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历史教学论文 » 正文

中学历史教学语言运用

2021-4-10 | 历史教学论文

一、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严谨性。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如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能表述为19世纪中期)、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不能表述为19世纪晚期、19世纪中后期)、短暂的春天———民国初年(不能表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时间的准确描述有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历史感”,彰显课堂教学的“厚重性”,增强学生对人类历史演进的“可信性”,有效防止少数学生误解历史“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2]严谨而科学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圆满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的学习风格,进而影响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

二、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历史教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应做到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历史教师要善于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首先,必须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的情感变化以及清晰的教学思路。要学生驰骋想象的地方,应以声传情,并辅以适当的手势。还要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整齐美”、“错落美”、“节奏美”,让学生感受课堂的乐趣。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声调的运用之所以具有意义,倒不是为了嘹亮地来唱歌,漂亮地来谈吐,而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就历史教学而言,语音的含糊不清,会影响到历史知识的正确传授。如果教学语言能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他所讲授的历史内容就很容易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作用于学生的听力感官,引起学生的共鸣,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语言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教师对于历史教学独特的见解,教师通过课堂充满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其次,适当地引用或者借用历史上的一些名句、谚语、诗词、歌赋和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历史的韵味。例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诗人屈原对人民的无比热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诗人屈原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的崇高品德。宋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给学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壮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事物进行描绘、讲解,寓事于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不时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形容的方法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注重语言的幽默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用“设疑”的方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引人入胜,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为引导学生把握中国近代以来人民受辱、探索、抗争,国力从衰到兴、从弱到强的曲折历史,教师向学生讲述了这样一段话:“从鸦片战争的烽火到甲午海战的硝烟,从公车上书之举到戊戌六君子的暴尸街头,从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哀怨到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长叹,从卢沟桥的炮声到渡江作战的号角,从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到东方雄狮的仰天长啸,从大漠深处蘑菇云的升腾到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教学热爱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历史名词读音要准确。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字词读音与今天不同,正确读出,既反映出一名历史教师的较高人文素养和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的印象,也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更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如名词“芍陂”“单于”“左仆射”“阿房宫”“吐蕃”等。其次,历史概念理解要准确。历史概念包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不可含混不清。例如“指南针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不能说成是“最早发现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不能说成《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历史概念有着特定的内涵,不可以任意更改。再次,计量单位换算要慎重。例如度量衡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教师对史料中的计量单位换算要特别慎重,切不可主观臆断。现在大家都知道“1里=500米”,但是这个“里”与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里”是不同的长度,且“里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是不相同的,如秦汉时期的1里约合今417.6米,宋时期的1里约合今561.6米。历史教学中运用准确的语言,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可信度”,教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历史的不同特点,善于运用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语言,就会使历史课堂弥漫着一种真实的历史感。要使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准确无误,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十分熟悉教学内容,要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和参考书籍的好习惯,教学时说话一定要谨慎严密,养成干脆清晰的良好习惯,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少用或不用方言土语。

四、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通俗易懂性。

历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张力,教师驾轻就熟、言简意赅,学生入门快、理解易、领悟强,学习效率大为增强。例如教师在讲述改革开放有关内容时,这样表述:所谓改革,在经济体制上,说到底是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扩大市场作用;在政治体制上,说到底是处理好集中与民主的关系,扩大民主的范围。所谓开放,说到底是扩大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的交往,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的管理方法,从经济上同国际市场接轨,加入全球化进程。所谓通俗易懂就是把艰涩难懂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听得明明白白,就是把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通过教师运用学科语言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能领悟问题的本质。如讲“民主共和”这一问题时,何为民主?何为共和?教师可以这样表述:“民主”是理念,共和、君主立宪等是实现民主理念的国家政体形式。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国情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各种特色民主,如雅典民主、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民主等。中学课堂教学要做到通俗易懂,教师必须掌握学科知识,具有较高学科素养,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教学语言通俗化是实现语言教育功能转化的必要途径,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少用艰涩难懂官话套话的书面语言,特别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名词、历史概念,多用新鲜活泼的口头语言,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表述教学内容。例如教师讲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刚正不阿补充说道:林则徐到广州上任时严禁请客送礼,亲笔书写告示挂在衙门门口:“公馆一切食用,均系自行买办,不收地方供应。所买物件,按照民间时价给发现钱。”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清官”的形象就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树立起来了。

五、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客观公正性。

历史课堂教学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贯彻“三维目标”,无论哪一种情况都离不开客观公正这一基本程度,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进程的认识都必须做到客观公正。所谓客观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公正就是不偏不倚。要做到客观公正,就必须依据史实加以评述。例如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在这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发现”中,让学生体会到“论从史出”的评价方法,同时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对反面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应以偏概全,而应依据历史事实得出令人信服的评价结论。例如对袁世凯的评价,在学生的印象中,袁世凯就是卖国贼、大独裁者,因为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专制独裁的北洋军阀政权,镇压“二次革命”,复辟帝制,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无疑是他对内独裁专制违背共和民主潮流的铁证。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否有哪怕是有一点“功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的历史背景,这一“春天”的出现正是发生在袁世凯当政时期,这不能不算是袁世凯的一“功”。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有无数引起人们关注的历史人物,或褒或贬,褒贬不一,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合成了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勃勃。这种竞赛是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的特点,又由于它不能在实验中再现,学生不可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的观察,而人的认识又必定是感知———理解———实践的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遵循人类这个认识规律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教师就必须借助语言、各种直观教具和形体、手势再造历史的现象。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发生兴趣进而“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改变学生认为历史课“无用且无聊”的悲观认识,把历史课变成“有用且有趣”的课程。“史学家必须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这是柯林伍德历史哲学中的核心理念。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其艺术性,强化自身的语言修养,以规范化的教学语言为传播媒介,以自己的心灵去传播历史,上好每一堂历史课,“将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探索历史教学语言的独特艺术,在贯彻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历史教学不断迈向更高的境界。

作者:张玉生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