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学数学论文
第一篇
一、以数学特征性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其一,抓住数学问题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问题的延伸与深化,来实现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乘积教学中,这样设置5×3=?,5+5+5=?,你还能将5×3转化为那个数字的加法运算?通过这些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就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与探索,进而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再如在学习通分时,让学生比较3/4和4/5的大小,教师这样进行问题设置:化成小数比较两者大小;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大小;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这就将分数比较方式扩展,而通过学生训练后,教师与学生展开交流,并作小结,这就促使学生形成了探索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力。
其二,认识数学教学系统性,坚持过程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特征,随着年级的递增,其难度逐步增加,而且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数学创新能力、思维发散能力,而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清数学的系统性和过程性特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实际能力,进行目标制定、教学方式转变,坚持由简到难,步步提升的教学方式,从而保证学生思维开发的有序性。
二、立足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抓住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问题思维
“这是为什么”、“怎么会这样”、“这个怎么不行”等等类似的疑问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充斥着,他们渴望找到“十万个为什么”的原渴望自己就是那个问题解答者,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满足小学生的渴望为基础,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如在图形与变换教学中,教师问“四边形切掉一个角,会变成什么图形”,有的学生说三角形,有的同学摇头,此时教师并不作回答,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画出图形,此时学生会说“是三角形”,“竟然不是三角形”,“怎么会是五角星”,而针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说“你们想不想知道原因呢?”,而在学习和讨论中,学生必然会发现数学的丰富性和变化性,而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多视角观察问题的过程,而在问题解决中,学生通过动手绘画,大脑想想等,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面对有多重答案的问题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提升。
2、抓住学生兴趣,创设思维环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思维能力开发与培养的环境支撑,而开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构建适应于学生兴趣心理的思维环境。其一,进行兴趣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讲解加法运算时,教师用“猴子捞月亮”的小故事,进行问题讲解,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而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意识被激发。其二,进行模具教学。在三角形判定学习中,教师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两个多边形放在一起,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的同时,标准上三角形的类型,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而且锻炼的学生的思维力和判断力,通过小问题设置,来实现了学生思维判断力的提升。其三,采用小组合作方式,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学习,创设开放与和谐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各表己见,进而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而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实现思维的扩展与延伸,如在统计学习中,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教学,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组、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核对、检查,并实现小组内部分工,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针对统计过程中的问题,学生进行讨论解决,交流问题原因,这不但形成了思维融合,而且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批判力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设置、陷阱问题、多元问题整合等方式,来促使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如在教学中,教师故意将概念、定理运用错误,或是创设错误问题情境,让学生依据教师的思维走向进行问题分析后,发现问题设置错误,刺激学生“不要轻信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再如设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问题解法进行讨论,并对学生的解答方式进行比较,这就刺激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
三、总结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发散性等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数学学科特征和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对数学问题进行引申,并采用多模并用的教学方式,创设思维培养的教学情境等,最终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者:林森辉 单位:福建省漳浦县古雷中心学校
第二篇
一、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弱,注重思维形式的转化
一、二年级教材没有出现概念,多是以直观形式出现的描述性概念。所以,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教学中多以直观性演示,学具操作为主,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然后再抽象出概念性的知识,让学生在直观中慢慢悟得知识。从三年级起,教材陆续出现抽象性概念,如什么叫做周长。
随着年级的增高,到四年级时,出现系统的数学理论,如整效知识的系统定理。教材的这种变化,使长期处于形象思维盼学生跟不上知识学习的要求,适应不了探索学习知识所需要的思维高度,不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从三年级起,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加强类推能力的培养
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中年级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不是全新的,基本上属于承前启后阶段,如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是在乘数是一(二)位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是万以内数加减法的类推,所以,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使思维逐步达到逻辑性,从而掌握类推的学习方法。
如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就可以从乘数是两位数乘法人手,先让学生计算“236×24”,并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以及每一部分积所表示的意思和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把“236×24”改成“236×324”,启发学生想一想三位数乘多位数该怎样计算呢?你会算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试做,再结合学生的计算,让学生回答乘数百位上的3乘被乘数,得到的数的末位应该写在哪一位上,说明为什么。这样,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基本上就掌握了,通过练习,学生根据计算方法.说一说计算过程,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再让学生总结归纳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时就得心应手了。
运用教材这种承前启后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分析、类推的能力;既可使学生从中体味到自己学习的乐趣,又可使他们认识到各个阶段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学好每一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中年级教学,在整个小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整个小学数学中的“桥梁”。所以在中年级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使思维逐步条理化、逻辑化,进而达到思维既敏捷灵活,又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同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另外,教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选择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总结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中年级教学就不会造成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出现“马鞍形”,而会使低、中、高年级教学处于平稳、协调、上升的状况。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尽可能地告诉学生。使学生参与研究,而实际上是学习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王月霞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贾璧乡学区索井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