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大学语文教学论文(共10篇)

2021-4-10 |

第一篇: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

一、对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的环节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对教师素质的研究经常成为一个热点。从现今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够重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在高校中,一般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缺乏有效的管理。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由一些非专业教师担任,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水平和课程深度,使得这门课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有些则是请文学院的各科教师担任,但是这些教师往往攻读某一方面,擅长精深的学术研究,所以对于要求综合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学来说,显得并不恰当。

大学语文教学需要的是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知识层面引领学生;然后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能以丰富的学识吸引学生,还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稳重而不失活泼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等;最后,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创新思维,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向,积极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推进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和改革,这样,教师本人和大学语文学科才能共同成长。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素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不够重视。作为校方,应该设置专门的教研机构,提高教师的待遇,鼓励和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二、对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研究

大学语文应该用什么教材,具体教学内容是什么,成为近几年教学和教材内容和改革的争论焦点,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焦点。一直以来,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是选取古今中外具有极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欣赏,很显然,这种教材内容存在很大问题。第一,教材内容选编存在比较严重的倾向性,很多教材选取了大量的文言文,对于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则取之甚少。当然,这也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但也从另一个方面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无法开阔眼界;第二,在教材课程内容安排上,阅读和和欣赏占了绝大部分,很少有实际的文字语言训练和独立的思考练习,这使得学生缺乏实践训练,无法真正提高语言文字水平,与实际生活脱节。不过,现在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大学语文的教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一方面继续坚持大学语文教材传播知识,美德育人的传统;一方面也注意和现实相结合,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反映浓郁的时代特征;另外,在教材的编排上,努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水平和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三、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中,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说是最贴近实践的。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实现优秀文化和道德的传播,在各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而老师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反对那种老师讲、学生听式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也需要教师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将教学的趣味性和学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那种介绍文本写作背景、分析语句、提炼中心思想式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应该摒弃,在大学语文教育阶段,要允许学生有多种思维,多种见解;教师应该有所取舍,将精讲和泛读相互补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多种能力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方向开始走向多样化和专业化,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紧扣时发表展的脉搏,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探究我国大学语文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提高大学语文研究的水平。

作者:吉家亮 单位: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

第二篇:大学语文教学困境及策略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

1.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课程性质界定不明

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就被重新设置,但直到今天,就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其性质的定位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在认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教学实践出现混乱的局面。存在千差万别释义“语文”的状态。以下几种为常见的观点:其一,人文就是语文,认为大学语文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文素养。这一观点使传统语文的内涵被大大扩充,有别于高中语文对知识传授的注重,具有很广的接受度;但也模糊了大学语文的边界,使其学科的独立性丧失。其二,文学就是语文,认为文学的内涵要比语文大,主张回到文学经典现场,学生的审美体验等方面运用优秀的作品,开放多元的教师讲解就可达到激活的目的。这一派别对大学语文本体性更为注重,但是在实践中存在与文学专业教育界限没有划清。其三,语言文学就是语文,在实践中更为注重培养听说读写技能,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派别被认为是“高四语文”诟病。界定课程性质的不清晰,造成大学语文所发挥的作用处于似是而非的状况,应有的地位很难获得,应有的作用也很难发挥。

2.教材编撰无序,选用随意性强

大学语文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处于不成熟状态,这也直接对编撰与选用教材产生影响。第一,就大学与中学语文来看,两者在教材内容上存在重复。因此,大学语文被称为是“高四语文”,没有走出大学语文的特色之路,从而使教师与学生教学双方热情被降低。第二,大学语文具有繁多的教材,但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占大多数,就选文和编撰的体例来看,具有新见的很少,依然是简单重复,具有较低的质量。第三,在推广新的优秀教材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从习惯的角度,教师对熟悉的老教材依然愿意选用,新的教研推广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突破

如何采取措施,使大学语文从目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1)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关键环节就是学好大学语文。高校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大学生为培养对象,提高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大素质。中国文化重要的精神传统就是对人格操守和修养给予重视,这种精神也支撑着中国知识分子。纵观中华民族历史,无数仁人志士的光辉事迹都煜煜生辉。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其品质应该高尚,人文素质方面也应深厚,追求远大理想和同情弱者等为人文素质的内涵,而就培养这些素质而言,最具有独特优势的就是大学语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为世人瞩目,但从国人人文素质来看,滑坡速度也是惊人的。受市场经济氛围的影响,一切标准都放在了“经济利益”上,社会上盛行功利和实用以及享乐主义,钱权交易在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坑蒙拐骗在经济生活中屡见不鲜,唯我独尊成为伦理生活中的主流,大学生生活在现实中,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其产生浸染,降低了一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人文素质缺失的状况,这是令人极为痛心的。而为摆脱这种局面,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使其人文素质更为健康,大学语文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独特。被选进大学语文教材里的篇目,都是一些典范之作,而且文质兼美,涵盖古今中外的内容,它们在道德价值取向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尊重生命方面等等方面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容纳了社会百科,而且极为生动。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将使人受到极大的熏陶和震撼,但是通过审美方式达到的这种效果。

