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物理实验论文 » 正文

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共5篇)

2021-4-10 | 物理实验论文

第一篇:物理实验教学中自主能力的培养

一、让学生自制物理实验道具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所需的道具,既经济环保,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贴近,可谓是一举三得.例如,在验证“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现象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直观的实验,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矿泉水瓶,准备一支香,点燃后将其放在矿泉水瓶口收集烟雾,待烟雾充满整个瓶子时拧紧瓶盖,烟雾瓶就做好了.此时用激光灯从各个方向射向烟雾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此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可以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轻松地总结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特点.因为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实验器材,他们能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多么密切.

二、实验论证难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讲“电动机”时,对于“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当线圈平面和磁感线垂直时,线圈就不再往下转动”知识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会感到困惑.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旧发电机、电动机上的线圈漆包线,指导学生按照教科书的方法,分组合作探究“电动机模型”.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课堂上所有疑惑不解的问题都得以解决,而且记忆深刻.

三、物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应用意识

物理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也应该服务于生活.任何理论知识离开了生活,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例如,文峰商场中自动扶梯安装的倾角为30°,该自动扶梯在电动机的带动下运行,其电动机的工作电压为380V,额定电功率为49kW,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恒为2m/s,测得自动扶梯空载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5A,则空载时电动机对自动扶梯的牵引力为多大?若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与空载还是满载无关,则这台自动扶梯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设人的平均质量为60kg,g只取10m/s2)这道题巧妙地把物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会觉得原来物理与日常生活联系如此紧密,自然地激发起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欲望,当他们成功地解决这类题后,一定会深刻地体会到物理对于生活的作用,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

要打破以往物理实验教学中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的惯例,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样能够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探究“灯泡亮度的决定因素”时,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通过做实验来解决该问题;其次,要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实验的具体设计,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实验设计想法在全体同学面前分享,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主体意识,又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做物理实验的热情;再次,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可以在旁边指导,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纠正与指导;最后,要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自己得出实验结论,不要一上来就把课本中的实验结果总结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验的魅力所在,自己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会使学生有很强烈的成就感,即使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也必定会印象深刻,并且会自己主动找出错误的症结,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本的定理很有好处.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作者:张仁夕 单位:江苏海安县吉庆初级中学

第二篇:物理实验中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

(一)研究设计型实验的选题模式

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能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研究成效,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实验项目的设置至关重要,为此笔者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根据现有的实验资源和学生具备的知识提供恰当的课题,给出该课题相关的参考资料及仪器设备清单,学生自主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另一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拟研究题目,自选实验仪器。两种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给一定的引导,但后一种方式在实践过程发现,学生往往忽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验室条件,将题目设计过大或过于简单,因此教师的审核显得非常关键,要严格把关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

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的思想和精髓在于设计,要重点突出实验的设计依据、原理和途径、器材的装置设计及误差的消除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上,要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充分的理解基础知识,找到可研究价值的线索,并能进行合理的创新,因此研究课题的设置是决定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和研究能否取得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把教学内容分为专题型研究实验和课题型研究实验。

1.专题型研究实验

专题型研究实验是由几个内容相关的独立实验形成一个专题。如:(1)用不同的原理、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仪器测量同一个物理量的研究:如用干涉法和衍射法测光的波长;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有单摆、复摆、自由落体、气垫导轨等方法;用拉伸、梁弯曲法、传感器动态法等方法测量杨氏模量;(2)同一个物理现象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如波的衍射,透射光栅衍射,光波的单缝及圆孔夫琅禾费衍射,微波布拉格衍射等;(3)用同一个仪器对不同的物理现象的研究:如迈克耳逊干涉仪研究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现象等等。通过这种专题型研究实验来训练学生综合实验技能,掌握各种测量方法,更熟练地使用各种基本仪器,通过对比这些方法的来评判其优劣,训练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结果进行归纳、综合、分析能力,进而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地对物理本质进行探讨,加深对各种方法的原理的理解,理论基础知识得到提升和巩固。专题型研究实验题目和每一个专题包含哪些实验内容一般由教师拟定。

