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传统文化与设计

2021-4-10 |

1、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向外扩张的时期只有汉朝和唐朝二个朝代,其他时期大都是给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与占领,开始北方少数民族还只能在长江以北建立政权,汉人还能保住江南半壁河山,到后来北方少数民族居然能够建立元朝和清朝两个全国性的政权。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发现,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入侵和占领的最终结果不是侵略者吞并了被侵略者,不是战胜者同化了被打败者,恰恰相反的是被侵略者与被占领者同化了侵略者与占领者。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占领得愈久,被同化得也就愈彻底。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和建立清朝的满族人相比可以看出,满族人建清朝统治二百九十多年被同化的程度就要比建元朝统治一百年的蒙古人彻底得多。这就说明中国人同化北方少数民族,向外扩张的手段主要不是靠军事手段,而是靠文化与文明的手段在向外扩张。北方少数民族作为军事上的胜利者与占领者最后成了失败者,军事上的失败者却能用文化与文明来取得最后的胜利。中国人在同化北方少数民族的同时,也在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也在吸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明中的优秀东西,这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心甘情愿被你同化的原因。汉族人在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明中的优秀东西以后,再用中华文化与文明加以改造,就把它们变成了中华文化与文明的一部分。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与文明中的优秀部分并加以改造后充实自己文化与文明这一特点,也就是中华文化与文明始终能保持强大的原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支柱。每个人因为接收到的教育不同,经历不同,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同,所以对于中华文化都有着各自的见解,但能够达成共识的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而其中的“厚德载物”指的就是包容精神。“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中国的各种经典中主张包容的观点有很多,如儒家“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使得使儒学得以不断吸纳各派的思想,不断发展充实思想体系。同时,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在当下的世界汽车产业中,我国汽车市场被外资占据主动所处的状况与过去被其他少数民族侵占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今天的国外品牌及其文化和基因也必将如同以前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一样,被中华民族吸纳,成为自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

(1)中国文化在汽车设计上的体现

文化决定了民族的特性,而人的特性又决定了产品的特性,中华民族的包容文化以及“和”的大国情怀也必将成为未来成熟的中国设计所要传达给世人的精神。文化的传达会通过一些方面,首先中国文化不会过于张扬,如中国官场的做事风格尤其以低调著称,显著区别于其他国家政坛,中国人购车大多也倾向于不过分张扬的设计风格。而提及中国汽车基因的建立自然免不了探讨本土化设计的问题,国内很多厂商、院校、设计部门都在努力摸索,但直到现在也不能有谁确切地描述出汽车设计的本土化究竟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但是对于任何一个汽车厂商,无论他立足哪个市场,都要尊重当地市场的需求,不管是哪个品牌,只要身处中国就都要考虑中国市场的需求,就应该研究中国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车,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通过不断增强的设计能力让中国品牌有自信面对不同的市场,让世人给予中国汽车更加积极的认识。

(2)设计发展中的一些困难

中国的汽车市场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市场,众多国际品牌一拥而入,国内厂商在技术上与设计上理念上都远远落后,而国际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的仅有问题就是价格较高,为了有效打开市场,他们普遍采取合资本土生产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这样一来使得国内厂商的生存空间更加有限,有限的利润维持生存,使得很多企业失去了摸索的勇气。通常来说,作为引领汽车设计趋势的外资品牌在研发任何一代车型时都将动用数千人,经过数年时间,进行大量资金消耗的研发工作。尤其在实验环节,任何一个新的技术或产品被应用于设计之后都将进行大量实验以确保可靠性。相比之下,国内厂商在资金方面很难与国外企业齐肩,国外知名品牌也往往有着多年的历史背景与积淀,企业文化与开发流程完善,在进行产品更新换代的设计时可以对自己下一代产品的开发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但国内厂商由于没有历史积淀,因而没有有效的基因和流程乃至文化可以沿袭,所以只能通过自己所获得的或是已有的技术平台,寻找一个国外品牌的同类型目标车型,通过修改来完成设计开发。企业要做出有价值的基因探索,就必然面临相当的风险,目前国内的厂商采取的模仿设计方式显然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但畏缩不前,永远停留在角落里的结局就是逐渐被外资乃至国内对手淘汰。

3、摸索中国基因过程中的误区及建议

在中国设计问题的探讨中,重点经常被落在符号化的中国元素上,但基因与其说是表象元素的体现,不如说是文化的体现。因此,对于基因的探讨不是针对民族符号具象化的研究,而是对于更为含蓄深远的文化层面的探讨。在摸索中国设计的道路上,出现了套用中国元素的设计方式,中国化设计不必追求特异化的审美。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不论是设计专业人员还是在校学生乃至于广大消费者,都能通过互联网轻而易举地获得世界各国汽车设计的资讯,在这种高度沟通的环境下,即使是技术较为落后国家的消费者,在对待设计的审美上也会存在互为颠覆性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人在购买汽车进行选择时,对于车型或者是风格会有着不同的倾向,但对于同类汽车的审美不会具有过大的区别。而未来真正的中国设计必然是将中国文化内涵与国际化的形式充分结合后的产物,而非停留在中国元素符号上的表面形式。品牌基因的建立不是简单地设计一些形态特征并将其延续下去,但单凭借鉴这样的表象是不足以树立起可靠的中国汽车形象。为建立完善成熟的中国基因,需要其不断“变异———选择———进化”,通过基因的融合和尝试实现基因的多样化设计,呈现出更多的基因特征,再通过市场检验和设计环节根据反馈做出调整,最终实现阶段性的进化,而这一过程的反复探索将逐步推进中国基因的成熟。而从根本上讲,基因的建立要符合自身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时基因的形成是对于市场、对于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中逐渐完成的,它应当是以文化特点和本土市场需求为指向的,而非对于民族文化符号等特意化审美形式的追求。不论是具有奢侈品气质的法国汽车,还是追求完美品质的德国汽车,我们从现今所有成功的品牌上都找不到任何将民族元素符号化的设计,而这些品牌却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其民族的文化基因。

4、结论

中国设计的真正精髓不是中国元素的生搬硬套,而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体现。中国在文化上无不体现出“和”的理念,“中庸”也是中国社会的处事之道。中庸不是平庸,而是吸纳调和万物,内力雄厚而不过分显露锋芒,但处处无懈可击。中国设计也应当是吸纳世界优秀设计文化,不偏离主流价值和审美观念,能够得到不同文化区域的广泛认同,触目无惊世骇俗,但稍许留心即可发现其尽善尽美。

作者:薛燕飞 单位: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