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声乐教学论文10篇

2021-4-10 |

第一篇

一、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一)基础教学

很多高等院校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到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味地沿承以往已形成的精英化教学模式,长期缺少独立创新;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与表演的技能技巧教授轻易地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和曲目选择上存在着曲目陈旧单一、缺乏民族性的问题,许多陈旧的老曲目在教学材料中数十年不变;在教学形式上以独唱形式居多,重唱形式相对来说较少;唱法教学的局限性很大,一般均采用民族与美声唱法。

(二)实践能力

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中更侧重于技能基础的培养,很多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其中舞台实践和社会实践环节相当薄弱,学生在这些方面没有获得科学而系统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得不到更多的重视。在原本时间较短的社会实习期间,学生既没有获得学校的高质量指导,也缺少组织学习。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的传统声乐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现今的社会发展。单一的教学、陈旧的模式都阻碍了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令学生的就业问题愈发严峻。目前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声乐教学迫切需要全面而彻底的改革。

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思考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这需要从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因材施教

欲改革当前的声乐教学,必然要在已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上加以创新丰富。首先要对学生的个人特点重视起来,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同时兼具共性教育。现代教育重视个性培养,这也是声乐教学应该重视的。现代教育背景下的教学除了应加强基本唱功训练外,最该注重的是摸清学生个人的特点,在个人特点的基础上加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将声乐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多样化的分层次教学,做到以人为本,按照学生不同特质与嗓音条件进行因材施教,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发挥出每位学生的潜能,未来让他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该处的位置。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声乐教学形式改革,其中课型与课时的改革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授课形式应该向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促进教学形式创新,激发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开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力。具体可以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同时采用大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灵活变通不断创新,恰如其分地利用到每种课型的优势之处。现代的集体授课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科学地协调安排好课型,同时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既促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内容多元化

关于教学材料的选择始终是各院校教学研究中的重点,如何处理好民族和世界音乐材料间的比例是声乐教学中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华民族的音乐灵魂是本民族众多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成为声乐教育的最佳教学资料。民族音乐是最为珍贵的文化财产,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卡•巴列夫斯基是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他曾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这三个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民族音乐。

(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在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占有重要的比例,它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舞台实践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舞台实践是整个声乐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课堂教学是社会实践的准备,是最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而舞台教学的实践性很强,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为有效的手段。

三、总结

基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现状,需要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师生依据专业规律立足学生实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巨大的热情投身到声乐教学改革这项艰巨的工作中;同时需要勇于创新,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型人才而不断地提高改革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作者:张晓军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构建

(一)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所谓的分层教学,是由分组教学及分类指导所构成的。是指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潜在的能力等把学生恰当地分成水平相近的不同小组进行教学,从而使不同组别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策略下得到更好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教学”20世纪初首先出现在美国中学和小学高年级教学中,随后在欧洲国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层教学引入到我国的中学外语教学中,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了实践和研究,一些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的方面,即对个别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造成自尊心的伤害。对于分层教学,首先应该予以肯定的是,它承认了学生存在着能力、智力、水平方面的差异,也就是个性差异,这是我们当今提倡的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表明,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教师依据所有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知识基础,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极强的教学,从而使所有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知识,相对应的得到改变,充分的提高自身水平,并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率。

(二)声乐教学模式

本质上就是尊重学生基础和个性的分层教学。然而,其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的简单化。有些学院过分强调表演者的技能及分数体现,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素质的综合培养。教学模式下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单调性,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率的充分提高和教学效果。而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课型的改革和适当调整,运用分层教学模式,采用一定形式的分层形式,把能力和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分成多人组成的小组,进行针对性的共同教学,则能更好地节约教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简言之,声乐表演的分层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学生的潜质、能力、水平,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不同教学目标、不同课型的改革。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学教结合的模式是一种合作学习模式,是通过进行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并积累教学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树立新的思想观念

在各大院校进行声乐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改革,必须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社会需求为重要依据,立足于各高校的专业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学生的声音条件、歌唱素质等现实基础。而要保障教学模式多元化的实施,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传统声乐教学的观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

(二)完善自我评估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的价值评判,它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起着调节、检查、激励等作用。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中,需要相应地构建综合的、多方面的评价体系,把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纳入评价中,对其进行不同比例的综合,形成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评价。除了教学效果评价外,还需要对于教学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调节。

(三)加强管理教学模式

在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中,作为教学管理者,则要打破常规,大胆试验,并统筹规划,把握全局,对声乐教学内容、形式、课型和方法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跟踪教学过程,及时总结改革的成功之处,分析、调整其不足方面,以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教学模式的作用是促进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看,提高其作为学习者的智力,这种技能和智力包括对于专业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以及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学以致用,尽快学习状态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实践表明,在大学进行声乐表演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改革,立足于社会需求,遵循专业特点和艺术教育规律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把课程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全面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社会适应性、教学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等方面是很有成效的。

三、结束语

声乐教学模式是教和学互动,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对待新鲜事物的认知及一切涉及到教学模式的问题。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密切配合,挖掘学生对声乐艺术学习的潜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声乐的综合素质。

作者:刘欢 单位:江西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第三篇

1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使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通过计算机在教室里的运用,能够充分体现将科学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统一,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先进的声谱分析技术,把平时抽象的声音概念转化为了电脑上的图形,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具体地了解到自己的声音,突破了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向“口-耳-鼻”的混合教学模式。声音的可视化主要是利用图形将收集来的声音不同的频率和振幅加以绘制,表示频率分量和总体音响之间的互动。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利用文字、视频、图像、声音为教学课堂添加各种乐趣,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因此,先进的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了声乐教学的课堂中,并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成效。

2声频分析技术的在声乐教学的应用

2.1传统声乐教学的弊端

声谱是根据发出声音的不同频率、振幅绘制出来的图形。它表示出各个影响频率的因素和整个音响的相互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科技的不断进步,现在我们能够通过计算机提供的声音和图像对声音得质量进行更好的检测,但是传统的声乐教学只要是通过教学者的直接试听对声音进行评估,这就要求教学者要有较高的听力水平和一定的教学经验,这种方法无法对声音好坏进行最好的评判,缺乏科学性。

2.2计算机声频分析技术的优势

声频分析技术在计算机上的使用,能够对不同的嗓音特点、歌唱气息进行分析处理,然后通过图像的方式反馈给歌唱者,真正的实现了声音的可视化。歌唱者通过对声谱图的进一步分析,能够明白是在哪一处位置出现了不好的声音,及时改掉不好的发声习惯,再根据自己的发声技巧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处理改进,使声音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使整个声乐教程效率提高,达到真正的育人目标。

