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4篇)

2021-4-10 |

第一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存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

目前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误区等原因,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一些学校只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缺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缺乏

随着全社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被置于非常重视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学校纷纷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专业的人才,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力度,并且国家也进行了相关的从业资格的鉴定与考核。然而,整体来看高职院校中专职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很多老师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社会需求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学校领导需要从思想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严峻性,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力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从而切实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针对当前一些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力度较弱,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情况,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必修课确保学生接受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则可以满足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需求,从而构建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改革落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实施

只有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当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了,需要积极的进行创新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能够取得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灵活的选择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另外,对于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还有许多专业的心理矫正方法,自信疗法、宣泄疏导法、行为疗法、暗示法等,通过这些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问题,使之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能够有力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的实施,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组建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术水平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建立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高超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教师队伍,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培养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心理状态的技术人才。

三、总结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给予全力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实现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王鑫 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现状

由于人类沟通能力的强大,我们通过可以累积经验、传递知识,而大大地缩短我们人生的弯道,但正是因为这样,当代学生很是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他们来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尤其是心理知识很难应用于现实生活,他们需要的是在学校个人品质得到提升。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1.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国家政策的重视,现在每所高校都配备了心理教师,但很多高职院校只是流于形式,如心理教师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比例相差悬殊,难以满足教学与咨询的需求。因此,学校心理教师不仅要有,而且数量上更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心理学教师大多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实际教学经验非常少,如要开展团体辅导或是能力训练课,年轻的心理教师就很难驾驭整个过程,因此对年轻教师的后期培训非常必要。还有就是心理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与丰富,因而需要得到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2.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是以问题的视角编写,高校都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因此,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经验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1)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共同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从学生固有的积极潜能出发,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与积极品质。(2)进行情境教学,如人际交往情境、挫折情境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3)对于有争论性的话题可采取辩论赛的方式开展,通过辩论赛前的准备,赛中的辩论,赛后的总结、指导扩展学生的知识积累,让学生通过辩论选择一种正确且适合自身的处理方法。(4)团体辅导、团体训练课也很有必要,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品质。

3.创新载体,强化专题教育

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主要包含了心理知识的传授,如解释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人格等方面,这只是一个解惑过程,在解惑的基础上应增加专题教育,每一个时代会出现不同的主题,出现不同的心理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针对时代特点开展不同的专题教育,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精神生活水平却发展缓慢,这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将焦点放在了所追求的事物上。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财富,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品质。

三、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各院校必须加大力度深入改革,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构建服务平台。

作者:邓婕 徐元青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一、积极的主观体验

(一)自我接纳———无论优点还是缺点

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够坦然地接受现实中的自己”,对于优点,即自身的积极方面,如优异的成绩、高挑的身材、开朗的性格等等,每个人都是完全乐于接受的。但人无完人,高职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平凡的相貌、贫困的家庭、害羞的性格、不够优异的高考成绩等普遍存在的各种负面因素,都可能成为他们无法接纳自己的充分理由。积极的自我探索是自我接纳的前提条件,在探索中,不断挖掘自身的优点,树立起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同时做到正视自己的缺点或曾经有过的过错,停止对自己作无谓的不满和批判,避免将时间浪费于自责与沮丧上,从而全面地认识自己,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真诚地接纳全部的自我。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探索,可运用问卷调查何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如:活动《定位自己》和《评价自己》等;其次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接纳全部的自我,可采取主题活动与讨论分析形式进行,如:活动《欣赏自己》和讨论分析《认知的十个扭曲》。通过教学,使学生既掌握探索自我的方法,同时通过悦纳自己,找回和增强其自信,并增进其幸福感。

