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体育教育论文
第一篇
1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分析
1.1社会对体育类型的岗位专业需求分散度较高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高校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体育教育专业发方面,选取的专业达到6种以上,对体育教育专业方面的教师需求不断下降.并且高校体育专业单一的现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体育相关的新兴专业慢慢变多,相应的社会需求选择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专业选择的分散程度变大.其次,高校越来越需要运动型训练人才,主要是因为体育技术的普遍性提高导致迫切需要高水平运动技能的训练.社会中一些健身机构非常需要体育保健类型的专业人才,主要因为这些人才除了可以胜任健身技术的指导工作以外,同时还可以全面为需要健身的人员做健康知识方面的讲解、指导等,特别是对于一些处于疾病康复期或者患有轻微慢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有效指导,受到健身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最后,体育商业机构、体育管理机构以及运动健身机构从市场管理和营销角度分析,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体育经济、体育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且这种需求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政府管理部门像社区、乡镇等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体育人才做人民群众的体育活动组织、引导工作.
1.2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综合能力要求提高
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已经不单单局限在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方面,而是更加重视个人综合能力.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技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仅仅具备狭窄专业能力的人才已经不符合社会的现实需要.比如:社会要求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除了具备基础的体育教育知识与技能以外,同时还需具备对于一支运动队伍的组织管理、训练能力,或者对社会中各种人群健身指导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事要具备全面、扎实的现代健康知识,对部分患有慢性伤的患者科学进行保健指导,或者患者痊愈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康复指导.这种类型的体育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2基于社会需求下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对策
2.1合理调整体育教育目标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健康体育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其中健康体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相应的就要求高校合理调整体育教育目标,侧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学完全可以通过体育竞赛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同时也可通过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着重眼前需要,还要能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职场服务.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既包括体育竞技场中的各项活动,又包括体育管理、体育经济以及体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体育这门课程能够广泛了解体育文化、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样他们走向社会以后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其次,在以后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丰富完善学生的体育知识为体育教育的目标.在设置体育教学课程时尽可能多元化、并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体育人才的需要.
2.2改进现行体育教学模式
改进高校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需要把人文知识、科技教育知识等融会贯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革命慢慢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而知识经济就是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充分融合.随着教育部教育改革的发展,过去落后的教育理念渐渐被社会抛弃,而崭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来不断提高其身体素质,激发他们潜藏的体育能力.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必须依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差异合理地安排,构建标准的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在体育考核时,要注重学生锻炼的过程,突出健身与积极参与的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目的而进行锻炼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也可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老师,以更好地培养出多元化、多层次、不同体育专长的体育人才,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2.3更新体育课程以及教学方法
现阶段,高等院校的种类多种多样,并且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在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有些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单一枯燥、并且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有些学校缺乏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教材,不符合时发表展需求,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较低.因此,必须优化更新体育教学课程,删除那些不符合社会需求、学生亦不感兴趣的体育内容,增设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项目.比如:健身类、体育科普知识类、体育预防疾病类型的知识内容,充分发挥体育的实用性,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还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目前“健康第一、学生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新理论指导,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单方面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进而构建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中心展开体育教学活动.最后,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不能只重视教授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这需要教师采用新颖的启发式、诱导式以及创设情境等教学模式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全身心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感受运动着生命的激情.
2.4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体育教育一直是为了考试、竞技而存在.而忽视了体育活动有助于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方面的作用.终身体育的理念要求学生一生中都要不断地锻炼自我,不断地进行体育活动,以保持强健的体魄,更好的工作、生活.早在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要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也要明确告诉学生终身体育的重大意义.在这种新体育理念的指导下要求体育教师不单单要注重传统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进一步让学生自觉地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其次,体育教育不仅仅只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及运动比赛项目等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但高校需要注意在考核学生体育成绩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考核方式不能太过单一,要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有所不同,如果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很难准确测试出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评价制度,把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进一步将高校体育改革全面推向科学化、合理化,以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跨上新台阶.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要求学生的智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很多高校过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忽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进而忽视体育教育.但是健康是生命的基础,更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因此,高校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现实,立足于社会现实需求,改革脱离社会需求的体育教学局面,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健康的理念,才能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强的体育人才.
