生的心情自然会顺畅,学习兴趣自然会高涨,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如果教室内的卫生脏、乱、差,桌椅摆放不整齐,课桌上学习用品乱摆乱放,学生学习的心情都不会好,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一个良好的教室文化环境不仅仅体现在整洁、干净等卫生方面。教室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的地方,班级物质环境文化的构建,要渗透出极富班级特色的文化气息。如班徽的设计可以发动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让大家评选出最佳设计作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班级的集体荣誉感,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竞争能力;班训设计要忌假、大、空,口号式的,需要依据每个班集体自身的情况、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接地气的班训。
(二)打造润物无声的精神文化环境
班级的精神文化环境建体现着师生的精神面貌、班风、学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要求,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境界,体现着每个学生对班级目标的接纳、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意义重大。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从了解学生开始,逐步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会形成和谐师生关系,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班主任还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一个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贯通古今的教师想不让学生佩服都难。同时,要做到民主治班。班上的种种事务应让学生做主,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班主任千万不可强行施压。
(三)制定人人遵循的班级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班级制度就是规矩,班级文化就是方圆。所以说,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制定好班级制度,一个好的班级制度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和保障。班级制度的建设支撑着优秀班级文化的形成,是优秀班级文化形成的有力保证。由于现在的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差,所以每学期开始我们可以制定一个“班级公约”,这是班级制度建设的初始保证,日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再逐步地修改完善。班级公约制定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各项制度的可行性,又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定行为规范,体现尊重和激励。学校和班主任不可仅凭想象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要建立与各项制度配套的考核制度,既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有法可依”,又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定期的考核。总的来说,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是我们一致的追求,不能轻易言弃。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探索,进一步做好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工作,凸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更好地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作者:曹建 单位:江苏省昆山陆家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