(二)积极的情绪体验———寻找有意义的快乐

根据《辞海》释义,快乐的意思是“感到幸福或满意”,根据百度百科,其意思则更为全面,为“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中对于“积极情绪体验“的解释是颇具争议的,一部分人认为其是一种愉快和快乐的特性,是一种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另一部分心理学家则认为其指的是“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如对工作的“满意”会使人在工作中产生更多的快乐,“满意”就可视为“积极情绪体验”。由此可见,不管心理学家对“积极情绪体验”作何种解释,“快乐”一词含义都几乎能与其中涵义相等同。而与积极心理学将“积极情绪体验”分为“感官愉悦(sensorypleasure)”和“心理享受(psychoiogicalpleasure)”一样,快乐也有“有意义的快乐”和“无意义的快乐”之分。“积极情绪体验”强调以“心理享受”为核心,认为其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积极品质的培养,快乐则更应强调“有意义的快乐”,应追求在学习中解决各种难题所带来的快乐、帮助他人度过难关所带来的快乐、在团队合作中取得好的成绩所带来的快乐等各种意义深刻的快乐,而不是沉迷于游戏、网络等虚幻的、毫无意义的快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可安排以“什么是快乐”、“我进步所以我快乐”等以探索有意义的快乐为目的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另外可以安排诸如“迷茫的快乐”等反面题材的小型心理剧创作和表演比赛,从中感受到追求“无意义”的快乐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三)体验幸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幸福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体验。《现代汉语词典》将幸福解释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可以理解为幸福是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积极心理学将幸福体验称之为“主观幸福感”,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它是“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其生活的最高目标”。可见幸福是要体验才能获得,任何美妙的事物,当事人不去主观体验,是不会有幸福感存在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将幸福分为三类:过去的幸福(包括满意、满足、成就感、骄傲与平静等)、现在的幸福(欢乐、热情、愉悦与心流体验等)和将来的幸福(包括乐观、希望、信心和信任等)。

体验幸福,是积极情绪体验的核心,任何人都可能做过不尽人意的事,并随之产生懊悔、苦恼等消极情绪,特别是对于许多高考没有发挥正常水平的学生来说,他们很有可能走入消极情绪体验的怪圈:高考的失利造成对过去的不满意,没有步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而缺乏学习热情,最终产生对未来的惆怅。因此,帮助学生体验幸福、建立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中心内容。在内容安排中,可分为“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过去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将来的)和“抓住现在的幸福”(现在的)等三个主题,在“过去的”主题中,安排“宽恕与遗忘”、“记住自己曾有的成就”等内容;在“将来的”主题中,安排“永远有多远”、“增加希望”等内容;在“现在的”主题中,安排“心流(flow,全心投入做事情的感觉)体验”、“获得满意其实很简单”等内容。

二、培养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品质是一种优秀的个性特质,它与具体的美德相结合”,它体现在彼得森和塞利格曼所做的价值-行为分类体系中,该体系提出了“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卓越”等六大美德,分别对其进行了界定,并为实现各种美德提出了对应的积极人格特质共24种。作为个体获得美德途径的人格特质,内容包括“好学”、“创造性、独立性、完整性”、“正直、诚实、勤奋”、“爱与被爱的能力”、“公平、平等、正义”、“适度、谦逊”、“感激”、“希望、乐观、对未来的规划”、“宽恕、怜悯”等等。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前景缺乏信心、对生活缺乏热情等消极特质,所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更应重视对高职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认为,先天的生理因素是人格形成的物质基础,但主要还是依赖个人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塑造个体的美德,是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增进个体积极体验,在第一部分中已作详细论述,在此不作累述;对于美德的塑造,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乐学习———激发其好学之心

好学才能学好,只有对外界事物充满兴趣,爱好探索与发现,热衷于接触、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才可能真正用心去学习。高职学生经常遇到的学习困扰包括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方面,使得学习无目标、无兴趣、效率低,从而事倍功半;积极心理学中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论作为一种新的动机研究趋向,体现了自我在人类动机中的重要作用。在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首先,将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逐步内化为其自我决定;其次,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帮助其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从而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让其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课程内容方面,可安排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目的的活动《我要学》、以主动、积极解决在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为目的的活动《连点游戏》和感受学习所带来乐趣为目的的活动《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学会正确归因为目的的活动《为什么会这样》等教学案例。

(二)学会感恩———在感激中快乐幸福

感恩是一种美德。美国和加拿大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的“感恩节”和中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话语都在提醒我们,要知恩图报。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中那些习惯表示感激之情的人,会比那些没有表示的人更加快乐和幸福”。的确,感激,一方面让被感激之人因自己的付出得到承认,而获得成就感并深为感动;另一方面让表达感激之人因感受到自身道德的提升,而获得幸福感。我们从出生到步入大学校门,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离不开老师的殷殷教诲;我们遇到各种困难离不开朋友、同学的鼓励与支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将“学会感恩”列入其中,旨在了解感恩的重要价值和学会怎样感恩。如安排“感受感恩的力量”、“一天一封感谢信”等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习惯于感恩。

