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幼儿教育论文
第一篇
一、着力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审美意识和情趣
幼儿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理性思维的能力,他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依靠的是生命对美本能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具体情境和过程中有意识地逐步让幼儿生成和构建自己的审美意识、兴趣和情趣。“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不管这些事物是看得见的,还是呈现在想象中的。具体地说,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一个儿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尊重儿童的兴趣,在儿童主体性审美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成人要将儿童当成儿童来对待,明白儿童对美好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过程,幼儿有其自身对于美的意识、选择和获取机制。比如在公园里,幼儿经常有摘漂亮花朵的行为和习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儿童这种对于美的倾向的自然性,这种行为并不能说明儿童道德品质的好坏,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加以有效的干预呢?父母既可以通过交谈让孩子明白花草也是有生命的,和人一样需要阳光水分;也可以买一盆花送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照看花朵,体会呵护花朵的兴趣。幼儿园的老师可以就此组织幼儿开展主题讨论会,使幼儿在有关美的教育中形成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多种行为意识和生活习惯。因此,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形成关于美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的第一步。使幼儿对美有一种问题意识,关键在于让幼儿学会发现美,发现美在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培养的整个环节中居于核心地位。爱美是人的天性,对美的接受和欣赏亦是人的天性。幼儿处于身体发育的早期,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并有将这种好奇转化为对美的探索和发现的冲动与渴望。这样幼儿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调动和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在观察、对比、鉴赏和陶冶中认识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自己心中的美,进而初步懂得什么是美。让幼儿学会发现美,要遵循自然引导的原则,既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的体悟和选择,又要加以一定的督促和引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美的自然属性和美的社会内涵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让孩子学会发现美,还要让孩子对美有一种反应基础上的反思意识。这种意识通常是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是幼儿对于美的“破坏意识”,想把美的东西据为己有,例如前面说过的摘花朵;一种是对于美的“爱护意识”,对于自己的美好事物的守护,例如儿童漂亮可爱的玩具一般是不会轻易让别人拿走的。早期幼儿审美的发展特点是由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儿童是在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成长历程中来发现美的。
二、要在多样化的意义上来理解和认识幼儿审美教育
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信息、资讯、娱乐业发展,网络、电视、传媒等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幼儿教育环境也不断变得数字化、智能化和虚拟化。这就对幼儿审美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审美教育在多样化的背景和情境中来进行,以增强审美教育的实际效果。现在经常听幼儿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孩子没有以前好管,不知道该怎样来教育孩子”。其实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传统幼儿审美教育是在“后喻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即幼儿对美的意识、反应和认知是成人主导的。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并喻文化”和“反喻文化”,幼儿通过发达的媒介知晓了成人的许多话语知识。他们可以与成人就有关话题展开对话,甚至对成人“传授”某些“新鲜”的观点,或者对成人的看法表示“质疑”。例如现在幼儿在家里和电视上经常接触到成人化妆的情景,他们会有模仿的意识,拿着妈妈的唇膏、眉笔等“乱涂乱画”,在理发店也会有烫发和染发的小小愿望和要求等等。因此,就当前幼儿审美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来看,审美教育环境日益世俗化和复杂化,幼儿的审美意识也不断成人化。所以,现实的幼儿教育环境要求在幼儿审美教育中必须坚持开放的态度,在多样性的语境中来进行。多样化的审美背景有助于为幼儿提供整体性的教育环境,避免在单一审美情境下儿童美感发育的不足。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多样性,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幼儿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同时多样化的背景条件也为幼儿主动地认识美创造了难得的契机。因此,认识美就成为不同环境里幼儿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比如在城市的幼儿审美教育中,既要向幼儿展示城市文明的多重格局,也要向幼儿传递乡村文化的多维独特性,还要向幼儿描绘不同时空中的多种异质美,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差异中认识美的特质,通晓美的内涵,形成美的观念。再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去旅游、参观、摄影、绘画、看电影、听音乐、讲故事、集体表演节目、走访养老院、走访孤儿院、访问盲聋儿童学校、做小小义工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在不同的场景和身份中让幼儿认识什么是美,如何来抓住美,怎样来获取美。美本身是一个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于一体的存在,没有纯粹的和单一的美;虽然美有客观的条件,但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和规定。