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小学语文论文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

2021-4-10 | 小学语文论文

第一篇

一、结合平时节日活动,让活动课“活”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要拿平仄之类的规矩来框定学生,他们做出来的,只要顺口,有那么一点诗味就要鼓励。我们小语活动课,不是要让学生掌握多少专业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先“活”起来,灌输死板的知识,是不能教出有创意的学生的。教师节前夕,我们搞了一个赛诗会,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许多有关教师的诗文,有的从网络上找教师节诗歌,有的还主动写起了诗“:九月,如期而至。/世界因此灿烂。/我们歌唱九月,/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我们牢记九月,/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所有拼搏在讲台上的老师们。/”有的同学说:“这也叫诗?”我说“:这是诗,不要把诗看得太神秘,很多时候,诗就是散文的分行。”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做诗是很难的事,做出好诗更难,但少些拘泥,我们就会发现,一切也就是那么平常。让学生写诗,开始切不可提太多要求,我们主要是引导学生前行,而不是告知他如何走得平稳与洒脱。这一段话说是散文也好,说是诗也罢,孩子有这样的创意,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行动。我们不要怕跌倒,在我们跌倒的时候,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给学生一双翅膀,他们会在长空翱翔!

二、夯实语文综合实践,让活动课“动”起来

在小学课程设置里,每周是有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但我们到小学语文课堂听一听,许多教师是将这一堂课当作普通的语文课来上的,所上的内容更是课内的内容,与平时语文课没什么两样,挤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是不争的事实。江苏教育出版社专门出了一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打开这本书,就好像登上一座山峰,看到如画的风景;又像渡过一条河流,趟过未知的彼岸。在这里只要动手、动脑,就可以把天真的童趣化作知识的绚丽。五年级上册语文综合实践内容编排了:《心灵驿站》《爱任重阳》《不做时尚的“小尾巴”》《亲近自然》《水污染的调?恕贰独??掷嗫尚行缘?恕贰督】悼斐怠贰度鲜洞?静 贰堆Щ嶙晕冶;ぁ贰缎⌒±聿萍摇贰吨泄?晁籽芯俊返饶谌荩?萄д庑┠谌菔保?颐强梢匀醚??谕嬷醒В?谘е凶觯?谧鲋行矗?瓤梢陨铣龌疃?厣??挚梢陨铣鲇镂牡奈兜馈H纾骸吨泄?晁籽芯俊方萄??

1.过年的时候,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习俗?生1:“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听奶奶说,她们小时候过这个节还击鼓呢!”生2:“除夕时候,我们家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笺,我们全家都买新衣裳。”生3:“我在课本上学过‘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rsquo;老师说就是贴春联的。”生4:“三十晚上团圆饭,我想吃鱼,妈妈说元宝鱼不能动的。‘年年有余’要等到元宵节才能动的。”生5“:三十晚上,长辈发压岁钱,我们最开心了。”生6“:三十晚上,大人包饺子,我们就玩鞭炮,劈劈啪啪,劈劈啪啪,像音乐一样的。我们还放焰火,天上人间,像仙境一样的。”生7“:除夕晚会,中央台每年都搞的。今年的我没看出什么好看的,反正心情是一样开心的。”生8:“春节有‘开门炮仗’,到外都喜气洋洋……

2.中国年也是中华民族情结,你会做中国结吗?(先让学生仿课本的做,后用多媒体展示做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再次编织,教师指导。)

3.展示中国结的装饰作用。

4.上网搜索我国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年俗,写一小篇论文《中国年俗研究》。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可以打乱平时座位,营造一种过年的氛围,也可以将班级布置成过年的样子,让学生进入过年的情境。至于最后让学生写小论文,要考虑班级实际,有的班级学生独立研究一个课题,自主去探究、合作、实践,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先去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教学生记一些“备忘录”,然后点明研究途径,还可以做些论文写法的指导,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研究打下基础。

三、总结

小学语文活动课除了“活”与“动”的特点外,还牵涉到一个“融”的问题,要将多种科目的学习与语文相融,要将校本课程及地方课程和语文相融,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的“综合”特点。

