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础教育论文
一、课堂教学需要教育综合改革保驾护航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主旋律的素质教育,在20世纪末叶针对应试教育泛滥成灾的困境应运而生,一直唱响,至今依然不绝于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了深化素质教育,本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屈指算来,已近13个年头了。2001年开始实验的新课改,催生了全国范围内深层次、宽领域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矛头直指多年相沿成习、积重难返的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显著标识的课堂文化,切中基础教育最为要害、最难解决的课堂教学的难题,试图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崭新的课程与教学机制。新课改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成为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与抓手。青岛在基础教育方面很有发展潜力,拥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全方位的改革,基础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之中面貌焕然一新,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正基于此,当2001年新课改启动之时,青岛抢抓机遇,占得先机,成为正式得到教育部批准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之一,而且是实验区中唯一一个以全市规模整体参加的最大的实验区。有机会,更得有后劲,没有后劲,机会稍纵即逝。对于任何一场改革,适时地回望与反思都是极为必要的,因为它可以让人们更清醒,更理智,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前进的路径。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离不开以效率为鹄的的价值追求。轻负高效,是判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水平的基本标准。而轻负高效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教育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学校内部教学关系的调整。一言以蔽之,教学关系调整到位与否,决定着轻负高效课堂能否呼之欲出变为现实。青岛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能否实现新的突破,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能否到位。“人”的因素包括高瞻远瞩的眼光、锐意进取的精神、思想解放的意识、改革创新的能力。只有“人”的因素到位了,教育综合改革的氛围和尊师重教的环境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学校管理体制、考试评价体制、教育人才交流与使用机制等制约和影响课堂教学文化的难题才能迎刃而解。不然,在相对落后的“人”的因素辖制之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文化只能是镜花水月。推进课堂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凸显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良,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切实开展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具有城市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文化,需要打破陈规陋习,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切实解决好教育领军人物的培育和使用问题。对于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教育来说,教育领军人物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青岛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活力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课堂教学文化也才能趋向先进和优势。
二、课堂教学亟待文化与科学的有力支撑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从来都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丢弃教育的使命,所有学科的教学无不具有教育性,这是已经为教育理论所诠释、教育实践所验证了的基本规律。
(一)“小技”———教学改革的底线要求
有成效、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需要文化和科学精神的支撑,宛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此所谓“大道”是也。当下,就青岛基础教育领域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小技”尚可,“大道”则底气不足。“小技”,雕虫小技也。放眼看去,新课程背景之下,基础教育领域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学模式几乎都可以在青岛找到影子,如“学案导学”“翻转课堂”“建构主义”和“情趣教学”,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课堂教学改革,是否一定意味着教学模式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呢?答案是否定的。课堂教学改革固然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但也不必时时求新、处处改革。一味地陷入改革创新的循环之中,显然也不是一种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更何况,仅仅停留在课堂技法的层面之上简单模仿,无以真正地、深刻地引领课堂文化的变革,也不能给受教育者带来积极的、可持续的促进。“小技”可以短时间、表面上给课堂注入一些新鲜气息,并贴上“创新”的标签,但从长远来看,不仅不利于课堂文化的优化,而且可能因其功利性而贻害学生的人格成长。试想,当一个教师沉迷于“小技”的演示之时,演示时的明知故问、强行牵引,对不得不发挥“主体作用”、尽力配合以营造师生互动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的学生来说,不是一种人格上的伤害又是什么呢?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变革而变革,最终毁损的是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课堂教学之中,绝对地杜绝“小技”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偶尔为之,无关宏旨,倒也无妨。但作为教师,心中必须时刻绷紧一根弦,那就是,作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仅有“小技”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指向辽远、指向品位,那无论如何不能舍弃了对“大道”的追求。
(二)“大道”———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力
与“小技”相比,“大道”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更有意义。所谓“大道”,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课堂高扬人文主义的大旗,走内涵厚重、精神强健之路;二是课堂秉持教育科学的宗旨,走科学、理性之路。首先,人文主义是课堂教学不能忘怀的使命。保持对教学技术主义至上倾向的足够警惕,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多一些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情怀。蜂拥而上的“小技”侵蚀下的课堂,变得更加骨感,大行其道的依然是机械训练,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依然在自觉不自觉地强势发挥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也是很多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依然感到负担沉重、兴趣锐减的缘由。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代表的是一种人文主义、充满关爱、促进发展的教育精神,决非空话,应当在课堂之中得到落实。落实人文主义,要求课堂教学不管在宏观设计上,还是微观操作上,都须臾不能忘怀基于人、面向人、发展人的理念,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中一切有利于弘扬人文主义的元素,有的放矢地开发整合到教学流程之中,释放教学的人文主义活力,让人文主义精神覆盖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环节上都要尽可能多地涂抹人文色彩,让学生置身课堂处处能感受得到浓郁的人文主义关怀。其次,教育科学是课堂教学一以贯之的导向。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始终遵循教育规律,沿着科学路径运行,不能非理性、想当然地操作。一些教师不恰当地理解新课程理念,导致课堂的变形和教育的扭曲。课堂教学是极其复杂的实践过程,需要教师时刻拿起教育科学的锐利武器检视一切不科学、非理性的行为,也需要教师保持足够的克制与清醒,不该出手时不能出手,该出手时一定得出手。一些教师对教育理论与教改经验一知半解,片面理解,很容易滑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泥潭。“教育者要懂得自律和节制,避免在错误的时机进入儿童的成长世界,粗暴地改变儿童认识事实的方式”。在新课改中,教师需要做、应当做的是,及时学习和吸纳成熟的、已为实践所检验行之有效的教育科学原理,结合自身实际,做出个性化、理性化的解释与运用,使之最终成为教学发展的正确路径。
