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教师的高效教学是构建高中高效政治课堂的前提
1.转变教学身份
构建高校政治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转变教学活动“统治者”的身份,而是作为学习引导者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不同个性,不能胡乱以书面成绩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级。课堂教学中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来批判学生的行为活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观念,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教学合作关系。让学生在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中学生,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是打造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2.转变课堂观
传统形式上的高中政治课堂,学生扮演的是听课、看客的局外者身份,教师扮演的是演讲者,两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教师的教学方法低效甚至无效化,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的原地打转。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弱化了对学生思维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思维惰性。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变“讲堂”为“学堂”。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采取启发式、探讨式、合作式教学,将课堂留给学生,教师进行相应的问题情境设置,鼓励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学习,并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各队代表轮流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做好问题设置、沟通交流、启发指导、问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成绩考核、教学方法改进等一系列工作。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自我提升。
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1.重塑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活动高校开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长期以来,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养成了思维上的依赖性、懒惰性。遇到问题不善于思考、懒于思考、不会思考,这种现象的存在何以实现高效课堂?因此,教师必须有针对性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变消极为积极,让学习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教材进行问题的发散和延伸,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结合自己所学进行验证,以实现知识的消化与重组,从而加强学生的思维意识。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学,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检验政治课德育实效性最客观的途径。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学生因其先天资质、家庭背景、后天努力等差异性的存在,其对知识的接受快慢程度也各不相同。同样,学生也会找到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不同类型和风格,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记忆方法、自我评价、动机与情感等方面上的差异。教师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来统一对待学生,而是要细致的观察并总结出每个学生的思维特质和个体优缺点,采用对症下药的区分教学法去指导并鼓励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让不同个体的优势和能力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三、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保障
1.教学结合生活实践
政治教材内容本是源于生活,是生活实践的结晶。新课改的教学标准要求强调学习联系实践,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要充分的利用生活信息,做好政治理论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从本质上理解周围人和事物。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将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其次,课堂教学的开展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以此为出发点来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找到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2.优化教学结构设计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具体指教学步骤上的合理性调整与适应性改进。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教学思想指导,来规划教学目标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计划。对构成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设计出符合教学一般规律的组合方式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以及教学目标能否完成。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设计实现三个目标:思路清晰,结构严密;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有较强的操作性。
作者:张嘉慧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中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很多政治教师在上课时仍是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寻求答案,然后再机械的背诵相关知识点。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忽视了情境创设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利用我们身边的例子,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枯燥的问题浅显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悟。
(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重形式,轻内容
目前,国内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教师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但是由于部分老师经验较少,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精髓,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学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会采用探究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利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本来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由于他们过于重视教育教学的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因此可能会使得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没有收获到足够多的相关知识,这也就没能发挥出探究式学习的优势。
二、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对策
(一)与生活实际结合,突出内容的时代性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继承传统教育的优点,还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在理论化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教学创新。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材的研究,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要对教材二次开发,及时给学生补充党和国家重大方针、路线、政策等相关内容,及时更新教材中已过时的数据、图表等。例如,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专题时,可以引用时下较新的材料,"想吃果冻了,舔一下皮鞋,想喝老酸奶了,舔一下皮鞋,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一下皮鞋。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这是2012年网上热传的一个段子。教师可以次热点事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市场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此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治理的对策。