作者:殷慧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长征小学

第二篇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

《暮江吟》这首诗,真可以说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具有立体感的图画。诗人笔下"残阳铺水"的柔和,江水红绿的变化,夜色的朦胧、新月的闪亮,给人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让人体会到和谐宁静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画在有诗,而这种美只用解释诗句,感情朗读的方法很难引导学生进行体会理解。笔者教学本诗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课,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给学生展示。在美妙的图画和音乐声中,学生也似乎置身于情景之中,他们也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被优美的景色所陶醉。

朗读诗句时那美美的情感自然融入其中,从而达到学生的审美共鸣,同时陶冶了学生情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审美环境,为他们创造能够激发情感共鸣的美的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创设这种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获得美的感受,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授《林海》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听经过精心制作的配乐朗诵,并且课件出示大兴安岭"林海"的相关图片,学生边听边看边欣赏大兴安岭"看不厌"的岭、"闪着白桦银裙"的林海以及两山之间那"清可见底、岸边满是野花"的小河,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课文中的美的情境,增加了课文中所描述的美的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绪,从而使学生感受了其中的美,产生了和作者一样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达到了和作者心理共鸣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都是中外的优秀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本身也是美的结晶。要使学生对课文中的美具有鉴赏能,就要不断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趣味的正确指向性和审美稳定性。但是有些课文中所表现的美,如果只通过教师的描述或者感情朗读,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审美趣味。

比如《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作者描写日出前"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描写日出时,写的是"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颜色真红得可爱。""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在描写日出后,写的是"阳光透过云缝……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太阳透出重围,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课文中所描写的日出前后的景象,不能不说是一种自然美、形象美,但是这里所描写的颜色、光亮,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选取了海上日出的几段视频合成一个展示给学生,在大屏幕播放后,学生那种欣赏美的眼睛好像都"光亮"了,他们自然会对课文中所描写的色彩美、形象美产生强烈的兴趣,形成了浓浓的审美指向性。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趣味的稳定性以达到更佳的效果也很重要。比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课文时,在介绍周总理一生的事迹之后,用多媒体展示当时真实的场景,配上哀乐,渲染了悲痛的气氛,让学生在感受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等灵车、送灵车的感人场面中,在这些悲怆的画面中,体会总理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学生心中会自然升起悲痛与怀念,当时有部分学生真的是眼含泪珠,在学生们严肃的表情中,我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体味出悲怆之美,他们自然也会对课文中的悲壮美产生喜爱之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经常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情境,学生的审美趣味定会得到发展,鉴赏美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以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和表达美的美好愿望。在教学中,我的学生用笔歌颂伟大祖国的美好河山,赞美家乡的一草一木,对社会中的奸恶事件进行鞭挞,他们表达美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在教学《穷人》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人情美,进而达到表达美、创造美的目的,让学生合理想象课文结尾后可能发生的故事,用局域网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引导学生去寻找美、发现美、赞扬美,在这种表达美的创造性过程中,也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四、总结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较之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引领学生提高美感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和表达美的能力等方面会更加有效,更容使美育教育的作用效果得以提升。

作者:李静松 单位:秦皇岛市卢龙县第四实验小学

第三篇

一、小学语文扩展训练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学的现状分析

虽然有些教师在使用扩展训练进行教学,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但是其中部分教师并不善于处理阅读材料,仅仅是为了扩展训练而对学生进行扩展训练,导致扩展的内容脱离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扩展训练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再次,教师采用的扩展训练缺乏趣味性,不能让学生产生与教师一起思考问题积极性,从而导致在进行扩展训练时也还是存在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参与少,积极性低等现象,这也达不到扩展训练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方法的扩展训练分析

1.以兴趣为主导的扩展训练原则分析

1)以课本内容为中心的原则。虽然说兴趣是帮助扩展训练的关键因素,但是课本内容却是基石,所以教师在进行扩展训练之前要将本堂课的内容了解清楚,把握本章的主旨,再通过激起学生兴趣和学习好奇心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联系和应用,增加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2)以扩展训练目的为根本的原则。前文所述关于扩展训练的重要意义是比较笼统的阐述,对于小学语文的具体教学而言,每次的扩展训练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为扩宽学生知识面还是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如果缺少针对性,通过兴趣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很高,但是却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因此要有针对性的采用扩展训练的兴趣教育。