美的特质决定了幼儿审美教育的多重性和多样性特点,多样化的要求是幼儿审美教育过程的特征之一。因此,多样化的审美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始终,它不光是审美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样,也是儿童在有关美的形成和认识过程中心理复杂结构的写照。所以企图通过简单的几种教育方法来培育儿童的审美情趣,效果往往欠佳,不能为儿童后续的教育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生活审美教育的原则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我国的应试教育文化盛行,灌输观念牢固,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的内心世界被严重挤压。这些现象在幼儿教育中也是经常见到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过早地对幼儿进行以具体知识为中心的智育,集约化、效率化、功利化倾向明显,占用幼儿的许多活动玩耍时间,过早地使幼儿的童年失去生活的色彩,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最近几年,教育界在大力提倡生活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对话教育等,这些新的尝试对于解放幼儿教育思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们的共性特征就是让幼儿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本身,发展面向幼儿生活的教育。美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儿童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更是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获得的,儿童心灵深处的美感不可能单纯依靠具体的知识来撒播,更不可能凭借抽象的说教来传授。因此,幼儿审美教育必须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生活化也是幼儿审美教育的根本性策略。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这个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幼儿审美教育,即生活审美教育的原则。“我们并不必像有些教育学说那样,从儿童那里抽出或引出种种积极的活动。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已经有热切的和激动的活动。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的东西,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美是儿童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活动中摄取的,只有让儿童热爱生活,喜欢游戏,乐于对话,才可能让幼儿在发现美、认识美的基础上来想象美、向往美和创造美。生活中的美是鲜活的、动态的和立体的,这样的美才能让孩子感同身受,通达孩子的心灵。每个孩子都是美的源泉,他们的行为是其内心真实的流露。他们有时喜欢随处涂涂画画,展示自己的“伟大作品”,作为“教育者”有将审美化的原则应用到幼儿的日常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现代社会中更加值得肯定和学习。在生活审美教育中,成人要经常注意和孩子一起沟通、对话和协调,重在鼓励,充分调动儿童参与美的积极性。这样幼儿就会在认同中养成美的习惯和爱好,在生活中逐渐会形成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提升审美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综合效应
幼儿教育有不同的层次、内容、目标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审美教育是整合幼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幼儿审美教育的意义和功能没有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足够的重视。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奇怪,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教育审美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它的外在表现又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松散状,不像成人心灵的美那么成熟和稳定,因此在进行幼儿审美教育中很难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来定性和把握。美其实像空气一样时刻为幼儿所呼吸,却不被我们发觉。美在幼儿的心中、眼中和行为中无处不在,但却常常被我们漠视。美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它开启了儿童的心灵,溢满了儿童的情感,贯通了儿童的认知与行为。所以,幼儿审美教育不单纯是个美育范畴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整合和完善幼儿教育诸多要素和环节的综合化的、动态的过程。幼儿审美教育渗透在幼儿教育的各个部分,审美教育综合效应的发挥,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等形式,在不同的情境和活动中来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发展。审美教育是一个多要素综合的系统化过程。它的核心在于启发和吸引幼儿的参与性,使幼儿在各种交互活动中体悟到美的真实存在,从而为提高它们的理性认知、判断和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审美教育综合效应的直接表现就是它有助于幼儿建立起以美为核心的生活经验体系,弥补了学科化、分类式幼儿教育的不足,强调了幼儿教育的过程性、生成性和发展性。
五、小结
“当我们不再企图用和成人成就进行固定的比较来解释未成熟状态时,就不得不抛弃把未成熟的状态看作缺乏所需要的特性的见解。抛弃了这种见解,我们也就不得不放弃一种习惯,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看作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因此,幼儿教育不是灌输、填鸭式的成人化教育,它是我们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与幼儿进行交流、对话、陶冶式教育。明晰了幼儿教育的这一内在本质特点,我们也就不难明白审美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作用和功能。幼儿审美教育是一个让幼儿逐步发现美、认识美、向往美、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这几个步骤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们在幼儿审美教育中既是一种历时性的存在,也是一种共时态的存在。
作者:席美云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篇
