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大学英语论文 » 正文

大学英语课程体制的构建

2021-4-13 | 大学英语论文

1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1.1以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为基础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念由来已久,主要指根据大学入学新生的语言水平而采取的差异化的教学,即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而进行分班,教授不同的内容,进行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根本前提就是承认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差异。事实上,教育部于2007年9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也对此进行了回应,要求各高等学校根据“不尽相同”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新生入学的门槛降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由于生源地不同,学生的学习潜能、认知风格和学习动机也不尽相同。因此,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分级教学有着更强的针对性,使得大学英语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制定一些基于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打好语言基础。而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和ESP课程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很难达能够听懂和理解课堂教学的能力。以ESP教学为例,理解的教学效果受到班级规模和接收者本身英语水平的限制较大。由于ESP所涉及的题材较深,如果学生无法理解语言和篇章结构,教授ESP课程的教师就不得不回到翻译教学法上,从而便失去了ESP教学的目的。因此,对于一般高校而言,分级教学是相当必要而实际的。

1.2通识教育与ESP教学相结合

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是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而外语的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forEnglish)则是指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遗产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并能够“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异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王哲、李军军甚至指出,英语教学改革应该考虑英语课程的内涵,“从单纯的结构框架改革向课程内容设计改革转变,增加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以英语为课堂语言,以通识教育为外语教学的主内容。ESP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则强调英语的专业性特点,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者学科相关的英语,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具体而言,ESP可以分为与语言共识性的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和与某一专业领域相关的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如法律英语和商务英语等。蔡基刚(2013)指出,ESP教学在于以学习语言技能为导向,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听说读写以及学术交流能力,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术和职业需求,也客观上衔接了英语基础教学与双语教学的不足。尽管学术界对依然对通识教育和ESP教学的争论不已,但是《课程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扩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从而也就意味着通识教育与ESP教学二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地位和作用,即:通识教育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基本的能力,ESP教学则以英语为工具,强调了英语教学的学科特色化,强化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因此,二者的相互结合才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2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

在高等教育中,大学英语教学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才培养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在汉语教育相对弱化的今天,英语教学所教授的内容不仅仅只是英语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也涵盖了收集信息、汲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等逻辑思考以及语言交际的技能。因此,课程的开设应当秉承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以个人需求为导向,进行有计划地进行选修,从而达到提高英语语言能、开阔文化视野、培养人文素质以及掌握专业英语基本常识的目的。

2.1分级教学模块

分级教学模块即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阶段,学生主要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学习时间一年,在大一进行。由于我校为财经类学校,而且于2009年起所有专业进入了一本招生,生源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多学生进校时的英语水平就基本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甚至更高水平。如果一味进行英语的基础教育,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不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该校在大一新生入学的军训期间进行分级考试。试卷的命题形式难度与大学英语四级相仿,以成绩排序,按照3:7的比例把学生分为英语A类和B类,A类为较高水平,学生在一年时间中主要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五、六册,B类学生则教授《新视野大学英语》三、四册。此外,鉴于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差的特点,文艺传媒学院艺术类大一的学生放在了C类,C类英语则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2年。本模块为必修模块,共8学分(C类16学分)。

2.2技能发展模块

技能发展模块是分级教学模块之后所进行的语言技能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在大学二年级开始进行。本模块为选修模块,共8个学分。由于该校放开了四六级考试,大一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就可以参加考试。在大一结束时,80%的学生(除艺术传媒学院外)已经通过了四级,33%的学生通过了六级,因此基本具备了进行通识教育的基础。而与其他开始此类课程的学校不同,该校并没有单纯的开设通识教育课,而是将语言技能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相分离,从而形成有效过渡,加强了学生的语言吸收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自己在该阶段中能够根据自己的不足有所侧重,进行选修。语言技能模块包括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听力等课程,主要为语言功底薄弱的学生开设。此外,也开设了英语笔译和英语演讲等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专门在英语学习方面尚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外语通识教育课程则是将通识教育融入于外语教学之中,其主要包括西方文明史、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国际文化与惯例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能够了解中西文化价值观的精髓。该课程由于以双语的形式教授有关于英美社会文化的知识与概念,学生的兴趣较为浓厚,选课也比较积极,而且授课教师可以讲授课程的同时,让学生熟悉双语课程的授课形式,使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英语,既是对此前分级教学模块知识的回顾,又掌握了新的语言知识结构,从而为学生日后的ESP模块以及本院系所开设的专业英语打下基础。

2.3ESP模块

分级教学和技能发展模块掌握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语言能力和文化文学的鉴赏力,但是进入了大学三年级,进行各自专业的专业学习时,应对本专业的一些英文原版材料阅读和本院系所开设的双语课程方面却依旧稍显不足。于是,ESP模块教学随之给予了这些学生一定的指导。本模块为选修模块,共4个学分。作为前两个模块的延续与发展,ESP模块主要教授学生共识性的学术英语知识和之后职业英语所需的技能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校ESP教学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而进行开设的,而教授的内容也符合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这种需求分析原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级教学理念和技能发展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ESP教学既巩固了分级教学和技能发展的成果,又将学生领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ESP模块教学与该校财经专业的特色相结合,主要开设了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英语谈判、财经英语等财经类课程以及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等专业课程,突出了个性化教学,为社会培养了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本文来自于《陇东学院学报》杂志。《陇东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改革的重心也必然将从教学的模式改革转向到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设置上。尽管学术界对于通识教育与ESP教学依然有着不同的争论,但对于普通高校而言,由于受到了多种制约,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直接进行通识教育或ESP教学的条件并不成熟。因而,对于一般高校而言,建立一个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兼顾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原则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安徽财经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为此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

作者:闫正坤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