2.3声频分析技术的应用

通过对计算机配置一款相应的声频分析软件就能够通过这个软件对演唱者的声音进行系统的评估测试。歌唱者一般利用复合声演唱,声频分析软件通过对每个频率分量和声强进行分析,用声谱的图像形式展示给大家。在声谱的二维图像中,X轴表示频率,Y轴表示振幅,谱线在图中的长度都不相同。长度越长的谱线代表对应频率的振幅越大,长度越短的谱线代表对应频率的振幅越小。基音的频率被称为基频用第一条谱线表示,也称做一次谐波,一次谐波以后的以此类推被称为二次谐波,三次谐波…二次谐波的频率是一次谐波的两倍,三次谐波是一次谐波的三倍,谐波的频率与基音保持倍数关系。根据谱线的密集程度可以看出声音的大小情况:谱线靠得越紧,声音越小,谱线靠得越远,声音越大。谐波振幅是0或靠近0的,声谱上会留出一条谱线。单簧管的音色(中央C)的谱中的528和1056Hz中就表示谐波振幅接近0或靠近0的情况。

人体发声的过程中,吸进一口空气,使肺部空气饱和出现渗漏,将多余的空气气流从肺部输出,同时声带闭合,声门下的多余气流因为压力过大使声带分开,压力在整个过程中慢慢变小,声带利用自身的粘膜-肌肉弹性以及“伯努里”效应立即封闭,这样就多次之后,肺部的气流转变成了一鼓鼓的空气脉冲。脉冲的频率受声带的厚薄,长短、张力、声门下的压力的影响。脉冲的声谱是通过基音和许多的泛音构成。基音的振幅最大时,泛音的振幅会跟它的频率成反比。比较好的声源谱缩减速度为每减少八度就会降低十二分贝。声带的振动带动了气息,从而使喉咙、咽腔、空腔之间产生浊音,最后受到声道的挤压,使泛音部分的振动跟着频率的上升而慢慢下降。声道的固定频率的数据会根据声道的形态有所变化,不同的声音拥有对应不同的声道形态。所以每种声道映泰都具有一定的共振峰特点,声道形态转变时会使它的声谱特点也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上的声谱软件将声音用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采用计算机噪音声学检测系统是声谱分析技术在计算机中运用的主要体现。该系统能够辨别出艺术发声和非艺术发声在语谱上的区别,艺术发声带宽的增加随着共振峰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反之亦然,可以有效地辨别出专业演唱者和业余演唱者之间使用共鸣发声的不同之处。该检测系统对100个声乐专业的工作者的元音信号进行声谱图特点分析,影响声谱的特点主要有谐波、共振峰、噪音成分。通过声谱图可以看出:歌唱者的声谱图中的谐波波纹具有持续性,有规则性、清晰性。高频区有时会出现很少量的噪音。基于不同的发生技巧,声谱图会出现相应的谐波和共振峰,良好的声音质量一般振峰比较有序、不会间断,噪音成分比较少。

因为辅音的语谱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个是辅音的后续原因相同,例如:b、p、m、f、d、t、l、g、k、h都以[e]结尾第二个特征是辅音在发声的频率、时间、强弱上来讲都有差别。列如:zh-ch-sh;b-p;g-k-h;d-t。所以-计算机声学软件的检测出来的声谱图可以有效地表别声音的好坏,为教师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检测工具,有助于提高声乐教学课堂的效率,能够对歌唱者演唱水平的好坏作出正确的评估,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提高演唱水平的目标。

3结束语

声乐教学可以说是一项繁杂的工程体系,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时代里,采用声学分析器成本太高,导致声乐教学模式出现陈旧无创新的情况。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只要为一个声乐教学课堂配备一台相应的声学分析软件就能够很好地实现数字化教学。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声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从科学的角度提高了学生的演唱能力。计算机在声乐教学中为课堂提供了重要工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它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作者:晓红 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第四篇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民族的历史、文学、艺术和宗教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音乐是一种呈现我国历史、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艺术形式,将传统音乐融入到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不仅能使高校的声乐教学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还有利于传统音乐在学生间的广泛流传,并且得到不断传承,同时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大力宣扬,更是对我国不朽的民族文化的弘扬,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

(二)有利于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音乐的发展亦是如此,在长久的文化沉淀中,传统音乐流传下来的都是艺术精品。传统音乐彰显着不同时期的特色文化,对于传统音乐的学习,能够增加学生对于不同时期传统音乐的认识,提升学生不同的审美观点,增加鉴赏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对于爱国主义的培养以及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高校声乐课教学的丰富

我国高校对于声乐学生的培养,一般都是采取个别课和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主进行教学。作为历史文化浓厚的中国,我国的音乐历史也很悠久,如果将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前提,对于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传统音乐的弘扬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声乐教学融入传统音乐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还能够建立多元化的高校音乐教育体系,做到音乐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方法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融入情感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在传统音乐中不同民族的音乐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我国的传统音乐也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感染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融入传统音乐,首先要从情感上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学习,如在教育学生学习《五星红旗》这首歌时,这首歌的演唱在声乐方面要求较高,而歌曲的背后也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当向学生介绍歌曲背景,在学生了解了生活和音乐背景后,充分发挥主动性,投入到学习中。

(二)要增强学生们的感知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在传统音乐的感知上也一定存在着差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感知能力,对传统音乐的美进行体会。在学习传统音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感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实践、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

(三)在传统音乐教学中要多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声乐教学中,音响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享受到纯正的传统音乐,不仅能够学习到演唱技巧,还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比如《山路十八弯》,教师便可在教学中播放原音,让学生通过影像了解山路的曲折。

(四)声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要不断提高

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具有一批民族音乐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要能够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的背景和唱法,还要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教师自身的民乐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做到自己喜欢民族音乐,才能在教学中将民族音乐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结束语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化教学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我国声乐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并将其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从而不断地提升声乐教学水平。

作者:定维娅 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第五篇

1声乐教学中呼吸的常用

1.1胸式呼吸法

用胸腔来调整气息是胸式呼吸法的特点.胸式呼吸法在声乐中的应用起源于欧洲,后传入中国并被广大声乐爱好者广泛使用.胸式呼吸法优点在于可以使歌唱者较为轻松,呼吸顺畅.其缺点在于短时间内吸入空气较少,喉咙无法得到充分舒展,歌唱者难以发挥独特的音色,声线不够饱满、缺乏张力,造成高低音区转换时灵活性不足.因此,胸式呼吸法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欠佳,难以保证歌唱者演唱水平的稳定发挥,不是很常用的呼吸方法.

1.2胸腹式呼吸法

胸腹式呼吸法是目前公认的歌唱中最有效的呼吸方法,通过口腔、胸腔、腹腔的良好配合完成呼吸动作.胸腹式呼吸法的要领在于使横膈膜向上运动,将气息由肺部排出.通过调整模膈膜的高度增大空气的吸入量,同时收缩腹部进行气息控制,实现对呼吸的合理调节.能够帮助声乐家有效的调整自己的呼吸,所以,这种呼吸方法实现了腹式呼吸法、胸式呼吸法的协调一致,集合了两种方法的优势,互补了两种方法的不足,既保证了发声气息的充足,又保证了气息的灵活性.胸腹式呼吸法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呼吸方法,也是最科学的呼吸方法.