一、体验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1.创设情境,鼓励探究。为了能够让幼儿亲历体验,则可以结合课堂活动创设虚拟形式或真实的情景,使幼儿可以在课堂情境中学会感知、思考及表达。在对故事《奇妙商店》进行教学时,可以在教室中布置商店,同时指导幼儿如何扮演购买者、营业员,以便让幼儿在情景表演中发展语言倾听及表达能力。此外,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虚拟情景,例如在对“蚂蚁搬豆”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及音乐等,让幼儿在听、看的体验中增强审美能力。除了创设有效的体验情境,还应为幼儿提供独立探究的机会。幼儿与生俱来的探究欲及好奇心会驱使他们亲身体验各种动脑、动手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提供适当的探究机会,并鼓励幼儿亲自进行探究。如在对“纸”这一科学活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实验器材及质地不同的纸提供给幼儿,同时鼓励幼儿通过合作或独立看纸、摸纸、折纸及撕纸等,并通过进行小实验让幼儿深刻体验及感知纸的性质及用途的异同。在进行教学时可鼓励幼儿尽情发挥创造力及想象力,以保证探究体验活动能够充分发挥拓展幼儿思维的作用。
2.师幼交流,倾听体验。为了更好地实施体验式教学,教师不但要为幼儿创设体验情境及鼓励幼儿探究,同时还应注重与幼儿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倾听幼儿表达自己的体验过程及体验结果,以便可以让幼儿在体验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得以升华。幼儿自身的体验及感受多为零碎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交流的平台,引导幼儿与同伴或教师交流。例如:在“玩泥巴”活动中可告知幼儿向同伴或教师展示自己所制作的泥塑,并一同分享泥塑制作方法及制作时体验到的快乐。从另一方面来看,要使幼儿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应具备极大的热情与耐心进行倾听。倾听幼儿的体验时,不但要观察肢体语言表达,同时还要及时处理信息,以便能够了解幼儿内心所思所想。当幼儿遭受挫折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幼儿的见解,并帮助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以鼓励、理解及宽容的态度让幼儿更乐意与教师分享经验,从而在倾听及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感悟生活。
3.融入现实,拓展体验。让幼儿能够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是进行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在实施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为幼儿提供融入现实的机会,让幼儿能够在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中收获体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及巩固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此外,可以带领幼儿去动物园、植物园或博物馆进行参观,让幼儿体验各种社会文化;也可以与福利院共同举办联欢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等。总之,应尽量创造条件使幼儿能够尽快融入自然及社会,保证幼儿教育可以在活的环境中进行,以便使幼儿能够通过体验式教学获得活学活用的本领。
二、结语
幼儿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为了能够确保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应注重将体验式教学法融入到课堂当中,并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幼儿作为主体,让幼儿能够在课堂上获得独特体验及感受,同时注意将体验式学习的理念贯穿于幼儿教育实施的始末,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情境及体验中收获新的感悟,从而促进幼儿的人格及智慧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张伟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实验幼儿园
第三篇
一、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独生子女和高楼大厦的林立使现代许多孩子都缺少交往活动,很容易形成孩子怕生、孤僻的心理问题。幼儿园则不然,在这里有许多小朋友一起作伴学习和做游戏,首先在环境上对于健康引导孩子活泼积极的性格就非常有利,因此幼师应充分将大环境利用起来,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交往环境。另外,在幼儿园中幼师也可以开设自主活动区,通过让幼儿将自己代入爸爸或者妈妈的角色,给娃娃举办生日会,为娃娃准备食物等形式,让幼儿体会其中的爱与分享。并在一人有困难时,鼓励孩子们一起去帮助他,以此引导幼儿如何去关心别人和帮助别人,不同于书面讲道理,而是用实际行动去让幼儿亲身感受到互相关爱的意义,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十分必要。
二、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就是自我控制意识的一个方面,虽然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但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将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控制与情绪之间联系也较为紧密。例如孩子在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哭闹,如果此时成人不予正确的引导而是一味的训斥和不允许,只会增强孩子的消极情绪,即使不敢表现出来,消极的情绪却无法消失,因为孩子还无法通过自身意识来缓解这种情绪,长久下来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除了成人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发泄出不满的情绪,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也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是转移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例如当孩子在哭闹着要一个玩具时,成人可以用听音乐或者画图等形式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以此来渐渐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三、家园密切配合