(2)大学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我们祖先不仅把开拓的江山给予我们,而且所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丰富深厚,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这份遗产,为中华民族的再次振兴,立足世界而奋斗。也就是说,我们有责任延续我们的民族精神,而且意义重大。近些年由于英语在世界上优势的地位,在我国对英语的学习备受重视,而对母语的学习重视程度则逊色许多。英语的学习开始于小学三年级,截至到研究生,一直都是重点科目,而语文的学习情况则不一样,中文专业不在其列,大学语文在一年级几乎就停止不前,而可喜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意识到在学生阶段进行母语学习的重要性,已经出台重视语文的相关政策,这就为我们民族的振兴,成就新一代的中国人的梦想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中华文化融合能力巨大,源远流长,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把其继承和传承下去,而且世代相传,让其发扬光大。决不允许其受到损害和侵袭。生存竞争是一切大自然生物的本能,而且这种竞争极为残酷,适者生存。这就充分证明了经过千百年锤炼的中华民族基因是优秀的,传承延续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我们应该承担,而大学语文在这方面将发挥责无旁贷的职能。

(3)大学语文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职责就是对德才兼备人才进行培养,而合格的人才,需要专业技能过硬,智力水平高深,同时在心理品质和情感上还应健全和健康,在智商和情商方面也应该健康,不仅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深厚的功底,而且思想道德素质也应高尚。总之,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的。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被蕴含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有利于人才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有效实施大学语文,对人际关系的良好营造,人文素质的提高,和谐社会的推动其意义都极为重要。

2.积极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策略

大学语文优势和作用要想得到真正的发挥,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把课程自身的改革作为重点来抓。

(1)大学语文双重性的特征

相于比大学语文,中学语文的教改要深入持久。但从多次改革的情况来看,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语文学科的性质。而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实用性和审美性是大学语文从广义的视角来看,所具备的双重性。这二者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具有二而一和一而二的效果,很难分割。这是语文学科的典型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融,实用性和审美性并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封家书可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也可写成优美的美文;而请假条可谓简单,具有简明扼要的文字,但礼貌周到,人文因素深厚,审美个性也会极强。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集工具性和实用性于一身。不仅对人的生活具有充实的功能,而且有利于人的表达能力的提高。

(2)课程内容的设置

把语文的学科性质明确后,课程内容的设置就容易解决了。各种学派各具长处和短处,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大学语文具有不同的受众而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对于同样的内容,由于人的自身素质存在差异,对其理解和感受也会产生差异;同时专业不同的学生,其兴趣和爱好也不一样,但往往学习同一大学语文教材。这是目前大学的实际情况。就大学语文来看,具有薄弱的师资,教师具有较大的工作量,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材施教实现不了。这是语文学科的最大弊端。而以不同的专业和需要为出发点和着眼点,把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出来,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3)教学的方式方法及目的的创新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更好。华而不实应是最为切忌的。创新大学语文也应注重这方面。这里所强调的创新主要是着眼于教学目的,以不同院校和系别以及专业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而不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都同样对待。要达到这样的创新效果,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但需要我们去努力。

三、结语

前些年,在有些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开始兴起实用观点,大学语文课时内减少,被“文科写作”取代,甚至还存在被取消的现象,急进功利反而适得其反,导致大学语文教学被冷落。可喜的是大学语文学科人文因素教育,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社会和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在教育事业中,大学语文的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在学科体系中对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给予高度重视,明确认识其课程性质,正确界定母语教育层面的意义,为大学语文走出现实困境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为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自己应用的作用,为新一代传承中华文化遗产而助力。

作者:雷荣 单位:中州大学

第三篇:大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

一、现代语文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

1.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多媒体技术是在Internet网络基础上,以Web页面形式为组织素材,它综合的利用了网页的制作技术、多媒体制作工具以及网络数据库技术,把语文教学所应用的文字、图画、声音、影像、动画等元素综合在一起,创设出逼真、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为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语文教学更加具有创造性、随机性、灵活性,开展全方位的学习活动,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2.多媒体课件模版的开发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教师在多年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资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并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生成语文多媒体教学数据库。教师们可以按照数据库的知识结构和具体的应用建立动态和静态两种模型。动态的知识模型指算法程序执行上的可视化模型;静态知识模型指依照数据库中的知识结构划分模块,每个模块是一个知识单元,可以用树型结构来表示。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包括:课程内容的演示、算法演示、联网测试以及在线的讨论等。教师可以依照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的展示顺序和演示形式,并针对教学中影像、声音等特殊内容选择相应的播放软件,使学生获得最为真实的情感体验。

3.教学内容的展示

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录入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形式以及数据的运算方式,对数据进行排列和优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多种表现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于文字、影像、声音等信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反复演示,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拓展,运用网络Web技术搜集、展示相关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学习。

4.多媒体课件脚本的编排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学人员要认真挑选材料,内容既要全面又不能太??隆C恳徽碌哪谌荻加Ω猛怀鲋氐悖?硐殖鼋萄д叩慕萄?悸泛徒萄Х椒ǎ?癖厥箍渭?疟灸谌萑?妫?趵砬宄??峁拱才派涎?蚪ソ?⒉愦畏置鳌⑾谓幼匀弧⑾曷缘玫薄T谟邢薜氖奔淠冢?醚???暗奖窘诳蔚闹饕?谌荨