2声乐教学中呼吸的训练方法

2.1吸气的训练方法

吸气训练要做到静音、迅速、深长.口鼻同时吸气,小腹根据发声力度进行适度收缩,带动胸部、腰部扩张,自然纳入空气.要注意小腹与腰部的协调工作,做到动作自然流畅.

2.1.1平躺式

人在平躺时的呼吸是人体处于最自然的状态时的呼吸,也是最省力、最使人轻松的呼吸.为了达到演唱的自然通常人们在身体平躺休息时进行呼吸通常也相当于表演时进行呼吸,即使休息时进行的呼吸同表演时进行呼吸之间在呼吸的程度和容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过进行呼吸的身体部位却是一致的,都集中在身体上腹部.

2.1.2闻花香式

闻花香式吸气法是声乐训练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其关键在于通过深呼吸吸入大量的空气,在体内保持一段时间后再缓慢呼出.适当调整模膈肌的高度是训练的重点.具体方法为:腰部收紧,挺胸抬头,腹部放松,肩部放松,保持身体的自然,姿势调整好后开始吸气.注意胸部和肩部的高度保持在合适的水平,以保证空气顺利进入肺部深处,同时要根据曲目旋律节奏的变化确定不同的吸气量,适时调整胸部与肩部的高度.在教学中应着重锻炼横膈肌运动的灵活性.

2.1.3舌震式

舌震式吸气法要求演唱者保持身体挺直,放松肩部、胸部和腹部,通过舌头的震动带动吸气,使横膈膜匀速扩张.演唱者在发声过程中要富于节奏感地发出咝咝声.舌震式吸气法可以帮助演唱者锻炼横膈肌稳定扩张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吸气法,应在发声训练中熟练掌握.

2.1.4快速式

人在剧烈运动时胸腔容量会迅速增大,使人难以短时间内再吸入空气.此时的状态类似屏住呼吸.在演唱中有时发声要突然终止,由此产生吸气后暂时屏气的需求,这就需要演唱者对屏气进行一定的训练.注意在屏气时保证胸腔打开,保持气息通畅,这样可以确保发声的顺利,同时避免疲劳感的产生.正确使用这种方法能有效锻炼横膈膜的运动能力,提高对呼吸的调控能力.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练习,在训练过程中总结经验,熟练后做到运用自如.

2.2呼气的训练方法

在演唱中,小腹要保持紧收状态,协调好肩部、胸部、腰部,不可无计划地“泄气”,要舒缓、匀速、有节奏地释放空气.呼气的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嘴型,达到静音、迅速、深长的效果.在进行呼气训练时,注意发声的质量,不要单纯关注呼气而忽视发声效果,努力做到气息的稳定性、灵活性与力度的完美结合.

2.1.1吹蜡烛式

通过模拟吹蜡烛训练呼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吸一口气后缓慢、均匀地呼出,尽量延长呼气的时间,气息要尽可能微弱,但要保证匀速通畅.

2.1.2断音式

在实际演唱中,依据曲目要求演唱者经常会短时间内处理多个彼此间断的短音.初学者大多难以调整好呼吸,造成发声急促,影响演唱效果.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断音式呼吸训练来改善.断音式训练是用一个或几个简单音进行呼吸训练,做到短时间内突然发声,加快速度,缩减短音之间的间隔时间.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加强爆发力,增强感染力,快速发声以保证曲目的节奏感.通过断音式训练法的练习,可以帮助初学者实现发声与呼吸的协调一致,有效提高演唱水平,为日后高难度技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1.3吹气式

吹气式训练的目的在于锻炼演唱者对音高的微调能力.具体做法是:嘴巴微张,上下牙齿轻轻接触,舌头平置于下排牙齿内侧,腹部收缩,带动空气从牙齿间隙中吸入,经过气息调整后从身体深处缓慢而富于节奏感地呼出.这种方法适用于轻柔舒缓乐段的演唱,可以有效避免大口呼气时杂音的出现.熟练运用可以显著提升演唱者控制音准的能力,对唱功的综合提升大有裨益.

2.1.4叹气式

吸入大量空气后屏住气息一段时间,然后用叹气的方式迅速将胸腔中的空气排出来.一定要保证呼气的速度,不能缓慢进行,否则就失去了叹气式呼气法的要领.这种训练可以使歌唱者直观地体会呼气时经过肺部的空气容量,帮助歌唱者感受屏气与呼气的具体差异.熟练掌握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放松全身,有效舒缓喉部,拓宽发声空间,使声色更加圆润饱满,使歌唱者处于良好的发声状态.长期训练能够有效通畅气息,提高演唱水准.

2.1.5数数式

选取几个简单数字,深吸一口气然后进行循环数数,数字间隔间不要停下来吸气,尽量多数几个循环.在此训练中要保证数数匀速,把握好节奏感,数字间隔开一定的时间,不可忽快忽慢.数数时不需要强有力的气息,用较为微弱的气息即可.维持好节奏感才是关键.通过这种训练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发声的韵律感,使发声的连续性更好.

2.3呼吸结合的训练方法

呼吸呼吸,既要有呼气也要有吸气,只有将呼和吸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科学的发声.在声乐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呼吸协调的思想,将呼和吸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

2.3.1快吸慢呼

口鼻协调,快速吸入大量空气,伴随调节气息缓慢收缩腹部,将空气匀速释放.快吸慢呼是比较常用的呼吸方法,有利于呼和吸的转换结合.吸气时要深吸、快速、大量,呼气时则要均匀、缓慢、有节奏感.运用多了,可以达到调节气息的良好效果.

2.3.2慢吸慢呼

调整好身体的姿势,口鼻协调,慢慢吸入空气.胸部、腰部充分放松,边吸气边扩展胸腔和小腹,过程要舒缓,时间要长.然后通过小腹的收缩将空气从胸腔中缓慢、均匀地排出.这种方法适用于旋律舒缓、节奏轻柔的乐段的演唱,能够有效增强演唱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3声乐教学中呼吸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把握规律,科学训练

在开始呼吸训练之前要制定好合理的训练计划,确定合适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循序渐进.根据学习的进展逐渐增加训练内容,及时调整练习方法.要找到疲劳周期,在不伤害身体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训练,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寻求进步.切不可抱有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心态.要认清自身目前的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训练,积极乐观,脚踏实地地学习.

3.2融入意境,感情充沛

对于所有的艺术工作而言,感情的投入是成功的关键.要充分理解作品的含义,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用情感带动呼吸,使声乐表演更加生动、真实.要保持对艺术工作的热情,以愉悦、积极的心态进行训练,这样一来,演唱自然而然会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得到听众的认可与欣赏.

