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学生管理论文 » 正文

中小学学生管理异化现象透视

2021-4-10 | 学生管理论文

一、学生管理中异化现象种种

1.将“管理”异化为“管制”

有些学校以严格管理为由,轻视学生的自由权利,不乏存在有意“驯服”学生的现象,对学生强调“服从”和“严”字当头,对违反纪律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压制,动不动就对学生严厉批评和纪律惩罚。如有些学校为了防止男女学生的亲密接触,居然制订了诸如男女生不准单独面对面吃饭、“任何男女生交往务必遵循在明亮地方且要5人以上同学在场”等规定。有的小学为了“防止”学生发生意外,一至四年级学生下课除了上厕所不可以离开教室;有的学校为了所谓“统一规范”,强制规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也要穿单薄的校服上学;“学生不按学校规定剪短头发,不准上课”,“不完成作业不能参加课外活动”;等等。当下,在学生管理中,把管理异化为管制的现象似乎成了正常的现象,诚如英国学者鲍曼所说,“他们(指学生——作者注)的所有生命活动被置于严格的控制之下,要服从外部指定的生活安排”。

2.将“全体”异化为“重点”

对学生的管理,强调的是全员,关注的是全体,无论是成绩好的或是不佳的,表现出色的或是落后的,都应该成为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对象。然而,时下在学生管理上,一些学校或教师出于某种功利性目的,常常关照的是学习成绩好的或是行为表现优秀的学生,轻视对中等生的教育管理,轻视对后进学生的帮助和指导。无论是课堂教学抑或班级活动、课外辅导,往往只侧重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进行培养,而忽视甚至主动放弃对成绩不佳或表现有缺欠的学生的教育培养。多年以来,在某些学校或教师的潜意识中,只对升学有希望的特长生负责,对“重点班”负责,对那些学习成绩、纪律不好的学生只希望他们“切莫惹是生非”,对其不闻不问,任其发展。这种观念至今还比较顽固地存在着,从而在行动中往往不负责任地将他们推向社会了事。

3.将“尊重”异化为“顺从”

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学生需要尊重教师,但同样也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当前的学生管理中,一些学校或教师忘了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者,无视学生的基本权利,一味要求学生顺从学校和教师的约束,诸如此类的现象广泛存在。笔者调查得知:某学校要求女生统一剪“五号头”,否则不允许上课;某女老师掌掴学生,称孩子有恐惧感才学得好;还有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上长时间暴打女学生,居然自称替家长“教育”学生;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因为学生在教学楼吹泡泡、扔纸飞机而被当作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隐患,不容学生分辨地做出了给予当事同学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或教师扮演着强势者的角色,成了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对学生而言只有顺从,不能违反,他们没有进行解释或辩解的权利,只有服从于群体(更多的是管理者)价值观的从属者的义务。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能被动地学,被动地服从,无法获得被尊重的权利,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影响着学生从自我批判中获得自我转化的能力,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异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导致学生管理异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我国“师道尊严”的传统因素影响外,既有管理者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管理观念方面的因素,也有外部对学校不恰当的评价等方面的影响。

1.教育意识缺失

教育意识是指教育者基于对儿童发展和教育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规定和责任的认识,它是教育管理者形成自觉有效的教育行为的动力系统。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的养成,与其对教育职业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心理认同及行为实践等有密切关系。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意识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师生观等。因此,教育意识是检验教育管理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在当今校长及教师队伍中,缺乏教育意识的大有人在。虽然有的老师课“讲得好”,但却是一个只为追求学生考取高分的“工匠”。笔者曾经在校长培训和教师培训时随机询问参训的学员,“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的人寥寥无几。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连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都不清楚,那他们怎么能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予以贯彻落实?怎么能科学地指导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正因如此,才会有像“某职高的学生如果道德分数不到60分(及格分数为60分),学生只能花钱买,价格是每分20元钱”等教育管理异化现象的出现。这种用钱买道德分数,把社会上流行的违规罚款带到学生管理中的做法,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金钱万能”的观念,不仅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且会贻害无穷。

2.管理理念错位

学生管理,应是基于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良好发展而实施的管理。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进行自我管理的主体。目前,在学生管理中,由于教育功利性利益的驱使,使一些学校存在着教育与人的生命相疏离的问题。有的校长、教师在学生管理上似乎“很有方法”,但大多是基于对成绩区别对待的“管理”,学生只要成绩好、分数高,就会在任何地方都占据优势位置,甚至在教室的座位安排上也给予特殊考虑;而如果学生成绩差,就只能坐到教室的最后面。在一些校长和教师的头脑里,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实现教育功利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与生命无关的知识,在认识上并不十分清楚管理是为了谁、应该依靠谁及为谁服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大凡对他们发展产生不利甚至阻碍的管理都不是好的管理;从生命的角度看,任何不能唤醒灵魂和不能导致精神转向的教育,都只能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目前,由于学生管理中较多地存在着对人的生命的排斥,教育及管理成了鲜活生命的沉重负担,人的生命已经被异化为知识的碎片。

