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管理论文
一、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应然与实然性分析
从学生党员自身发展的视角来讲,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学生党员促进自身进步的发展诉求。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有着提高政治素养的理论学习诉求,有着培育并稳定自身价值观的价值诉求,有着把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进行有效传播的实践诉求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党员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内容。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层设计者和控制着,高校党组织有义务为党员实现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提供学习资源、指导价值选择、拓展实践平台。在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的形势下,多数高校在党员发展的培养、考察、政审、审批等诸多环节上注重程序的规范性,能够按照党章的规定、党员的标准保证党员发展质量。但随着学生党员队伍的逐步壮大,学生党员在发展为预备党员后却疏于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得少数学生党员在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下出现政治态度动摇、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观念弱化等倾向,严重制约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这与执政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牢固执政基础的迫切需求是相背离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有损我党的执政威信,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将会面临合法性、认同性危机。应然与实然的差距决定了新形势下必须寻找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的有效范式。
二、内涵式发展模式契合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需求
由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亦随着产生深刻变化。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传统模式是教育者居于主导性统摄地位,受教育者只能选择遵从性服从。但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对象主体性意识的挑战,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需要,因此探寻一种适合的教育管理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内涵式发展模式以其倡导的独特理念契合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需求,是新形势下教育管理学生党员模式的有益尝试。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发展更多的源于主体内部的需求。内涵式发展是把关注外延扩展的价值取向转向外延扩展与内涵丰富相统一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由借助外力到凭借内力探寻长远的发展模式。
1.内涵式发展模式强调发展源自主体内部需求的理念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实践中主体性意识的亟待倡导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理想并不是群体自发形成的,而是“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所以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侧重强调学生党员作为受教育对象,只能接受并服从教育者为其输入的价值认知,这是对马克思灌输理论的片面理解。学生党员虽然作为教育客体,但其具有属人的特性,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于教育管理者实施的教育内容,学生党员应该能动地进行信息筛选和重构,从而将经过整合、遴选的价值认知内化为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而内涵式发展强调发展的内部驱动因素,注重主体的内部需求与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人性思维亟待回归的理念相一致。
2.内涵式发展模式内部的强大驱动力契合高校对学生党员进行持续性教育管理的需要
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而对入党后学生的后续教育和管理则是党员队伍建设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一步。面对目前高校存在的“重发展而轻管理”的现状,探寻出一条能够实现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管理的道路,一直是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内涵式发展模式突出强调主体的内部驱动,由此方能凭借内力探寻长远的发展模式。这种理念对于高校学生党员持续的后续教育和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因为从认同机制上来讲,这是对传统模式的积极扬弃,是一种从教化性、遵从性的认同路径转化为主体自主生成性认同。这种认同源于学生党员自身对价值追求的定位,所以在学生党员价值体系中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固化为其内在认知,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最大限度地获得学生党员的合作与行动自觉,有效规避因单方面接受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实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长久实效。
三、内涵式发展视角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建议
在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倡导下,可通过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基层党支部的设置和建设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径选择。
1.内涵式发展之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是由全程化监督到目标式管理。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传统模式一般采取保姆式的全程化跟踪督促,使学生党员在预定轨道机械前行。而目标式管理侧重引导学生党员由消极的受动者变为积极的主动者,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党员根据党组织的整体要求设定自身发展目标,制定自己在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帮扶计划、参加组织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安排。根据考评标准及学生党员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汇报,严格奖惩机制。当然这一过程并不否定他律的作用,只是突出强调主体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注重由内而外产生的持久动力。
二是由刚性约束到柔性管理。前者注重强调教育管理对象应尽可能地成为制度规范的遵守者和履行者。这种范式很容易使学生党员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在教育管理对象的心理预设中都是“组织要求我怎么做”,而不是在不违反组织原则的基础上“我可以怎么做”,导致党员意识淡薄和自我认同感差。而后者倾向于要根据新形势下学生党员群体特点的变化,充分考虑其思维方式、话语选择、行为习惯、现实关注等。如对“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重大问题的学习宣传,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文本学习,学会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潜在地影响学生党员的价值取向,引导广大学生党员深入基层,于躬亲实践中切身感受社会不同阶层对中国梦的理解与阐释,于群众交流中深刻体悟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的内涵与真谛。柔性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制度文化隐形教育润物无声的目的。
2.内涵式发展之基层学生党支部的设置
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基本实行以年级或专业为依托的扁平化单线设置模式。这种模式由于人数较多、联系不强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支部成员的凝聚力和组织活力,严重影响了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所以积极探求符合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支部设置成为当前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题中之义。
一是成立学生公寓党支部。高校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使得学生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增多,宿舍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和娱乐的综合场所。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动态、兴趣爱好等都会在宿舍内部全部显露出来。而学生党支部是党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组织在学生中的“战斗堡垒”,所以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将学生支部建立在学生宿舍。通过日常与普通同学的频繁接触和沟通,学生党员在推动学风建设、帮扶“三困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等工作中体悟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并不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的主动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党员的内涵式发展。
二是成立社团党支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社团成员最大限度地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示范、辐射并带动周围群体认同社团所宣传和信奉的观念,最终实现价值共识,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第二课堂和学生工作的有力抓手。无论是理论学习类红色社团,还是科技类学术性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团不仅能够保证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学生党员践行社团宗旨的过程即是在自觉夯实理论根基、增强服务他人意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从而于无声中实现自身的内涵式发展。
3.内涵式发展之学生党支部的内部建设
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设置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党员主动选择教育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学生党员作为支部的鲜活个体,加强党支部内部的建设成为当前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应有之为。
一是下放支部管理权限。通常情况下基层学生党支部隶属于学院党委或党总支,上级党组织对其实行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更多依靠党务工作者单方面的信息灌输和自上而下的管理。这种方式缺乏民主性与互动性,学生党员只是被动地参与组织生活。所以上级党组织应在保证支部运行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通过下放支部管理权限,引导支部成员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决定党性教育的内容方式、党员考核管理机制、支部制度建设、支部建设特色和品牌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激发广大学生党员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内生性动力,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是积极推动支部共建。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多以同一院系为单位,在密切组织联系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在内涵式发展视阈下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应积极推动基层支部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学校内部加强学生党支部与不同专业、社团、院系等支部间的结对共建,各支部成员在沟通交流中交换思想、凝聚价值共识,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在校外着力推动学生党支部与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党支部的合作共建,引导学生党员在深入基层的实践中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前进方向,树立服务他人理念。支部共建对组织活力的激发、组织绩效的提升、学生党员的内涵式发展非常重要。
作者:谢群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