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置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小学生主动“动起来”
如,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节课新知导入过程中,教师结合该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学习实际,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教师提问:回忆一下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遇到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读一下第一段的文字。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为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实践“载体”,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设置教学情境等方面,营造了积极的探究氛围,为小学生“我要探”埋下了情感“基石”,更为小学生“有效探究”提供了“动力”。
二、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时机,使小学生能够“动起来”
小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注意的集中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削弱和减退。而学生动手主动探究的“程度”和有效探究的“深度”需要教师通过设置形式多样的实践“载体”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略”进行巩固和加深。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探究“媒介”的搭建上,要遵循多样性和适度性,针对某一知识点,设计出不同程度的动手操作“问题”,同时,结合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取其精要”,形成策略,深入探究。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内容时,教师根据该知识点内容要义以及学生这方面的学习情况,先向学生提出了初步感知知识点构成要素部分的学习要求,设置“首先出示一组图形,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实践活动环节,然后结合学生在理解该知识点组成部分之间深刻关系的“疑难点”,设置“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动手探析情境,最后,通过设置“在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中分别画出两条不同的高”问题案例,进行巩固练习活动。这样,小学生在针对性、重点性、丰富性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知识要义有效掌握,学习难点有效解决,探究策略有效锻炼。
三、建立有序探析的互动平台,使小学生有效“动起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问题可以激起整个教学课堂的“水花”。小学生探究实践的过程,实际就是动手操作、思考分析、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技能能够得到改进,反思能力得到训练,探究习惯得到养成。因此,小学生要将探究实践载体的搭建放置于“矛盾性问题”之中,将探究实践和反思辨析进行有效结合,提供给学生有序探析的互动平台,引导学生根据某一“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辨析反思,让小学生在探知中有效反思,在反思中逐步“升华”。在“要修一段600米的公路,修了3天,平均每天修了149米,还剩下几米没修?”问题案例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生生探析问题解答过程的双边互动活动。学生个体在探析该问题案例过程中,指出该问题解答时存在“未能理解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不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同桌讨论活动,这样,小学生在同桌共同评析实践活动中,良好探究习惯能够有效养成。因此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师生之间的有效配合。
作者:王爱兰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通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