3.3调节气息,注重换气

在声乐训练中,相当一部分初学者不了解换气的实质作用,只是在气息用尽时才被动地吸气,这样一来造成了气息生硬,声色不够圆润动听.要使歌唱者深刻理解换气的重要意义,根据曲目进行对换气的整体规划,避免换气的仓促.

作者:叶培结 钱洁 万弋琳 单位:蚌埠医学院艺术教研室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第六篇

一、幼儿园声乐教学中咬字吐字的重要地位

歌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表情表达,而读字则是表情表达的基础。那么,在幼儿的声乐教育中,要求幼儿在歌唱中,要具备字正腔圆的基本歌唱条件,以与表情达成和谐。由于歌唱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但是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张力,因此,需要在歌唱中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以抒发歌唱者的情感,将歌曲的深层次涵义充分表现出来。在幼儿声乐教学中,通过规范的咬字吐字训练,可以让幼儿在歌唱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更完美的歌唱形象将歌唱艺术展示在听众面前。

二、从呼吸的角度训练幼儿掌握咬字吐字的规律

在咬字吐字上要讲究呼吸技巧,即咬字吐字要按照气息原理来运作,以做到歌唱的咬字吐字符合歌唱要求,相对夸张一些。对幼儿开展吐字咬字教学,要首先培养幼儿的歌唱呼吸,让幼儿以正确的呼吸方法达到咬字吐字的清晰。歌唱要符合一定的发生规律,这是声音传播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幼儿以正确的呼吸表达发音,不但要咬字吐字清晰,而且自然而不做作。幼儿阶段正是学习汉语拼音的阶段,充分地将汉语拼音知识渗入到歌唱咬字吐字训练当中,可以获得语言、歌唱一举两得的发音效果。中国的文字属于是单音节表达,一个字只有一个音。按照现行的汉语拼音字母,与发音存在着密切关系的包括母音和字音两类。汉语的字音可以是母音(a、o、e、i、u、ü),也可以是母音与字音(b、p、m、f、d、t、n、l等)之间的搭配。然而从声乐的角度对汉语的语言发音规律进行分解,可以将字头的发音称为“发声”,字尾的结束音称为“收声”,中间字腹的延长被称为“引腹”。歌唱的过程中,歌唱者的咬字吐字的过程要经历发生时咬清字头,引腹时吐正字腹,收声时规准字尾。

三、幼儿声乐教学中咬字吐字的训练技巧

《种太阳》是被小朋友们所喜爱的幼儿歌曲。这首歌曲不但活泼,而且富于童趣。幼儿可以在欢快的旋律中塑造自己未来的美好愿望。这首歌曲的重点环节就是强化小朋友对于歌曲内容的表现力,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歌词的咬字吐字的技巧上,科学的训练非常重要。

(一)幼儿声乐教学中咬字的训练技巧

在《种太阳》的教学中,关于咬字主要是字头发音,即起音要准确。只有起音的吐字清晰,才能够在歌唱中,使字与字之间建立良好的衔接,从而达到字与音的融合,提高声乐作品的表现力,并因此而与受众达成共鸣。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幼儿教师对幼儿实施口形训练。为了达到歌唱咬字清晰程度,要求幼儿在歌唱的时候,字头发挥要相对夸张一些,嘴巴放松,以达到字头的咬字用力,同时加强口腔肌肉的摩擦力,以使幼儿在发声的时候,声音在嘴巴上咬住之后,会快速地弹出,以使“出声”更为喷弹有力。因此,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可以着意于“谈”与“叹”的结合,以避免咬字长时间在喉部停留而无法发生。

(二)幼儿声乐教学中吐字的训练技巧

《种太阳》的演唱中,吐字主要集中在字腹和字尾的发声。对于幼儿的吐字训练,要注意口形联系。要使幼儿字腹发声准确,音乐幼师要着重训练幼儿的口形符合发声标准,以使字音准确。在发声训练的时候,当字头被夸张地咬出之后,声音就逐渐地过渡到字腹,此时,嘴巴的力度要相对放松,声音随着气息的流动,缓慢地向通道探入,贴住支点。当进入到字腹发生阶段时,需要声带的震动,此时舌的位置以及口形都要保持稳定,并舒展开,在气息的支持下喉咙张开,韵母的口型稳定地维持下来。

四、幼儿的歌曲演唱中,对于咬字吐字的良好运用

儿歌《小燕子》具有明快的节奏感。在教学中,唱“小燕子,穿花衣……”,在演唱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小朋友按照音乐的节奏拍手、拍腿,以引导小朋友进入到音乐的节拍当中。

(一)歌唱的咬字吐字要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的基础之上

歌唱《小燕子》的时候,其发音是建立在气息原理的基础之上的。歌唱依赖于气息的动力,随着气息的不断流动,语言立足于此而准确地发生。在歌唱中,要确保每一个字都能够发音准确,并符合歌唱要求,都要保持正确的呼吸,在气息的支持下所发出的每一个字的声音,在持续走动的气息的支持下,使字与字之间连贯起来,相互密不可分,形成一个整体。此外,气息不但对于歌唱中的每一个字能够串联起来,而且还会对发音的力度上有所影响。在气息的作用下,将字串接起来,而且都恰到好处,就不会使声音跌落。

(二)将朗诵训练方法运用到咬字训练当中

《小燕子》的歌词“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引导小朋友共同朗诵歌词,通过培养幼儿的朗诵训练非常普及,将朗诵的训练方法运用到对幼儿的声乐训练中,可以提高幼儿的接受能力,并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首先是朗诵的基础训练。幼儿对于诗朗诵并不陌生,在进行训练的时候,要求声母、韵母的诵读要准确清晰,声调要抑扬顿挫,并将音变读出来。音乐中讲究字正腔圆,所强调的也是这些内容。幼儿诵读的专业训练,讲究气息的运用和发声的艺术。为了提高声乐的教学质量,要在气息的运用上严格要求,以使发声符合歌唱规范。可见,幼儿的声乐教学中,从诵读做起堪为是一条捷径。

五、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的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幼儿声乐艺术的培养。声乐是融歌声和语言于一体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声乐艺术中,语言作为基础,对于歌曲的内容起到了准确定位的作用。因此,声乐教学中,为了使学习者能够达到理想的歌唱状态,就要对于加强学习者咬字和吐字技术的训练。