3)以科学合理为手段的原则。这里的科学合理是指一是要与课本知识有效的结合,并根据课堂的气氛,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达到扩展训练的有效性。二是要考虑到扩展训练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而言是否适宜。三是将兴趣教学方式贯穿其中,要根据不同的扩展训练,采用不同的培养学生兴趣的方式,遵循灵活多变高效的准则进行扩展训练。

2.采用兴趣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进行扩展训练

1)采用小组比赛的兴趣教学方式,对词句进行扩展训练。小学生的注意力集成程度相比于高年级而言较差,而且他们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小组比赛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和提高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扩展训练的效率。根据小学语文中存在词语、成语或是句子学习比较多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借用一两个词语来进行兴趣教学的扩展训练,比如当上课时遇到了张冠李戴这个成语时,教师就可以说还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其他成语的,可以举手回答,回答越多的小组将会得到奖励,这时学生就会纷纷回想以往所学过的成语,其中有可能有些只是词语,却被学生误以为是成语的情况,教师还可以给予指正,从而起到巩固知识和有效地扩展训练目的。

2)采用情景假设的兴趣教学方式,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进行扩展训练。情景假设的兴趣教学方式可以应用在对课本的阅读理解上,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讲解前,先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毁灭,并回答如果自己站在已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前,大家有什么感受,经过学生们的一番回答后,学生也就对正确答案产生了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说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回答这一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本节课的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学生也增加了解我国一段历史事件的知识点。另外通过情景假设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在分析问题时,需要考虑时代背景或是人物背景的情况,也就间接让学生掌握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3)采用话题探讨的兴趣教学方式,对知识点的应用进行扩展训练。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人生的道理,达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养和教育的目的,因此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采用话题讨论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从而对实现拓展训练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在讲到《司马光砸缸》时,就可以围绕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会怎么处理的话题进行讨论,或是《孔融让梨》,如果自己是孔融会不会这么做的话题讨论,等到课程讲解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答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道理,学生就会说学会了谦让,互相帮助等思想品质,然后教师就可以沿用这一话题问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做谦让和互帮互助的事情,如果没有做到学生,就要让其学会这种优秀的品质。所以说类似于教育小学生优良品质的文章,都可以选用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话题,一方面学生有兴趣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

三、结语

本文以兴趣教学方式为主,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扩展训练,提出了以兴趣为主导的扩展训练原则。包括以课本内容为中心的原则、以扩展训练目的为根本的原则以及以科学合理为手段的原则,并结合采用小组比赛的兴趣教学方式,对词句进行扩展训练,采用情景假设的兴趣教学方式,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进行扩展训练以及采用话题探讨的兴趣教学方式,对知识点的应用进行扩展训练来提高小学语文扩展训练的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徐杰 单位: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

第四篇

一、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写字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现实中,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写字教学现状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写字教学的效果,影响写字教学发挥积极的作用。

1.教师方面

⑴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不足。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教学,如今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开始被忽视。表现在写字教学中的是教师的书写示范环节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方式所替代,黑板被电子白板所替代。数字化的进程不可阻挡,但是例如写字等的教学内容还是需要传统的教育方式去实施。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带领学生学习、练习,是学生吸收、掌握的不可省略的过程,同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的基本功不能够松懈,教授学生学习汉字书写时,笔画顺序要正确。⑵评价写字教学效果的标准有待完善。虽然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写字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并不像其他教学内容那样健全、完善;也正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完善,导致学生从心底不是很重视学习写字的过程,写字教学的效果也就变得不理想了。

2.学生方面

⑴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其注意时间短。学习写字需要学生心平气和,心情稳定,但是小学生处于6~12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往往注意的时间不会很长,注意力容易被分散,这也是导致写字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⑵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书写汉字时,往往身不端、头不正,时而趴在本子上,时而歪着脑袋……由于姿势的错误,写出汉字的质量也就有所下降。

