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学会选择
学校中的各门课程都或多或少地关涉价值观教育,诸如讲述感人的英雄故事、由艺术作品激发人类情感、以事实探究获得鲜活体验等。这些学习并非只是要学生记住什么,其内含的学习意义恰恰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他们理应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当然,这不意味着价值观教育通过学习各学科就能自然地发生效益。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理解他人、怎样服务社会、怎样扬善抑恶,如何将爱国、公正、宽容、尊重、信义内化为自觉行动等,都需要专门的教育。从价值学(axiology)的角度看,价值已然代表了“任何有益的事物”,那么对何谓“有益”的判断,就一定蕴含着个人认识和情感。
所以,无论代表客观性的事实如何充分,都会在暗示着主观性的价值判断面前打上折扣,因为善恶、美丑这类判断本来与真假的判断就不同,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前者作为一种认识需要融入情感,后者作为一种认识则必须以事实证明。据此,价值观教育如果期望将真、善、美协调一致的话,就需要强调自由决定和对自我价值的选择。这基于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每个人受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的影响,即便是儿童在价值观相对混沌的时期,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比强行灌输更易于儿童接受。二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使学生认同人类的共识价值,并使之能在反映社会的基本定位和增进人类文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理解学习内容甚为重要,理解不是复制知识和认识,而是自我建构。三是个人的价值观反映对共识价值的解释,它是共识价值在个人生活中的实施,本身就关联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所以,能否自由地思考关乎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让学生理解和认同共识价值,除需要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外,还要求教师清楚地理解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范例。如果一个教师不认为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甚至他自己就是一个对自由的排斥者,那么他的课堂就会拒绝任何对话和倾听。事实上,品德与社会课却要求学习者经常自我反省:“什么对我是重要的”“对这个问题我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我是否要考虑别的选择”“我的选择余地有多大”“这事与我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怎么知道他是对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这样做,教师更应该就此扪心自问。既然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教师就必须渗透学生生活展开教学。
例如,上课讨论问题要求举手发言,就是养成守规则的习惯,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则在帮助学生树立相互尊重的态度。但在家庭内讨论问题时,常常可以强辩。二者虽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可是教师必须注意到一点,即学校所传授的价值观皆服从于成人的价值观———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校或许还是他们学习成人价值观的第一个场所。这样,在学生心智尚不稳定的情况下,相对严格的学校课程容易向学生灌输成人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是学生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影响所产生的价值判断,也不可避免地与学校提倡的正确引导有所出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实施的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使得现代的社会生活得以发展。学校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意义理应包括面对各种挑战,而不是采用回避和压制的办法使其隔离于社会生活。在课程组织和程序方面,它希望学生的行动既是可预测的也是发展的,课程的方向必须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观相一致;在教学组织和程序方面,它希望学生的行动既是自由的也是自律的,教学的倾向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观相一致。为此,品德与社会课不能依靠灌输进行价值观教育,越是追求课程的实效性越不能这样做。
让学生学会选择对于达成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至关重要,它从社会化和独立思考两个方面区别于以往任何的品德教育。前者把学生的社会化和其价值判断水平融为一体,强调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发展相应的道德习惯和品质。所谓的社会性发展,不仅内在地包含品德发展水平,而且判断良好品德的标准必须落实在学生的实际行为上。后者着眼“良好品德源自个人基本信仰”的理论,它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然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发展独立的信息编码技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只是提供了一些原则性的信息而已,这些信息在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和思考技能方面是充分的,但在提供鲜活的事实、特别是按照个人意愿做事的机会方面则不免笼统。
无疑,品德与社会课要求价值观教育是开放的,它期望一个良好的社会成员首先从课堂上学到寻求一个自由和公正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在小学阶段要尽可能避免过分追求开放而产生价值观混乱,更要排除过分的思想压制,因为学生一旦受到思想压制,他们就有可能因反感而有意排除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必须承认,一个道德上成熟的个体一定是独立的、理性的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要相信,学生既然能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也同样有能力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策略