作者:方展珊 单位: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第七篇

一、关于声乐艺术的概念及其形式

目前,在声乐界“美声唱法”是最符合人体发声的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需要长时间慢慢跟着专业老师学习,不能操之过急。民族:是中华民族自声乐起源之日起,经过老一辈歌唱者,一代一代地琢磨,总结而形成的,一种符合东方人(中国人)生理条件的发声原理的发声方法。慢慢地也形成了一种歌唱流派。通俗唱法:是在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基础上又衍生出来的一种唱法,它是在正确气息稳定(坚持)的情况下,加了一些自由的咬字、吐字和个人的特殊音色的情况下而形成的一种唱法。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主要注意(轻唱和喊唱)就可以了,最终很好表达出作词和作曲者的深刻含义。原生态:也就是在没有任何的方法和技巧下,一种很自然的发声演唱风格,会让听者感觉到有一种“原始的”味道。综上所述,声乐是一门将声音作为载体,通过美妙的声音,丰富的情感,将声乐作品的风格和意境真实地表达出来,具有科学理论与艺术规律、技能训练与审美特点相结合的区别于“歌唱”概念的专业表述。因此,要成功演绎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需要将作品的风格特点完整地体现出来,同时还要充分渗透创作者的表达意图,营造美好的意境,以最切合作品的情绪表现感染听众的听觉,让听众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分析声乐作品的风格

在声乐表演中,演唱形式和时代背景的不同往往导致所体现出来的作品风格特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说,声乐作品的风格相对复杂而难以把握。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如何把握作品的风格,是教师必须深入探究的课题。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风格的把握严重影响演唱效果。在一些音乐会上常常有这种情况,演唱者声音听起来不错,发声技巧也很有方法,但却让人转瞬即忘,不能让听众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感染艺术的韵味;有些演唱者则由于缺乏文化艺术修养,把各种曲风杂糅在一起,导致南腔北调,不伦不类,毫无美感。而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歌唱者没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地区特色、民族风情、个人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因此不能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歌唱技巧融合创作者的情感来表现作品的艺术美。由此看来,在声乐教学中,把握作品的风格尤为重要。要准确地表现作品的丰富内涵,这就要求歌唱者事先认真分析研究作品的风格。与绘画、雕塑、建筑等有形的空间艺术相比,音乐是无形的时间艺术,因此,声乐作品的风格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歌唱者的文学和艺术修养水平,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优秀的歌唱家往往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完美呈现,将音乐的涵义全部传达给听众。那么,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地把握作品的风格呢?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掌握声乐作品的时代风格

前面所提,不同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声乐作品风格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对声乐作品的风格要有一个足够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应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时而异,认真分析不同时代的声乐作品的特有风格。例如同样是表达爱情的歌曲,由于时代差异,在风格表现上就有所不同,贝多芬的《我爱你》这首歌曲对感情的表达比较热情,而《爱情的喜悦》其中表露的感情却是含蓄的。纵观历史,在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也有差异。在延安时期,那时正是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歌曲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是抒发着比较悲愤激昂的爱国感情,声乐作品的风格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声乐作品从创作到风格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个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都表达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例如《我爱你中华》《走进新时代》等,都象征着时代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好声乐作品风格的时代风格,进而提高演唱效果。

(二)掌握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除了掌握声乐作品的时代风格,学生还必须掌握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一些民族歌曲的风格非常接近,例如西班牙声乐风格与意大利声乐风格,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作品所蕴涵的民族风情特色。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的声音非常明亮、清澈,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作品风格,她所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就充分体现出了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完美地演绎了歌曲的内涵。因此,如何将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演绎到自热完美的境界,主要因人因作品而异。

(三)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

对声乐作品的完美演绎,需要在了解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风格。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训练和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强化训练,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现音乐才能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现,模拟优秀的演唱家,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形式,这个实践的过程是艺术升华的必然结果。在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风格往往会被错误的唱歌方式,不良的发音习惯等等因素所影响,因此,在大学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歌唱的方法,让他们在歌唱的过程中自己摸索出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唱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在训练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切忌在学生还没有掌握好歌唱要领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必须将作品的某种风格表现出来。这样会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歌唱兴趣。除了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演唱风格,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把握作品的风格和韵味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接触声乐作品的时候必须了解包括作曲家写作背景、意图,演唱风格要求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作品的风格特点。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将有益于对声乐作品的学习把握,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作品时应从最基础开始,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三、感悟声乐作品的意蕴美

但凡优秀的声乐作品,都能够带给人美的感受,将人引入一种优美的境地,也就是所谓的意境。意境表达作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段,可以拉近人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在声乐作品中进行意境创造,不仅仅可以更真挚地表达情感,同时还能让听众真实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之美。声乐艺术的意境之美需要歌唱主体深入挖掘和体验歌词中蕴含的美,从直观表象的摸写,活跃的生命传达到最高灵境启示的审美创造过程,是基于人类对艺术之境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生体验的哲思和认识,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只有主客体的生命意识与声乐艺术的意境达到完美融合,才能真正地进入声乐艺术的审美之维,实现情感真挚丰富而意义深邃悠远的审美意境。声乐作品的意境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对演唱者有多方面的体验和感悟。优秀的演唱者往往能够准确地感悟并且完美地传达歌曲的艺术意境,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二度创造,深入挖掘歌曲的潜在内涵。作曲家创造出来一首声乐作品,其韵味必须由演唱者自己去感悟和创造。好的歌唱者不仅仅能够准确记下曲谱中的音,而更会将音外的腔(也就是韵味)拿捏得恰到好处。把一首新歌唱熟后,再根据其语言的特点和情感需求,适当在音调的旋律音上增加一些其他的音,使之成为滑音、倚音、颤音、装饰音等,这样表现起来就会更加真实自然,更具韵味和美感,这就是意境给作品带来的艺术生命力。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意境表现力呢?

(一)掌握好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声乐作品是一门用声音表达作品情感的声音艺术,欣赏者通过对声音美的感受过程,自觉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作品,好的声乐作品表现往往能够触动人的敏感神经,让人从内心感受声乐作品隐藏的意境之美,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然而声乐作品的创作意境一般是根据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风格来进行完善的,因此,要成功营造一首声乐作品的意境美,这就需要学生准确掌握作品的风格,并认真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需求。一个鲜活的声乐作品形象,必须利用丰富的语言、真实丰富情感才能完美地演绎其内涵和意境美。

(二)情景相融,表现意境

声乐作品的意境是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在声乐艺术中,“景”是最大程度地反映出作品的现实场景,“景”让作品更加生动;而“情”则是演唱者在二度创作中将主体情思融入到作品内容所表现的声乐形象中,为声乐艺术意境的形成与升华推波助澜。“情”能使声乐作品更加鲜活。因此,在声乐艺术中,情景是不能分离的。声乐作品之所以演唱得非常动听,主要是因为演唱者将情景完美融合在作品中,增强了作品的真实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作品传达的意境更加唯美。

四、总结

综上所述,声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演唱者主要以其动听的声音、丰富的情感感染听众,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学生演唱风格的作品,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强实践和积累,能够准确地掌握好作品的风格。此外,在声乐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只有真正将自己置身于声乐作品的场景中,才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才能将作品的意境真实地表达出来,实现声乐作品的艺术美的境界。

