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中学英语论文
一、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具体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授。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1832—1917)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定义说:“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由此可知,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知识的总称。我们在面对如此众多的陌生知识时,要想快速地掌握,一个重要的办法便是认清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异同。相同方面如摇头表示否定,点头表示赞同,这种较为容易理解。重点是与本民族文化相异之处,应当深入辨析。笔者拟以下面几个方面为例,对这种不同予以说明。
1.问候语
路上偶遇熟人,按照中国人的日常习惯,通常会问:你吃过了吗?你去哪?这些问候语在中国人看来是很亲切的,表示对朋友的关心。但在西方国家,这些问候语却被理解为一种不够礼貌的言语,西方人常会以Goodmorning,Goodevening或者Nicetomeetyou!问候,或者以谈论天气来与对方交流。如Itisabeautifulday,isn’tit?
2.称谓语
中国人称自己的家人,一般严格按照辈分,显示对其尊重,而在西方国家,则可直呼其名。一些西方的习惯在中国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却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小孩一般很少称呼自己的爷爷、奶奶为grandpa或grandma,而是径直称名,这在他们看来是得体而亲切的。
3.客套语
由于受到传统“满招损,谦受益”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与别人交往时,较为注意避免给人留下骄傲自大的印象。所以当别人对自己赞美时,通常会表现地很谦虚,如“我做得还不够”、“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之类的话语。但是与中国人相反,西方人在听到别人的赞美时,往往会说Thankyou!表示感谢。如果在西方使用中国的这些话语,在他们看来则是一种不诚实或虚伪的表现。以上三点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案例,事实上,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从关系上看,这些都是英语语言的内容,而英语则是这些文化的载体。学习相关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学习。
二、文化教育的方针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文化教育也是英语课堂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未来的中学英语教育过程中,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方针和措施?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传统的英语教育目标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文化教育方面重视不够。所以新的教育目标,应当把文化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方面。
在另一文化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注重在基础的语言学习中贯彻文化因素,以语言学习文化,在文化学习中促进语言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不再单纯地注重词汇和语法,而是系统地提高对西方文化的全面认识。比如说,在考试中适量增加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就能提高教师和学生在这方面的重视,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然后,文化教育还应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学习的时候,教师适度增加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教学一定会激起青少年的学习热情。比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B中,学生要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的时候,我就适时引入了一些和动物有关系的中英文又有差异的习语,像goose本身是“鹅”,但是goosebumps是“鸡皮疙瘩”的意思。“Itrainsdogsandcats.”是倾盆大雨的意思。还有些中西方文化中的类似的习语,如“liveadog’slife”是指生活过的不如意,“asbusyasabee”意思是像蜜蜂一样忙碌。学生很感兴趣,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同时教师还能依托多媒体手段,比如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视频歌曲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异国文化,以此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自己。因此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时间毕竟短暂,而文化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足够时间的学习。故而除了上述课堂教学手段外,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还应利用课后时间,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以此配合课堂教育。
比如,《牛津初中英语》7A中有介绍“Halloween”(万圣节)的文章,学习本文后,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其他重要西方节日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学习后提示相关知识的来源,如一些西方文学名著和经典电影等,为学生课余学习提供指引,让他们有意识地留心有关的文化习俗、文学艺术等知识。比如,《牛津初中英语》7A中有一篇文章“AliceinWonderland”,节选自在西方耳熟能详的儿童读物《爱丽丝漫游仙境》。学过这篇文章后,我鼓励学生去课后阅读这篇英文故事的完整版,对于以后再遇到与此经典故事有关的信息的时候也能侃侃而谈。通过很多这样的方法,我们都能很好地进行英语文化教育。
三、总结
总之,文化教育手段应是多种多样,具体的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情景相配合,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方法,也应灵活多样,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作者:张璐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