二、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改善对策

1.因材施教

写字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比如根据年龄特点,将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内容分为不同年级内容。小学低段和中段学生,写字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会正确书写汉字,从笔画、结构等教授学生熟记、掌握;而到了高段,写字教学的重点就要转向美观、向书法练习发展了。所谓“熟能生巧”,只有在充分掌握了书写的规则和要求后,才能写得一手漂亮字,才能发挥写字教学的积极作用。

2.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

写字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从模仿开始,不断练习、识记,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自身找原因、找不足,也要从自身出发,提升能力。教师应该扎实巩固基本功,练习硬笔书法,在写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定每一个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的笔画顺序,然后为学生示范书写。只有这样,才能从每个字开始,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书写规范、书写正确。

3.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一件事情的注意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该在有限时间内,充分调动小学生们对于书写的兴趣和欲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落在学习书写汉字上。中国汉字中有许多象形字,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象形字背后的渊源,以故事的形式开始写字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小学生学习书写汉字的兴趣,同时能够普及一些历史故事、历史知识。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写字的教学是一项基础的教学工作。在小学阶段规范学生书写汉字,为学生书写汉字打好基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将使小学生受益终身,意义深远而重大。

作者:张瑞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实验小学

第五篇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小学生今后语文的学习和品德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以文字阅读为主,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精粹,在这一阶段以古诗词的学习为小学生打下阅读文化的坚实基础,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教学中,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还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学习古诗词,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实中,教师们对古诗词的教学却存在不甚重视的现象。由于文言文体本身的特点,每个年级语文教材中编入的古诗词数量有限,有些教师对此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导致对古诗词的教授情况不是很好。

2.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的理解程度,古诗词的作者创作的时间距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加上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古诗词的存在语境和氛围,导致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同时,由于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也影响他们对古诗词作品的理解和体悟。因此,对古诗词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策略

传统教学中,在教授古诗词内容时,教师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强制学生记住古诗词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强制学生记住古诗词的内容。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在当今教学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僵化无趣,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如果教师一味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古诗词内容,那么教学效果势必不会很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古诗词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随之要求教师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更多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古诗词的教化作用,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1.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建议可以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加古诗词内容与小学生之间的共同点,使小学生能够找到共鸣,更有利于小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意义。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可以应用各种手段,例如将古诗词中所涉及的节日内容与历史知识结合在一起,先以故事的形式介绍节日,充分引起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运用多种情境教学加深小学生的体悟和理解

俗语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词的教学与画面效果相结合,能够加深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以运用配乐诵读、着装演绎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使小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的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总结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小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小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良好的学习效果也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发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工作,努力发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拓宽古诗词的教学之路。

作者:李科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实验小学

第六篇

一、拓展个性有效放开

(一)习作内容的放开

1.走向大自然,观察自然景物。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每年的四个季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自然风光、动植物的状态等。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对平时虽然常见但不留心的事物有了新的发现和较深刻的认识,写作就有了具体的内容。2.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教师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参观工厂,访问各界人士,让每个学生都当小记者,进行采访活动,把对社会的认识由间接变为直接,写作时就有真情实感。3.学生开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通过组织学生手工、放风筝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积累生活。4.布置教室,美化学生的生活。在教室里开辟植物角和动物角,让学生通过对植物的培养,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通过对动物的饲养,观察动物的生活特点,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二)习作形式的放开

1.书信化。以写信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因为写信有清晰的感情倾诉对象,易写出真情实感,又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收到回信常使学生兴奋不已,写作积极性始终处于兴奋状态。2.日记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课堂”不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把一次次作文的要求分散到多篇日记的写作中,既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又扩大了写作素材的来源。3.表演化。把学生的写作与学生的表演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即兴演讲,对某些有意义的所见所闻还可以编成相声,话剧、小品表演。把写作与演讲、表演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博客化。充分利用博客这一现代交流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展示在各自博客或班级博客上,全班共同参与阅读、评价。学生既是读者,又是评价者。众多的读者点击浏览使文章的作者获得自身价值被认同的体验,众多的评论、回复碰撞出集体智慧的火花。