2.课题型研究实验

课题型研究实验教师给定的实验题目、要求和实验条件或学生自拟课题,自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基本完成全过程的实验。要求学生在查找资料文献之后,建立多种物理模型,对物理模型进行比较,并选择合适的物理模型,根据物理模型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和实验器材,选择最佳的实验测量条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确定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步骤(包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审阅修改,形成可行的实验方案。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建立物理模型:根据实验对象的物理性质,研究与实验对象相关的物理原理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数学公式。如自组望远镜。其光学系统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的无焦系统,物镜的象方焦点Fo与目镜的物方焦点Fe重合。无穷远物体发出的光经物镜后在物镜焦平面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再经目镜成虚像于无穷远处,使视角增大,利于人眼观察。视角放大M=(fo为物镜焦距,fe为目镜焦距)。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和器材:每个物理量怎么测量,用什么仪器,准确度如何确定。影响望远镜视角放大M是物镜的焦距,物镜的焦距越长,望远镜的放大倍率越高。因此要选择更好的方法来测量透镜焦距。最佳的实验测量条件和数据处理:实验方法、实验仪器选定后,选择有利的实验条件及参数范围,以最大限度的减小误差。确定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步骤:(1)画出相应的实验装置图或电路图、光路图;(2)拟定详细的实验步骤;(3)设计实验数据表格;(4)实验仪器、设备的名称,规格,使用条件等。

(三)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1.开题:实验方案设计与开题汇报。将学生分为3-4人为一个研究小组,选择一个专题或课题进行研究,经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建立物理模型、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和拟定器材、实验测量条件和数据处理等),教师对方案进行审核后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开题汇报的形式,在全班进行答辩论证其方案的可行性。

2.方案实施。方案实施之前教师要审查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指导学生使用器材。学生采取课余开放实验室与课内实验相结合各组独立完成实验,教师要随时注意对各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讨论并给予及时指导。

3.研究论文撰写及答辩。学生实验完成后,要撰写研究论文,主要从实验背景、实验原理、实验过程探讨、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收获、创新点等内容,按照毕业论文格式书写,并在规定时间通过论文答辩。

二、教学方法

为了做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研究设计型实验设置采取分层次训练方式,从大一开始设置的是中学物理方面的选题。大二、大三设置大学物理实验选题,在完成相应的基础性实验基础上,开设一至二项研究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研究也得到初步训练。大四单独开设一门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课程,可以结合毕业论文进行。通过四年不间断的实验研究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为了达成这些训练,必须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作相应的改革。研究设计型实验教师基本不讲实验原理、数据误差分析,只是简单讲一下注意事项,重点放在实验进行的过程指导当中,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操作提出问题,针对课题相关的基础知识、误差问题和实验结论向学生提问,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型实验。实验中教师只负责解决学生的技术性问题,要让学生自行探索,最终独立完成实验设计。研究设计型实验给学生营造了开放、自由、独立的研学环境,锻炼了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如选题、分析、研究、创新、总结归纳及论文的撰写能力,并且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课和汇报课,培养了学生的研学兴趣。

三、对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的建议

开设设计型物理实验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实验都是跟着老师和课本进行机械的操作”的心态,在时间、空间上要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场所和条件,同时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指导。以下对开设设计型物理实验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1.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不断更新研究项目,引进新知识新技术的研究课题,增加多学科交叉渗透项目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增强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和研究性。要提供宽松自主的研讨实验环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不间断的有计划安排研究项目,研究项目由易到难,让学生感到他们具备能力完成项目,唤醒学生兴趣。

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实验预约全面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实验进程。安排实验教师在实验室值班辅导答疑,增加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可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3.由于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课程多学科交叉,因要有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行项目导师制,对学生的专业问题给予解答,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能拥有个性化的发展,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4.要采取激励机制来保证研究设计型实验的教学效果。将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教学与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相挂钩,建立研究论文竞赛机制,有质量的论文可以当作毕业论文或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学分。

四、结束语

通过开设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设计型物理实验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很大程度的提升,对于教师,从亲自指导实验过程中了解到学生面临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的增多,对学生真实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我们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学生,既可以训练学生文献检索,自主设计方案,拟定解决办法,独立完成实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同时由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参与指导,可以开发更多交叉学科的课题,学生根据爱好兴趣及就业方向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风格体现到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学生从中吸纳不同教师研究风格,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宽厚基础。文章只是简单的研究和分析了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的一部分,设计型物理实验的教学问题和规律还需深层次的探讨和教学实践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作者:蒋志年 房慧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第三篇: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价值与作用