作者:曲连珠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
第二篇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观念落后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师资力量的缺乏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的质量。体育本来就是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由于不是市场热门学科,一直被学校当做边缘学科对待,不像会计、金融等热门学科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和具有领导性的科研人员。由于缺乏有带头作用的科研人员导致学校的体育教学永远只能跟波随大流,按照购买的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形成不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带的学生本来就比较多,扩招后,每个老师的教学任务都很重,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心每个学生的状态,进行因材施教或创新性教学。在教学观念上,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三个基本”思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爱好等关注不足,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这样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很好地培养他们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
2.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
高职学生都是一些富有朝气的青少年,他们对枯燥的书本和理论不感兴趣,理论教学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很多学校教学的配套设施都不到位,教材的选用也严重滞后。另一方面,很多学校的教学内容设置都不能够满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主,只开设运动队的课余训练,对于必修、选修课的安排不合理,低年级安排的课程过满,高年级安排的课程太过稀疏。此外,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很多学校选修课程开设不全面,兴趣课堂、兴趣教学也就成了一个概念。部分学校过于忽视体育的理论教学,认为理论教学作用不大,加之学生也没有兴趣听,干脆不开了,即使开设了也与中小学的理论课重复严重,缺乏最新的体育研究成果,理论的缺乏导致实践课程的效率低下,效果欠佳。
3.教学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协调
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都是以竞技性体育教学为主,忽视了社会的职业需求和全面体育素质培养的需求。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只关心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拿到的奖励、名次,不关心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也不关心学生体育习惯、终身体育精神的培养,不能使得教育教学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考核、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只能体现学生一时的表现,而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态度、走出学校后的体育能力等。
二、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对策
1.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众所周知,经费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保障,体育教学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场地、足够的器材,确保户外活动的开展。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集思广益,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如建设多功能场地等。
2.转变教学观念,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实践改革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观念就是教学实践的基础,理论得不到改革和创新,实践中必然要出问题。高职院校要加强体育教学的科研工作,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的内涵,研究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确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职业型人才培养两条主线,发会学生的积极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体育锻炼中来,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体育职业素质。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虚心学习国外、国内其他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构建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框架。将体育教学的概念、思想延伸到课堂之外,不仅要做好课堂的体育教学工作,还要做好课后的体育训练,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走向科学化、合理化、多元化。
3.丰富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状态,对体育教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人们期望高校的体育教学能够有一个全新的面貌,通过高校的体育教学来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引导全民的体育健身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也要做合理的调整,改变过去单一化的形式。对于非专业的学生,多安排一些简单易学能够增强体质的课程,尽量避免给非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高难度高强度的课程。尽量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经常锻炼自己活动的科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课程。
这一类的课程为广大的学生所喜爱,参与积极性高,也能够达到很好的健身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状况,现在的学生毕业后基本都是在伏案工作,因此,学校可以安排一些锻炼腰椎、颈椎的课程,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型。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高职院校培养的但不单纯是理论知识强的人才,而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安排好课程的结构,在低年级时可以安排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如长跑等,锻炼学生的体质、耐力。可以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一方面满足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方向做出一个选择,让学生在一到两年的学习里能够明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未来想从事什么专业。高年级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开设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做打算。
其次,不管是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都要加强体育文化知识的教学,很多学生打了几年篮球却对篮球项目缺乏足够的了解,尤其是对于运动防护、竞技规则等方面缺乏了解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体育知识的教学方面,只占体育教学的12%不到,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体育知识这一块的教学,并且定期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尤其是要了解学生对于体育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体育文化知识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效果,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做好体育安全保障。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体育经济学、体育情报学等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体育活动发挥自身的价值。
4.转变教学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也要朝着多样化发展,不同的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同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不可以兼容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合作教学模式、系统学习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俱乐部学习模式等。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以更积极的姿态参加到体育学习中来,将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认识。网球、拳击等活动都可以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开展,这也是目前高校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俱乐部里接触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同伴之间的切磋对抗交流来了解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式下,高职院校应该更加注重体育教学的改革,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快硬件设施的建设,转变教学理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安排。学校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帮助他们形成自身的体育理念与体育精神,成为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社会人才。