二、观察生活有效习作

(一)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从上文中放开的内容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留心生活写日记,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时常都会发生一些事情,但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淡忘,要求学生写周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就成了一个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

(二)在生活中开展习作活动

前一段时间我听了我校陆琴老师的一节作文课,她是模仿(其实模仿也是一种再创造),用了一个小时时间带领孩子们完成了一篇作文。这一次听课让我感受到,作文难,那是离孩子的生活太远了,孩子们无话可写,长久下去也就怕了。这一次她与孩子们交流的是自己的名字,从讨论是否喜欢自己的名字开始,到为自己设计名字,再到做“点名”的游戏,整个指导过程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连,大家自然兴趣盎然。边交流、边游戏、边写作,在欢笑中、快乐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一篇作文了。想想,在外面的习作教学中,如果再多一些这样的、与孩子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安排和设计,那孩子还会厌烦、害怕作文吗?进行习作时还应该记得仿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以语言典范,词句优美,创作巧妙的好文章为模本,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写作习惯无疑是有益的。

三、总结

作为老师还要借一次次的习作比赛,向学生传授一些实用的习作技巧。我告诉学生看到一个题目首先得问问自己:让我写什么?我得充分调动我的感官,找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解决素材问题;然后是立意,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再次是编写提纲、谋篇布局的问题了。还有在文中如何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总之,一个要求,就是写一篇文从字顺,有真情实感,符合规定字数的习作。

作者:于静芝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第七篇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

1.没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也有主观能动性。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信息通达,小学生已远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他们知识面广,想象力丰富,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充分重视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其得到充分发挥。2.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基本属于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体。而许多教师在新课改实行时依旧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师代替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讲授法无疑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有很大的作用,对有效控制课堂纪律也十分有效,但是,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便得不到体现,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3.过于局限于课本,没有充分利用教材、课堂、学校以外的教学资源。许多教师依旧“以本为本”,紧紧抓住教材进行教学,忽视了现代学生能获取的有关教学信息与资源。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需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于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中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其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改的出发点

1.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个学习型社会,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成员终身学习。正如《学会生存》所述:“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学习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2.语文本身的特点。语文既具有人文性也具有工具性,过去的语文教学对语文的人文性重视不够,注重选拔“才”而淘汰“人”;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3.儿童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过去的语文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事先了解学生的困难及已具备的条件、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等。此外,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往往“一锅端,一把抓”。

(三)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和完善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而且必须针对新课改、语文新课程标准做相应的改革与完善,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究来使小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中去,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我根据有限的见习实习经验与阅读积累,对语文教学方法有如下建议。

(一)教学内容必须打破以书本为本的观念,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课本的空间走出去

无论是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主张的的生活即教育,无不表明生活经验对于教育有重大意义。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可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加以开发和使用。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都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教。比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极富童趣的课文之前,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经验或是观察、询问、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观特点、生活习性、栖息地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教学效率也将得到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打破了原来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忽视了教材以外的各种有效教育资源的束缚,课堂也不仅仅拘泥于一间小小的教室,儿童才能得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并不是说一堂课都是教师说了算,而是要杜绝“满堂灌”,通过教之以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的态度等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毕竟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正如一句俗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学会了方法,自然有“鱼”吃。小学生虽年龄偏小,但他们的信息量、知识量可能是以前小学生的十倍甚至数十倍。他们好奇心强、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强。见习期间,我发现,小学低年级每一个班上都有很多爱举手发言的学生,他们表现得十分积极,经询问得知他们在课前已经利用参考教辅资料、上网浏览等途径进行了自学。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在课前查找和收集资料,并且上课时愿意与大家分享。有的学生还会因为没有被教师抽到而沮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回归”到学生的怀抱中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果园机器人》时,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课上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发现,教师点拨,加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电影、电视、动画作品中已了解到有关机器人的知识,对于这一课的主角———机器人便并不陌生。

