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论文 »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6篇

2021-4-10 | 高中语文论文

第一篇

一、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灵活启发思维,诱发学生探究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灵活设计导入形式。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器材多方面、多角度地诱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对生活的感悟,使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生情感与人物的喜欢悲离,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与人生情感的探究欲望。

(二)把握启发时机,引导学生探究

启发时机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能抓住启发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时机,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问题不仅是教师对问题提出顺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教师要注重“留白”在探究启发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范围与深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最稳定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认识到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一)调动学生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情节描述了不同于常人的壮举。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的人物事迹与现实生活相比较,从而探究其差异性。进一步加深对主人翁思想的理解,也调动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体验的教学情境。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利的,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对象。而这种由学生自身进行的探究目标筛选,可以让学生切身参与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体验。

(二)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思维发育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依据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提炼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与思想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答案让学生选择,从而间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学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以物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出示被选答案,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其问题答案。

三、结合实现生活,拓展探究渠道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课堂,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来开拓学生的探究视野,拓展学生探究渠道。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学生对其座位关系不理解。为此,教师就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宴席上座位情况。学生通过生活探究活动后发现:中国人宴饮时,对座位安排是十分讲究,通常以面对门的座位为上座,此座为长辈或德高望重之人。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他们又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知道了宴饮必定要论资排辈,以别尊卑长幼。古人在堂上以向南为尊,在室内以向东为尊。至此,学生也就理解了《鸿门宴》上座次的关系:项羽是主位,东向坐,而南面为上,坐的是亚父范增,显示项羽对范增的尊敬,张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与侍从差不多。通过古今座次的比较,学生也进一步了解到了座次礼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总结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想法设计运用探究学习,就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感以及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增强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者:张彦卿 单位:河北省新河县新河中学

第二篇

一、精心设计,构筑有效的活动方案

(一)依据教材内容和性质设计活动方式

可借用多媒体,或将诗歌和音乐嫁接,或制作一个配乐配画的页面,或联想想象再现场景,或开展朗诵鉴赏活动等。如《琵琶行》可设置制作演示活动,让学生制作页面设计,用多媒体推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再配以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营造一种沉闷而凄冷的氛围,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再别康桥》具有诗歌的“三美”,更适合进行配乐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体会意境之美和诗人那种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归园田居》则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走进文本,走进园田美景,以自己全部的生命体验和意识与潜藏在文本背后生命对话,感触诗人涌动的内在精神,从而提高自我审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根据学习的需要设计学习活动

教学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去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

1.设置活动情境。即在课堂上设置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智能活动,在“活动”中隐含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达成目标。为此,我除了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外,还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结合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情境。比如教读《沁园春•长沙》,如果平铺直叙时代背景就显得索然无味,若能引导学生回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介绍一些相关的事件,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必然大增;鲁迅的《祝福》,人物肖像描写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于是设计了“读肖像、品肖像、写肖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写同班同学,并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学生按号入座,评价、纠正、补充,课堂气氛活跃异常,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总之,这类别开生面、新颖有趣的智能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高度激活了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给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教学过程指引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2.设置问题情境。即围绕教学目标将教材的重点难点转换为问题形式,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解答中达成目标。在设置过程中,我灵活运用由表及里的层递性提问和由此及彼的扩展性提问等方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篇幅较长,我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展开活动:一是让学生动手勾画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理清全文的思路。二是与前面的动手活动相结合,借林黛玉所见所闻,感受贾府的环境,探讨典型环境的意义。三是合作交流,了解人物出场,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个性。这样,学生活动充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在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取新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二、有序实施,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

(一)课前充分预习,做好“热身”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活动化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而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满足这一需求。所以,课前丰富多彩的“热身”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质疑探疑,或在课前进行相应的排练、表演等。这样就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从教育学的理论上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机会。

(二)课堂互动合作,营造和谐愉悦的活动氛围活动化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审时度势,巧妙创设更多有利于互动的教学情景,师生之间展开平等对话,学生从中获得尊重、信任、和谐等师生关系的积极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表达欲望,能敢于参与、乐于参与课堂活动。

