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识教育论文
一、外语通识教育中的大学英语显性课程
外语通识教育是以英语为媒介,在外语教学中借助语言,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拓宽其人文知识,以一种全新的视野看待不同文化的差异。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显性课程的构建应在重视学生外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将外语知识的学习和人文思想的培养相整合。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大学英语课程按三大模块进行建构:基础英语类课程、通识英语类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其中,基础阶段的语言教学强调语言基础只是的学习,开设大学英语课程;提高阶段的语言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多开设跨文化交际、文化概论和高级英语视听说或口语课程;另外一类则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如商务英语、工程英语或其它专门用途的课程,将语言的学习、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二、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英语隐性课程
知识与文化的并重是通识类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根据隐性课程特征,我们可将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实践性特色归纳为:在通识化大学英语教育中,以显性课程为载体,辅之以隐性课程,通过潜移默化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课程的优势首先是有意识地开拓了语言学习的第二课堂,创造了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环境,降低了语言学习的乏味程度,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学习的目的。其次,这一课程体系与以前大学英语课程的区别在于大大增加了人文类内容,使语言学习实现了从“工具性”向“人文性”的真正转变,并将语言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德育思想的隐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因素在语言学习的情境中以内隐方式存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应依据隐性课程的三个层次来设计,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1隐性课程的环境类型
隐性课程是隐蔽于显性课程内外的教育因素,它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产生作用,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可以是预期的、事先设计好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它是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和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Spolsky(1989)认为:“不管语言学习者的背景是什么,包括他们的天资、语言习得机制、态度、以前的知识,以及过去接触的语言和语言学习经历,他们的学习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所学语言的接触量和内容。”众所周知,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隐性课程所承载的信息包含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教育环境,而相应渗透在这三种不同层次教育环境中的隐性课程也分为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其中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为其它两个类型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并通过它所负载的信息进行渗透,最终影响到学生“文化心理层”某些特性的改变。
2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分类
1)非教学层面的物质性隐性课程
学生是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缺乏语言学习自然习得的环境,隐性课程的物质因素是隐性精神因素所必需的物质载体,它们处于隐性课程的表层,会促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感受英语文化背景,并逐步增强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首先,外语教学设施,以及教学场所的布置,如多媒体语音教室、外语多功能阅览室、普通教室的设计、座位的摆放等都会给学生创造一种语言学习的良好氛围。其次,英语教材所展现的社会文化知识、意识形态和教材选材是隐性内容的体现,教材所承载的隐性正、负载内容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与消极影响。电子辅助教材、英语音像材料也体现出文化的渗透和价值理念,尤其是大部分通识课程的教材是由开课教师依据学生具体情况而选定,更容易吸引学生。再次,构建虚拟英语环境、真实英语学习的校园英语环境,使学生在获得语言学习的氛围中,得到文化的渗透。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调频广播、电台、校园网络、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数字网络化语言实验室等英语网络资源和交流平台。尤其是校园外语广播电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学习外语技能和技巧的有效补充。最后,建设好“英语角”,开展各类英语综合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英语交流机会,营造英语文化氛围,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的有益开展。
2)制度性隐性课程
组织-制度类的隐性课程主要是指学校外语通识课程的设置、学业成绩的评价制度和体系、考试制度等教育管理制度,它对学生起着导向、约束、激励的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功能。如何发挥其积极功能,使这些制度显得更加合理,促进英语教育目的与目标的实现,是英语隐性课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外语通识课程的设置应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学习者的评价体系应遵循过程性评价与终结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考试制度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外语实践课堂活动隐性课程的评价。第三、协调各方面从制度上确保外语隐性课程的实施和管理到位。
3)文化心理类的隐性课程
文化心理类的隐性课程主要是指外语教师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非教学层面的精神因素体现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校风、班风、宿舍文化中,它们对学生的“文化心理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分为非制度性文化隐性课程和教师行为性隐性教育。非教学层面的精神性隐性教育会对学生外语学习产生内驱力、形成推动力,是隐性课程的深层结构,位于核心地位,作用于隐性课程的各个载体及行为主体,制约着隐性课程的其它要素。首先,非制度性文化的隐性课程有别于制度组织类,是精神范畴的英语隐性课程。可通过学校英语教育显性课程中隐含的价值观、态度、理念、文化观来体现,还有显性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无意识文化的影响起作用。具体指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大至学校的外语学习氛围,小至一个班级的英语学习环境、宿舍文化,都是隐性课程的折射。
学生通过这种隐性课程,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自身需要的各类隐性课程资源,积极投身到校园的隐性课程学习中。尤其是在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习中,做一个自觉的参与者,这是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隐性课程通过其负载的教育环境的信息渗透,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改变自身的“文化心理层”的某些内容。其次,外语教师的行为性隐性教育对学生外语学习和人文素质起着直接影响,除了知识水平、教学方式外,教师的气质、思维方式、个性特征、言谈举止及师生间关系等均会以内隐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在外语通识课教育中这是最能彰显人文思想和德育培养的渠道。此外,外语教师对隐性课程应用的熟练程度则直接关系着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质量,并最终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开发隐性课程的意识,依据教材和具体课文内容,创设出隐性课程功能能够实现的教学情境来开展教学。
三、结语
隐性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显性课程各为独立的体系,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层面、护卫补充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英语隐性课程渗透在学生英语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是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结合。对学生文化心理层面的非理性因素产生作用,同时给理性因素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感性经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人才,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符合外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最终发展方向。
作者:马晶文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