5.多媒体内容展示的页面处理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要做到全面、简洁、形式多样、突出重点,但是在页面的设计上还是要注重美观大方,这样才更能吸引别人的目光,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的文化素养都比较高,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将课件设计得更具艺术色彩,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多媒体的页面处理可以使用现代流行的Photoshop处理工具,对展示的图片信息进行设计美化,在颜色搭配上要尽量与主画面相协调,搭配flash动画效果,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流畅,营造出简单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科技网络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学习情境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内容极为丰富的学科,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文学情感的培养与渗透。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很多,但是总体上还是以古典文学为主。这些千年前古人留下的名片,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意境,但与现代青年的文化审美观念会有很多不同。往往在理解上会存在困难。然而现代网络科技的运用,帮助教师们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了加深学生们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创设模拟真实环境的情境,通过景色画面播放、搭配声音创造出作者所处的环境,让学生更能领略到作者当时的心境,对课文的含义自然就了然于胸。在具体的环境创设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的安排学生去搜集资源创设出与学习内容相符合的情境,由教师从旁进行指导,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探究活动,学生要想创设出正确的情境就必须首先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描绘的景色画面等因素。其次是学习现代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通过网络搜集资源,进行分析整理,制作出自己理想的画面内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做出评价,指导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探究思路,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学习,又能拉近师生的关系,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

2.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预先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这样就节约了教师板书时间,更加的省时省力,可以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教师过于以来课件,在课件中添加许多内容,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拼命的记录多媒体展示的知识点,根本无暇思考提问,这就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没有差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科技网络技术对于现代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使语文课程更加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合理运用网络科技组织教学,促进大学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冯涛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大学语文教学问题及策略

一、没有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是需要积累的一个比较漫长的学习过程,而老师则应该先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并让学生意识到这种积累的重要性。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努力多找寻相关教学资料,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试着扭转学生对语文的“偏见”;把所传授的内容和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最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后者,我以为除了要改观他们对语文的漠视之外,还应该借助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借用我们所学内容给他们灌输一些人生观的知识,认识到他们现在所处的这个阶段在他们整个人生当中占据着怎样重要的位置,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因此作为老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应该告诉学生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其实要真正上好这门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学生对语文不太感兴趣呢?我们老师也许更多的应该从自己的教法上去找原因。语文从根本上来说并不能简单被定义为一门学科,它应该是一种以无用而达到有用的学问,它和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地把所讲内容和生活相联系,让他们在学习中感知语文自身的魅力所在,若能让学生与他们的专业相联系,收效会更好。

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定位?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都充当着一个支配者的位置,有种全能而又无所不知,当然可能也有点不容学生怀疑的威仪。但是教师这种传统的站位真的没有一点问题吗?在我看来,至少在语文课上,教师也许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可能会更好一些。北大的著名教授孔庆东就说过:“对于一个概念、一个思想的理解有一个基本差不多的内涵就可以了,它表现在具体语言形式的时候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说针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标准答案,这个思想很重要。”作为老师,我们当然要给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是在这之前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感受一下文本的魅力,如果真的是经典的作品,无需我们老师给学生灌输什么如何如何优秀之类的讲解,大概学生自己就能从阅读中感受到文本自身所传达出来的美。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文本,老师可以稍微引导一下,让大家把一些比较有困难的地方先找出来,等结束的时候看还能不能解决。相信这样的课堂定位会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阅读热情,给了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上来

今天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即使心里有一些想法也懒于表达。在大学的课堂,这种现象似乎更为严重,每当一向学生提问或是想就某问题和他们进行互动的时候,就会看见常见的埋头、沉思、默不做声的“三步曲”。于是,老师常常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而学生们则在下面各行其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上来,我尝试了一些方法,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只是这些办法还在摸索和完善中。比如,我会用平时加分作为一种鼓励,让学生们能各抒己见,把课堂的气氛在讨论中弄得生动活跃起来;我也会根据所学教材内容把文本分为几个主题,我把课本里要讲的篇目讲完之后,让学生就同一主题自己选一篇喜欢的作品到讲台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兴趣。

五、总结

以上是我对大学语文,尤其是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语文谈了一些自己的可能还比较稚嫩的看法,但是我提到的相关问题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师能切身感受到的,我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也许还够成熟,因此我还会继续深入继续完善的。

作者:钟凤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第五篇:大学语文的功能

一.大学语文大语文功能的内涵

1.发散哲学思维

教材在节选各家言论片段的基础上,有意将其混编为一课,很自然地形成比较、对比,在对多家学术观点的探讨中,引领我们以科学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理性甄别每家学派的历史进步性与现实局限性。而这些作品的价值还不仅于此,大学语文的哲学教育功能在于指引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一切,不仅对于文学作品,更高的是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培养一种发散的全面的哲学思维方式。凭借一种更清醒的意识、更高的角度跳出一切事件、事物的表象洞悉其理性的实质与内涵,使我们的思维更具整体性和全知的视角。如教材节选的《老子》的几则语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教给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揭示了矛盾互为依存、互相转化的奥妙。

2.启迪生活智慧

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她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我们学以致用的生活智慧。只有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才能真正释放出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文学即人学”,大学语文教材里的经典文学佳作,本质上是生活的载体,字里行间传达着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对人生与生活的深刻感悟,其中不乏源自生活的智慧启迪,写人叙事间教给我们认识人、认识自己与外在世界,并进而处理好一切关系的方法与技巧。如《燕昭王求士》《子产论尹何为邑》等篇章通过臣子向君王劝谏的对话,为我们今天处理“下”与“上”的人际关系作了生动的示范。《管晏列传》中的“知与之为取,执政之宝也”的论断也给今天生活在复杂人际关系网中现代人提供了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为人处世的启发。更有胡适的演讲《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可谓字字珠玑,浓缩着作者的人生心得,语重心长的告诫青年对待工作与学习的正确态度。梁实秋的《钱》描绘出世相百态,论及金钱与人的关系,寓庄于谐,幽默风趣中透出对人生的严肃思索与睿智取舍。