(二)认真挑选资源,逐步推行探究式学习
在高中政治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应选择一个好的探究性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探究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治教师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留意有益于教学的探究性资源。政治课程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身边的事例,这样不仅可以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优势,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做到学以致用。
(三)构建知识框架,突出政治课程的系统性
高中政治知识点看似零散,实则有着内在联系,即,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着逻辑上的紧密性和构造上的严密性,每一章节之间是链环式相扣合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教材内容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将相似的知识点或相似的问题集合在一起,将知识完整而又系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层次。
三、总结
总而言之:由于新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教师对"新课标"中倡导的新理念、新教法的理解与把握还不是很到位,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但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思考,以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做一名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实践者与收获者。
作者:徐双平 单位: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
第三篇
一、“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异构———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同课异构”教学实施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同课异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如本校参加“同课异构”的两位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对高一《经济生活》所选定的内容《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教学目标界定进行了非常个性化地处理。赵亚夫教授曾说:“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眼睛、准星、靶心)一线且不能马虎。”不难看出,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案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都注重三维目标但又颇具个性,尤其是教学的“学以致用”和能力的培养。方案一注重学生自身问题的解决;方案二则把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升到国家层面。所以,异构教学目标,使两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即导学、导教和导评)方面,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二)教材处理异构———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关键点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做出相应的变化,挖掘自己的潜能,符合“知、情、意、行”的立体教学目标;“注重互动”,让学生的自主发挥有较大的空间,更加注重理论在实践上的应用;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异构教材就成为了“同课异构”活动的关键点。《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材理论阐述总共两大块,其余为阅读材料、专家的点评以及相关链接材料。此框题具有清晰的条理,从专家点评导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接着以相关科研结论介绍科学发展观,最后进一步阐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举措。这种教材编排极大程度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而且最后的措施又将本课内容收于“行”的要求,符合“知、情、意、行”的立体教学目标。两位教师在引入时采取了同一个案例———浙江经视新闻《经济发展不能牺牲环保》,但是方案一在处理中更显灵活机动,角色由政协委员换成了学生。此种处理,轻松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而方案二对材料的处理则较循规蹈矩。不难看出在整个教材处理上,方案一的形式多样,说理与活动相间,互相彰显,先行后知情意,对整个教材的整理与挖掘比较透彻,学生在轻松听讲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知识。相反,方案二的整个处理比较囿于教材,活动的开展也比较单一,结论的得出也强调说理,但其更加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属于典型的知情意行。“异构”教材,可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层层推进理解,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异构”教材,更是教师修养的呈现。
(三)教学方法异构———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条件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差异和教师自身特点的不同,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我们常说“因文而异”、“教无定法”……。然而就一堂课或某一问题的解决而言,在众多的方式方法中必然存在着一两种更好的方法。“同课异构”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在预测、实践和比较中鉴别多种方式方法的优劣,从而找出最佳的教学模式,以指导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在“同课异构”教学实践中,通过比较,就可以发现,两位教师不约而同采取了活动课的形式。方案一主要是采用走进情景———畅所欲言———全班交流———心灵震撼的方式,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在活动中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用另一活动引出又一活动,达到活动促进理解,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方案二则采用明确意图———抓住关键———启发诱导———顺水推舟的方式,是活动———结论———实践———结论,将知识灵活化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他们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个体与集体,动手与动脑交叉进行,教师又加以适时适当地点拨,使得整个课堂一切水到渠成。可见,“异构”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师生互动,从而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课堂生成异构———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归宿
课堂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随着学情的变化,师生应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点线、教学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产生质变,使学生顿悟,从而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让课堂呈现有生命力的别样的精彩。《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本身内容不多,但是概念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情感价值目标、能力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知识目标。如何将抽象的、陌生的概念进行转化,幻化为学生的行为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李老师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听课的老师已经远远超过极限,此种情况已经影响小组讨论及课堂内容的生成。李老师马上转变策略,前后两组学生站起来,面对面进行讨论交流,一下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对于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五条举措的生成,呈现“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场景。所以她的课堂生成时刻带有动感的元素。而王老师则是耐心善待课堂生成,做了充分的各种预设,特别注重结尾。一堂课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好的开头具有先声夺人、启发诱导的功能,而精妙的结尾则具有耐人寻味,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王老师假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让学生咀嚼、回味和反思,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达到了知识的升华。这也恰好印证了古人所说的:“起句如爆竹,骤响余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因此,课堂犹如战场,瞬息万变。流变状态的课堂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学机智,善待学生的提问和看法等。教学目标异构、教材处理异构、教学方法异构和课堂生成异构,这四方面的“异构”,使两位教师最后都呈现出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方案一彰显了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系统的学科素养和具有亲和力的教态,教师的个人魅力使课堂大放异彩;方案二呈现了教师亲切的语言、娓娓道来的教学风格,缩小拉进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教学亲切、自然、流畅。