(三)课后适度延伸,开辟广阔的活动阵地文本教材只是个载体,教师必须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结合班级、学校、社会生活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班干部竞职演讲”“广告词有奖纠错”等,将学生的视野引进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评辨,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语文知识,发展思辨能力,使枯燥、乏味的语文精彩纷呈、魅力四射,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活水、活力、活气。

三、总结

总之,给语文课插上“活动”的翅膀,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强烈,生动活泼的个性得到飞扬。在活动过程中将阅读实践和语言运用相结合,既是语言积累和内化的过程,又是表达外化的一个创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智慧、精神品格的全面完善、提升。同时它兼具班队活动、竞赛活动的浓厚兴趣性和竞争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的信息,又表达自身阅读实践的所得,双向反馈,相得益彰,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均得到发展,在人格上走向一个新的成熟阶段。

作者:傅美连 单位: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

第三篇

一、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为了讨论有序地进行,也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突破性的进展,笔者为每个小组安排了一名组长,让组长首先确立其组的学习任务,然后领导组员自主完成。最后,经每个组员的讨论,五个小组便分别确立了其学习任务。组一:广泛搜集资料,介绍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身世背景。组二:配乐朗读课文,划分诗歌“起承转合”四个层次。组三:分析诗歌前半部分的表现手法和描写视角。组四:展示毛泽东的相关图片,模仿毛泽东独立寒江的情景。组五:结合前面小组对课文的分析,为此设计板书。笔者就是通过这样的小组探究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势必会得到提高。当然,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也要始终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二、设计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

课前、课时、课后构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而有效地教学便是环环相扣、节奏井然。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始终是教师在发挥作用,教师精心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以,这一教学模式仍是一厢情愿式教学,学生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新课标改革便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便提出了“教师走下讲台,转变角色”这一主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也要一改原先的角色,逐步向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过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流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上册的《雨巷》为例: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了《断章》《错误》等诗歌,对诗歌的解读较之前有了更大的进步,所以,在学习《雨巷》之前,笔者就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对《雨巷》进行预习,然后再就这首诗歌提出自己的疑问,以此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笔者便将学生的疑问搜集起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其中有位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后告诉笔者,这首诗歌读起来有种诡异之感,具体表现就是“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笔者教授这首诗歌多年,听得最多的便是说这首诗歌“带着淡淡的忧愁”,而说这首诗歌带有诡异之感的还是头一次,所以,不管学生感觉的正确与否,笔者首先便对其进行了表扬,因为这足见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而教师也应该多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预习结束之后便是课堂的开展,笔者便就学生提出的这一疑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A:我认为这首诗歌并不诡异,诗人这样描述就是为了给诗歌营造一种朦胧之感,以此来传达自己的心声。学生B:我认为诗歌中的女郎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诗人可能是想借此来表达未来希望一片渺茫,至于诡异可能言过其实了。学生C:我赞同这首诗歌给人一种诡异之感,因为结合诗人生活的大环境可知,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这势必会影响诗人的情感,诗人借此将其隐藏在诗歌中也不可能。学生讨论十分激烈,讨论的结果也十分有意思,笔者最后就此做出了总结。笔者一方面将该诗歌的主流思想呈现给了学生,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新的看法给出了意见。不管最后讨论的结果如何,学生的自主性无疑是得到了体现。由此可见,教师为学生设计科学的学习流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实现的,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但笔者相信,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会越发地凸显。