(三)重视阅读,倡导各种阅读方法的综合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诗歌,都是在读中教,不读则无所谓理解,无所谓记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培养语感,能营造氛围、增强感悟,也对写作有很大帮助。1.课外阅读。现代小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较之以前的小学生虽有所拓展,但仍旧不够。我在给某小学三年级七班的学生批改积累本时发现,全班学生虽然都在阅读都在积累,但质量明显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的确认真读了书认真找了好词好句,书写也工工整整;有的学生则明显敷衍了事,随手抄来一句“玫瑰花开了”之类的句子。我们不能断定他没有阅读,但是其阅读质量还有待提高。2.课内阅读,即课文的阅读。每当在讲一篇课文(或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非常重要。无论是默读、领读、范读、分小组读、全班齐读还是指名读、同桌互读等,一堂课中形式多变的阅读除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积极性以外,更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甚至达到共鸣。

(四)开放性教学

我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具有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教学,即整个教学过程不局限于写好的教案、不打压任何一个学生创造性的发言,重视整个教学中的具有“生成性”的细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共同学习。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教学并非公开课,而是说一堂课中教师、教案、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应当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共同学习并“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开放性教学有以下几点要求:1.“教育必须更好地符合学习者的意愿和能力”(《学会生存》),开放性教学必须遵照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程度及学习的能力。2.要求教师要有准备,包括知识、心理、教案、教具的准备和对突发情况的预计等。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3.适当给予反馈,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小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爱举手发言,但是每个学生的气质、个性特征有个别差异,因此他们的回答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学生所说的话,教师应先予以肯定,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再对有偏颇的学生进行引导。4.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开展学生评、家长参与教学评价、教师互评和组织考察小组评价等等,在各方评价的综合意见中促进开放性教学的完善和提高。

四、结语

我们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所做的一切,改革需要大刀阔斧,但也需要小心谨慎,对于不适合新形势要求的各个方面,要革除与摒弃;对于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应不遗余力地发扬,这才是扬弃的根本要义。我所提开放性教学法是在分析新课改现状,结合见习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但是仍然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如何创设条件让工作繁忙的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如何更有效地调动性格内向、不爱思考的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放性的课堂活跃度提高,该如何控制课堂纪律?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也将在其中不断获得改进和完善。

作者:陈佳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八篇

一、用品读法,感受文章之精美

1.关键词语是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或含有丰富哲理的语句。这类词句因为直接指向文本的思想感情,所以品读它们有助于形成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如在《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段明确写出了小作者当时的启示:“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对这一启示进行深入感悟,从而使学生明白:把自己喜欢的大鲈鱼放掉是对的,留下则是错的。对与错判断起来很简单,但是鱼的诱惑使我很难做到。道德的实践真难啊。但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我选择了放,在这一放之举,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关键词语可以是文章中那些生动形象的词句。文章中形象的词句既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又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所以,探究这些语句既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又可以学习语言表达的妙处。如在《穷人》一文中,渔夫搔搔后脑勺说:“……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换词法”引导学生品读这一“熬”字,如换成“挺、挨、撑、坚持”等,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作者用词的妙处,体悟到渔夫美好的品质。

3.文章中的关键之处可以是文本的空白处。作者在行文中往往不把所有的意思说出来,留一些空白,给人以无限思考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本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就能使学生深入感悟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在《触摸春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女孩安静张开手指,放飞蝴蝶,仰起头来张望,她能看到什么?这样的补白想象,能有效引导学生走近安静,走进安静的内心。所谓“品读”中的“品”有三口,可见品读必须要多次地、比较性地读,以便能读出意境、品出意味、悟出方法。在品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三品”———品词、品句、品段。

二、用想象联想法,感悟文章意境之美

想象,是人们在大脑中对观察、了解到的各种材料重新组合、融汇升华、创造出一种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联想,“就是指曾被一定对象引起过去感情反应的审美主体,在类似的或相关的条件刺激下,而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想象联想法是阅读文学类作品的重要方法。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想象作者所描述的画面,由这些画面引发自己的联想。如在教学《观潮》一文中,教师可结合“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句,引导学生想象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三、用语言赏析法,感悟文本的表达之美