二、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高效生成的原则
基于教学实践,在“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这个平台中,本校教师面对面交流互动,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交流彼此间的经验,探讨彼此间的教学艺术,共享彼此间成功的喜悦。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和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和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整体效益。但为什么推而广之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高效生成应把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围绕目标,忌过度求“异”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确实要求教师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呈现“异”,但又不能脱离“同”。因为“同”是起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的目标,无论教学过程如何求“异”,但最后必须殊途“同归”。所以,教师要基于“同”的起点来构“异”,使自身的教学带有个性的同时,又不偏离教学目标。然而,一些教师却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却忽视了这一点,纯粹为了“异构”而“异构”,没有以教学目标为引领,而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异构”的目的仅是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表演“光彩夺目”,结果是一味脱离目标地追求新意,一味无限拓展教材、一味无度挖掘文本。在一次三校公开课上《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位年轻教师为了展示自己与别校教师的差异,剖析钓鱼岛问题时,看法过于偏激化,带上了浓厚的个人色彩,致使整堂政治课变成了控诉课。
(二)注重特色,忌轻“异”求“同”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教师们交流彼此经验,分享成功喜悦。例如,本校三个年级,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确定主题后采用一人为主,多人参与的方式,彼此分享,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统领以及逻辑严密的作用和新教师的特长性,如擅长多媒体,语言组织力强,并带有鼓动性等。然而遗憾的是,有一些学校组织“同课异构”的活动,目的并不是为了加强交流,分享经验,而是通过集中听课来辨别课与课之间的高下优劣,进而评选出一种“示范课”、“最优课”,并将这种“示范课”、“最优课”推而广之,致使其他经验几乎被全盘抛弃。表面上,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来展现不同教师的风采,但最终却是为了构建出一堂“标准课”,让其他教师执行。这种轻“异”求“同”的“同课同构”教学模式,显然很难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也抹杀了教师之间的不同特色和风格,违背了“同课异构”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蕴涵的积极意义。
(三)关注学情,忌“标新立异”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严格遵循教学目标要求,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之后再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达到以“学”定教,因“学”而异,顺“学”而为的目的。比如在区高二年级,由于文理分层,打破了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合格考和选拔考。在高三年级,突出选拔性考试。然而,有些教师在“异构”中往往忽视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与把握,教学过程不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选择教学策略,而只是一味追求“新”、“异”。“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要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把抽象理论生活化,进而使知识变得生动易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觉获取知识和主动参与的过程。例如在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上,观摩了来自全省各校总共十二节课,每一节课都蕴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生活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亲和的生活味课堂中,师生品味国家财政,品味浓浓的价值观。其中来自杭州的张佳老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领略宁波的“港通天下,书藏古今”,生活气息浓厚,让学生感觉十分亲切;又如来自嘉兴的王晓娜老师,在与学生探究如何献爱心的话题中一起体味价值和价值观;再如来自义乌的陈峥嵘老师,与学生畅谈父亲心中的英雄、自己心中的英雄,进而引导学生谈自己心中最有价值的人,最后引出价值观的相关知识点,同样蕴含浓浓生活味,课堂亲切自然。
三、“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构想
“同课异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首先明确“同课异构”的涵义及其构建模式,这样,才能出现别样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课堂教学它是一门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见,“同课异构”式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在异构中碰撞,在碰撞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达成,在达成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长。“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构想图如图1所示。在本校,教学组对“同课异构”的实施活动较为彻底,仅上半学期底,除《科学发展又好又快》之外,《国家财政》、《企业经营》、《社会发展的规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基本流程或者活动整体性构筑如下:独立钻研,写好教学预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实施教学,集中听课→互动研讨,总结提高→自我反思,撰写教学反思→资源共享。从学校层面而言,要重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过程管理,负责行政引导,督促各组作好有关工作,促使教学组在活动中取得一定的实效。一是主备人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实施过程中逼迫自己去研读教材和课标,挖掘课程资源,认真落实和完成每一个环节的任务,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二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这一块平台不断地激化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热情,充分挖掘团队作战的优势,让全体教师在活动中受益。三是备课组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教学课需让同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适时参与,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让每一个学生共享课堂改革的收获。四是需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硕果累累,在活动中,我们要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成长的双赢目标。
四、总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在对“同课异构”的实施策略模式探索上踏出了一步,把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课堂生成相结合来考虑。当然,“同课异构”在具体的运用中更加灵活多变,“同课异构”的实施也没有绝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或策略。笔者仅是在广大政治教师对“同课异构”创造性探索的基础上,对其策略模式略作申说,对于采用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发挥“同课异构”的功效,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碰撞、提高、共识。
作者:张小燕 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