第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物理实验在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从操作中体会并尝试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从心理上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动机,进而升华出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第二,实验能创设出有效的“学习环境”。这是因为,经过精心筛选、简化并纯化了的物理实验具有典型性、可重复性以及趣味性等特点,从而使其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教师突破难点的教学形态或环境。

第三,实验能使学生习得科学方法。事实上,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方法,不同的实验在不同程度上蕴含了归纳法、演绎法(验证)、理想化等基本物理方法,而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就是经受科学方法熏陶的过程。

第四,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其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从实验中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此外,实验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物理实验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物理实验能力是指实验者在为实现实验目的采取适当的实验方法,通过操作实验仪器和器材,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从狭义上讲,物理实验能力包括操作能力、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从广义上讲,物理实验能力还包括表达描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实验素养。其中,操作能力是指在实现实验目的的过程中将所需使用的仪器、器材在操作空间内进行布局,实现仪器间的配接,以及操作使用基本工具、基本量具时所体现的个性行为特征。感知能力是指在实现实验目的的过程中,利用感觉器官捕捉发现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感知能力应从感知的主动性、灵敏性和全面性三个方面来衡量。思维能力是指在研究原因、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中综合性地进行归纳、演绎的个性心理特征。将实验现象、过程、结论及规律以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交流的表达能力以及实验中团结协作的能力亦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实验素养体现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及完成实验后归整器材用具等实验习惯之中。除上述能力外,诸如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及误差分析能力等,也是进行物理实验必备的能力,但在中学阶段,对这些能力仅作初步要求。

三、物理实验能力培养的意义与途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实质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思维模式上看,应将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知识结构进行有序过渡,而后完成变通与迁移的飞跃,即形成实验能力。在实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验认知结构的有序性过渡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因素,在此基础上实现变通和迁移之后,实验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基于这种转化的思维模式,形成实验能力的过程被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掌握实验技能、理解实验方法、把握知识结构。其次,将相互分离的知识点联系为有机的系统,即建立明确的关联,使其有序化,这种有序过渡将直接导致稳定心理特征的形成。最后,在结构有序的基础上,就是变通和迁移,但是这种变通和迁移需要在应用过程中真正落实。归结起来,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应把握如下途径:

1.训练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的掌握应当有足够数量的实验操作加以保证,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作为依托。首先,教师的演示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具备娴熟的操作技巧,甚至实现具有美感的操作动作,这是教好学生并感染学生的前提。其次,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并经常比较不同操作方法的优缺点。第三,重视实验操作的复习和考查。事实上,提高操作技能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定期安排实验操作的复习检查。

2.培养观察意识与观察习惯

“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实验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要明确观察目标以及观察计划,并将其作为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有针对性地逐步深化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观察意识和深度,并提高学生观察的全面性以及对相关细节点的敏锐程度。应该予以强调的是,观察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应该在准确的前提下训练全面与深度。

3.形成完整的物理实验知识结构

没有有序的、明晰的实验知识结构,实验能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全面、完整的实验知识结构是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有论者指出:事实上,如果不持有一定的理论信念,也就根本无法辨别实验中哪儿是结论、哪儿是误差。所以,教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误差等问题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物理知识结构背后的物理本质。

4.掌握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方法

掌握物理实验中使用的科学方法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关键。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实验,引导学生把握实验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中涉及的诸如实验归纳法、实验验证法、理想实验法等实验方法均具有特殊的内涵,需要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验的主旨,以科学方法为主线,有意识地区分,并强化对二者特殊性及共性的认知,习得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方法。

作者:夏丹 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第四篇:物理实验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

1、注意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容易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出现偏差,正如人们所说的:“外行人看热闹”。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做到实验装置简单,通俗易懂,并且随时提一些与实验主旨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思考实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个中心环节上,从而为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打下基础。

2、演示实验尽可能一次成功。首次印象对学生来说是最深刻而又易接受的。如果演示实验不能一次成功,那将会给学生带来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失去兴趣;二是因失败的实验而否定概念和定律。这种心理一旦形成,以后就难以纠正。

3、演示实验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在以往的演示实验中学生一直是“看”,如果不让学生参与操作,久而久之,学生怀疑老师在玩“魔术”,不会完全相信,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有学生参与演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也会牢记相关的知识。

4、演示实验设计要形象鲜明,能引起学生兴趣。只有鲜明而独特的感性材料,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大脑皮层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从而形成深刻印象把概念打上“烙印”。
5、合理改进演示实验,提高准确性。物理学科最讲究实事求是,如果因实验测出的数据偏理论值过大的实验装置,那就没有说服力,该演示实验急需改进,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增强说服力。