赏析一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修辞方法赏析。在教学一篇文章时,教师如果发现文本中的修辞很有特点,那么就可以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修辞的妙用。在赏析文本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判断文章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并找出例句,然后分析这个句子运用这种修辞有什么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就能使学生深刻感悟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如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强烈的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夸张,可以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构成排比,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排比在议论文中往往增加语势,起到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感情色彩赏析。语言的感情色彩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爱憎观点。所以,我们要对文章中的形容词进行分析,看所使用的词语在感情上的褒贬、色彩上的明暗、状态上的动静、形状等,从而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表现手法赏析。文章在刻画事物时往往借助于一些写作技巧,也称为文章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反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描写、以声写静、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等。在赏析这类语言时,我们应结合文章的整体来看。

4.写作特点赏析。写作特点,也指写作手法、写作方法、表现技巧。赏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写作顺序上来看,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常见的写作顺序主要有:记叙文中的顺序、倒叙、插叙。说明文中的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2)从记叙文的人称来看,主要用了哪一种人称。常见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的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的震撼力是不容忽视的。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而且,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其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还有的文章各种人称交替使用,从而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四、总结

上好阅读赏析课,既能丰富课型,又能让学生眼前一亮,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王雅丽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总校

第九篇

一、诵读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学习第一册《小小竹排画中游》这首儿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边看图边朗读,最终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且配乐读,表演读。这样,学生参与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可相机出示汉乐府民歌《江南》,并边诵读边用课件演示画面。这样,学生能够在简单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他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然后,教师可再播放歌曲《江南》,让学生跟唱。连续三遍,学生就学会了。这样的诵读课堂不仅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一节课学习了一首儿歌、一首古代民歌,而且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气氛活跃、兴趣浓厚、学有所获。

二、诵读时间的适时利用性

适时性在这里指合适的时间、适时利用性指只要是合适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小学生每天在校上课,每节课35分钟或40分钟,这些时间都是教师可以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的诵读,特别是课外内容的诵读则要见缝插针,利用好一些零碎的时间。比如,上课时,教学任务已完成,但是还没有下课,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诵读短小诗歌、韵文;早读、午读的时间,教师或班长都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诵读。适时利用好在校时间进行诵读,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融为一体,何乐而不为呢?

三、诵读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因此,教师在诵读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应注意其情境性、趣味性、激励性,可采用游戏、竞赛、故事、表演、绘画、歌唱等能够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在让小学生诵读课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例如,在低年级学生诵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时,教师应先给学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了解大意,明白道理,从而把诵读的欲望激发出来。又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易读押韵,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拍手读,这样会增强节奏感,非常有趣。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教师可让他们在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音乐、图片、补充材料等提高诵读要求。例如,在学习诵读岳飞的《满江红》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创作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借助注释,边读边理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接着,教师可播放《满江红》配乐朗诵,让学生欣赏后学习诵读。最后,教师可播放《满江红》歌曲,让学生听后反复跟唱,就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结合诵读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诵读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爱上诵读,并能在诵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小学诵读课要以诵读为主,以理解为辅,初步理解目的是帮助记忆和激发情感;以整体感知为主,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以培养语感为主,不必深究平仄;以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为主,不以教师个人的或传统的标准来做统一要求,要降低难度,增加广度。

四、诵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小学诵读课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在读中悟情。诵读儿歌或《弟子规》《三字经》这样的韵律、节奏感强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或与同桌拍手读,也可以与同桌一人一句接读,也可以男女生接读,甚至“跳皮筋”等游戏的说唱内容就可以是儿歌或韵律国学。又如,诵读《天净沙?秋》这样意境深远、画面感强的诗词时,教师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边想象画面边诵读。再如,诵读《游子吟》《秋思》这样有故事性的诗词时,教师可让学生边表演边诵读。而且,现在有很多古诗词都被谱上了曲,可以歌唱。对于这样的诗词,教师可让学生学唱,更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谱曲。如有的学生把《清明》《悯农》《七步诗》等古诗编排成情景剧展示,把《春晓》《渔歌子》等诗词以图画的形式展现。有的学生将诗词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使得学生可以一边展示图画一边诵读。多种多样的诵读表现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品尝到诵读的乐趣。由此可见,不同的呈现形式更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优化诵读课的教学流程