作者:冷赛 单位: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第三篇
1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体育发展需求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以竞技体育为主,并非注重体育中的休闲和娱乐,这就极大的导致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安排无法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使得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随之而降低,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体育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就会衰退,甚至会影响祖国下一代身体素质的提升。
1.2传统考试方式抑制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无法真正的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与运动素质来设置体育课程,而是采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加以考核,导致多数学生在此类考试模式下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激发。此外,还有些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过分关注,体育成为了学生分数的牺牲品,未切实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卫生知识的培养。这些现象均对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的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挫伤作用,使学生越来越厌倦体育课,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3体育设施落后,缺乏资金投入
我国长期存在的教育偏见导致我国对体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在区域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了我国体育在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全国不同地区的体育设施和教学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缺乏基本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甚至有些高校的体育场地尤为狭小,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开展正常活动的需要。
2高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
高校体育是高校的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高校在设置大学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相结合,在注重“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
2.2高校体育课程的弊端
许多学生受竞技体育的影响,难以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即高级知识分子的寿命反而更短。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往往成为应试教育的学习工具而很少注重体育锻炼。尽管造成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高校中体育课程存在诸多弊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高难度动作的讲解,但是学生往往停留在了看懂但是却无法真正领会的水平。所以学生充其量在课程上学到是欣赏力而不是身体力行的锻炼意识。所以,高校课程设置上的弊端导致了学生终身体育形成的障碍。
3高校体育中贯彻终身体育的措施分析
3.1加强理论教学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无论何种实践都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在高校中加强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育卫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日后的体育锻炼打下坚强的基础。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展示一种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但是通过简单重复的训练很难让学生了解体育的真谛。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教师应该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让学生在学会锻炼的同时掌握基本的体育意识,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教学课程,在课下让学生参与到竞技体育中。总之,高校应该重视理论教学,因为只加强体育锻炼的体育教学方式只会导致学生盲目学习。
3.2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教学中中摄体育教育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所以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体育教师应该站在体育教学发展的前沿,积极丰富自身的知识,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体育教师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在教学中对学生倾其爱心,能够包容学生的小错误。其次,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做到不能因为客观条件和其他外部环境而影响教学的积极性,时刻保持一颗爱岗敬业的心。再次,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高校体育教师要时刻关注体育的新动态,使自己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能够更上时发表展的步伐。总之,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3.3开展课外体育锻炼项目
终身体育就是让学生永远对体育保热情和激情,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对人体的重要性,这些可以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来加强。实现终身体育不仅要注重课程教学更要注重课外体育锻炼,让学生及时巩固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例如,高校可以组织一些年级内部的竞赛项目,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4结语
统而言之,终身体育是在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下所提出来的现代化教育理念,高校应该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尽快的采取必要的措施,强化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大幅度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卫业钧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
第四篇
1、2001年《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方法陈旧。在我国多年来针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由于受传统高校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于高校体育老师教学的能力与水平的评价与判断,依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升学率来进行计算。在2001年《新课标》执行过程中由于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办法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并且现实的学业水平考试以及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关系非常不明朗,加之教育部为对高考做出实质性的改革等等,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评价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能力与水平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指标依然是考试成绩。
1.2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式教学方式对立。2001年《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发现式、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来丰富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现实的高校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克服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弊端,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对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相应变革,改讲授式为探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法。这一新式教学方法确实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现实情况为如果运用不妥很可能会使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变得毫无秩序,制约高校体育教学的有序进行。由于在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对于2001年《新课标》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大差异。很多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照葫芦画瓢采用了讨论式、发现式等新式教学方法,但很难理解新式教学方法的内涵与意义,很难正确引导学生仅有针对性的讨论与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去发现新知识类培养其发现能力与深度思维能力。因此,很多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非常混乱,部分采用以讲授为主,另一些教师则以现代教学方法为主出现教学方法方面的混乱,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