作者:王小丹 单位:黄淮学院

第八篇

1口传心授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1.1直观性和完整性的高度统一

经典的声乐知识和传统的声乐技法,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声乐学习和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这些知识和技法往往具有内在的科学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共识性和规范性。从总体看来,经典声乐作品多比较规范,经典歌曲的歌唱通常也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必须保持它相对固定的风格和地方特有的色彩元素,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遗产的属性。比如,西方歌剧音乐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声乐作品的调性等都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在人物和角色以及演唱作品的要求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在中国的歌剧作品中,对人物的刻画和要求也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难以完全用语言和文字能够表述清楚的生动信息。在这些声乐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通过口传和心授并用的方式,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经典声乐作品的原始风貌,向学生传递出完整的作品形式和内涵,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传承效果。再比如,在讲授一些具有显著特色的地方民歌时,就更需要教师的亲自当面讲解和示范,甚至还需要多次播放一些音像资料,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再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表达的要领,从而完成音乐传承的整个过程。当然,随着音乐艺术理论的发展,发明了乐谱,建立了规范,奠定了口传心授的理论基础,减少了传承过程中的随意性,从理论上保全了民族歌曲演唱的基本风格和主要特点。因此,无论是民族音乐形式,还是民间音乐形式,也无论是学习训练,还是继承特色,口传心授始终是歌唱艺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从理论层面上看,它所依赖的主要是该方法的直观生动和传达信息的相对完整。

1.2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典范

口传,是通过语言表述的方法实现学生的掌握和接受,是最常见的直接教学方式之一。心授,则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和情态的积极互动,它是实践教学的特殊方式,也是奥尔夫教学理论的课堂形式。口传和心授的有机结合,既互补了各自的不足,又相得益彰,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一定意义上说,口传心授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带有极强的即时性、灵活性、互动性、诱导性、启发性和实践性,互动性和诱导性又是其灵魂所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作品特色的表现,教师又常常找不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这时候,最好的弥补办法就是示范引导,开启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当面的歌唱示范,辅以配合的肢体动作,再酝酿调动起特殊的情绪,激发学生的能动学习状态,声情并茂,身心并动,拓展创造性思维,往往会收到神奇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可以说,口传心授堪称互动式声乐教学的最佳典范。

1.3语言表达的重要补充手段

《庄子•天道》中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一方面是说语言在表述中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说出了语言的局限性。所以,在表述思想、观点、情感、传递信息、描述事物时,语言和文字往往会暴露其所谓的“苍白”无力。同样,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诸如声乐教学的艺术教学中,仅有语言描述还显然远远不够。音乐本身就具有明显的非语义特点,它的教学是一种复合性的抽象思维过程,既摸不到,也看不见,特别是在一些细节方面,经常表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靠人的大脑思维与生理上的微妙能动来实现。口传心授还可以传递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述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至关重要,往往是声乐作品的特色和灵魂所在,也是演唱者表现个性的地方;这些地方看似细微,其实,它却是声乐作品和歌唱的亮点,对于表现声乐作品和歌者个性色彩极其重要。通过口传心授,使这些微妙的表达在通过心理、情绪、身体的感应和互动中,完成教师的有效表达,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从而为准确地表达作品服务。大量的声乐教学实践证明,当无法单独用语言描述时,口传心授往往是常被采用的弥补方法之一。

1.4表演教学的客观需要

声乐演唱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而表演往往又是一种舞台艺术,一般都伴随有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适当的表情,这种在舞台上呈现的声乐表演形式,也是台下声乐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传授的重要内容。在很多声乐作品中,为了充分表现和反映作品的内容,在歌唱的同时,还需要配合一部分表演,通过歌唱和表演的完美结合,共同完成一部声乐作品。一些特定的声乐作品,其本身就是舞台艺术体裁,尤其是在歌剧作品中,这种特点更为突出,它必须通过表演的手段来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凸显人物的性格、心理和情绪,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舞台艺术效果。学生在学习这些表演方面的内容时,十分需要教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帮助完成。民族声乐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民间歌曲又是在人们生活和劳动的环境中即兴创作而来,这样的地方民歌都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情色彩和地方人物特点。一些特定的作品,往往还伴随着特定的环境和场景,尤其那些很有特色的地方民歌,其表演成份在完成作品中会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更加需要教师的耐心讲授和即时表演示范,以促成学生的领悟,这样方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民族声乐作品中那些反映风土人情和地方韵味的元素,学生们由于受自身阅历较少的局限,既没有亲身经历,也未曾切身感受,往往不知道如何演绎;还有一些民族声乐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声音的演绎,尤其是细节方面,都需要通过声乐教师的口传心授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情、演”的完美结合,与高质量完成一部声乐作品是内在统一的,作品的内涵才得以充分地表达,才可以让观众充分领略到声乐艺术的魅力。比如,学生在学习演唱时,如果出现表演动作僵硬的情况,必然是表演和声音配合不好,看上去也很不协调,没有美感,更谈不上艺术的感染力。这时,如果教师能够注重发挥口传心授的作用,对学生及时进行“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指导和纠正,一定对学生完成作品产生很大的帮助。

1.5启发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声乐教学方法是对长期声乐教学实践的规律性概括与总结。声乐教师必须掌握大量的声乐作品,并能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诠释,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发挥出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发挥出口传心授的功能,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联系和对比,使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启发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把握表演的内容和方向,增强驾驭作品的能力和信心。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歌曲《红梅赞》时,声乐教师在讲授演唱歌曲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讲述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主旨,要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江姐是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她面对敌人残暴的迫害,她那种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个性特征和气质,这样的人物特质,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完成作品的能力,再通过教师的口传心授,将歌唱技能、表演技能和对作品的理解等融为一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把认知对象组合成情境所提供的可行性的东西,通过调动原有认知,整合内部思维,人就产生新的认知结构。口传心授也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情景教学方式。由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启发、暗示等心理手段,合理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教学中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放下包袱,大胆实践,放开表演,增强学生演绎作品的信心,达到二度创作的效果。

2口传心授的基本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2.1口传心授的基本方法

2.1.1讲解分析法

讲解分析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而且有重点地传授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通过语言叙述,描述事实,说明问题,解析概念和规律,论证原理的教学方法。它灵活、高效,形式宽泛,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符合了人们的认知习惯,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和表达的最原始、最直接而又十分有效的交流工具,所以,在声乐课堂教学中,讲解分析法将永远处于最中心、最主导的地位。声乐艺术就其本意来说,它就是一种声音艺术,它与语言具有天然的互通性。它历史悠久,概念抽象,风格多元,个性鲜明。千百年来,艺术积累的过程和规律表明,歌唱是人们最容易进行口头传承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事实上,面对面的讲解分析也成为歌唱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主要方式。