3.深化情感教育

文章的终极目的是表情达意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一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至情至性的美文,或寓情于事,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理。这就决定了阅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效应,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教育。如李白诗《将进酒》流露出“豪、逸、悲”的情感格调,于奔放飘逸,昂扬豪迈之外沉潜着一份深沉的悲怆感。这不是单纯的快乐,不是纯粹的悲伤,更不是消极的颓废,而是充满着令人奋进的力量。再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寄寓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巴金的《怀念萧珊》一文,字里行间蕴含着欲哭无泪的悲痛,无限深情的怀念,和发自肺腑的自责内疚,以及对“四人帮”罪行的谴责,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积淀。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是丰富多样的,只有走进文本,入情入境,才能领略情味、兴味、意味、语味,抵达鲜活的情感世界,获得多维的立体情感信息,受到感染或激励。

4.提升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教材的审美性是这一学科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有特质。独特的意境、隽永的语言、超拔的风格、周详的逻辑、畅达的思路、透辟的说理、生动的叙事、传神的画人等,教材散发出的艺术魅力正是语文课审美特质的集中展示。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实际就是挖掘美-感知美-传递美的过程。从形式到内容,从静态到动态,从直觉到想象,从形、声、色的感官感觉到悲、喜、忧的内心情感,每一篇课文都具备等待我们去发现的美的内涵。如《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结构特点共同构成了音乐美;李斯的《谏逐客书》采用正反对比和类比喻证,使利害对举、是非昭然。在逻辑关系上由轻到重,由古及今,步步推进,气势贯虹,文意饱满,形成鲜明的逻辑美和气势美。再如《山居秋暝》清新自然的意境美,李煜《虞美人》的感伤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哈姆雷特》的悲剧美,《陈情表》《拣麦穗》中的人性美等。几乎每一篇作品都传达了含蓄的美学概念。

5.完善人格修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人格素养的完善,其内涵涉及品德和操守。大学语文教学是着眼学生人格建塑的重要媒介,教材中的《品格•胸怀》篇、《为政•爱国》篇、《社会•人生》篇、《怀古•咏史》篇等蕴含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特别是文本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浓厚的情感内涵,对学生的灵魂有强大的塑造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因势利导地健全学生知、情、意、行的人格结构。如以《论语》为代表的先古圣哲有关“自省”“克己”“忠恕”“慎独”“力行”等环节的道德修养理论,可有效指导我们树立做人的原则,领悟做人的道理。取法乎上,见贤思齐,确立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屈原的忠君爱国、文天祥的慷慨大义、杜甫的忧国忧民为爱国主义精神做了全方位的诠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傲气,苏轼达观超脱、处厄忘忧的人生态度,《李将军列传》《张中丞传后叙》《左忠毅公逸事》等文中的主人公表现出的刚勇磊落的浩然正气,无形中滋养了学生人格教育之根本,培养了学生自尊自强的精神和坚毅的意志品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为人作风以及他“鞠躬尽瘁,努力求完美”为文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今后为人处事的态度,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标明导向。

二.大学语文实现大语文功能的途径

1.教师要有大语文精神

叶圣陶先生最早倡导“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就是指语文知识不应是孤立的,语文学习也不应是微观的。语文教学应是开放性的,不再只是对字、词、句、段枯燥乏味的肢解,而是让语文真正走进人的情感,走进人的生活,走进人的心里,融进血液,成为一个拥有完善人格和积极精神的人健康生活所需的持续不断的新鲜源动力,甚至就让语文成为我们的生命。这一认识是保证教师教好大学语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指导教师“怎样教”的“定海神针”。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认识到,这六个方面的教学功能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牵涉的,而是彼此依存、互为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和谐互动关系。只有在渗透历史知识的教学背景下,结合生活与情感体验,融入理性的思考分析,才能提炼出智慧与哲理、升华出审美价值,从而增强人格力量、人文精神的培育,实现民族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精神。

2.教师要有大语文热情

上好大学语文课,需要教师付出全部的心智和辛苦,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个睿智的思想者。从事大学语文教育需要极大的热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严谨的理性思考,更需要饱满的情感投入。往往与教学内容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洞察真谛,通晓深意,进而完整地传达出来,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交流与碰撞,从而激活他们的感悟。也只有从心底里流淌出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才可能感染学生,启迪他们思想与情感的成长。

3.教师要有大语文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对象是具备一定语文基础和能力的大学生,他们是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和探究能力的人,固守常规的教学模式势必只会起到扼杀青年创造性的副作用。只有真正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大语文”功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课本教学思路,善于“跳出课本、跳出课堂、跳出教材”,才能培养出大语文人,而这首先要求教师是一个真正的“大语文人”,即富有教育的智慧,善于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探究,常教常新。

三.总结

大学语文课要想上得有声有色,完全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和突破意识。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其“专”与“博”紧密结合的特点,实现多学科的交融、沟通、互补,收放自如,将知识点更新、充实、横向与纵向联系、重新排列组合,教学中才可能挖掘教学内容的丰富内涵,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对语文同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加深对各专业领域知识间联系的认识与把握,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向着均衡、合理化方向发展,进而达到知识素质的综合提高与完善———这一素质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作者:贾蕊 单位: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建设工程分院