1.3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高校体育新课程改革对于体育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除原有高校体育教学能力外,为更好地贯彻2001年《新课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具备地区风俗、人文、学习观与学习方法、基础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一般理论下,高校体育教师在其教学态度与方法均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知识水平越高的高校体育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也会越强,也能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才有可能将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所需要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使自身所教授的高校体育课堂更具魅力,感染与吸引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高校体育学习。因此,说2001年《新课标》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非常重要,为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勤于读书看报,勤于了解国际国内大事,注意资料的搜集,不断提升知识水平,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水平提高的同时要尽可能的研究新式的教学方法,按照2001年《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革新教学方法,探索新式的教学策略,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扎扎实实地推动高校思想体育课的教学改革中开创高校思想体育课教学的新局面,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2、2001年《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分析
2.1提升大学生的对体育课的兴趣。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出现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实情况。认为体育课时比较枯燥乏味的,考试的时候体育教师有很少抓学生。因此,当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缺乏应有的兴趣。众所周知体育对人的生理意义以及教育意义巨大,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学生的不良体质,能够增强其身体素质,并且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意志力、进取心、拼搏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发挥。但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尚未形成应有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学生只是在应付必修学分而已。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在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从学生稍了解,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入手,让学生一点一滴的进行渗透,不断鼓励学生去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体育带给其的乐趣。
2.2改革评价方法。在2001年《新课标》执行过程中由于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办法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并且现实的学业水平考试以及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关系非常不明朗,加之教育部为对高考做出实质性的改革等等,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评价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能力与水平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指标依然是考试成绩。为更好地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需要对传统的教师评价指标进行改革,改变以往单纯的依靠学生的运动成绩来判断体育教师优劣的评价方法,转而注重体育教师的授课态度、出勤、新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对体育课的反映等等几大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在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运动成绩来甄别与判断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在对学生水平的考核上,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不再是以应付升学为中心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所以,为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比如,教师随机评价并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到期末就结合学生性个学期的表现,做出等级评价,并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中。总之,要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合作能力与创新意识、体质等进行有效评价,以激励学生体育课的学习乐趣。
2.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2001年所颁布的新课标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相应贯彻与执行新课标的精神。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勤于读书看报,勤于了解国际国内大事,注意资料的搜集,不断提升知识水平,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按照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思想体育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以让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3、结束语
在2001年《新课标》实施后由于各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存在偏差,对于2001年《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理解模糊,致使在2001年《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直接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有序进行,这些问题主要有: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主导地位被忽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方法陈旧;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式教学方式对立;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为提升大学生的对体育课的兴趣;改革评价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等。
作者:潮洛蒙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体育教学部
第五篇
1、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现出自己的天赋与才华,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学生对自身的全面认识,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加快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合作模式的利用还有利于改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由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当中的某个学生一旦出现错误,就会被其他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体会与分享学习的乐趣,由于人人都会犯错误,这也会让学生不再为犯错而苦恼,更多地是去努力提高自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提高了学生的抗压能力。
2、合作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第一点,想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模式,就必须要发挥出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却是教学的主导者,如果没有教师进行有效地调节,没有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就会造成学生自由玩闹,降低了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就需要积极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先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合作教学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选择最合适的合作教学方法进行实施,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要认真监督学生进行学习,并且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辅导以及纠正,随着学生合作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的逐步提升,教师可以逐步减少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点,合理的分组以及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也是合作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就应该明确这一节体育课究竟应该教会学生什么知识,并且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水平,要对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才能够进行合理的分组。