(三)乐观之志———丢掉包袱、轻装上阵

关于乐观的定义,美国积极心理学家ChristoperPeterson认为人类学家林耐尔•泰格给出的“一种情绪或态度,与对未来的社会或物质生活的期望相关———一种对自己有益或能带给自己愉悦的社会期望的评价”很有价值。从该定义中,至少可发现乐观具有两大特征:其一它是人的一种主观心境,并与期望紧密相连;其二它指向未来,对现在或今后一段时间的行为产生影响。对于乐观态度的获取,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伴在“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理论中,提出了“解释风格(explanatorystyle)”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乐观是学习而来,“一个人之所以乐观,是因为学会了把消极事件、消极体验以及个体面临的挫折或失败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而不是内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就业压力、恋爱受挫、成绩下滑、家庭贫困等各种负面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当今高职学生的悲观的理由,如何让他们能够对负面因素进行积极归因,对现实和未来充满乐观与希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在内容选取时,可以对《塞翁失马》《杞人忧天》等经典寓言故事进行讨论分析、对“立刻让你乐观起来”技巧进行积极推荐、并组织“丢掉包袱、轻装上阵”主题活动等等,以培养学生树立乐观的态度。

三、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以“爱”为核心,体现于“爱与被爱”的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爱与被爱“的能力是“人类的本质倾向,并且在人类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整个人生历程中,都对健康和幸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认为“对他人有爱心、有善意是一种在人性中存在着的人格美德”。爱有三种形式,其一是存在于普通人之间的、一种积极关心的情感,如友谊;其二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亲子之爱;其三是具有相互排他性、专一性和倾向性的恋人之爱。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爱,个体在与自己相爱的人相处过程中,都具有安全感、信任感、自由感,并感受到无比放松和满意,充满着希望和幸福。因此,以“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通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对于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增强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也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三种形式的爱在大学生活中其实都普遍存在的,如与同学之间建立的“友谊”之爱、与老师之间建立的“亲子”之爱,情侣之间的“恋人”之爱等等,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其拥有健康、快乐、幸福的大学生活的关键。为此,将“爱”的教育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以“如何去爱”和“如何接受爱”为主题进行构建,可以进一步使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适及发展技能,让其能在“爱”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与生活。这一维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相互信任———构筑积极人际关系的基石

作为积极人际关系的基石,信任是爱的前提,同时又是爱的体现,培养学生建立起与同学、老师等之间的相互信任,为以“爱”为核心的积极人际关系的构建迈出了第一步。信任的建立首先需要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平等的姿态出现,给他人以尊重;其次需要学生在为人处世中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给他人以安全感。对于信任关系的建立,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可组织《信任之旅》《信任背摔》《我的友谊之花》《离开家的日子》等主题活动,以加强学生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二)有效沟通———掌握积极人际关系的钥匙

“有效沟通过是指通过交谈和倾听、移情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理解和评价他人的真实的思想、情绪状态和行为,并对别人做出恰当而又为社会所接受的反应”。有效的沟通能让爱展露真实的面貌,可以让爱传达得更清楚,更明白,是学生与他人之间发展积极人际关系的关键,学生在沟通互动中成长,尊重、倾听、共情构成有效沟通的方法。在内容的构建中,可安排情景剧表演《哥们义气》、故事讲述《早班车箱里的故事》《学会表达与倾听》、活动组织《友情健身操》等,以提升学生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能力。

(三)宽以待人———提高积极人际关系的水平

宽容是人性中的一种非常美好的品格。它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大量研究发现,宽容作为一种积极心理,是人类的积极品质之一,它有利于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有助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在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人无完人”的事实,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与错误;其次,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多为别人设想;最后,鼓励学生多与人交往,与人为善等。内容选取时,可以对《负荆请罪》《宋就以德报怨》《宰相肚里能撑船》等经典寓言故事进行讨论分析、组织《学会包容———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等主题活动,以培养学生宽以待人,提升人际交往水平。

四、总结

以积极的主观体验、培养积极人格特质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方面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精髓转化为实践并恰当地融入到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则适应了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转向积极、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补救转向预防、从面向个别问题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潜能的开发的新方向、新发展。

作者:杨云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第四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沙盘游戏疗法

