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德育论文 » 正文

德育教学方法及运用

2021-4-13 | 德育论文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典型场景,调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目标知识。在中职德育教学课堂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很有必要,情境教学法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生动地融入到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将主要知识点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中职学校目前使用的德育教材内容丰富,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中案例设置的情境具体生动,教师可利用相关的素材,创设或引用有关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可对重点知识的情境进行渲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讲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学生干部模拟选举,让学生体验行使权力的感觉。

在讲到“投资理财”时,创设情境“假如你现在拥有50万元,你打算怎样去投资”,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思考,对投资做出安排。这样设置情境既能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点,又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述“商品和货币”时,可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道具,通过亲身体验,体会物物交换的局限和货币产生的过程。在讲述“建设和谐文化”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图片、播放有关各地不同文化的视频,让学生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而在讲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事先复习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人大代表关注的重点问题,了解人大议案的编写结构,模拟编写议案,让学生体验当人大代表的感觉。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搜集犯罪案例,然后指导学生来模拟法庭,法庭各角色均由学生来扮演,这样不仅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特殊的法制教育,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法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典型案例,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积极思考,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由教师收集案例,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案例。案例的选择必须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针对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尽可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首先由教师或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案例进行详细阐述,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文字材料或图片展示等手段,力求增强资料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然后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由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指出案例分析中的关键问题或者指出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启发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时,可以列举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具体案例,如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对护士职业礼仪的培养,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药学专业教学中对药剂人员进行职业行为教育等,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讲到公民权利中关于“人身自由”的内容时,可以结合法制节目中学生在超市购物被疑偷盗而被逼脱掉衣服搜身的案例,在阐述这个案例时,可以模拟当时的情景,通过案例重演,使学生对案例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案例讨论时思路也就更加清晰。在阐述“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知识点时,也可结合当下学生常见的不良现象进行案例收集,让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3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实践活动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等都是实践教学的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倾向于学生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实践教学法全面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课堂知识无限延伸,提高了德育的教学效果。(本文来自于《卫生职业教育》杂志。《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4总结

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教学中,开展主题为“观察市场价格,感受市场规律”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到学校附近的超市和商场进行跟踪调查,收集商品价格的变化信息,特别是不同时段的市场供应、需求量和价格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同一商品不同时段或不同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从中了解市场上各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学生的日常消费数据,比如每月的家庭收入、每月该学生的消费情况,然后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分析该学生的消费心理,最后谈谈自己的消费观。另外,在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时,为了解近几年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日到基层村委会或居委会进行调查,自己设计调查方案,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能力。

作者:郭海秀 单位:江门中医药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