由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因此,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就会更有针对性,合理的分组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让学生取长补短,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看到自身的缺点与他人的长处,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第三点,在一定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有分组,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相关的知识与内容有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而体育教师可以在已经陈述了所要传授的知识与技能之后,就让学生们自行进行分组,规定每一个小组的人数,这样就能够给学生们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自身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同时由于是学生自行分组。因此,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始终会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体育教师也可以先交给学生一些单独的技巧,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在不改变原有单独动作规范的基础上,自行进行组合,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第四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促进学生和谐合作。在进行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学生由于性格问题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流,也有可能会产生矛盾,出现争执。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做出正确引导,并且在前几次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严格监督,帮助学生们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一旦合作学习模式进入了正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进行学习,并且主动寻求合作与交流,这时教师就可以减少自身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第五点,在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合作教学模式并不仅仅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运用合作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等,让学生在提高自身体育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3、总结
在大学体育教学当中引入合作教学模式,不仅仅迎合了如今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是为教师与学生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互动学习方法,让体育教师能够更加轻松与准确地进行教学任务,也能够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作者:崔为秀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
一、注重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地方经济、教育发展为终极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综合能力,调查新时期潮流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寻求“错位发展”方向,充分体现其社会职能;第三,根据时代需求的不断变化,将只注重知识传授、培养继承型人才替代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他们在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实践创新等方面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才能,充分挖掘其潜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很强的创新型体育人才,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做出的重要变革。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是在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能力灵活掌握的前提下,更要着重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结合专业特点与实际状况,科学地认识其内涵的发展。
二、转变观念,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逐步深入,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我国体育产业越来越显得重要,应运而生的是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为体育教育专业提升了更为广阔的就业面。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类型丰富,包括体育核心产业,如体育表演、健身娱乐等;体育中间产业,如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媒介等;体育边缘产业,如体育彩票业等,这些产业急需大量的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的调查结果中未发现哪一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了与之相关的课程,从供需关系角度来观察,社会不仅需要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扎实的师资力量,也需要具有综合交叉知识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可挖掘其在其他领域的潜能。因此,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迫在眉睫。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方向逐渐推进。“厚基础”即基本知识要广,基本理论要厚,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面向中小学体育基础教育是本位,不仅仅需要掌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充分认识打好运动技能基本功是学生专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宽口径”即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师能培养,掌握社会体育指导、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建立多样化的师资培养新体系,提高学生职前培养质量;“广适应”即具有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健身指导、产业开发和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并且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善于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消息、掌握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一专多能”并不强调技术上的专和全,而是技术和知识更好的结合,通过学习广泛的自然、社会等科学相关专业知识,树立以培养教师为本,辐射社会体育领域的一专多能人才。
三、涉及多方面领域,调整课程设置体系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应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现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教育应当渗透与时俱进的教育价值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对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培养目标也决定着课程设置,摒弃课程内容陈旧落后、重技术轻应用的问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是前提。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应注重多样化、涉足多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通过归纳各高校网站收集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信息表明,其教学内容大多数仍然沿用过去较为陈旧的部分,也不重视为基础知识打下扎实功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求新的能力都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改变让学生机械化的“拷贝”技能,积极运用各种启发式、研究型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帮助学习者掌握如何灵活运用将来所需的知识。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重新定位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培养目标多样化,探索更为新颖的课程设置。从当前的教育观念来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职业教育,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不重视应用操作,仅注重传承知识与技能,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着这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摆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理论轻应用”内容,应在保证打下扎实专业基础技能功底的前提下相对增多我国群众体育开展较为广泛的必修课,大力开发健身性与娱乐性较强的选修课程的开设及学生可参与的各类团队合作的实践课程,大力发展新颖项目,注重地方特色的开发,加强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能力,增设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掌握程度的要求。通过不断强化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第二,培养目标宽泛化,提出更加有效的教学理念。高等教育发展总的方向应该是更宽、更广、更深远地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进步为导向,体育教育专业围绕这一总体导向,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着手,发挥特色优势,逐渐增加其与边缘学科中交叉领域的涉及,根据学生性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开设体育产业与经营管理、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交叉课程,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学改革中应更加注重与更多专业的学科进行交叉学习,比如针对目前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与需求,逐渐发展的热门学科有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娱乐等项目,以此拓展、开发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亦可把方向转移到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中,根据实际情况增设考研、公务员等能力培养。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知识,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扩展。