作者:杨兰 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一中学

第四篇

一、结合视听、注重学生的理解与感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1.要充分利用录音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一篇课文,教师在新授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对内容进行感知,了解其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还包含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也进行把握,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进行感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坚持一项原则,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样才能对作品的中心思想进行准确的把握。关于读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不仅可以由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还可以加上学生的默读、接龙读等等。花样翻新的读法可以让学生对教材把握得更准确。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手段来加强学生的感知,如对于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抒情散文,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课文朗读配音的形式来进行。播音员的声音悦耳动听,抑扬顿挫,让人听后备觉感动,然而,每一个人的才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主持人的语气,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扬长避短,运用录音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当学生听到一些名人的朗读录音时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其模仿能力也更强,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教学效果就会更好。笔者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在介绍完作者朱自清的简介及其文章节的写作背景之后,播放了本课的录音,学生们听得格外入神,对于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仍能坚持自己的高洁品行理解得更为透彻,对于作者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革命斗争的矛盾心理体会得更为深刻,对于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2.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进行难点突破,以此来发展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感知全文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感知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化而来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性状、特征的课文,这对于学生来说很不熟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凭教材上的简单介绍很难产生明显的影响力,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来授课,就起到了化枯燥为生动的神奇效果。多媒体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辅助用具,它能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用一种浅显易懂的感性材料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文章《绿》时,用多媒体展示了这个景点的录像,让学生看完录像后,自己再读文本,并绘制出了这三者的位置关系图。这就比传统的讲法要形象生动了很多,也节省了教师的讲解和启发学生的时间,学生学得既兴趣盎然又轻松活泼,还印象深刻,效果良好。

二、集思广益,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积累语言,而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运用语言,所以,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定要以学习语言为基础,通过阅读来内化吸收完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形式,不仅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采集、储存、分析和运用写作材料,以强化教学目标,优化写作课的教学效果。高中生写作文通常有畏难情绪,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学生总是难于下笔,感觉无话可说,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感性材料,所以学生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对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观察,以此来构建自己的作素材库。教师可以借助投影或录像来激发学生头脑中的素材,以此形成下笔的原料。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习作,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激发了写作兴趣,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就会提高很多。

三、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教师要结合试听能力,注重对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也可以利用影像,进行难点突破,并集思广益,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相信经过高中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高中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一定会有大幅提升。

作者:郭艳芳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木井中学

第五篇

一、诗歌语言教学的目的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是历年来语文高考中不曾删去的检测题目,同时检测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从以往的选择题在向简答题转变。这就需要学生自身独立地提出对诗歌的理解,并通过文字进行表述。这既是对诗歌鉴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检测。学生不仅仅需要弄懂诗歌,更加需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保证句子的表达通顺与使用语言的准确。高中生作为接受基础教育的最终阶段成员,在经过长时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表达能力与鉴赏能力,这些都为高中生能够正确的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但由于诗歌创作的时代大部分已经久远,诗人在表达自身情感时往往也采取较为隐晦的方式,情感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诗歌表达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学生在语文高考的较短时间里正确理解诗歌并将其通顺表达。针对这样的要求,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情感敏感度,通过对诗歌的不断了解,总结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要不断借鉴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出正确的逻辑性,将自己的理解能够准确,快速地表达出来,实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进行诗歌语言美育的教学方式

针对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为目的,根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美学能力作为目标,结合对诗歌理解与鉴赏的更高要求,提出进行诗歌语言美育教学的方式,如下:

(一)注重对背景的简单介绍

作者的创作是个人际遇的有感而发。因此,想要更好地鉴赏诗歌语言,对作者背景的了解必不可少。诗歌因其特殊的体裁,即篇幅较短,对仗讲究,注重意象表达等,而对诗歌的表达存在一定的模糊度。所以学生想要更好、更准确地鉴赏诗歌,就需要在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前提下进行,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达到更高的学习要求。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在鉴赏时,应注重其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她的丈夫,正值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之情而带来的伤怀之感表现的自然格外浓烈。对比于李清照的《如梦令》,就应注重到其背景的不同,作者醉酒归家,在赶路途中,却误入莲花塘深处,本应是烦恼之事,作者却因看到了“一滩鸥鹭”这别样的景色而流连忘返,心中不胜欢喜,针对这样的表达只有学生对作者背景进行了解,才能发现作者因年龄的原因,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的表达方式。针对同一位作者的不同情感表达,通过对其背景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情感。

