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论文 » 正文

基础教育下的师范生专业素养

2021-4-10 | 基础教育论文

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要求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有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要有过硬的专业学科知识,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上能够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成为学生学习和尊敬的创新性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必须通过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来实现,具体来讲,就是改革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传统角色定位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成为教学研究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合作者,这些转变为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养成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教授的方式方法,教师对教学实际的感知分析和处理能力,教师与授课对象的认知、理解、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成为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从教育目标上看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师范生专业素养,深化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师范生专业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稳定的专业理想

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从根本上源于专业理想的树立,稳定而又明确的专业理想决定着师范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趋向。但现有的招生制度对职业的选择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选择具有较高专业理想的学生充实到师范生队伍中。据调查,有的选择师范院校的动机是出于高考成绩的高低,许多学生考虑到第一志愿报考师范院校可以降分录取的优惠条件,在填报志愿时宁愿放弃喜爱的专业而填报师范专业;有的出于毕业后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而填报了就业较为容易的师范专业;还有一些考生出于家庭拮据的经济条件,师范生可以减免学费等优惠条件而选择了师范专业。可见,在校的师范生中,真正由于对教师职业感兴趣,对未来抱有教师职业理想的考生人数偏少,这种利益驱动下的择业方式决定了很多师范生在一入校时就缺乏职业理想,缺乏深入钻研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校学习期间则表现为懒散倦怠的情绪,在专业学习上没有积极向上刻苦研读的精神。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重要途径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包括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学专业课程。在国外,通识课程往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且具有文理兼顾、基础延伸、门类众多和课时较大的特点;而在我国师范教育的普通教育课程设置中,社会科学课程比例分布不均,人文社科类较为薄弱。学科专业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文理课隔绝的特点;至于教育类课程,存在科目范围狭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院校应紧跟时代变化的潮流,应对新时期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对象,改革现有的教学课程设置。

(三)师范生执教能力不足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从提高教师学历转向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师队伍从数量的提高转向质量的提高上。师范生执教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着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成功与否,也是师范生专业素养优劣的直接衡量标准。师范生为了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个人利益的发展都对学历的提高兴致勃勃,但是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历提升与师范生实际教学水平、教学实践能力相脱节,高师教育既要承担起职前培养的任务,还要肩负着在职培训,教学能力实践提高的重任。因此,如何培养师范生执教能力成为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加强高师院校教学改革,提升师范生专业素养

(一)加强教育投资,树立教师典范,稳定职业理想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稳定向上的职业理想是一个人事业发展成功的基石和动力。要使教师职业在众多的职业选择中处于优势,首先政府在教育经费上要加大投资,使各级各地的教学投资均衡,尽量减小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经费投资差距,避免师资区域流动的不均衡性,有利于稳定师范生职业理想的树立。其次,要提高教师素质,对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教师树立榜样,宣传学习先进的事迹和优秀的品质,给职业理想的确立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高师教育应注重师范生感性认知和感性存在的培养,关注师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他们以热情、真诚和诚实的态度对待教师职业。第三,政府应该把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许多职业理想的稳定是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只有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从而为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提供根本的师资保障。

(二)改革课程结构,培养专业素养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方面,这些课程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严重存在着失衡问题。许多师范院校把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归为公共课,课时的安排上也明显相对教少,有的甚至安排为师范生的选修课,这说明在课程设置上对这些素质培养的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师范生在选择课程时不愿选修等现象的发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缺乏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高师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专业化素质为目标,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师范生专业学科知识,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上要增设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咨询等课程,适当增加教育课程门类,加大课时量,增强师范生对师范教育的新认识,培养其综合素养养成的自觉性,提高师范生整体专业实力和素养。

(三)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师范生执教能力

师范生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教学实践环节。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的根本举措就是要打破封闭式的由高师院校独立垄断培养的模式,走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建立固定教学实践基地,加强与周边学校的合作,实现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教学模式上,可以有教育实践基地的教师组成导师团队,从师范生入校时就建立起小组帮扶的教学团队,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分期、分段参与基础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听课、评课、备课、教学研讨、班级管理等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可以使师范生熟悉了解今后就业将要面对的工作任务,积累“临床”经验;同时,高师院校和基础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技能实训档案,为学生的职前实习做准备,也为用人单位的选择面试提供详实准确的资料。

四、结语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更具有艰巨、复杂、费时的特点。当前,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比较突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高师院校培养的优质师资将对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付晓丹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