1.初读诗文,读通读顺。古诗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所以学生常常因停顿不当而读不通顺,或者是读错字或出现断句错误。因此,能够正确通顺的朗读古诗文是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学一篇古诗文时,教师可利用课件将易读错的字标上拼音,让学生借助拼音独自将古诗读正确。接下来,教师范读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学生再通过模仿读、同桌合作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达到把古诗文读通读顺的教学目标。

2.小组合作,交流感悟。这一环节是在初读诗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交流课前预习所读,交流对诗人创作背景的了解,并借助注释交流对诗句的理解,交流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诵读感悟,品味意境。在学生对诗文读通读顺,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在感悟基础上的诵读能将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表现出来,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4.迁移拓展,积累语言。在学习这一古诗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度的迁移拓展,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同一类型的不同诗人的作品。这样的迁移拓展不但能使学习方法得到实践与巩固,还能使学生扩大阅读面,语言得到积累与运用,情感得到升华。

作者:申亚娟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总校

第十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如光棍树、沙棘果、芦荟、骆驼草、胡杨、沙漠蜥蜴、火鸡、鸵鸟、黑秃鹰、骆驼等,通过观看它们在沙漠里生长活动的视频介绍,学生有种迫不及待的表达欲望,想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学生说得很到位,也很准确。学生将看到的物体颜色、物种的分类、大小等方面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这些都来自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可见,教师的科学引导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的情境设置,学生了解了骆驼草、沙漠胡杨、沙漠蜥蜴等生物的那种顽强生命力,以及与恶劣环境相斗争的精神,使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这样设置情境,大大激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起始阶段做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节,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引导时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读物或者是视频的感悟,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在阅读中茁壮成长,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当出现愚公想移山的画面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层层设问:“当某个伙伴想去帮愚公去移山时,孩子的父母愿意吗?”“他们都需要什么工具呢?”“多长时间能把大山移走呢?”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大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主动阅读和思考,再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就会胸有成竹,既培养了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又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再如,在《郊游活动计划书》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我课前先安排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游览家乡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在游览时,家长拍摄了当地的风景、建筑,孩子的照片、视频等。回到课堂上,我让学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图片或者是视频展示,然后说出自己的游览路线,并绘制成简单的图形。在绘图过程中,我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和大家说一下,说出具体的地名、郊游的时间、跟随的人物、看到的事物等。同时,我让学生在白板上制作郊游计划书,上边画出行走的路线,标出地名和景点,然后比较哪位学生设计得更全面、更形象。我还让学生利用数字高清展台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边展示边解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提高对生活素材的阅读感悟能力。最后,我对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肯定。这样的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绘图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生活实践的阅读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彰显出信息技术在阅读实践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三、搭建网络平台,丰富阅读资源,优化阅读方式,为学生积淀阅读素养提供保障

小学生很喜欢网络阅读。随着数字资源的不断丰富,网络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里的数字资源,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阅读的平台。新型信息技术设备iPad的应用,具有网络支持与服务功能,能在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等地进行无线连接,随时在线阅读和下载阅读,是一个很不错的移动阅读资源库。在家里休闲时,或者是外出时,学生均可以在这里进行自主阅读,还可以实现在线交流互动。所以,学生很喜欢这种阅读方式。比如,学生喜欢动画版的故事,更喜欢动漫素材。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展示他们喜欢的资源。如教师可在自由活动区的iPad里下载了很多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然后让学生在活动区点选自己喜欢的故事片。如“画蛇添足”“囫囵吞枣”“刻舟求剑”等故事都是学生点击率高的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主阅读,之后可以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与认识,实现生生互动,积淀学生的语言素养。

四、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不仅为阅读教学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更为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阅读感悟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要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的应用,科学整合信息资源,使阅读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郑文秀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木厂口镇中心完全小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