2.1.2示范举例法

声乐学习是一种技能训练,仅有理论指导还远远不够,必须付诸实践。那么,教师的演唱示范、表演示范和作品示范就不可或缺。演唱和表演示范是一种最直接、高效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声情并茂、富于感情的示范,不仅能够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发声方法,准确地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流派等方面产生初步印象,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模仿,直接达到初级的教学目标。当然,在教师的示范中,要务必规范准确,同时,对学生的模仿过程要给予正确指导。作品示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参照。声乐教学的基本素材往往由大量的具体作品而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作品示范是必不可少方法,也是建立规范标准概念的直接手段。经典作品往往具有标准性和规范性,作品示范在美声教学、民间歌曲、戏曲和西洋歌剧教学中被最大程度地使用。

2.1.3互动启迪法

口传心授声乐教学方法是以口头教学为主体的多种方法并用的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其形式主要表现为口头的讲解,而其重点却是互动下的启发和心授。互动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能动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是师生信息知识系统交互反馈、交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朗克尔(RunkelPJ)认为,在交互作用过程中,一个人的行为是经过信息反馈作用而影响到另一个人的行为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而有效的互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互动启迪是一种最适合声乐教学的方法。声乐作品中的社会性、文化性、情景性,都不是抽象的概念所能够足以表达的,这时,就要尊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全面、充分和多种方式的沟通和交流,全方位地调动和启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2.2口传心授应注意的问题

口传心授是一种综合集成的声乐教学方法。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证明,无论是单一个体的传授,还是院校的集体教学,一直被承袭并沿用至今,成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由于歌唱概念的抽象化、非语义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在今后的声乐教学中,口传心授必将被长期继续延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处理并把握好一些核心问题,避免把该方法引入过于宽泛和虚无的误区。

2.2.1坚持弘扬优秀艺术成果为指导

声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要坚持弘扬人类的先进文化为指导,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和教学素材的运用上,要突出人类优秀的艺术成果,崇尚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口传心授,引导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使美育教学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

2.2.2坚持以教学效果为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口传心授也不例外。在声乐教学中,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始终要坚持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标准。它既然是一种综合教学方法,必然有其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动态优化潜力。要注意教学对象的人群差异和个体差异,合理把握作品的风格类型的不同。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作品,运用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不生搬硬套,更不能对牛弹琴,要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追求目标。在教学效果评价中,也不能一味地强调继承,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保留作品原有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学生自己的风格,增强声乐艺术的魅力和活力。

2.2.3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文化的传承绝不是简单的复制,也不仅仅是继承和再现,口传心授作为声乐艺术传承的重要手段,它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拓展。口传心授虽然是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不加入创新的元素,固步自封而不与时俱进,也必然会制约声乐及声乐教育的发展。随着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和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口传心授这一教学方法也渐渐注入了新的血液。要注重多媒体和新媒体、现代方法(数字化)和传统方法的联合运用,取长补短,兼收并蓄,这样,既可以较好地发挥口传心授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独特效果,也克服了它自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只有这样的声乐教学,才是适应时代需求,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更有艺术个性的优秀声乐艺术人才,才能为声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总结

各种声乐教学方法不是孤立存在和使用的,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学目的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声乐教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黄凤霞 单位:安徽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第九篇

一、有助于建立歌唱通道、树立良好的声音概念

在声乐教学中演唱莫扎特的作品,对初期的声音训练有很大的帮助,除了能够让学生拥有纯美、干净的音色外,在稳定喉位、获取良好的歌唱共鸣方面也很有帮助。在演唱莫扎特的声乐作品时需要演唱者具有圆润的声音、流动的呼吸、纯正的音质。演唱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决不能像演唱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那样随意,必须讲究规范、严谨、一丝不苟。在气息的控制上,既不能过于紧张,也不能完全松泄,要做到刚柔并济,恰到好处。吐字要求干净利落,跳音的演唱要注意声音的连贯,切不可在演唱中有上台阶或下台阶的感觉,并且要保持绝对准确的音准。在声音的共鸣处理上,一定要打开喉咙,切不可提、躲、挤,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

二、有助于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莫扎特作为古典音乐的巨匠,他的音乐一直是人们谈论、研究的对象,这也正充分说明了莫扎特音乐的伟大之处。他的音乐细腻、典雅、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与超脱感。傅聪说“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傅聪认为莫扎特的音乐与中国文化有相似之处,天真、朴素而又富有诗意。莫扎特音乐之伟大不在与技巧艰深难弹,炫人耳目,而在于它单纯、返璞归真,其中又蕴涵着发掘不尽的乐意。首先,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会咏叹调中,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内容都展示出了与其他音乐家迥然不同的艺术追求,他创作的诸多咏叹调中大多数都是为不同的女高音量身定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音域和特点来理解莫扎特为之创作的音乐会咏叹调的独特魅力,在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体会每部咏叹调与歌唱者之间建立的独特联系,从而发现莫扎特在创作的过程中的独特用心。

其次,在引导学生鉴赏这些音乐会咏叹调时,要学会发掘其中的曲式结构,莫扎特创作的这些音乐会咏叹调并没有特定的曲式规范,彼此之间的结构也都大相径庭,使得歌词和戏剧内容之间并没有被局限在某一种单一的模式中,这样的创作追求与其他音乐家的创作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打破常规,寻求新的形式和结构,这样的艺术追求来源于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细腻体验。形式问题看似是外部问题,其实与创作者的艺术追求,生活体验,感情的表达之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再次,我们要带领学生去鉴赏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中所具体表达的情感特征。阿图尔•施纳贝尔曾说:“对于孩子们来说,莫扎特的音乐总是最简单的;对于成年人来说,莫扎特的音乐又总是最难的。”莫扎特之所以与众多音乐家不同,在于他没有贝多芬音乐中的“革命”与“反封建”,没有巴赫音乐中的复杂深刻,他的音乐中更多的是对人性当中最为自然的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对纯净的人性,对人间大爱的歌颂。这样的音乐特征在他的诸多音乐会咏叹调中也有着集中的展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他的音乐中的这些独特的情感特征,不但对学生理解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有帮助,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世界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三、有助于增强艺术素养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创作从少年时期的早期一直持续到他创作的后期,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我们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与莫扎特本身的艺术追求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提高与了解每一个优秀音乐家的整个创作过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阶段音乐会咏叹调的创作与他一生创作的其他作品建立一种联系,并且把这种联系的深层次传承分析清楚,在学习他的音乐会咏叹调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去提高学生对莫扎特音乐的整体感受能力,对于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有着积极的帮助。

四、总结

对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的学习和探讨,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还是情感感受力都有着积极的帮助,同时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增强优劣作品的辨别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作者:鄢志莉 单位:安康学院艺术系