第六篇:大学语文教学新思维

一、教学原则遵循学术性、趣味性、应用性

大学语文课程是所有学科中开展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相对的综合性也很强,因此,开展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应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以及学术性原则。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博学多才自然是很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更多地关注语文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并及时将这些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术性”体现在教学中。其次,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趣味性,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展开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全面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最后,语文教学更应该遵循应用性原则。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应用,语文教学也应该注意学科的实用性。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既有“形而下”的语言层面的应用,又有“形而上”层面的“用道”,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资源都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都可以对接现代企业管理,这是“形而上”的“大用”。

二、把学习方法作为基础,以理论分析为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在这个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对于教师教学也是一种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传授更多知识。但是面对繁杂的知识体系,教师传授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学生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就需要掌握更多学习方法,按照教师教授的理论案例进行更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具实际情况,采用一些常用的文学学习方法,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要想打破语文教学独立的局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应该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将语文教学放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比如:八月十五中秋节,团圆饭、月饼,这都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的影响是非常有力的。倡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构建全面的、开放的考核评价标准

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一种方式,评价标准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的程度。传统的一纸决定考试的考核形式,已经不适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而且会影响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因此,要改善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现状,必须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考核标准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展语文学习。与此同时,也要把基础知识的考察和创新能力的考察放在同等地位,强调超越前人、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做法,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的目标。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功能性也日渐体现出来,广播电视大学在语文教学中探索的新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次改革,也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措施。各学校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可以在广播电视大学语文教学新思维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更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

作者:杨丽雪 单位:吉林松原

第七篇: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一、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对于非中文专业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在人才培养中要适应未来人才特点的需要,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在校期间尽早、尽快建构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应该是一个开放体系,是文理渗透,每学科知识的融合。在中外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科学家,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无一不是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到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再到康德、罗素、庞卡莱、柯西,乃至中国的沈括等,概莫如此。如果没有人文科学知识的深厚积淀,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家”,是不可想象的。而当下的在校大学生在对知识的获取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相当一部分理工类学生,在认识上却有误区,认为只要把专业学好了,对自己将来的生存和发展便可无忧无虑了,以致形成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或缺陷。因此,把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内涵的大学语文课作为非中文专业类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开设,对他们走出认识误区,形成合理知识结构,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要大有裨益。

(二)大学语言课程的开设对于加强非中文专业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②而我们国家高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更注重的是专业教育,即教给大学生技术化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却忽视了技术化生存所导致的“非人化”的消极后果,把人文文化挤到了一个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的边缘。有不少大学生知识结构偏窄,缺乏社会理想,责任意识、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对本专业以外的许多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热情和判断力,导致有的大学生成了精神侏儒,物欲的机器,这是一种何等可怕的现象。因此,今天的大学教育必须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二者不可偏废。而在非中文专业类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正好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在大学语文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丰富的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如对祖国、民族、故乡的爱恋,对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对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对自由民主平等的向往,以及崇高的理想人格,不折不挠的民族气节,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淡定豁达的处世态度等。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深广的意义。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是培养非中文专业类学生从业能力的迫切需要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一般有两个重要功能,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关人文素养方面,前文已提及。在语文素养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各类文章(包括应用文)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这种“说”和“写”的能力,是学生毕业之后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同专业能力一样,是学生将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从一般应用文的写作到具有行业特点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课题申报、工程设计、项目策划以及职场中的求职、竞聘、任职演说和各类诉讼、辩护等,无不与此密切相关。但从现实教育来看,不少非中文专业类的大学生,对此却有所忽略,他们往往眼高手低,认为这些不过是“小儿科”,但实际上,连一般应用文(如请假条、申请书等)不会写或写不规范的大有人在。同样,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因“读”、“写”能力较差而招致挫折、失败的学生也屡见不鲜。因此,对在校非中文专业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开设和教学,对他们进行严格、规范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以上论述,在非中文专业类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要开好这门课程,使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又必须加强课程的自身建设。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正确定位,强化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语文课尽管在高校设置普遍,但不能正确定位的学校不在少数。不少都把它当成一般的公共课程看待。开设这门课程也是因为教育部有明确规定。但应该明确,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它是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是为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把美育、德育和智育相交融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同时还要明确,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的简单延伸,而是大学教育水平所要求的一种语言文学类课程,它者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它有着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的课程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大学语文课不是可有可无,也不能开成任意选修课,而是要形成名正言顺的课时充足的必修课。也就是说,在非中文专业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它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一点,高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都必须有正确清醒的认识。

(二)大力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能否得到学生的青睐,充分彰显其优越性,发挥好它的育人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大学语文课没有专设教学部或教研室,而是挂靠在文学院或中文系。在安排教学时,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一般都安排上专业课,而大学语文课一般都由年轻教师担任或诸多教师兼任。如此,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致使学生学习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经常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教师不愿上,学生不乐学。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重要之举就是要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也才能真正增强大学语文的吸引力。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提高,逐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大学语文专职教师队伍,以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

(三)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不感兴趣,不被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是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致。教材内容庞杂,面面俱到,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满堂灌”,教学方式单一、乏味,师生缺少交流互动等,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弊端。因此,要改变大学语文受冷落,教学质量不佳的现状,必须以深化教学改革为主要突破口。