都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足以见得家长的行为和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地位,家庭的教育对幼儿的性格人格的形成影响巨大。如今仍有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幼儿园,所有的教育与自己无关,或者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幼儿园“吃亏”,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一下就要还回去”,这些家长的行为都是极不正确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只会助长孩子不良性格的放大,形成嫉妒、任性、不讲理等偏颇的心理性格特点,有的家长过于严格,可能造成孩子自卑、怯懦的性格特点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很容易造成幼儿性格成长的偏颇,因此,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应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互相了解孩子在家里和在园里的样子,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互相配合,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案。
四、帮助幼儿克服各种不良心理
1.克服自负心理。自负是指孩子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的表现。如班上有个别幼儿因为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老师表扬,就趾高气昂,目中无人,不愿意与他人一起玩。对此,我则通过故事《谁的本领大》《不骄傲的孩子》等进行教育疏导,指导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幼儿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领得到最好的发挥,并教育幼儿“不管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还是生活条件比别人优越,都不能瞧不起别人,不可以骄傲自满”。从而逐步让孩子们懂得“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
2.战胜自卑心理。
2.1要引导孩子重新看待和估计自己,帮助他们把自己比同龄人做得更好的事找出来,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2.2引导孩子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要不断使自己“扬长避短”。同时教师应提供给孩子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特点,爱好和能力的活动,让他们把事情做好,从而提高自信心。
2.3针对孩子的弱点,要指导其主动求得别人的帮助,不可因害怕自己不如别人而自我封闭。在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性格特点成形的关键时期,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只有从小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作者:韩雪婷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第四篇
1.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充分利用音乐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入音乐艺术思维的传授。教师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在无形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教师不能急攻心切,而是慢慢引导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让幼儿可以试着自己改变词曲来加深对音乐和节奏的感知,让幼儿参与到实践中去,通过尝试和体验音乐,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之余,创造力也会得到发挥和发展。
2.营建创造的环境气氛。
幼儿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都异常丰富,有趣的童言童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幼儿时期是开发思维创造力的黄金阶段,良好的环境氛围是激发创造力的有利条件,但是若是处理不当也会直接阻断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幼儿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作为引导并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助力,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多尝试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孩子提出一些精灵古怪甚至不切实际的想法时,也不要马上打断或直接说不行,尽量不要用正确、不行、不对等成人固有思维模式面对孩子。对于具有创造力的地方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到,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大胆猜想,让幼儿在听、唱、跳、想、说等方面自由发挥。
3.全面发展,注重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和塑造人的个体、才能和创造性,音乐活动对幼儿进行综合整体的素质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个性心里品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幼儿大胆探索,具有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想方设法鼓励幼儿参与,并引导幼儿逐渐懂得怎样去思考,怎样在不懂和不会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去大胆地探索。教师不要人为地将幼儿分等级,而应以极大的热忱、尽力去挖掘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肯定每个幼儿的努力,赞扬、保护、激励每个幼儿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创新,这样,幼儿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4.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音乐活动是群体活动,幼儿园音乐活动大多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如合唱、集体舞、节奏乐队、游戏等,因此,要把个体的创造和群体的合作交往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又要注意群体合作交往的机会,通过合作共奏、合唱共演,培养幼儿分工合作的社会精神,教师在活动中,要多为幼儿提供集体合作机会,帮助幼儿与人交往、学习,摆脱自我。使幼儿从“他我”关系中获得最初的人生经验,使合作交往过程充满和谐的乐趣,幼儿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群体中相互适应、配合和协调。由此可见,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幼儿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团体打下较好的基础。