第三,培养目标实际化,提高培养质量。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科学合理,内容体系要从实际出发,教师通过剖析社会对人才需求而采取相适应的大胆创新改革,学生对来自社会带来的就业压力,结合培养目标的可行性方案的建立,最终培养出市场经济体制下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强化必修课程,拓宽选修课程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中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必修课以及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限选课以及任选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修课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是否扎实、专业是否系统、知识是否全面等问题,为学生的专业一般性发展奠定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扩展,由基础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过程,以此同时,更需要大量的交叉、渗透、融合的知识来提升体育教育专业的活力与竞争力,必修课是远远不能满足专业的发展,通过增设选修课程不仅能拓展和深化必修课内容,还为学生拓宽自身兴趣的专业培养,形成技能与特长提供一个的平台,强化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边缘学科知识的动态联系。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条件、资源、优势、师资等现状开设多种多样课程,它不能单纯成为必修课的陪衬,应当不受专业的限制,成为独立的课程领域,形成专业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途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对其日后工作与生活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社会环境和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造就复合型创新人才,提高人才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课程的改革与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事业发展与学生自身的需要,拓宽专业培养方向,调整学科结构、方法,优化课程配置,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体现实践创新性特色,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还应重点突出学生在终身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学会离开书本的参考、教师的指导、学校的环境一样能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主动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最终培养出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很强的创新型体育人才。
作者:温元秀 程丽芬 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南昌师范学院体育系
第七篇
1、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与问题
教学理念的改变是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较为陈旧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公共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需求。在改革中,高校相关改革制定部门已经引入了较多的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然而,这些教学理念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理念的选择上,教师仍然不够灵活。许多的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师仅仅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生搬硬套入自己的课堂之中,而没有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无法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2、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应该以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为基础,向“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的方向发展。
2.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方向应以教师以及学生的自身想法为基础。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只有以教师、以学生为本,才能够使这种相互的作用更加切合现实的需求。对教师而言,在许多的教学改革方案中,并没有对他们的想法展开深入分析。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方,只有其具有十足的教学兴趣与教学动力,才能使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加有效。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过程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因此,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应该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更多地考虑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才能真正起到改革的作用。
2.2“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也是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对高校学生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在“育人为本”的教学改革体制中,教师应该更积极的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产生是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便是对其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引导与监督,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就短期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育”在于对其兴趣的培养,而对于长期性的教学而言,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就普通高校学生而言,对其进行公共高校体育教学,目的不在于对其体育技术进行高层次的培养,而在于体育对其综合素质起到的提升作用。
3、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优化措施
3.1合理选择教学理念,确保理念的指导性作用
教学理念对于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改革计划制定者与实施者应对教学理念进行合理的选择,寻找真正适合本校基本情况的理念用于对教学进行指导工作。在教学基本理念确定的前提下,应围绕教学理念的指导性作用展开相应的改革措施制定,从而确保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合理有序地进行。
3.2精炼教学改革的内容,确保教学改革的落实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其主体包括教学主体(师生)、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处理。对所有相关主体的系统化、长效性调整和实践都会成为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在目前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较多的繁杂的课程体系。为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许多相关的教学课程都被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这种增加教学内容数量的改革方式一方面会造成课时安排上的尴尬;另一方面,较为沉重的教学压力也会逐渐降低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对改革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精炼,将公共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另外,学生在对公共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切实考虑自身的时间因素,避免正常的教学过程受到影响。
3.3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兴趣与素质的培养上
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这需要学生对这项运动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更应该放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上。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多的应该放在对学生兴趣进行引导方面,而不是仅仅放在对自身授课能力的提升方面。除此之外,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体制与兴趣爱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同时,应该对学生的体制与爱好进行关注,并选择更适合于学生的公共体育运动项目。
3.4合理开发体育校本课程