3.管理价值偏颇

对于什么样的管理是有效的、当今学生有什么特点、对学生应该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等等问题认识的正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分析当前一些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的做法发现,他们对此并不非常清楚。他们认为,应把学生管住和不出状况,应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引导、被塑造和被改造的对象,至于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则几乎被无情地忽视了。他们过于追求学生的外在价值,忽略了其内在价值的实现,从而导致他们在学生管理中自然而然地去重视与考试分数有关的管理,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此为重心,顾及不到学生的品德、身体和心理等基本素质的养成和今后的长远发展。在这种偏颇的学生管理价值观的支配下,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出现异化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4.外部环境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发生的诸种异化现象,与社会和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有密切关系。在现时,尽管各地、各校在教育改革和推进均衡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努力,但依分数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高考上线率、重点率是否达到了指标仍是教育管理部门考核学校的硬性标准,升上重点学校的人数是否达到了目标则是考核学校办学水准的“晴雨表”。不少家长只看子女的考试成绩,至于学校怎么管理学生也就无所谓了。凡此种种,一些学校简单地迎合社会和家庭的意愿,盲目地接受外部的影响,忽视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无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诉求,把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解读成“为学生分数而管理”的简单任务。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当前学校出现的学生管理的异化现象,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不但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阻断了师生的正常交往,而且破坏了正常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对学校教育积极功能的发挥产生巨大的副作用。鉴此,笔者认为,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端正学生观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需要学校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在管理中,学校必须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主体性和主动性。因为教育本是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苏格拉底说过,教育是灵魂的转向。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尊重规律,尊重学生,保障学生自由和创新的权利,要改变在管理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体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条件,对于理性成熟的和不成熟的人,我们都无权剥夺他们的自由。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的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获得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强调,教育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个性和学习特点,改变实施统一要求、用文化课考试一种标准来衡量一切学生的做法。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如果无视学生的个性,用相同的标尺衡量不同的学生,这实际上无异于暴力强制。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不同的人虽然智力元的内容是一致的,但因优势智力各不相同,因此,其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也自然不同。

2.优化学生管理理念

理念是一种看法或思想,它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它又好像是一个影子,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在学生管理中,如果要改善某些片面的不正确的做法,只是从管理技术上去改变,其效果必定是微小的,关键是要改变校长或教师的学生管理理念。受传统思维定式(如学生年龄小不懂事,需要教师的管束才不会出现状况;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服从学校或教师的管理是应该的;等等。)影响,一些校长或教师常常以单向度的思维方式看待学生,而缺乏从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因此,往往是只有禁止而缺乏鼓励、只有批评而缺乏表扬、只有压服而缺乏说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因此,校长或教师树立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培训机构在开展校长、教师培训时,除了进行一定的学生管理方面的技术知识培训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强化他们对新时期人才素质、中小学生年龄特征与时代特点及其教育需求等方面的引导与分析,帮助校长、教师突破学生管理中的思维误区,运用辩证的、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和管理学生。

3.强化对教育的科学评价

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校对学校的管理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同时也影响着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方式和方法。多年以来,学生的考试分数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好坏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不得以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不得以此来评价教师和学校,但事实上并未按此执行。中小学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教育,是为明天做准备的教育,其教育的价值观就是要强调培养学生如何成人、而不是英才的教育,也不是“短期化”的教育,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因此,它的价值不只是满足眼前需要,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基。在教育质量观上,要摒弃唯升学率和唯分数衡量教育质量的做法,树立一种全面的、整体的质量观,树立新型的人才标准和质量标准,要把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用素质全面、发展水平高并具有生命活力等来衡量每一位学生,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这才能使校长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去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4.建设积极的支持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生在学校中的某些学生管理异化现象,不是学校或教师的本意,在与一些校长和教师的交流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在内心上并不愿意这样做,他们也知道无论从师德角度还是从建设良好师生关系抑或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等角度看,这样做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学校或教师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部分教师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甚至出现心理异常问题,虽然这些不能作为出现学生管理异化问题的借口,但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来审视,的确应该给学校或教师开展正常教育与管理工作创造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以科学的态度、负责任的精神来考评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尽量减少对学校工作的干预或干扰,不要过多地给学校或教师施加各种压力,尽可能地尊重和信任学校或教师,让学校或教师能够“平静”而不是“浮夸”、“科学”而不是“功利”地从事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作者:黄全明 单位:宁波教育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