价值观与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在涉及价值观教育时,更不能忽略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的事实。现今价值观教育中所言的价值主要针对伦理学和教育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系指有关人们如何行为才是“正当的”“对的”“好的”或“高尚的”的教育,是有关人们行为正当性原则的教育,因而也是有关培养正直的、真正的、有良好品格的人的教育。同时,价值观教育也是一种有关人类的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教育。狭义的价值观教育等同于道德价值培养。品德与社会课是广义的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面已涉及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科学价值观、环境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在性质方面,囊括了意义性价值(或终极价值)和工具性价值(或技术价值)。为此,品德与社会课追求将这类广泛的内容有机结合,因此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一线教师围绕教科书所做的价值观教育探索卓有成效,诸如换位观、生态观、共赢观、对话观、分享观和多元观的提法,既是对价值观教育的意义提炼,也具有较好的操作性。本文不再重复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总结已有的尝试。
(一)生活加工策略
生活加工策略的前提是将课堂教学适当前展,一方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起点或依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有意识地从生活中获取学习所需要的资源。例如,上“一元钱究竟有多重”一课,“组织学生亲历‘挣一元钱、说一元钱、花一元钱’的历程,品味一元钱的价值,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的道理,学会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金钱观”。课前教师提出活动任务(独立赚取一元钱)、布置活动时间(星期六或星期日)等,学生则自愿组成小组,讨论赚取一元钱的途径等。通过课前体验,生成学习素材,课堂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进一步加工通过体验生成的学习素材。
(二)价值引导策略
价值引导策略多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它善于采用个案研究和角色扮演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强调学生自主讨论、自我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讲授“带泪的呼唤”一课,教师先播放了一段珍贵动物录像,顽皮可爱的小动物不时逗得学生捧腹大笑。就在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种欢欣愉悦的氛围中时,教师转换播放一段因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造成大量珍贵动物相继死亡的内容。例如,由于海水严重污染,海豹成批死去,一只孤独的小海豹依偎在死去的妈妈身边,久久不忍离去,仰望天空,发出了一声声凄惨的叫喊。这一场景既容易引发真实的讨论,也便于教师引申理性思考。
(三)主动建构策略
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主动建构价值认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同样不可能通过外在的灌输而获得。例如,“时光老人对我说”(3年级)一课教学设计的第五个环节“制订作息时间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制订一份一天的作息时间表,注意和自己上学的时间一致;给自己留出午休的时间,保证下午有足够的精力学习新的知识;安排一点锻炼身体的时间,身体健康最重要。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教室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看自己一分钟能做什么,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一分钟的重要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的道理感性化、直观形象化,让学生一边玩一边理解,一边玩一边学习观察和表达,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使教学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情感体验策略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生命体验,已经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共识。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让学生认可他们的推理阶段,并指导他们按照合乎道德标准的原则去做事。再举“一元钱究竟有多重”的例子,学生讲完各自的关于“品味一元钱”的故事后,教师询问他们的收获,并让学生思考本次活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然后进入下个环节“花一元钱”———把你辛苦挣来的钱花掉。这时,学生开始舍不得了,但“被迫”还是选择了比较有意义的方式:有的买了学习用品,有的给蹬三轮车的妈妈买了副手套,有的愿意把它捐给希望工程,也有的选择买一幅装饰画作为永久的纪念等。显然,一元钱的活动对学生的情感冲击是难忘的。“一元钱究竟有多重”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不是单纯的经济价值可以说明的,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到亲情的价值、劳动的价值。
(五)价值观证实策略
良好的品德养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感化,需要健康的环境。人们都希望别人是诚实的,但自己未必诚实。特别是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儿童经常质疑成人言行不一。或许成人能够为自己的不端行为找到各种合理的说辞,但是儿童却很难理解,并且受到负面影响。所以,价值观教育常常引入两难问题:一是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逼真;二是创设这样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价值观证实能力。简单地说,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感知和讨论价值观冲突,将使他们意识到:社会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价值观冲突;应该知道或学习他人处理价值观冲突的做法,这是学会做人的一部分;必须理解价值观冲突的潜在原因,探究为了消解直接的甚至是暴力的冲突的方法。学生解释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理解、尊重,学会沟通、成熟善心的过程。有位教师让每位学生画两幅画,一幅画自己喜欢做的事,一幅画自己想做的事,以证实自己的价值倾向。在哲学家看来,某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被想望,某事物之所以被想望,是因为它有价值。但是,价值观教育并不是要抉择个人想要还是不想要,它需要在“好东西”之间进行选择。因此,教师还需要把大家的画放在一起比较,寻找大家共同接受的部分。
(六)价值澄清策略
德育专家关注班级生活,强调在小学阶段的价值澄清,应放在为他人考虑、对个人行为负责、重视个体尊严方面。在教学中,特别是触及像历史这样的事实性内容时,更要鼓励学生建立远大理想,并意识到要使现实接近理想需要不断努力。从评估角度说,培养个人的价值观要比在集体环境中认同共识的价值观更复杂,所以最好是运用价值观框架去作价值澄清,诸如帮助学生自由地作出更多选择;在面临选择时,发现可供选择的办法;从重要性方面仔细地衡量可选择的方法;考虑自己必须珍视什么;利用证实的机会;按照自己的选择做事、行动和生活;意识到生活中必要重复的行为或模式。经常使用这种训练,会使学生习惯从价值观角度考虑他们的选择,从而增强价值观意识,并能够深入思考诸如诚实、守信、宽容、尊重等价值观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作者:赵亚夫 张茂聪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