三、课堂教学惟有求实才能实现转型升级
青岛是一座发展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的现代化城市。影响到基础教育,一方面,“快功夫”很厉害,在高投入的教育硬件配备上较为理想,不管是现代化办学设施的配置,还是高学历人才的引进,都拥有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在教育的软件培育上相对滞后,“慢功夫”未能显现优势,有些甚至呈现出“短板”效应,表现在适应教育改革的教学理论研究滞后,大胆创新、稳步实验的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不多,德艺双馨、理论与实践兼善并美的教育家式的领军人物寥寥。这些“短板”不是一朝一夕、单一原因造成的,改变起来自然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似新非新
如前所述,“学案导学”“翻转课堂”“建构主义”“情趣教学”等在目下的青岛颇有知名度的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细加审视,不难发现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慢功夫”不足之端倪。“学案导学”,系20世纪80年代江苏一些地方的学校,主要是高中学校,为了应对高考而发明。迄今为止,大江南北无数学校引进和使用,并不新鲜,是应试教育下抓“分”的副产品。“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在为侄女和侄儿辅导数学功课的过程中,他想到了制作教学视频,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享受这一辅导资源。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制作视频让孩子在家或课外提前观看学习,腾出课堂时间,专门用来讨论、释疑和作业。作为一个教改项目,它对小班化且问题探究意识强烈的美国孩子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对传统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中国孩子是否“对路”,尚有待考量。“建构主义”认为孩子对所学知识以主动建构为主,这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充满争议的,如果不加分辨地拿来为我所用,效果可想而知。“情趣教学”,还有类似的“情景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串教学”等等,主要在青岛的一些小学推行,叫得很响,但几乎很少有人沉下心来去考究一番其“前世今生”。追根溯源,不难发现一个源头,那就是20世纪70年代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女士在江苏南通发明并实验的“情境教学法”。
(二)课堂教学改革应把握本土化和科学化
基础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们能否在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遇上好的教师、好的课堂,对其一辈子幸福生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倡导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倡导以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为主要评测对象的质性评价改革,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学习共同体”开展有教育意义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但在长期以“短平快”为特征的评价机制的影响下,一些教育工作者依然停留在上课能照本宣科、能领着学生做题和对答案的较低的档次之上,对教育改革前沿的理论与资讯绝缘久矣,但抓“分”有效且得利。相形之下,下苦功夫、青灯黄卷、读经典、学理论之人在教育界已不多见。一座城市教育的发展,需要鲜明的导向和明晰的路径;一座城市教育的地位,离不开知名品牌的塑造和教育人才的培育。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的胸襟,要鼓励踏踏实实做学问、精益求精上好课,努力造就如潍坊广文中学、聊城杜郎口中学等的品牌中学,培养如潍坊(现在北京)的李希贵、成都的李镇西、北京的窦桂梅、上海(现在深圳)的程红兵的教育领军人物。营造开放、包容、民主、科学、求真、务实的教育氛围,是全方位、深层次改善青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状况、提升其文化品位和质量效益的必由之路。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建章立制,创造性地研究和出台鼓励教育人才成长、鼓励课堂教学创新的政策与制度,让教育品牌和教育人才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大平台茁壮成长,让基础教育通过课堂文化这个大舞台尽情地展示风采。
首先,发挥教学科研的引领作用,推动“草根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在全市教师队伍中培育扎根课堂、崇尚学问的良好风气。在江苏的一些地方,如南京,早已摈弃了对“学案导学”等应试痕迹很重的教学模式的执着,现在正在推进覆盖所有一线中小学教师的“草根课题”研究,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总结提炼出小范围、个性化、实践性的小型个人课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投入到研究和解决教改问题的热潮之中,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树立了一个标杆。对青岛教育来说,宏观的教育研究课题固然必不可少,立足实际、面向教师个体的“草根研究”亦不可或缺,只有在教学科研上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研究氛围,教师队伍整体实力才能得到提升。
其次,改善教学管理,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管理的人文化色彩,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鼓励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培育风格与特色。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经过认真考证后发现,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真正意思,就是“闲暇”,在他们看来,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忙忙碌碌的,他的生活肯定也是很粗糙的。爱因斯坦也说过,负担过重必然会导致肤浅,会导致对美好的生活失去期待。基于此,在青岛这样的开放城市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更应当倡导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支持教师课堂改革的良好风尚。解放学生的前提,必须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师,让教师在身心解放、愉悦幸福的环境中推进课堂教学创新。
再次,建设书香校园,切实推动教育领域全员读书活动,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以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探索锻炼教师。日本学者佐藤学说过,教育这一文化实践的创造性和介入个人人生,为公共福利作出贡献的伦理性,比起机械反复的动作、谋求私利的工作、细枝末节的操作,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从本质上讲,教育是充满良知、富有理想和追求的事业,教学更是一种激情与智慧交织、理论与实践辉映的不可再生、不可重复的艺术创造。引导教师通过课堂文化释放教育魅力,让教育在孩子们心目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是当前青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追求之一。这需要倡导读书、推崇经典。最是书香能致远,惟其如此,才能让基础教育的课堂文化不至于流于庸俗和肤浅,日臻完善和完美,走出一条有品位、有特色、有质量、有活力的发展之路。
总之,时不我待,青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双重作用之下,需要审时度势,发掘潜力,瞄准高端,乘势而上,以无愧于这座城市的美誉,不辜负市民的期待,也为城市历史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陆安 单位:青岛市教育局普通教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