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中历史论文
1半殖民地半封建与多元的近代中国
“半封建”和“半殖民地”都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共同构成了多元的近代中国,我们应把“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约定俗成的提法作为多元中国近代社会的标签。把半殖民地半封建作为近代中国的国情,其大方向一定是多元的。单一的教条的历史观可能辉煌一时,但终将被淘汰,多元化才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金钥匙。社会生活和文化往往是多元社会的晴雨表,近代中国尤其如此。如: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教必修二第63页)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非封建的程度已经相当明显,近代文明的成分不断增加,半殖民痕迹十分突出。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思想的碰撞更加激烈。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的主题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多元化。地主阶级学习军事技术,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学习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者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切都掺杂着半殖民和半封建因素,且彼此渗透。
如何把这种观念渗透到中学课堂?我们举例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前者半殖民地因素明显,而后者封建因素强劲。这就是典型的多元。如果课堂上老师能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当时的多元习俗,学生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多元角度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国情,我们的视角就会放大,认识才能更全面,更接近历史真实。基于此,我们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主要内涵就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多元化,是多元结构。我们的教学,也必须渗透多元思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莫不如此。
2关于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现代化
爱国主义和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是近代中国国情的必然反映,与半殖民地半封建密切相关。“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半殖民地是爱国主义和向西方学习的根源,半封建则是向西方学习的动因和爱国主义的深层自省。作为近代国情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重视两大主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两大主题?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进步力量我们一般统称人民大众,而阻力则来自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外来侵略。本国封建势力和外来侵略又长期勾结在一起,形成反人民大众的联盟。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势力和外来侵略联盟体的矛盾。
从更深层次考查,本国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进步的根本阻力,外来侵略则是阶段性阻力。不反抗外来侵略,不赢得国家独立,发展就无从谈起,这话有其道理,但是也容易误导学生。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长期遭受外来侵略?这是封建主义造成的。如果没有封建主义,列强就没有机会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没有封建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就不可能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如果我们用实心球来比喻这两个阻力,外来侵略只是球的外壳,封建主义才是内核。爱国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剥除外壳,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任务则是瓦解内核。由此,我们就会进一步认定半封建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体和国情的本质所在。反封建应是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但前提是反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因为不反侵略,就几乎没有机会反封建,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例子。只反侵略不反封建,后果就更加糟糕,义和团运动就是惨痛的教训。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因此资本主义复辟是个伪命题,而封建复辟则是真命题。现代化(与近代化同义)是人类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现代化起步生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有先天缺陷。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才能准确评估对现代化道路的已有探索。近代中国,既是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自身传统的过程。传统与现代并存,关系复杂,矛盾冲突不可避免,现代化步履维艰。对近代中国人探索现代化的努力,无论哪个阶级或阶层,我们都要给予最基本的敬畏。在此基础上,我们该进一步分析不同阶级或阶层现代化努力成败的原因,这是我们研究借鉴历史必须的步骤。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中共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国情,抓住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革命斗争中,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为一个联盟体进行打击。
3总结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身肩国情教育的重任,要把握好当代中国的国情,更要把握好近代中国的国情,才能使我们的历史教育具有深层意义。
作者:张程远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