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道德教育论文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1.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很快就会步入社会,他们是未来国家的管理者、建设者,在大学里所受的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他们日后的社会服务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现实却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淡薄的现状令人担忧,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做过关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调查,依据《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大学生中大多数能认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紧迫性,但是生态知识严重缺乏、环保行为参与度低。调查人员对河南省部分高校2000名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您怎样看待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问题,97.02%的学生认为很严重,环保应作为基本国策,全民共努力。但是在“世界环境日是哪天”这个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仍有14%的学生不知道正确答案。在您对有关生态学知识的获得途径这一问题,有87.83%的学生选择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在“您认为大学生在普及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提高全民素质方面的作用如何?能写出如何行动吗?”有51.33%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行动。另外调查人员也发现大学校园里水、电、食物、纸张浪费现象严重,大学生在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文明行为依然存在。所以作者最后建议大学有必要面向全校开设生态学必修课、选修课以普及生态基本知识。
大学生生态意识低、生态知识匮乏、环境行为参与度低,这是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更多的应该是高校的责任。教育是提高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我们的高校对生态环境教育的反应却是缓慢、滞后的,从上述调查报告看,大学生获取生态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媒体,可见在生态环境教育上,高校某种程度上是缺席的。不少高校对生态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高校未将提高全体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列入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建立系统、完整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没有把基础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列入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师资上也没有专门从事生态教育的人员,缺少统一教材、教学大纲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高校生态教育的开展。作为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首先要承担起这一责任,自觉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研究的范畴。
2.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在政策措施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全体人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好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正在于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转变过去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日益膨胀的消费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环境道德支撑,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生态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符合新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
3.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和实施途径的拓展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影响。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和实施途径的拓展。生态道德教育拓展了德育的内容,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生态道德教育则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际道德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对他人和社会担负责任,还要承担对子孙后代、地球其它物种和生命以及大自然的责任。这就使得传统的德育有了新的内容,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在强调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来说,这个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非纯粹的知识教育,所以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大学生在生动具体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这种实践教学的模式是对过去以道德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拓展。
二、渗透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如上所述,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作为承担全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应该也必须担负起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重任。而在思想政治课应该如何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这一问题上,渗透式教育是比较可行的方式,教师既要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现有的生态道德资源,同时积极推进教材改革、课程改革,增加生态道德内容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在教育方式上要改变过去道德说教式的教育模式,从生态道德教育的特点出发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1.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生态道德渗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蕴含着不少生态教学资源,需要教师挖掘、梳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教师可以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之中。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从了解祖国的人口、资源、土地、气候状况变化以及自己家乡环境、资源情况入手,让学生一方面了解大自然之美,学会欣赏自然进而产生爱护自然意识,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人为的活动对自然的改造和破坏,增强大学生保护生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讲解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这一节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谐的人生不仅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分析资源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危害,确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同样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可以渗透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课程资源虽然比较零散,但是经过挖掘和整理之后,是能够让学生接受不少生态道德知识的,而这需要的是我们广大的思想政治教师自觉地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纳入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教育。
2.积极推进教材改革、课程改革,增加生态道德内容在教材内容中的比重
思想政治课进行生态道德渗透必须立足于教材,但是就现有教材内容看,生态道德方面内容显然是严重不足的,曾有学者指出“当前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统编教材中,环保的内容不但篇幅小,而且内容肤浅,表述简单,给人的感觉和印象似乎环保不是很重要。教师只能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局限点题为止,轻描淡写的讲一讲,很多非常必要的内容不能展开。”如思想道德修养课在生态环保教育方面确实比较欠缺。为此思想道德修养课重点应该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新的自然观、消费观、价值观、法制观念等。笔者建议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应该增加生态道德专题、环保法规专题。即在传统的人际道德,即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外,增加生态道德一节,介绍生态道德内涵、生态道德原则、生态道德规范、生态道德要求。在法律基础部分可以增加环保法规一节,介绍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介绍其基本精神、立法目的、保护范围、主要内容等。通过宣传环境法规,培养学生环境法律意识,使学生明确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国家环保的方针政策,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样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也应该增加生态文明专题教育,现有教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建设中,只在“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一个目中涉及相关方面的内容。贯彻十八大精神,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突出出来,可设生态文明专题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观念。
3.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教学,开辟道德教育新途径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就要求生态道德教育不能仅仅采用以往德育道德说教的方式,而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突出实践参与性,激发学生参与生态道德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地采取各种实践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生态道德教育要从小事抓起,一味地讲大道理去灌输思想往往欲速则不达,对于大学生来说,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关心保护自然的小事情做起,在学校时养成好的道德习惯,走出学校后才能真正具有生态责任意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讲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养成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的观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查大学生的消费观,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中存在哪些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调查和写作调查报告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消费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还影响到我们的资源和环境甚至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从而摆脱过去种种不良的消费观念,确立适度、绿色、文明的新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社会调查以学生为主体,将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既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参与生态道德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更加生动。(本文来自于《黑河学刊》杂志。《黑河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生态道德教育还可以采用社会实践形式,社会实践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要的教学形式。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就应该把社会实践与生态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生态环保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污染状况考察,指导学生在实际的考察中了解我们的环境问题,在生动具体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例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讲到科学发展观时,要让学生深刻了解党和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考察附近的一个社区、一条河流、或者一个村庄的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污染后果、分析污染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对于学生来说关心自己的社区、乡村比关注全国、全球来的更加实在,也更有实效,学生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体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体验到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发展应该要以人为本,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此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依托“暑期三下乡”深入农村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活动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不断增进环保知识,增加对自然的情感,深刻认识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体会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作者:朱金花 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