一是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突显课程功能,增强课程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内容处理上,要敢于突破现有的框框套套,把“高”、“新”、“精”、“用”相结合,层次要高,内容要精,观点要新,注重适用。要关注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富于人文精神,要有利于夯实基础,提高语文水平。教学内容的改革,既涉及教材的编写和优选,更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优化。这些都需要课程教师在深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全面把握课程内容,通过深思熟虑,精心取舍,方能做好。

二是着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实现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要认真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单调乏味、“填鸭式”、“满堂灌”等弊端,力求突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突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突出实践育人环节,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意见和看法。要把封闭式的课堂变成开放式的课堂,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在教学手段上,要尽可能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出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直观、更清晰地了解教学内容,更舒心、更愉悦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自觉、更充分地得到美的课堂的熏陶和教育。

三是大力开展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虽有较长历史,对这门课程的诸多领域在学界也已有不少讨论。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这门课程的诸多领域,如课程的性质、定位、功能,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践、教学质量、教材建设等方面,仍然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及时认真地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从而为本门课程的进一步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因此,有关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尤其是广大一线大学语文教师要在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上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并为学科理论的完善和课程教学的完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持续有效推进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到持续有效的推进,必须形成强有力的保障体系。首先,要加强课程建设组织领导。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这门课程建设列入学校的质量工程体系,要像过去抓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建设那样来抓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要力争把这门课程建成学校的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由于大学语文是一门受众面很广受益面大的公共基础课,因此,有必要设立独立的教学组织机构,可建立大学语文教学部,即使挂靠在文学院(或中文系),也应建立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并选拔具有管理能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其负责人。同时,要合理配备足够的师资,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教学与管理队伍,从而把课程建设落到实处。

其次,要加大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经费投入在课程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在教学经费中划拨一定数额用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一是要保障大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培训经费。二是要保障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开展学术交流的经费。三是要保障大学语文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的经费,如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的购置、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建设等。

第三,要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管理。学校可设置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教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管理,形成有效的督导、检查及信息反馈机制。要加强教师教学的考核,完善师生评教制度,要严格学生的考勤和考试,做到管教互动,师生互动,信息畅通。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宽广,这给教师的知识储备以及备课和教学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有不少教师认为这是一门难于教好和“费力不讨好”的课程,即使在上这门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要充分肯定和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和付出的辛勤劳动。学校有关部门要在教学工作量的计酬、科研量化的考核、职称评审、学术梯队和教学团队成员的选拔、教学成果的评定、优秀教师的评选等方面,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视同仁,在相同条件下给予一定的倾斜,并在外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要力争通过正确的制度导向,把曾经不被人们看中,甚或备受冷落的大学语文课,变成一门深受欢迎的热门课,一门香喷喷的“吃香课”。

四、总结

总之,只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部门常抓不懈,教师全力投入,勤耕不辍,学生乐学、好学,教学保障有力,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就会前景光明,大有希望。

作者:成立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八篇:大学语文教学思考

1、加深讲解的深度

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人们认为“氓”是一个始乱终弃的负心郎,并且从其一出场就是一个奸诈狡黠的形象,真的如此吗?有人认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表明了“氓”之狡黠、假装憨厚的形象。但我们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句说明男女主人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如此熟悉的人,他有必要假装憨厚吗?所以此判断是站不住脚的。郑玄在“抱布贸丝”一句中做了下注:“季春始蚕,孟夏卖丝。”由此可推断此时是夏季。这一季节做了什么暗示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一句为下文做了什么铺垫?用炎热的夏季来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到了热烈的阶段,从青梅竹马的初恋到夏季的热恋,在感情最浓烈的时候很自然而然地提出婚事,这也为下文“氓”的求婚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同时也提到了女主人公婚变的原因。要理解婚变的原因甚至理解全文,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句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引导学生对这两句的理解和解读。大部分学生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两句的意思是“多年来做你的妻子,不以操持家务活为劳苦;早起晚睡,也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体现了一个任劳任怨,勤劳善良的女子形象。”笔者给学生一个新的解读,完全颠覆了他们的理解。笔者认为,“靡室劳矣”一句不能翻译为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必须是名词或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活用之后在谓语的位置上,充当谓语,且其后要接上宾语。若词语翻译为意动用法的话,那么“劳”就应该要活用为动词,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要接上宾语“室”,应该为“靡劳室矣”。但此句“劳”之后并无宾语,只有语气词“矣”,所以这句不能翻译为意动用法。而是应该直译为“没有家务活”。笔者更倾向于王力先生的理解,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将此句翻译为“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而另外一句“靡有朝矣”,只有“靡”一个否定词,所以这句应该理解为“没有一天是这样”。这两句既是写自己新婚不久的幸福生活,也是写男子“遂”心之前对自己的“良好”态度,而“遂”心之后,男子渐渐发生变化,“至于暴矣”。

结合上下文语境也应该是这样,女子告诫后人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也说明了新婚之初丈夫对自己还是很好的,不然她就不会说在自己年轻貌美的时候男子对自己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看出女子在经历婚变之后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恋爱和初婚时的美好,对未来幸福的婚姻生活充满着期待,以为可以一直幸福下去,但没有想到最后丈夫“二三其德”,前后的变化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初婚时的美好以及被弃后的孤寂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与前文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相照应,因那时“我”尚年轻貌美,“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又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相对应。通过解释给学生一个全新的理解。

2、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

大学语文的学习除了给学生拓宽知识,加深深度之外,还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对生活对现实的思考,学以致用,这样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对《氓》进行重新解读后,让学生了解到了在婚姻生活中,维持稳定和谐的夫妻关系是要靠双方的共同理解、包容和尊重,而不应该是一方单方面地付出。涉及夫妻关系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不单单是变不变心的问题。从今天的立场来看,仅仅以某种固定不变的观念来评判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夫妻关系,简单地指责这不对那不道德,是片面的。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引导大家讨论“恋爱容易,婚姻不易,当爱情走入婚姻,家庭怎样才能牢靠?夫妻关系如何才能持久?”