第十篇

1学生出现“白声”问题的原因

1)盲目地模仿流行唱法。这些学生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流行音乐蓬勃发展并成为音乐主流的时期。家庭卡拉OK和KTV在城乡迅速普及,学生们受此影响,从小就唱着成人的歌,不管音域适不适合,遇上高音只好乱喊一通。近年来,歌唱“选秀”类的节目众多,好坏唱法参差不齐,学生们听得多但却缺乏正确的引导,对声音的审美愈发迷惑,只好盲目地模仿。个别学生很有音乐天赋,的确能模仿一些歌星的音色和唱法,她们手持麦克风用沙哑的喉咙喊出又白又压的歌声,往往被身边的亲朋好友误认为特有磁性,所以她们就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白声”问题。

2)误认为儿歌的甜美就是“又白又亮”。大多数技校幼教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就把自己定位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唱好儿歌就是她们学习的重中之重。儿歌最鲜明的特点是甜美、可爱,而学生们自信地认为要唱出儿歌的甜美风格,就需要发出直白明亮的声音,于是她们一开口就是大白嗓,发出生硬、不集中、不畅通、无正常音波的发直、发散或发扁、发尖等令人不舒服的声音,中低声区尚可唱出,高音区要么放声大喊,要么在缺乏气息的支持下变成虚声,导致歌曲两种音区出现截然不同的音色,实在无美感可言。

3)部分学生从未学过基础乐理知识,不清楚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的关系,错误地认为“高的声音较响,低的声音较轻”,加上前面谈到的她们误认为“声音高就是唱得好”,导致她们无法对自己演唱的声音作正确的判断,形成了“白声炸耳”的坏毛病。

2“白声”问题对幼教专业学生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1)有“白声”问题的同学歌唱时本身喉咙就会很难受,唱歌时老想“清喉”,长此以往将会出现声音沙哑甚至造成声带充血、小结、息肉、闭合不良等毛病,嗓子原本的色彩也逐渐褪去,甚至有个别学生因为这个问题产生了厌学情绪。

2)发声方法不科学,缺乏气息的支持,声音没有根基感,用劲强迫出声导致体力损耗大,声音不持久、可塑性差、无美感。

3)不利于建立良好的音准概念。盲目地追求“过响过亮”的声音,乱喊乱叫,难免出现偏高偏低的情况,甚至跑调。

4)歌唱表演受声音的限制,难以做到“声情并茂”。

5)技校幼教专业的学生今后都要走上教学实习岗位,若将此错误的歌唱方法带到今后的教学中,后果将不堪设想。幼儿稚嫩的嗓子,漂亮的音色真的是“白”不起。

3注重音乐基础技能训练,纠改“白声”问题

技校幼教生源多来自不发达地区,这些学生有的来自乡镇,有的来自偏远山区的农村,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有限。有的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没有上过正规的声乐教学课,音乐课大多以欣赏教学为主,缺乏技能性训练,还有个别学生从没上过音乐课。因此,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要克服并解决“白声”问题,加强音乐基础技能训练显得刻不容缓。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科学的歌唱观,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1)引导学生用良好的歌唱姿势歌唱。歌唱时身体无论坐或站都要自然挺立,眼平视,头正,双目平视,两肩放松,要保证横膈膜的自由运动。(2)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法,加强气息的控制。教学中,用闻花、吹蜡烛、打哈欠、抽泣、咳嗽、喊人等有趣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领悟,寻找正确的歌唱呼吸感觉。通过气息的良好控制,声音才能通畅起来。(3)加强乐理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让学生学好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识谱知识,告诉学生不要误认为声音“响”、“高”就是好听,也不要认为“响”的声音就是“高音”。(4)教会学生清晰地咬字、吐字。歌唱艺术是音乐与诗一般的语言结合的艺术,要把富有共鸣的发声与歌词的正确读音融合起来,“咬清字头,引长字腹,收住字尾”,逐步达到字正腔圆、情真意切。

2)运用讲解、听辨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声音审美能力。(1)告诉学生由于听觉器官和声源离得很近,有时听觉会欺骗自己,越是自己听起来很响很亮的声音,恰恰是位置低,共鸣调节不好的声音,千万不可自我欣赏,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内心听觉和声音的鉴别能力。(2)多找一些优秀的音像资料给学生听赏,边听边解说,让学生懂得,不是所有的歌曲都要唱得很响,要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处理,强弱结合,才能唱出动听的歌。(3)学生在聆听作品时,教师最好与她们一同对比哪种发声方法是正确、科学的;哪种发声方法既不费劲又好听;哪种发声方法是错误的,用错误的歌唱方法不仅不能给人以美感,还会损害声带。大量的听赏积累后,学生在被美妙的歌声陶冶的同时,也会试图模仿别人正确的歌唱方法,一旦模仿成效,学生就能获得正确发声方法的良好体验,从而解决“白声”问题。

3)合理地训练单韵母。在声乐训练中,一般先练习单韵母,再进行复韵母的组合练习。我们都知道单韵母有ɑoeiuü六个,其中ɑei为“咧嘴音”,ouü为“撅嘴音”。针对学生的“白声”问题,因为“咧嘴音”更容易被发得白而散,不容易寻找声门支持感,所以我们应先“不撅嘴”地练好“撅嘴音”uoü,再练习“咧嘴音”。其中“撅嘴音”u在发声时,喉头位置最低,声音最为畅通,同时还有强迫气息打开喉咙的作用,只要做到“不撅嘴”,便可使唇、舌放松,轻松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为了喊响高音导致的“白声”问题。待到u的发声练习基本稳定后,再用u的发声感觉引导和带动其他单韵母的练习。

4)在教唱歌曲环节中渗透“哼鸣引声法”。可以说在歌唱中,正确的哼鸣(往后咽腔流动的,不是堵在鼻子里哼的鼻音)是好声音的“生命线”。在歌曲教唱中,读谱唱熟旋律后不要马上加入歌词演唱,先用开口式哼鸣将全曲哼一遍。但要告诉学生的是,开口哼鸣时,虽未出字音,但口中的字形要出现,争取做到让他人从你的口型中读懂你要说的是什么字;换口型时,哼鸣没有受到影响,它始终是一条连贯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一会儿即将发出字音的“引线”,这条线不仅能引出润泽而流畅的声音,还能令歌者清晰自如地咬好字。另外,在练习过程中,将学生的“白声”与“加入哼鸣的声音”反复为学生进行对比式的模唱,让学生明白“白声”的难听,她们便会急切想要改掉这可恶的毛病。同时要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在歌曲教唱中渗透这种“哼鸣与无声的口型结合引声”的方法,有的学生当场改掉了“白声”问题,有的一个月才改掉,这是因人而异的。

4总结

学而不用不如不学。我们要全面认识学生产生错误问题的根源和危害,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歌唱观和正确的声音审美能力,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打好扎实的技能基础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为学生将来能自信地走上幼儿教师岗位打下基础、埋下伏笔,让她们的人生不留下遗憾。

作者:严林芳 单位:福州市第一技工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