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农村基础教育优化发展

2021-4-10 | 基础教育论文

一、拓宽投入渠道,科学管理,加快农村学校建设步伐

不断拓宽基础教育投入渠道,实行农村教育以省为主,县级统管,多方参与的教育投入体系,确保基础教育的科学管理和均衡发展。改变以县为主要投入主体的模式,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教育中承担的职责,将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责任主体上移至省级政府,大力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入比例。一方面,将贫困地区原来以县为主筹措教育经费的职能进行有效分割,采用省级政策支持和国家拨付教育专款的形式,将贫困地区学校的拨款列入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计划项目,稳定贫困地区学校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加大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规划和管理职能,确保以县为主的服务职能有效发挥作用。在加大实施农村学校改造工程的同时,着力解决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使农村学生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二、注重内涵式发展,塑造特色,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

(一)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的资源矛盾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教育的供求矛盾已经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城市中小学校园内学生过于拥挤,就是人们对有限的优势教育资源追求的结果。人们处于自利性本能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往往倾向于去社会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频繁流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学龄儿童的减少、部分地区落后的教育观念、家长的短视行为和对子女“读书无望论”和“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点,使得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农村教育布局,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教育资源分散、师资匮乏,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此外,贵州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较多,中小学校普遍寄宿条件较差,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发挥。

(二)合理布局,重点建设,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效益

首先,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支持力度,注重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学校”,提高乡村学校吸引力。按照人口转移趋势和发展规划调整贵州农村基础教育布局,在人口密集的乡镇或者中心村建立小学,在大的城镇或中心镇建立初中,在农村地区建设高标准的九年制寄宿学校,配备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以及优秀的教学和生活教师队伍,促使学校功能多样化。积极建设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农村学校,科学调整农村基础教育的培育目标,完善课程结构,不断开发乡土资源,使农村在通过内生文化以恢复活力的同时,也带动城市学校在特色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优质,均衡化发展。其次,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关注留守学生。学校应建立留守学生跟踪管理档案,对留守的学生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教育和管理。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地区特色和学校资源进行创新,在提供给学生良好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得农村基础教育向城镇基础教育靠拢,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最后,鼓励有识之士创办特色的民办学校,以弥补贵州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优质化发展的不足。现阶段,民办学校以其特色化办学、现代化服务、先进化管理,赢得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改变对民办学校的认识,进一步放开对民办学校的审批,提升对民办学校管理和服务的意识,不断扩大民办学校的办学规模,在保证民办学校教育公益性目的的同时,赋予其更多地在招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快民办学校的发展。

三、健全政策法规,科学引进,建立教师交流机制

人力资源的巨大差异是基础教育失衡的主要原因,推进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对于省会城市或者各地州中心城市,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但在贵州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中可能连大专生都比较少。教师知识结构存在老化现象,特别是一些新开设的课程,很多中老年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无法胜任音乐课、美术课、心理健康课等。农村地区都倾向于支持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在扩建过程中需要增加教师,普通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较差,教师的待遇偏低,工资经常欠发或者推迟,新进教师较少,加上部分教师向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流动,导致普通学校师资出现下滑。科学解决贵州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面临的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目前基础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断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更加优惠的鼓励性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走进农村基础教育,是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完善特岗教师制度,科学引进人才

加大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特岗教师制度。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贵州相继出台了许多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号召广大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农村乡镇中小学任教,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题,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后续政策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特岗教师的继续培养方面。由于部分特岗教师是非师范专业,缺乏必备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基础知识不够渊博,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对所教学科的拓展能力有限,在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经验。同时,学校对他们的照顾不够全面,把他们当成流动群体,对他们的培养和信任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特岗教师期满后的就业安置方面。现阶段,国家出台的特岗教师政策期限三年,结束后国家鼓励其继续留任,或者自主选择就业。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继续留任,但由于国家对于继续留任的优惠政策不明确,学校又不能及时解决其编制问题,使他们觉得自己地位尴尬,没有归属感。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解决服务期满学生的再就业和安置问题,出台更规范的制度,拓宽渠道,使优秀的特岗教师能够通过一定渠道转变为正式教师,或者吸收其进行再深造,使优秀的教师能够留任农村中小学,促进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继续加大实施“贵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万名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合理增设农村教师岗位编制,打造数量稳定、结构合理、质量可靠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建立教师交流机制,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交流是目前解决贵州农村地区的大多数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课程开设单一化的主要措施。教师交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主要以国家课程为主,教师就是简单地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缺乏创新和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边远地区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水平。目前,贵州各地区的教师交流制度主要是一种政策性的帮扶行为,交流的时间较短、教师数量有限,骨干教师交流容易影响原学校的教学计划,所以交流的教师多为中青年教师,特别是以青年教师居多。由于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足,生活条件较差,很多教师只能住在简陋的学校办公室或者租住在村民家中,导致交流的教师不能专心地从事教学,没能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在有些地方存在交流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在当前政策条件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措施,克服教师交流制度的应付性行为,积极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人性化的城乡教师交流长效机制,使交流制度渠道通畅,使教师能够“下得去,上得来”。选派不同年龄结构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就近交流为基本原则,建立不少于两年的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加强对交流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学水平的提升;以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师素质整体提高为主要考核内容,注重对其教学业绩的考核,在职称评选和职位竞聘中给予优先照顾和优先考虑,保证交流教师的思想稳定,促进交流教师自觉帮助提升个人和整体的专业水平。

(三)扩大免费培养范围,深化继续教育

2007年,国务院对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2013年又新增省部共建师范院校江西师范大学为免费师范生培养高校。这一政策对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几所师范学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对于城市的学生或者在省城接受教育的农村学生而言,其工作的选择机会有很多,虽然政策要求免费师范生必须回到生源地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的服务,但这中间存在很多不稳定性因素。相反,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而言,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就业意愿上,他们都更愿意回农村,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但目前就是苦于机会有限。国家应在不断增加贫困地区免费师范生招生指标的同时,适当把师范类免费教育的权限下移,使西部地区特别是贵州地区更多的省级师范院校或者地市级师范学校成为培养重心,培育更多的农村学生。地方政府应大胆创新,不断进行教育培养机制的改革,赋予地方院校更多的人才培养自主权限。此外,在贵州师范类高校中实行地区合作、共同培养的新型免费生制度和新型教师培训制度的探索,实现人才的共享共创。对于目前贵州农村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相对较少,免费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数量有限,应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地方高校为主体的形式,进行农村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为农村教师提供公平的个人专业发展机会。不断深化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农村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使优秀的年轻教师能够勤于钻研,安心工作;注重培养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对年轻教师敢于委以重任,使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建设中;只有不断地深化教师培训,培养更多符合地域特点的本土教师,才能使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实现更大的教育经济效益。

作者:刘艺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