3、总结

加深讲授内容的深入,会给学生焕然一新之感,也会提起他们的兴趣和认可。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结合课文对现实的思考,既能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学以致用,这也能提到大学语文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效用。

作者:何研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文系

第九篇:大学语文一体化教学

一、《大学语文》课程口语表达训练板块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实现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一体化

教学过程上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应同步进行,理论课授课与实践课指导由同一位教师担任,任课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兼任实训、实践指导工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任课教师要使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方面的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整理论或实践教学的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口语表达训练的其中一个模块是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要求学生能够规范运用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因为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学生介绍并讲解了音节、音调的相关知识,使其掌握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的正确发声方法以及音变等相关理论知识;作为天津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我多次参加普通话测试工作,曾为四百余位考生打分、评判,所以我能够根据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来的语音和语貌,结合其方言、发音方法、语法运用等原因对其进行纠正,使学生能够美化音色、提高普通话运用水平。

(二)实现授课内容一体化

作为任课教师通过甄选,我选用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演讲与口才技能实训教程》作为口语表达训练的课堂教学教材,尽管该书与同类教材相比较注重实践的训练,但还不能够完全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我在授课内容的设计上中作了以下尝试:一是根据口语表达在工作中的应用,我认真研究了授课专业与用人单位相对应的工作岗位,以及该工作岗位较为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把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成教学任务,再根据教学任务编写了理论课与实践课教案和讲义。教案和讲义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根据口语表达在生活运用的场合的应用,将口语表达训练分为日常谈话、面试交谈、演讲、辩论等模块,模块授课将理论内容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旨在锻炼和提高学生日常交际能力。

(三)实现教学场所一体化

建设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场所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客观条件和硬件保证。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和组织:一是设计仿真的情境氛围,例如口语表达训练的其中一个模块是“演讲”,这个模块是教学重点,因为学生今后不仅可能在演讲比赛中进行专题演讲,而且在社会交往的很多场合进行即兴演讲和发言。我曾经将教室简单布置成为演讲比赛的场地,参赛者是学生,评委是教师和学生。我将演讲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讲授和介绍之后,限定题目让学生做准备,学生以自荐或分组推举的形式参加比赛,赛后学生点评和教师讲评相结合,使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胆量、获得知识、培养技能。仿真的情境氛围营造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至关重要。二是开发一体化的教室功能,拓展教室的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等多种功能。因为口语表达训在讲解和实训中需要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所以我申请了多媒体教室并制作了课件,直观而生动的影音示范不仅增大了教学信息量,而且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实现教学方法一体化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需遵循多样化原则,课堂上我综合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竞赛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同时,提高学生理解理论、掌握技能的能力。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结合知识点有目的地设计具体、生动的场景,发掘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的身份、角色,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达到沟通、交际的目的。例如通过特定的场景、人与人的设定关系,考验学生在该情境中沟通和表达,形成课堂和社会的对接。“求职面试交谈”是口语表达训练的又一的重要教学模块,在教学中我才用了模拟面试的方法,全面培养和锻炼学生面试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仪表、礼仪、应变等综合素质。2.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语文》口语表达训练板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一些经典的面试类、演讲类、辩论类的视频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呈现给学生,学生学习完案例视频后,通过教师的评析对案例中的精彩之处便有了更透彻的领悟,从而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的评析是案例式教学的点睛之笔。3.竞赛教学法:由于现在的学生已多数为90后,拥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和不轻易服输的信念,所以我会设计一些比赛——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训练,互相竞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夯实了学生知识与技能。

(五)实现教学过程一体化

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以实践操作为主轴,围绕实践操作开展理论知识教学。教师运用讲授、示范、指导、评价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和“做”存在的问题并快速解决,遵循普遍性问题集中指导、个别问题个别解答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同时,又用理论指导操作、改进操作,最终实现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践教学过程的融合。以《大学语文》口语表达训练板块中“求职面试交谈”这一专题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学场地:多媒体语音实训室;理论知识:面试的礼仪、面试的语言表达、面试的应对技巧;技能:良好的仪表礼仪展示、规范的自我介绍、正确而流畅地回答面试问题教学过程:1.工作任务介绍:求职面试交谈2.理论知识介绍:求职面试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面试的礼仪、面试的应对技巧3.第一轮任务:教师给出大学生在应聘面试中常见的经典提问,学生作答,教师讲解和指导。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和反馈。4.形成评价:就第一轮任务完成情况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做总结。5.第二轮任务:模拟招聘面试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轮换扮演面试官和面试者,教师可针对“面试官”的问题设计进行思路点拨。面试者首先呈现求职简历、再进行3分钟自我介绍、接着回答面试官提问,最后离场。6.整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做总结。