体育校本课程是近些年来国家硬性规定建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体育课程的建立将有助于打破国家课程多年来一统天下的课程分布局面。传统的国家课程较多地体现了国家和教育部体育专家的体育理念与意志,忽视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气候环境下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且很多课程内容的实施已严重制约了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不利于大学生体育兴起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增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出现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国家课程在高校实施过程中的矛盾。校本体育课程强调的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设一些学生兴趣较强,实施起来困难程度较低的,且有利于完善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当前外国高校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比例大约占到学生全部课程的20%左右。优良的体育校本课程对于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体现本校高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为更好地进行高效高校体育教学,保证高效高校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在现实的体育改革过程中,要加大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力度。尽可能地开发与创设出更多更好地校本体育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完善国家课程,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高校体育教学。
4、结语
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为确保我国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合理有序地开展,论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的观念上对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展开了讨论,提出从合理选择教学理念,确保理念的指导性作用;精炼教学改革的内容,确保教学改革的落实;合理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合理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等几个方面对高校公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优化措施进行了建议。
作者:田丰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高校体育教学部
第八篇
1、依据专业特点设置体育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开展的不同的专业,这些专业的特点差异性很大,分类很多。传统的高职体育教育是不分专业的,无论是什么专业开设的课程都是一样的,这不利用学生的专业发展。要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就需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内容。这种教育要求开展的体育课程要能够充分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职业技能的需要,要能够选择与职业特点最亲密、最适应的职业体能要求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比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汽运专业等专业的要求学生身体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协调型,在课程设置上就需要围绕这些技能进行课程选择。再比如,电工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爬电杆较多,需要具有良好的攀登和引体向上的能力,在进行课程设置上就要有所体现。只有在研究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开始相应的体育教学课程,从不同专业工作的操作姿势、操作动作的准确性、动作的频率、反映的速度、感觉器官的负荷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置课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2、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未来适应劳动就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安排
在进行教学安排上,要能够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身心素质状况,根据学生的工作及其条件环境对身心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教学安排,力图通过有效调整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比如,有的学生进行职业劳动时,需要长时间地保持肌肉的收缩,这样,就要选择一些拉伸项目使学生练习,比如,选择旋腕、臂上举、各种踢、摆腿的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同时要使学生养成不断练习的习惯,这样,在未来的工作中,学生才能有效防止一些职业病的产生。因此,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3、根据职业劳动的变化及时创新新型体育锻炼内容
随着各种现代科技在行业中的不断应用,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新工种不断出现,即使是传统的工种也呈现出复杂化的发展态势。职业劳动的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节奏越来越快,强度越来越大,这对劳动者的身心素质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不断了解市场信息的变化,了解未来工种的不断变化,掌握好这些信息,不断创新职业体育锻炼内容,以有效适应职业劳动对体育教育的新要求,这样,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高职院校要明白,自己的学生身体的可塑性很大,只有积极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有目的地开展与学生职业特点相适应的实用型体育教育活动,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更多地发挥作用,有效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4、总结
总之,在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体育教学创新,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要能够从终身体育教育的观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需要,自主学习、选择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内容,要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通过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实践活动,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常见职业病的预防,职业病的生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效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够为以后有效工作提供服务,真正体现职业体育教育的实用性特点,这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
作者:马柏平 李达 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
1.教育实习现状
教育实习是一个全面提升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通过实习能够使其在教案编写、语言表达、动作示范、教学组织、指导运动训练和组织运动竞赛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实习生要学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实际条件调整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顺利地组织教学,指导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才能真正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以上都是在实习中要重视的问题,促使各高校在不断创新,响应国家课程改革的号召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根据中学体育教育现状作出改革,让毕业生能更好的掌握技术技能,成为中学体育教育的主导者。
2.教育实习中的问题与分析
2.1课程体系陈旧而单一
长久以来,因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滞后性,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传统而陈旧,不能引进新型运动项目。另外,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应用型和前沿性课程开设较少,开设的课程与教育实习的关联性有距离。
2.2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与术科比重失调
我校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别设置方面,重视理论课程的建设,而对术科课程的建设力度较小。具体表现在:学生重视理论的学习,论文的发表,而对于教育实习有很大关联的技术联系失去重视。另外,在学生考核方面,也是重视理论的建设而忽视了术科的建设。
2.3体育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
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对职业的要求是息息相关的。在专业的设置方面,应该立足于专业人员在对未来的职业定位上,以期找到最合适的专业领域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目前我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实习与社会现实需要是有一定距离的。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的名称与社会需求不一,比如现在健身理念已经普及,但是我们的专业领域没有设置健身健体专业;其次是专业领域的人才缺乏,长久以来,社会对体育专业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认为体育专业就是跑跑跳跳,文化内容比较少,导致专业领域人才流失严重,数量匮乏;第三就是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了校外的实习上,而忽视了校内的实习,缺乏对讲座的理解和体育课的观摩实践。