6、合理增加演示实验,激发兴趣。如图所示由两木板夹着一圆柱体,当OA 板逐渐以O 为轴沿反时针转动到水平面的过程中,圆柱体对OA 板的压力变化情况怎样?在理论上可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结论,但学生并不很信服。如果设计一个装置,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其变化过程,那就会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浪花。总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保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不失时机加以巩固,始终如一,兴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生活,我们就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

二、培养能力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能力是与活动紧密联系的,离开了活动,能力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使用价值。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1、观察能力的培养。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物理实验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过程中,应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迅速地对实验装置和过程进行全面的观察,学会分析现象获取信息,指导学生捕捉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现象和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还要让学生养成认真、细致、有始有终地观察实验的态度和良好习惯。

2、思维能力的培养。观察离不开思维,观察不应是被动地观看和注视,而应该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授课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为学生提示点拨。通过实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得出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就需要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综合、总结,还有合理的推理过程,从而得到结论。

3、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素质的重点,独立实验能力是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是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授基本操作技能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得到提高。例如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可与做家务事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不规范的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进行分析,体会其后果,从而对错误的操作给予纠正,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

4、自觉实验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一特点决定了学习物理的特殊方法。作为物理课程中的每一个章节,不都有实验这个环节,那么有些章节确实让学生不易接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动手实践的综合能力。

三、小结

总之,课堂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到传播知识、技能时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向学生减负的同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杨胜强 单位:贵州省德江县煎茶中学

第五篇:物理实验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在具体教学中,应用控制变量法可以先伸出食指指向磁场方向,再伸开中指指向导体中的电流方向,如不一致可转动手腕,最后伸开拇指要与食指、中指互相垂直,则拇指所指的方向就为导体受磁场力的方向。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既生动有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规律,获得成功的喜悦,坚定了学好物理的信心。在判定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我也采用这一方法,该方法既形象又明了,易于掌握。记忆方法:先电后动用左手,先动后电用右手。(导体先通电而后受力运动用左手,先运动而后产生电流用右手)食指磁,中指电,拇指力(运动)。在透镜成像、欧姆定律、牛顿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的教学中也采用了这种探究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他们的大脑思维活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效果较显著。

二、加强实验设计,发展学生思维

当今世界,需要大量的设计型、创新型人才,作为物理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当代物理学中的规律大多是科学家们先科学大胆地猜想,经过理论推导而得出的,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即能经过实验的发现或验证。然而这些实验没有现成的方案,我们只能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和设备加以改进进行实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做有心人,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思索和努力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也灵活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如要测量小灯工作时的电阻、电功率、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等试验,需要电压表、电流表,但手边只有一只电压表或一只电流表和已知阻值的电阻,怎么办?在讲气体克拉伯龙方程PV=mnRT时引申到气体密度ρ=m/V=Pμ/RT。测出气压P,气温算出T,就可知密度。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需要哪些器材?测空气质量是个难题,这要考虑到空气的浮力。

通常做法是用瓶塞塞紧一个大的烧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再用抽气机抽出瓶中的空气。抽的次数越多,瓶内的空气越稀薄,越接近真空,再称出空瓶的质量m1,则瓶内空气的质量为m-m1,然后拔出瓶塞灌水至原先瓶塞底处,再将水倒入量筒测出水的体积即为瓶内空气的体积V,空气的密度ρ=(m-m1)/V。若没有抽气机怎么办?就要先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自己在学校寻找器材,实验装置,用一个打足气的足球放在台秤上称出其质量m2,然后用一带细导管的气针插进足球的气嘴,使足球通过导管向装满水的量筒中排气,挤出筒中的水。当量筒中水面与筒外水面相平时,量筒内的空气气压就等于外部的大气压。拔出气针,再测出足球的质量m3,则球放出的空气的质量为m2-m3,这就近似为量筒中空气的质量,从量筒上读出空气的体积V,则空气的密度ρ=(m2-m3)/V(用足球而非气球是因为要考虑空气的浮力,前后两次质量的测量时球的体积要相同,这样受到的浮力也相同).通过这方面有意识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不畏艰难的品质,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三、总结

总之,通过物理实验,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得到增强,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认识世界,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作者:周铁钢 单位: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