(六)实现教学评价一体化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就不能以单一的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应构建含“理论”题目和“能力”题目为一体的综合考评体系。与《大学语文》课文板块的考核形式为单一笔试不同,口语表达训练的考核形式为笔试加口试,笔试考核内容主要为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口试内容主要为朗读、演讲、面试交谈,既考察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水平,又考察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总结

在《大学语文》课程口语表达训练板块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技能培养为目标,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又为学生营建了一个轻松、生动的口语表达训练氛围,增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刘莎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第十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表现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目前在大学的科目属于比较边缘的,因为没有大学英语那样需要毕业考试的要求,也没有像思想政治课程是国家需要大家重点学习和培养思想意识的课程,考试的时候成绩也不是很重要,没有人会因为大学语文不合格而不能毕业,因此大学语文在大学中似乎没有任何作用,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开始忽略语文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教学效果不会很明显,但是大学语文的作用很重要,但是目前大学语文逐渐受到其他科目的挤压,地位越来越低,越来越不受重视,几乎没有竞争力,学校在安排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时候还有可能安排给新老师,这些存在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了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该如何教

1.教学模式需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教学顾名思义是要求教师改变老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上需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思考,对于问题进行发散式的思维,在网络环境下,不要过多的注意书本的内容,而是需要把书本的内容进行延伸。是各个学科之间具有相通性,使本来很枯燥很单一的语文教材变得生动起来,使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目前的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课外的发展性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能够把传统的课程内容学会,而且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也能促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这样学生就可以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使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教师只是起到辅导作用即可。

2.使教学环境网络化。当今社会科技发展非常迅速,大学生几乎都使用了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电脑,ipad等,同学和朋友之间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交流的机会也很多,像传统的书信往来的模式几乎很少见了,一般都是采用短信彩信和邮箱或者及时通讯工具进行沟通,因此网络是人们互相联系的纽带,丰富的信息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不同于以前,因此大学语文课堂上也同样需要网络化的环境。教师可以依靠网络选择更好的教案和思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拓展课堂上的内容,这样一个课堂就可以拓展到很大的空间,老师和学生的视野都会变得越来越广泛,这样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更随意的互动,提高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能力,使大学生真能学到大学语文课堂上的知识,也能把大学语文运用到实际当中。

3.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网络化教学平台对于目前大学课堂来说是非常必需的,因为这样的教学平台不仅可以使老师上课的时候查找资料非常方便,也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拓宽,学到更多的东西,学生可以想到哪查到哪,课上学的知识如果没有巩固好或者理解不透彻,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进行课下的复习和探索。这样学生通过自我查找和比对的方式会使课上的学习效果更明显,并且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这样网络平台的建立可以促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或者多角度的思考,能使问题的研究更深刻,对于学生进行问题的钻研更有帮助。课堂上的教学信息可以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快速地进行沟通,在这种快速的传递中新的思想就会迸发出来。因此,这样的平台可以使老师和学生的效率都提高,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同时也为老师和学生做专题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这样既没有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反而还帮助了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延伸。

4.良好的教学氛围很重要。由于网络的特殊性,老师和学生成为前所未有的平等关系,因此学生看到了民主,找到了自我,他们可以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进行平等的交流,一些面对面无法达成的共识可能通过网络就可以完成,一些不能探讨的意见可能通过网络就讨论出了结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但是在当今互联网发展的时代里,老师也开始注重自身的发展,而逐渐演变成为学生的导师,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发展。在信息化的时代里,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更强,并且可以更加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项目。这样的教学环境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忱,在新时代里学生们会更加热爱学习,并且能从学习中得到很多知识。师生之间通过这种平等的平台可以产生共鸣,对于师生之间的感情的培养很重要,老师和学生不再是对立面,使师生关系可以融洽发展。

5.考核方式也需要具有科学性。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学的发展了,一张试卷并不能说明什么,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好坏也不能仅仅凭一张试卷就能定论的,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优秀的教学课件,排演大型的话剧,激活课堂的学习气氛,使课程成为语文才能的展示空间,使课堂的教学成为情景教学,学生乐于竞争,争相参加课堂上的活动,课堂的气氛变得异常的热烈,这些课堂上的气氛就可以促使学生参加一些文学比赛,这些都是科学的考核学生的方式。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的一些语文活动,尽量减少试卷考试的成绩的比重。

三、目前我国实施网络化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硬件条件不够好。一些大学的多媒体教室无法满足教师教学的要求,有的时候被其他学科占用,比如英语,或者是机房负荷不够,学生上网的机会少。无法上网就没有机会去接触网络上海量的关于语文学科的资料,因此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2.网络资源太广,造成一些学生在寻找信息的时候迷失方向。一些学生在查找学习资料的时候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其他的网络资源,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就有可能陷入了大量的网络信息中找不到方向,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如果在这些繁杂的网络信息中不能准确的找到关于自己学习的内容,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差。反而事倍功半。

3.一些大学语文教师的网络水平需要提高,一些老师年龄较大,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接触到新事物。即使是有多媒体教室,但是也是形同虚设,没在使用过程中,因此,也浪费了教学资源。

4.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都在于自身的自主学习当中,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大学生上网时间多的优势,能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在网络中建立各种语文学习模式,还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语文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在网络环境下有所改变。

作者:张智明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