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初中数学论文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保证运算的正确性
概念、性质、法则和常用数据,是进行数学运算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应透彻地阐明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深刻分析公式和法则的实质,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概念并掌握常用公式和数据,对于部分相关的概念和易混淆的公式、法则,可通过列表、图示等方法进行对比,指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澄清容易产生模糊混淆之处。与此同时,为避免单纯的计算错误,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细心观察、书写规范、及时检查等。
2培养运算的迅速性
要提高学生数学运算的速度,教师首先应夯实学生对基本运算法则和公式等知识的掌握。例如:各种运算律、各种数和式的运算法则、各种最简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集等。此外,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对基本运算法则和公式的运用能力,与逆用公式和运用变形公式的能力。
3提高运算的灵活性
灵活的选用数学公式,是提高运算灵活性的基础,而如何保证学生在选用公式时能够即准确又高效,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对运算的目的有明确的把握,且在运算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获得关于问题解决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公式或法则,而这些都是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因此,要提高运算的灵活性,教师因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具体可通过出声思维、建立自我提问单等方法进行。
4力求运算的合理性
很多数学成绩欠佳的学生在进行运算时都会出现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即运算具有盲目性,要克服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即使对于计算题,也要求学生做到像应用题、证明题一样,做到胸有成竹。明确运算目标后,在运算的具体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推理,为保证运算的合理性,推理的过程必须有理有据。为保证推理中变形有据,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各个公式法则的原理解释详细,并及时监测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以保证学生在进行公式变形时心中有数。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前数学教学容易导致学生解答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时得分较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不足,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与归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我们很多教师自身对数学模型尚不是很理解,而要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则必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能否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弄清数学模型的含义,告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建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我们身边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比如工厂、商店的利润的问题,银行的利息问题,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学会并掌握建模的方法。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数学是“身边数学”。因此,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各方面、多角度着手,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让应用数学转化为信念,伴随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成为终身享用的财富。
三、总结
以上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内涵的角度,阐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一些基本方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并不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简单相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以上方法,达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目的。
作者:向本双 单位:湖南省沅陵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