(二)通过朗诵体会诗歌内在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的最为突出的特色即是讲究押韵,具有音乐美,这是诗歌语言所特有的,也是对诗歌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别样音乐美,不能仅仅是通过老师一味地讲解,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自身的通过朗读来得到的感受。这时,教师应当教授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如齐读、范读、配乐等来更好地感受诗歌语言美,体现出音韵的美感,节奏的运用方式,韵脚的搭配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形成大致印象,为教师进一步讲解诗歌语言内在美打下基础。如在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既要体现出祖国大好江山壮丽景观的豪迈,雄壮,也要体现出成吉思汗等英雄君王随岁月逝去的伤怀。

(三)读透诗歌,琢磨内容,通过意象感受意境美

不同的诗歌借助不同的意象描写有着不同的意境,只有将诗歌的意象结合所感受到的作者情感才能更好地感受意境。通过对诗歌浅在意象的感受,即作者所描绘的具体景物,结合诗歌特有的音韵感受,来发掘诗歌的独特意境,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针对不同的意象来感受不同的意境。如菊花是清高人格的写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清高。而梅花是高洁人格的写照:“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的高洁。懂得同一意象可能有着不同的意境。如在李白的《将敬酒》与杜甫《客至》中都有着相同的意象,即“水、酒、杯、肴”等相同的意象,但《将敬酒》体现的是故人相聚的欣喜,而《客至》体现的是故人相聚的惊喜,一个指的是山珍海味,一个指的是粗茶淡饭,这同样的意象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意境所在。

(四)懂得对知识的活学活用

诗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想要通过教材书上的有限诗歌与课堂上简单的了解,就学好诗歌,这明显是不可能的。想要学好诗歌,需要学生主动地在课下学习,一者要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巧,进行诗歌学习的总结;一者,需要自身的创新,这既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创新,也是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创作诗歌,从而实现对诗歌更好掌握的目的。教师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实现学生的自主积极学习性。教师应对自己有着更好的角色定位即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实现让学生更好学习诗歌语言的目的。

三、结语

诗歌语言的教育与学习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实际需求来进行创新。学生存在差异性,这就意味着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分析,才能为高中生更好地学习诗歌语言提供有效的帮助。

作者:胡凌云 单位:贵州省大方县第一中学

第六篇

一、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堂教学

语文与人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语文教学素材来源于人生,是人生经历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又反作用于人生,其内容影响人生的发展。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挖掘那些合理的能够促进人生良性发展的内容,将死的教材活用。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开放课堂教学,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走向人生的大课堂。教师还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了解社会。因此,教师要用新观念解读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新的活力,激发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掌握“胡同建筑”的独特之处后,才能使其体会北京人所具有胡同文化的内涵,才能使其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独特情感。学生通过课文知识的学习,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引入室外,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当地文化内涵的传统建筑,了解其建筑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给出学生研究课题内容;让学生通过所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究,去挖掘,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效率

如何安排课堂结构,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事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时间安排以及合理安排每个环节最重要的事情。每堂课都必须有导入、讲解、练习、讨论、小结与教学反思等几个环节。讲解是教学的最关键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点。练习是在讲解后所进行的听说读写训练,是对学生所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反馈。所以练习内容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做到难度与量度的合理结合。讨论是在练习后,进行小组讨论,对课前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思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小结是教师在课程结束时所做出的总结与归纳。小结要做到简短,让学生能容易理解与消化教学内容。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总体思考,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与成功点,为后面的教学提供知识支撑。从而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工作。当然,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安排课堂结构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教学节奏。

三、突出教学主体,启发学生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转变观念,抛弃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增长知识、培育技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总结

教师要倡导“求同存异”。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发展其对问题的独特思维。在不同见解共存的情况下,建立一种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或各个渠道,根据课文内容查询相关知识。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信息量,加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将课堂转化为学堂,教案转化为学案,一切都按照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为标准,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朱莉 单位:河北省新河县新河中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