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初中生中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为了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仅有应试的能力是绝对不够的,在初中生中弘扬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每一位学生在初中阶段都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若干年后,这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度提高了,国民的品德修养也随之提高。“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百余年来,哲人之宏论始终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二、弘扬传统文化,历史教授任重道远
在历史学科中,学习中国古代史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步形成体系。 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兴衰,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到走向顶峰,贯穿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没有历史学的眼光,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也只能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环境只能在历史课的课堂中,最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也只有在历史学科的教育中。历史教师在从事学科教育的同时,必须要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现实的教育中我们的每一学科教师都在或多或少担当这一责任,如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政治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在这些课堂中,时常渗透出传统文化的光辉,但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让学生重回那一时代,感受时代气息,品读过去,所以只有了解了当时的文化生活,才能真正地走进历史世界,反过来理解了传统文化,也才能更好地记忆、理解、深化历史知识。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北宋文化时,很多教师都喜欢从《清明上河图》入手,这就是很好地将北宋时期的文化,展现出来,同时我们再深一步,留给学生一些思考“北宋的市井生活繁荣的政治原因是什么?”“北宋商业繁荣的局限性有哪些?”“《清明上河图》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文化的传承?”类似的问题我们只要设计一两个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争论就会十分激烈,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广泛性、传承性,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同学们创造了理性的思考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是活跃的,时间无需太多,答案也不会千篇一律,然而在快乐学习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博古通今,集思广益,加深对文化的认识。 我们虽不必刻意强调哪些内容属于传统文化,但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却每一节课都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一只无形的手的指引。即使我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时也会涉及相当丰富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在中国近代史内容中,对“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学会了客观认识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让同学们感知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传统文化也是一场“灾难”。使学生在理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及相互影响的相关内容时就会更理性、更深刻。 我们从事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完成新课标的要求,时代也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更何况在正常的历史教学中,只要我们在课堂设计过程中稍加留意,在哪可以留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思考,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就会给同学们一些兴趣、一些启发,非但不会影响教学,反而更有利于对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同时给学生提供理性看待、客观看待事物发展规律的舞台,使初中生也能初步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我们的历史教师在选取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时,有时未免感觉,空洞缺少立体感,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进行备课的同时,阅读一下同学们同时学习的其他学科教材以便从中找到与历史学科相通的知识点,更要与政治老师进行交流,形成学科合力。弘扬传统文化这一重任必将托付给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而历史教师由于所教授学科的特殊性,要勇于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师,特别是初中的历史教师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姜海英 单位:包头市第四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