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没有深入开展
现阶段,尽管一大部分高校已经设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表面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不过实际上大部分都是虚有其表,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中,有的高校确实有人员编制、经费、场地,等等,不过很多都是面子工程,只能看,并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仅做心理测试,应付上级检查,将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东西。
2.理论研究相对较弱
我国所沿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多来自于学者的实际经验,缺少理论支持。尤其在整合我国流行思想时,高校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建立起符合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过这仅仅是建立在实践中、缺乏理论的依据,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3.本土化缺乏深入研究
在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拥有稳定、成熟的工作模式。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晚,主要参考国外先进的方法、经验与理论。我国较为流行的心理咨询方式、理论、模式都源于国外,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研究出来的本土化心理咨询体系。除此之外,教师的理论知识等大多来自国外的理论成果。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策略
1.改变传统观念,确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纯粹属于个人心理问题,与社会并没有多大关系;有的人认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必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人认为这仅仅属于心理咨询师的分内工作,与其他教师的联系不大。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并非纯属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每一位高校教职工,尤其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预防,并不是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才对其进行疏导,因此,高校要完善并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2.引入相关的学科理论,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个可行的机制需要理论支撑,特别我国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加强理论基础显得非常关键。这就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要局限于心理学范围,要适当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如社会工作、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进而探讨与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3.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积极研究本土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积淀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拥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所包含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并深深影响每位中华儿女的心理与行为。传统文化影响的不仅是人的心理活动,还影响着人们面对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时所采取的求助方式。比如,西方人大多善于接受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立即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中国人把心理问题看成是精神疾病,觉得有“病”才想进行心理咨询,导致在心理问题上讳疾忌医。
三、总结
我国目前有关心理的实践理论大多沿用西方的,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也截然不同。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造成的影响,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鉴国外的优秀理论成果,积极研究本土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造出符合我国发展规律的、适合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作者:何淑君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方面,其出发点是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善于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解读,激发出人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借助这些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帮助普通人、有问题的人或者是让有天赋的人挖掘自身潜力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二)积极心理学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启示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大改革就是积极心理学的迅速崛起引起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摈弃了原来的那种“事后治疗”或“诊断式教育”的消极的、负面的手段,以“提前预防”或“积极引导”等积极的正面的方法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张树立积极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发展性功能
《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能运用,促进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人际沟通等能力养成,逐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影响,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为患有心理疾病或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矫治服务上。这种重补救、轻发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原则和教育的发展性功能相违背。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课程目标应由单一走向多元,要兼顾预防、矫治和发展,尤其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为出发点,具体阐述心理问题应对的策略。课程内容以心理问题的症状、成因以及相应的预防和调适技巧为主,忽略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功效无法全面发挥。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严重,过于注重心理学知识体系,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的心理健康需求。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挖掘培养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增加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我国学者孟万金等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结合积极心理学内容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十四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高校可以此为参照,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应以此为框架,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要避免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实际需求,将心理学理论与生活衔接。
(三)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积极心理体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注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应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对学生的体验和实践锻炼重视不足,课程模式单一。积极心理学十分重视积极情感体验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认为在教育和生活中积极体验的增进是形成积极人格的最佳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积极地体验过去、现在和将来,通过积极体验培养和增长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进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应选择多种教学方法,要将理论讲授、行为训练、心理体验等内容有机结合。除了传统的知识讲授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团体训练、案例分析、心理情景剧表演等各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调适与潜能发挥的技能。除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通过课堂外的各种体验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四)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估方式
以一定标准为依据,在科学系统收集并运用信息的基础上,多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教育评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估要以课程目标和性质为依据,在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重点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估。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内隐性、个人化等特点,很难制定硬性、统一的评估反馈体系。大学生心理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很难用具体的尺度来量化学生的心理和品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评估方式单一,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心理成长情况,也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充足有效的反馈信息,因而也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重视过程的基本理念,贯彻教育性、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原则,采用多元、动态的评估方式。评估内容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采用自评、他评、互评多种形式。具体评价手段上,要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既要采用书面测验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采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等心理测验工具,量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可广泛采用表现性评价法、档案评价法、作品分析法等质性评价方法,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主体人的整体性发展的促进,突出评价的动态性、情境性,全面、深入地反映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和心理潜能开发的情况和实际生活状况。
作者:曾谋 单位:楚雄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