一、沙盘游戏疗法的治疗因素

(一)自由和保护的空间

沙盘游戏疗法提供了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在这里,来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使无意识自然流露。此时,他们的感受、领悟是自由、安全的,同时他们也能体察到自身的发展、变化。

(二)无条件地接纳

在沙盘游戏疗法中,治疗师像母亲一样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尽可能地维护来访者的利益,来访者会毫无阻抗地让自己的无意识在这片温暖、自由、包容、安全的环境中展现,获得心理的满足并逐渐趋于整合,从而实现心理成长。

(三)自我治愈力的激发

在沙盘游戏治疗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能够积极地对话、沟通、交流,来访者的自我治愈能力被激发出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整合。

(四)游戏的魅力

沙盘游戏治疗首先是种游戏,游戏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人之天性使然的活动,令人体验到快乐、轻松,使人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五)心理能量的释放

沙盘游戏就是一个心理能量释放的过程。在沙盘游戏中,作品可以是冲突、丑陋、对抗的场景,通过这些画面,制作者的心理能量得到释放,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二、沙盘游戏治疗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使用

(一)沙盘游戏治疗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自卑、情绪冲动不稳定、人际交往缺乏技巧、渴望有知己但很难敞开自己心扉等。要解决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应在结合高职学生喜操作、厌理论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采用沙盘游戏疗法。沙盘游戏疗法不受语言限制,它的独特功能在于唤醒人的无意识及躯体感觉。面对沙盘和沙具,来访学生的心目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很多意象,那些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交通工具、植物、日常生活用品的模型,以及对沙子和水的感官经验,也刺激了无意识的发生,能够反映出来访学生的心灵以及与整个自然界的交流过程。沙盘游戏疗法将无意识意识化,可以打开人或透视人的心灵。在制作、建造沙盘作品的过程中,来访学生的无意识会自然流露。

(二)沙盘游戏疗法操作的“六步走”

运用分析心理学,在沙盘游戏疗法技术的实际运用中,我们把整个治疗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制作、创造自己的沙盘世界。首先介绍沙盘游戏治疗方式,告诉来访者,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能通过沙盘游戏得到了帮助。其次创设一个安全、受保护和自由的空间,使来访者在这样的空间中制作、建造属于自己的沙世界。

第二步:体验、感受所创造的世界。当来访者完成沙盘作品后,治疗师让来访者静静地用心感受一下自己的作品,从中获得心灵感悟;体验沙盘作品之后,来访者可以移动、添加沙具,特别注意在制作沙盘作品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变化,治疗师要鼓励其在改变之后重新体验沙盘世界,并对来访者的改变做好记录。

第三步:治疗、心与心的交流。沙盘游戏疗法的作用之一就是将来访者的无意识意识化。在这个阶段,治疗师通过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无意识,尝试为来访者搭建无意识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帮助来访者把无意识与现实链接起来。帮助来访者对沙盘世界进行探索,认真倾听来访者的诉说,给予共情,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给出类似“沙盘中有你吗?你能描述一下沙盘作品的内容吗?”等提问性的解释。同时选择使用其他适合来访者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效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探索、体验、激发自我治愈力量等。

第四步:记录沙盘世界、给沙盘世界留个影。为沙盘拍照,这样可以让来访者继续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感悟,继续受到沙盘的影响,同时也是对来访者心路历程的一种纪念。

第五步:回到现实世界。帮助来访者从梦境回到现实,把沙盘世界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将沙游体验同来访者的现实世界感受联结起来,注意沙盘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在他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呈现的等等。

第六步:拆除沙盘作品。在来访者离开之前,建议来访者拆除沙盘作品,把沙具放回到沙架原来摆放的地方,仔细回忆整个沙游过程,特别注意自己发生改变的地方,并做好沙盘笔记。这一步意味着来访者有能力创建一个世界,也有能力恢复原来秩序,有利于增强其控制感和自信心。通过六个步骤的沙盘游戏治疗过程,使高职学生身心统一,人格完善,最终实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总结

沙盘游戏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形式和手段,它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添了新鲜的活力,无论是学生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要重视沙盘游戏疗法的作用。当然,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方法,沙盘游戏法也不是无所不能的。通常,在进行沙盘游戏疗法时还要附加其他心理疗法,这样心理治疗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作者:刘幼群 单位: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