作者:盛雅娟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第五篇
一、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
由于幼儿年龄较低,接受知识较慢,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容易带有情绪,而这种情绪对于幼儿来说是伤害很大的,不仅影响幼儿的自信心,还会影响幼儿在日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要注重对其心灵的呵护和关爱,像尊重一位成年人一样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在和幼儿说话时,也要给他们发表意见和想法的权利,并耐心的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要注意说话的语音和语调,不要让幼儿产生畏惧,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说话时尽量和幼儿在同一视线内,如交谈时蹲下来,或是把幼儿抱起来。总之,要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够对事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表达,幼儿的想法和状态初期通常是通过肢体行为来进行表达的。当幼儿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想说的意见时,教师切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了解其真实的意图,对其肢体动作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解释,不能忽视幼儿,更不能置之不理。遇到事情时要对幼儿讲道理,讲清楚为什么,不应以其年龄小听不懂为由,硬性规定条例,让其遵守,这样只会增加幼儿的逆反心理,对其以后的成长发育都很不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较为丰富,有时可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的举动,不要对幼儿的天性一概抹杀,要善于走进幼儿的心中,了解他的想法,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对于他们的奇思妙想给予尊重和保护,让他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二、幼儿教师要有一定的素质
1.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
幼儿的心理年龄较小,行为不成熟,且不同的幼儿的性格特点不同,照顾幼儿会比较费心和烦心,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能够从心底里真心喜欢幼儿,教师既要有温柔的一面,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还要有严厉的一面,能让幼儿对其听从,能够发现幼儿的问题,耐心的解决,同时平时做事要足够细心,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并解决,幼儿由于心理年龄较小,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幼儿教师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当好幼儿教师这个角色,从生活上、教学上给与幼儿关注和爱护,把幼儿的健康成长看做是自己的责任,用心去教育幼儿。当幼儿有叛逆心理时和较为顽皮时,教师应细心教导,引导其改掉自身的缺点。这都需要幼儿教师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真心喜欢幼儿,去教导幼儿。
2.进行一些必要的常识性教育
幼儿教学是为以后的教学打基础。因此,在对幼儿的教育中,要对其进行一些常识性的教育,要对周围事务有一个初步认知和了解,学习一些基本的常识,能够认识普通的生活事务,如什么是苹果、香蕉;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会伤害自己。同时要对其进行礼貌等方面的教育,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尤其是细小的方面,教师的任何行为都会被幼儿当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自己自身的小细节,为幼儿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
3.丰富幼儿的教育形式
幼儿教育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在幼儿教育阶段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兴趣,引导其对知识产生兴趣,这些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选用颜色鲜艳的物品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耐心地对其进行启发式提问,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引导幼儿表达,耐心倾听,锻炼其表达的能力。幼儿教育的方法应区别于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同于别的年龄的学生,幼儿主要处于一个认知阶段。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应以生活中的常识为主,内容应是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丰富其形式,不能用对于成人教育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唱歌、舞蹈、游戏、画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都应运用到幼儿的教学中,这样教授的知识既形象又生动,同时使幼儿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情况,尽可能的丰富幼儿教育的形式,解放幼儿的天性,对幼儿进行全面的教育,使其全面发展。
三、多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更好地沟通和配合,促进幼儿的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每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希望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而家长的一些言行和做法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远高于幼儿教师的影响力。因此,幼儿教师应该经常与家长沟通,全面的了解幼儿的情况,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交流会,把幼儿在学校的表现及时的反馈给家长,发现的问题联合家长一起解决。同时,还可以把学校对于幼儿教学的要求准确的传达给家长,让家长辅助学校达到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和家长建立一个长期良好的联系,对于了解幼儿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邹永萍 单位:公主岭市刘房子煤矿学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