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识教育论文
1、发展通识教育的意义
1.1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学生各个方面所需的知识,发展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胜任各项工作,这与当今教育所要求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不谋而合。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追求,不管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我国古代的儒家教育,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都彰显了这一思想。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进行了总结与升华,他说,“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自己真正获得解放,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所驾驭,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
1.2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社会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说法来源于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术语,因此,知识的重要性就显得越发重要。通识教育弥补了单一知识传授的不足,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适应了将来胜任各种职业的要求。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当今的社会是教育终身化的社会,通识教育符合这一思想。
1.3营造新型校园文化的题中之义
校园文化是一种非专业化的文化,这种非专业化体现在校园是使学生的思想、知识、文化、情感都得到发展的地方,而不是仅仅教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地方。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文化: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通识教育的实施
2.1为通识教育而通力合作
通识教育是所有人的事,需要学校内外通力合作,共同改善。教育是一件成效缓慢的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改革成效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才能显现出来,美国多数的通识教育改革方案,毕竟都是短促而渐渐失败的,很大的原因都是改革配合的双方互不妥协,相互谩骂或指责,缺乏密切的配合。通识教育的成功急需各方的合作和努力。
2.2改革现有高等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教育行为起着引导、约束的作用。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首先就是要改革现有高等教育的目标。1988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一方面要为未来高级人才的成长打下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必须进行必要的专业训练,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今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
2.3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发展通识教育,必须首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专业性教育课程的比例较大,非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要建立在我国的非专业性课程之上。笔者认为,建立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类:①德育;②中国传统历史文化;③西方语言文化;④数学和自然科学;⑤社会科学;⑥体育;⑦美育;⑧劳动和其他有关的社会实践。
作者:彭琰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