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学教育论文
一、创设益于思考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数学是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的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何选择一种最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方式是每个教学者都应思考的问题,富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的情境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二、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小学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年龄较小,缺乏经验与知识、能力的孩童,因此,不能采取使学生完全独立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合理地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进行“方向与位置”的内容教学时,教学者应当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空间感,在学习了这部分知识之后,小学生能产生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上,让学生在生活中仅根据一个方向就能辨别出其他方位则比较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指出教室中的这四个方向,让学生自主思考,得出其为顺时针排列的规律.思考需要启发,思考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不直接将已经证实的结论告诉学生,而让其自己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进行思考,得出答案.例如在进行关于圆周率内容的教学时,若直接告诉学生圆周率约为3.14,让学生直接带入计算,则学生对这个结论就仅仅停留在识记的阶段,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因此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大小不同的圆周长与直径进行测量,然后填写表格,对二者关系进行猜想,并且通过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学生在进行长时间的讨论与论证后得出基本的倍数关系,而后教师再进行“圆周率”概念的引入.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记忆更为深刻,也有助于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
温故而知新是中国古人提出的拓展学习的妙方.在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教学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复习,在此过程中,可以针对知识内容的特点提出具有深度与较强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产生不同见解,形成争论的局面,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出真理,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进行圆周长相关内容的教学之后,学生充分理解了圆周长的含义,这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圆周长与什么有关?当学生通过思考与计算得出可能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一直让许多数学家为其着迷,两者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效果.四、设计开放性问题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少不了做题练习,在布置练习题时,教师可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添加一些具有研究性、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得出最佳解决方案.例如:45只小猫要渡河,有三种竹筏子,大竹筏子每次可以渡10只小猫,需要三个人合作看管;中竹筏子每次可以渡8只小猫,需要两人合作看管;小竹筏子每次可以渡5只小猫,只需要一人看管.请问:怎样安排小猫是最佳方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怎样可以最快渡河,哪种方法需要的看管人员最少,等等.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进行思考,最大限度地减少思维上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总之,数学是一门对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小学数学教育中思考能力的培养应当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项,采取多种手段与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与数学综合能力.
作者:孙亚斌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高新区寺巷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