3.结论与建议
3.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师范素养
体育教育专业院校应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运动项目,比如:攀岩、户外运动等项目、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以技术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开设应用型和前沿性课程,课程体系与基础教学内容有机地衔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2提高术科课程学分的比例
术科课程学分比例的增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水平。在加强专业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可以使学生在普遍掌握“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学生技能。
3.3以社会需求为依托加强就业教育课程
就业教育课程是专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它是培养具有组织能力和协助能力的体育人才的重要措施。其内容除了校外实习,还包括校内教学实习,进行教学讲座或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体育课的观摩,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作者:白永芳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十篇
1.当前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面临的困惑
1.1独立学院体育专业的教育与课程观念跟不上基础教育新理念步伐的困惑
目前,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强、学科界限清晰,学科知识整合差,缺乏整体性和时代感。专业必修课多以竞技内容和理论知识为主,忽视针对中小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训练能力、学生示范、教学组织、动作创编等能力的培养和地方传统体育、康复体育等项目的开设;专业选修课覆盖面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和项目的时代感,实践课程不足,内容单一,第二课堂开展不丰富,缺乏与基础教育互动对接的意识。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不能适应基础课教学改革,无法胜任中学教育教学工作。
1.2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较高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单薄
的师资队伍不和谐的困惑2003年6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其中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复合型体育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要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等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是要通过教师这一中介才能实现“对接”的,这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而独立学院的体育专业教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指派的教师;二是聘请离退休的优秀教师;三是独立学院自主招聘的专职教师。有的独立学院甚至没有自主招聘的专职教师队伍,全靠共享母体学校的师资力量来完成教学。在竞赛训练工作,教学工作复合超重,过重的教学工作任务使得老师们无暇深入了解和探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要求,没有时间思考课程的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开展学术专研,再加上独立学院往往追求办学效益,为降低办学成本,对教师的在培训上的投入很少。这种现实状况使得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道一味地去记忆和模仿,学习缺乏动力,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自学能力差、社会适应力不强,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知之甚少,达不到《方案》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如何提高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育素养和科学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独立学院面临的又一困惑。
2.独立学院应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2.1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独立学院要积极倡导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在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多采用“启发式”、“任务式”、“开放式”等来代替“模仿式”、“灌输式”、“填压式”的教学方法。在专业技术性课程教学中运用“分层分类教学”和“任务式教学”结合的方法。即,根据学生体能素质基础、运动技能水平和学习兴趣与特长等,将学生进行分类分组。相比之下,技术技能和体能较差的同学就可以在任务式教学中增加术科和体能素质训练的比例,运动技能掌握和体能较好的同学,在任务式教学中就可以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表达思想、提升实践能力提供机会。除了课堂教学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类分层”以外,在各类体育竞赛等实践活动中也可以采用“分类分层”的教学手段。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分层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训练热情,增强教学训练效果,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竞技运动水平,丰富学生的运动经历。
2.2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服务于当地基础教育的,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对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刚性的、全面的、具体的。其体现为学生掌握运动专业技能的需要,学生培养自己从事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升学与就业的需要等。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注重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学生的需要优化课程内容,使设置的教材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构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同时,独立学院还要关注和探索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认真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把这些经验融入本科教育,上升为理论,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人才。
2.3优化独立学院体育专业师资结构,提升师资力量
独立学院要不断优化体育专业师资结构,加大自主招聘专职教师的力度,积极引进博士和优秀硕士建立稳定的教师团队。同时,学院的相关职能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创造条件,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上,独立学院要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政策鼓励,破格评审。其次独立学院要为体育专业教师创造和提供进修或深造的机会,帮助其更新知识结构;就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新课标的解读、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内容有针对性地进修培训,并要求教师要将新课标的设计思路、教育理念、教学要求正确地融入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逐步渗透给学生。同时要积极打造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与当地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基础教育的前沿政策,不断总结实际经验,提升体育专业教师反思、创新、研究和实践的能力,为中学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民办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要大力创造条件,让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承担并完成一些专门就独立学院实际情况、教学改革等相关问题开展的科研课题,努力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科研活动是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主要的推进方式和执行渠道,努力提高独立学院科研活动质量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首要条件,是促进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发展的抓手。同时,主管部门还可以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独立学院的管理发展和改革中来,全面提升民办教育质量,丰富民办教育内涵。
3.总结
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还处于不断摸索、持续优化的初级阶段,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等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脱节。为了能够实现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独立学院要进一步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基本功扎实、运动技能水平全面、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从而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国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作者:雷涛 黄懿 吴艳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广州市南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